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闕臺”在福建省福清縣,是戚繼光自己命名的一個高臺 原詩為: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明.戚繼光) 【註釋】[1]十年驅馳海色寒:在海上奔波戰鬥了十年。海色寒:海L的景色使人感到清寒冷落,含孤立無援的意思。 (2)宸(chen晨)鑾坐帝的住處,望侲鑾,意思是眺望宸鑾,希望朝廷給以支援。 [3]“繁霜盡是心頭血”二句:說保衛國家而付出的心血,如濃霜灑劍千山萬嶺上,把秋葉都染紅了。 意思是自己和將士們保衛祖國的一片心血,象灑向千峰的濃霜一般,把峰上的秋葉都染紅了。 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道詩人的生平,要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傑出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其父戚景通是一位廉潔奉公、忠貞愛國的將領,對戚繼光有良好的教育和影響。戚繼光十七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後調浙江,任參將,抗擊倭寇(日本內戰時期失去武職的南朝武士成為無業浪人,與奸商勾結在一起,到中國沿海劫掠,明朝稱他們為倭寇,對中國沿海各省危害極大)。他見舊軍素質不良,到義烏(在浙江中部)招募農民、礦工,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戚家軍,痛剿倭寇,取得輝煌戰績。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為援助福建的抗倭鬥爭,他冒著風險,上書朝廷,請求授予統一指揮浙、閩軍隊的權力,朝廷批准後,他升任總兵官,調動水陸大軍,平定了福建沿海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和抗倭名將俞大猷並肩戰鬥,剿平廣東倭寇,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後被張居正調到北方,鎮守薊州十六年,張死後,被排擠而去。戚繼光在軍事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貝。有詩二百餘首,收入《止止堂集》,記述了抗倭鬥爭的實況,抒發了愛國主義激情,文字俊美,風格遒勁,真切感人。《明史》第二一二卷有傳。 【背景】 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出生入死,轉戰東南沿海;而那些勾結倭寇的民族敗類,卻不惜花鉅款行賄朝官,誣告抗倭將領。昏庸的皇帝常聽信讒言,致使俞大猷戴著死罪堅持抗倭,戚繼光則屢受責罰。《望闕臺》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寫成的生動感人的詩篇。 詩人以形象化的手法,抒寫了保國安民的丹心,對朝廷的昏聵、支援抗倭不力,也微露抱怨之情。
“望闕臺”在福建省福清縣,是戚繼光自己命名的一個高臺 原詩為: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明.戚繼光) 【註釋】[1]十年驅馳海色寒:在海上奔波戰鬥了十年。海色寒:海L的景色使人感到清寒冷落,含孤立無援的意思。 (2)宸(chen晨)鑾坐帝的住處,望侲鑾,意思是眺望宸鑾,希望朝廷給以支援。 [3]“繁霜盡是心頭血”二句:說保衛國家而付出的心血,如濃霜灑劍千山萬嶺上,把秋葉都染紅了。 意思是自己和將士們保衛祖國的一片心血,象灑向千峰的濃霜一般,把峰上的秋葉都染紅了。 要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道詩人的生平,要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傑出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其父戚景通是一位廉潔奉公、忠貞愛國的將領,對戚繼光有良好的教育和影響。戚繼光十七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後調浙江,任參將,抗擊倭寇(日本內戰時期失去武職的南朝武士成為無業浪人,與奸商勾結在一起,到中國沿海劫掠,明朝稱他們為倭寇,對中國沿海各省危害極大)。他見舊軍素質不良,到義烏(在浙江中部)招募農民、礦工,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戚家軍,痛剿倭寇,取得輝煌戰績。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為援助福建的抗倭鬥爭,他冒著風險,上書朝廷,請求授予統一指揮浙、閩軍隊的權力,朝廷批准後,他升任總兵官,調動水陸大軍,平定了福建沿海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和抗倭名將俞大猷並肩戰鬥,剿平廣東倭寇,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後被張居正調到北方,鎮守薊州十六年,張死後,被排擠而去。戚繼光在軍事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貝。有詩二百餘首,收入《止止堂集》,記述了抗倭鬥爭的實況,抒發了愛國主義激情,文字俊美,風格遒勁,真切感人。《明史》第二一二卷有傳。 【背景】 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出生入死,轉戰東南沿海;而那些勾結倭寇的民族敗類,卻不惜花鉅款行賄朝官,誣告抗倭將領。昏庸的皇帝常聽信讒言,致使俞大猷戴著死罪堅持抗倭,戚繼光則屢受責罰。《望闕臺》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寫成的生動感人的詩篇。 詩人以形象化的手法,抒寫了保國安民的丹心,對朝廷的昏聵、支援抗倭不力,也微露抱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