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nyboy
-
2 # 吉月文
根本原因在於,漢武帝的統治方式是將儒家與王霸之道相統一,儒家只是其中一個統治工具,並且要和另外一個配合使用才行。單純推崇儒家反而對國家有害。這一點,他的重孫漢宣帝對自己的兒子,也就是之後的漢元帝有明確的告誡。漢元帝當時和一些儒生走的很近,政治理念不夠成熟,因此被漢宣帝批評。
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並不是他徹底拜倒在儒家思想之下,準備以仁治天下。本質上,這只是一個面子上的工作。說得更露骨一點,是將仁政作為一個招牌用來安撫民眾的。仁政這套話,可以用來騙騙下層民眾,但皇帝自己是不會信的。漢武帝堅持王霸之道,他執政的時候法令森嚴,同時御下極嚴,多位丞相和高階官員未能善終。這些所作所為,和儒家鼓吹的仁政相去甚遠。
而董仲舒是一個儒生,如果重用董仲舒,就會和漢武帝自己的政治理念形成衝突。漢武帝當然不會這麼做。縱觀漢武帝時期受到重用的官員,都是能夠領會漢武帝意圖並執行者。而董仲舒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
3 # 楊朱學派
西漢時期,儒家與道家是鐵桿同盟。法家與黃老是鐵桿同盟。
漢武帝即位之初,第一任丞相衛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衛綰任丞相那三年,言論自由,沒有一人因言獲罪。【罷黜僅僅是罷黜官職,僅此而已】
之後儒家先被黃老和法家迫害。
從漢武帝中前期開始,逐漸重用法家。
第一次小試牛刀,是漢武帝因嫌棄陳皇后不能生育,便讓法家酷吏張湯誣陷陳皇后,以巫蠱害人。株連300多人。陳皇后被廢。
以後漢武帝越來越重用法家酷吏,從張湯,到杜周,到江充。漢武帝想殺某位大臣,法家酷吏立即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屠戮群臣。
漢武帝想誅殺太子和衛皇后。法家酷吏就以巫蠱之禍,把皇族屠戮殆盡。
法家酷吏是漢武帝忠實的狗奴才。韓非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而董仲舒肯定不會做帝王的爪牙。所以,漢武帝才重用法家。而不重用董仲舒等儒生。
另一位與董仲舒齊名的儒家大師顏異,因肚子裡罵漢武帝,被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可見一斑。
附錄:黃老學派的主張,與法家如出一轍:主上,執大分,以生殺,以刑賞。生法者,君也。受罰者,臣民也。即用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是法治的死敵。
-
4 # 史學達人
董仲舒所提出獨尊儒術的觀點,漢武帝基本上全部採納了。
但是,董仲舒這個人,漢武帝並沒有重用他。
而是把他派到了自己的哥哥,江都易王劉非那裡去當一個國相。
漢武帝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被公孫弘給利用了。
公孫弘知道自己的才學遠不如董仲舒,所以為了陷害董仲舒,
他就給漢武帝出了一招,把董仲舒調離中央。
具體我們詳細講一下:
江都易王劉非可不是一個善人,此人十分的驕橫,粗暴。
是一個驍勇善戰的莽夫。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朝中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
當他聽說這件事的時候,自是氣憤不已。
在他看來,竟然還有人敢欺負自己的老爸。
這口惡氣,他怎麼可能忍下去。
劉非趕緊上書,給漢景帝。
他要求去打仗,上前線,斬下反賊吳王劉濞的頭顱。
漢景帝竟然答應了他,並且給了他一個將軍印。
等吳國被滅後,漢景帝一看自己的這個兒子,竟然如此的英勇。
就把他封到了江都,以便管理之前的吳國等地。
漢武帝就是把董仲舒給送到了他的身邊,做了他的國相。
這麼一個囂張跋扈的傢伙,董仲舒到他那裡去,豈不是九死一生了。
還真不是,劉非對董仲舒還是禮上有佳的。
畢竟董仲舒的大名是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其實易王劉非,之所以如此的敬重董仲舒,也是有私心的。
他一直把董仲舒比作為春秋五霸時期齊桓公手下的管仲,而把自己比作齊桓公。
他希望董仲舒能為自己出謀劃策,幫他奪得大漢皇帝的位置。
董仲舒是大孺,這樣的事他當然不能做了。
他就勸阻易王劉非,一定要做一個仁義之人。
端正自己該奉行的道義,而不被眼前的小利矇蔽雙眼。
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
不要一開口就說春秋五霸,這個公,那個公的。
其實春秋時的五霸,都是狡詐無信之徒,孔子的弟子對他們都是不恥的。
你何必去學他們那種霸業之心呢?
