回覆列表
  • 1 # 仙草書庫

    在不同朝代,左右尊卑是不定的,周秦漢時期中國就以右為尊。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高官居上位,低官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而你說的唐代的確是以左為尊,但是向白居易等等的詩中,“左遷”應是借用典故,而不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 2 # 鴨梨山大

    在解釋這個疑問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首大家都背過的唐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前後擔任了八年江寧縣丞的王昌齡因為一些生活細節問題被貶官至龍標縣尉(今湖南黔陽),詩仙李白作了這首詩以表達對王昌齡的同情和關切。

    這首詩的題目中李白以“左遷”代指貶官,但實際上唐代是以左為尊的,按理說王昌齡從縣丞貶為縣尉是“右遷”啊?是李白不懂常識嗎?

    顯然不是,古人作詩詞喜歡引經據典,詩詞當中多見歷代典故,比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歸無計”引用了東漢將領竇憲大破匈奴封燕然山、勒石記功的典故表達驅逐党項平定西北的願望。

    這裡李白引用的則是《漢書.周昌傳》中的“左遷”,昌泣曰:“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高祖曰:“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強行!”於是徙御史大夫昌為趙相。

    簡而言之就是西漢右尊左卑。

    所以李白這首詩裡的“左遷”應是借用典故,而不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但古代左右尊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之前有人說漢人政權一直是尊左這是片面的,這裡我們擴充套件解釋一下古人左右尊卑的演變過程。

    宋·戴埴《鼠璞》:“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

    也就是說,漢代以右為尊,漢代人以左遷指貶官,以右遷為升官。

    在先秦時期,也有以右為尊的例子(並不全是)。《史記·廉頗寧相如列傳》記載“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又如《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這就衍生出一個成語——無出其右。

    尊右賤左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西漢。

    但自東漢以後逐漸形成了尊左的傳統,比如三國時曹魏的曹仁為左將軍,曹洪為右將軍,後來曹仁為車騎將軍,曹洪則只是衛將軍。而蜀漢的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蜀漢建立後馬超為驃騎將軍,而張飛則是車騎將軍,馬超在三國志裡的地位確實高於張飛。再看東吳的周瑜為左都督,而程普為右都督。

    唐宋作為相對穩定的朝代,延續此前幾百年的傳統,尊左賤右,比如左相為右相先,左司諫為右司諫先,左拾遺為右拾遺先。如王安石 《李端愨可東上閣門使制》:“非專為恩,以致此位,積功久次,當得右遷。”也是引用漢朝典故。

    近日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李林甫)為右相,李適之為左相,這是天寶年間新設左右相,但不是左右丞相,右相權大並不意味著形式上地位高於左相。

    元朝統治者來自蒙古,改中原王朝尊左的習慣為尊右。

    明初一度承襲元朝,以右為先,後恢復尊左的傳統。比如吳元年朱元璋以李善長為右丞相,但隨即在明朝建立之後改為中書左丞相,是為“首相”。

    此後明清五百餘年皆尊左,比如左侍郎位右侍郎之前,右侍郎經常作為升遷的中轉或者外派官員的加銜(如總督、巡撫等),左都御使位右都御使前等等。

    綜上,中國古代先秦時尊右比較普遍但並不是全部,兩漢是尊右和尊左的分水嶺,之後兩千年當中僅有元朝不到百年的時間尊右,其餘基本都尊左。

    古人位高者坐北朝南,太陽昇起的東方為左,落日的西方為右,中國河流主要是由西往東流,面對河流的方向,左手為北岸(同時又是陽),右手是南岸(同時又是陰),左自然先於右,這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一種體現! 生活中更是體現的玲離盡致,比如“左吉右兇”,貴客在左等等。

  • 3 # 闖珠海

    唐宋明清都是以左為尊,近代也是以左為尊,這主要是從明清以來形成的。但漢代是以右為貴。唐代人習慣於把貶官說成左遷,是因為習慣了漢代的用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李大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