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野洛
-
2 # 俳語雜說
每一個新王朝建立後首先要總結前朝的得失,特別是亡國的教訓,因為活生生的例子更加讓人膽戰心驚。比如蘇轍《唐論》中說,“自周之衰,齊、晉、秦、楚,綿地千里,內不勝於其外,以致滅亡而不救。秦人患其外之以重而至於此也,於是收天下之兵而聚關中,夷滅其城池,殺戮其豪傑,使天下之命皆制於天子。”這就是說,秦朝認為周朝滅亡是因為封國勢力大於中央,於是就吸取教訓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同樣,劉邦反思後得出的結論是遇到大事中央孤立無援,於是,“懲秦孤立之弊”“大封侯王”。後來蘇轍的分析更具體,“陳勝吳廣大呼起兵,而郡縣之吏,熟視而走,無敢誰問。趙高擅權於內,頤指如意,雖李斯為相,備五刑而死於道路。其子李由守三川,擁山河之固,而不敢校也。”那麼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麼?結論就是“外之不足而無有以制之也”,根源在於沒強大的外部力量制約。
另外,“善用人”的劉邦在王朝建立後必須要大封功臣,給出生入死的兄弟一個交代,但是“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怎樣制衡這些異姓功臣也是當務之急,於是劉邦“ 封同姓,強皇族,摒棄郡縣制”。
賈誼還提到了一個原因“高祖創業,日不暇給”,也就是說天下新定,高祖事情太多,不管當初選擇造成怎樣結果都情有可原啊。看看,有文化就是會說話。
-
3 # 歷史風暴
其實,漢朝制度的制定和劉邦這個人並沒有多大關係!劉邦出生於沛縣,早年在外遊俠不事生產,基本上屬於盲流的狀態。當他壯年之後,被選為泗水亭的亭長,當上了基層公務員,造反後基本上都在領兵打仗。
所以,劉邦在制度的建設方面幾乎是一個空白的狀態,幸好他手下有蕭何!
漢朝制度的主要設計者是丞相蕭何。蕭何也是沛縣人,常年作為沛縣的縣吏,他對秦朝的法度本身就非常的熟悉。而在劉邦進入函谷關之後,蕭何迅速將秦朝的典籍蒐羅一空,這些典籍為蕭何對漢朝制度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此後,在劉邦與項羽作戰的時候,整個關中地區也在被蕭何所管理,在這個管理的過程中,也給了他無數施政經驗。於是,在漢朝成立後,蕭何成為制定漢朝制度的主導者。
一國兩制國色強,漢朝的前景更輝煌。在這一背景下,蕭何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根據秦朝的制度設計了適合漢朝的制度,在原來秦國疆域的範圍內,主要推行的就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看下面的地圖
漢初時期的地圖,封國幾乎都在山東六國的原國土境內。而漢朝中央政府的統治中心,幾乎就是原來的秦國。所以,漢朝實行的一國兩制,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的制度!
這麼做可以保證山東地區的穩定。兩廂對比可以發現,蕭何根據當時的環境制定了不一樣的制度來進行緩衝。所以這樣一來,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被山東六國的遺民接受。而在秦朝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中央集權制,老秦人的接受程度也是非常強的。
另外,在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其實也推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封國內部也實行的是郡縣制。只不過,漢朝的朝廷和封國的郡縣之間有一個封國政府進行緩衝。
所以,總體上來講是漢承秦制,在細節方面,蕭何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調整,保證了漢朝能夠長治久安。
當然,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王朝,皇帝的高質量也不能忽視。到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被迅速平定,讓漢朝沒有像西晉八王之亂一樣被匈奴人乘虛而入,反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政府的控制力度,為漢武帝掃平匈奴打下了基礎。可見,制度重要,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回覆列表
問題提的不對。劉邦並不是沒有搞郡縣制,而是實行了封國制度和郡縣制度並行的制度。問題的答案在史記諸侯王年表和漢書的年表說明中早有闡述。大概是東部實行封國制度,中西部實行郡縣制度。郡縣制的十五個郡受到中央直轄。封國內的郡為王國的支郡,不受中央管理。封國內的縣也屬於封國管理。中央只是往諸侯王國派駐丞相作為監督制衡。比如曹參就曾經是齊國的丞相。
作為大漢王朝的統治者劉邦,對於封國制度也很無奈。因為畢竟江山是靠功臣打下來的。封國是對他們的犒賞和激勵。不過劉邦很快就在任內最後關頭將幾乎所有(長沙王除外)異姓諸侯國全部剷除,換成了自己人。如齊國是長子劉肥的。楚國是劉邦自己的弟弟劉交的,吳國是自己哥哥的兒子劉濞的。
幾十年後,景帝時期終於爆發了同姓諸侯國的叛亂。帶頭的正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結局是中央王朝勝利✌️,叛亂被平定。景帝進一步對諸侯國削弱。從此諸侯國地盤被大大壓縮。諸侯國只被保留少量縣,郡也只有一個。中央集權大大被加強。漢武帝時期繼續削弱諸侯國,採取了推恩令的形式,國越來越多,實力卻越來越弱,最後完全沒能力與朝廷對抗了。
總結一下,劉邦實行郡縣與封國並行制度實屬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