劉非聽了董仲舒的言論之後,大稱董仲舒說的對。
從此,不再提及此事。
董仲舒在這裡做國相,這一當就是六年的光景。
自打他做了劉非的助手後,江都也就越來越富饒,有序起來。
這些功勞,董仲舒是承受的起的。
當然董仲舒的官途也並不是一番風順的。
就是因為自己太有才能了,他遭到了別人的嫉妒。
尤其是這兩個人,差點,要了他的小命。
一個就是主父偃,要說起這件事還要和皇帝祭祖的陵園失火案聯絡在一起。
董仲舒認為帝王的陵園失火,是漢武帝做錯了事情,老天來懲罰他的。
但是,這個奏摺董仲舒只是起草了一下,並沒有呈上去給漢武帝。
董仲舒寫好這個稿件後,就把稿件給放在一邊了。
這時候正好主父偃來看望董仲舒,發現了有這麼一個東西存在。
主父偃平時就嫉妒董仲舒的才能,很想置他於死地。
於是,他就很順其自然的,把董仲舒剛寫好的稿件給偷走了。
當然他是要呈現給漢武帝的。
漢武帝看完,是勃然大怒。
所有參會的人都對董仲舒的觀點嗤之以鼻。
說他是有違常理,辱沒了天子的名節。
最後,漢武帝給他定了罪,判處死刑。
到了執行殺頭的時候,漢武帝憐惜他的才能,就放了他一馬。
董仲舒大難不死,明白了自己是談論了天災人禍,才有此劫的。
為了不至於把自己的性命弄丟。
從此,他再也不談論這一類的事情了。
經過這件事之後,董仲舒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倍加小心。
但是,即使這樣,他還是遭到了小人的算計。
這次算計他的人是老狐狸公孫弘,這個人在後面我們會重點講到。
他是漢武帝最為依重的一個大臣。
公孫弘研究《春秋》的水平,沒有董仲舒的高。
但是,他的官職比董仲舒要高很多。
也就是說他是有資格每天都和漢武帝議事的。
只要和皇帝接觸的時間長了,那就有很多的機會,
把想除去的人給踢走,甚至是殺害。
公孫弘是靠奉迎和拍漢武帝的馬屁,而受漢武帝重用的。
這種人正好也是董仲舒最為瞧不起的。
可以說,兩個人是誰看誰都不順眼。
他們結下了樑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公孫弘想除去董仲舒,他用的辦法就是借刀殺人。
當然這種辦法是也是殺人中最高明的一種。
但是,能不能成功,就看他借的那個刀聽不聽他的使喚了。
公孫弘所借的這個刀,來頭很大。
因為他就是當今的皇帝漢武帝。
他想借漢武帝之手,來殺死董仲舒。
我們來看看,老狐狸公孫弘是如何借刀殺人的?
