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嗑瓜子的小s
-
2 # 成長洞察
小時候體弱,小學休學在家,沒朋友。看著哥哥和院裡的小孩揹著書包去上學,巴巴的羨慕。後來母親說了一段話印象深刻,她說,只要我的孩子身體健康,好好的活著,不上學沒關係,我養。從那以後,我不再有心理負擔,就自己在家待著,看書,打掃衛生。小學畢業時,我讀完爸爸單點陣圖書館的所有書,自學完小學的全部課程。
身邊有好幾個初中輟學的孩子,孩子沒覺得什麼,倒是家長們唉聲嘆氣,覺得孩子不上學,人前抬不起頭,家長的心態讓孩子們覺得很自卑。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解決孩子的病恥,而是家長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學習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家,或者其他方式,只要父母接受,孩子就不是問題。
因病休學,是不得已的事實,這種事情就算髮生在大人身上也會有病恥感,何況是上學的孩子呢?
孩子要面對病痛,面對失去校園生活,失去小夥伴的陪伴,學習的樂趣。
針對如此,首先大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你的行為和看法將直接影響小孩子。
其次,可以瞭解一下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
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象。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物件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
因此,要正確的引導小孩子對所生的病,和休學行為的正確認知。
最後,家長要多陪伴孩子,一起閱讀有意義的書籍,就算休學也不要落下學習,也可讓他的同學或者老師幫忙補補課,提升小孩的社交和信心,不會和外部太過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