漢武帝有一個很兇殘的哥哥,此人就是膠西王劉端。
這個人可以說是當時天底下最不講道理的一個,
和之前的劉非比起來,他簡直就不是人。
膠西王劉端,為了擺脫中央對自己的監視。
他竟然把朝廷派到膠西國去的,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全部給殺死了。
反正,是中央派誰去誰就要死。
漢武帝經常為這個事情而發愁。
就是在這時候,公孫弘建議,還是讓董仲舒去吧,這個事也只有董仲舒能擺平。
誰都知道公孫弘讓董仲舒去那裡,是不懷好意的,想置公孫弘於死地。
董仲舒當然也是更加清楚的了。
可是,明知山有虎,也必須要向虎山行。
因為漢武帝答應了公孫弘的請求,他不得不去。
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董仲舒就這樣去上任了。
由於董仲舒的大名太響亮了,膠西王劉端對他的敬仰,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董仲舒來到膠西國,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的。
但是,令他倍感意外的是。
膠西王劉端見到他,對他總是客客氣氣的。
在劉端想來,面前的這個人可是儒學大師呀。
這樣的人,作為諸侯王的他,還是不敢得罪的。
董仲舒深知,雖然膠西王對自己禮上有佳。
但是,一直待在這裡,就如同身處虎穴一般。
並不是長久之計,劉端現在是對自己不錯。
可是,不能保證以後他不會不殺自己。
畢竟劉端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要想活的長久,就必須要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想到這裡,沒多久董仲舒就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了官職。
辭官後的他,又加入到了教書育人的行業之中。
只有在那裡,他才能找到樂趣。
人活一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才不至於是一種缺憾。
雖說自己不能再皇帝身邊發光發亮了。
但是,能用自己的學識來感化別人,這未嘗不是更高的一種美德。
漢武帝太初元年七十五歲的董仲舒,才因病去世。
死後的他,被葬在了長安的西面。
漢武帝為了表示對他的敬佩,每次經過他的墳墓時,都會下馬致意。
因此他的墳墓又叫做“下馬陵”。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得看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後,漢武帝當時的想法和董仲舒當時的想法。
漢武帝當時急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解決諸侯封國的問題。佔據西漢一大半領土的諸侯封國,已經嚴重地阻礙了作為一個大統一國家的西漢王朝的發展,並且還有各自為政,分崩離析的可能。雖然漢武帝他爹漢景帝打贏了“七國之亂”的戰爭,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當時漢武帝四處徵求意見,怎麼非常合理地來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一直進行著傳道授業,天下聞名的大儒董仲舒,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
(董仲舒)
漢武帝先後三次召見了董仲舒,而且很快就喜歡上了董仲舒的主張。董仲舒向漢武帝上了什麼主張呢?一是“天人感應”,二是“大一統”,三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為什麼會喜歡董仲舒這個主張呢?因為董仲舒說的意思是,君權是上天賜予的,不容動搖的。在這種情況下,天下是要實現“大一統”的。為了實現“大一統”,最好的辦法,就是“獨尊儒術”。
董仲舒在理論上解決了漢武帝必須要削藩,必須要實行皇帝高度集權的問題,(至於“獨尊儒術”是不是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暫且不管),所以漢武帝非常喜歡,開始實施董仲舒的主張。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讓董仲舒去參與實踐他提出的理論。這就是把他放去當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劉非就是一個想稱霸造反的諸侯,董仲舒去了後,他大為高興,把自己比作是齊桓公,把董仲舒比作是管仲。這顯然與董仲舒提倡中央集權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就多次規勸他。
可以說,漢武帝派董仲舒去後,目的基本達到了。
(漢武帝)
這時候,漢武帝決定把董仲舒提拔到中央來,擔任更重要的職位。不過,這時候,董仲舒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主父偃。主父偃也是想做大的,他當然不願意董仲舒做大,於是就把董仲舒剛給漢武帝寫好的一份奏摺,拿去提前交給漢武帝。
交給漢武帝后,漢武帝大怒,罷了董仲舒的官。
漢武帝為什麼會大怒呢?原來,當時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和遼東高廟發生了兩次大火。董仲舒便想借這兩次大火的機會,規勸漢武帝實施仁政(“仁政”是儒家的主張),否則,會受到上天的處罰。
照理說,這話也沒錯啊,漢武帝為啥要生氣呢?原來,漢武帝和董仲舒都是極其聰明的人,他們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盤。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有表示“君權神授”的意思,同時也有“神權”約束“君權”的意思。就是說,皇帝你不能為所欲為,要受上天的制約。但問題是,這個“上天”在哪裡呢?沒在哪裡,在大儒的口裡。大儒說,這是“上天的懲罰”,便是“上天的懲罰”。這樣一來,董仲舒這樣的大儒,就成了控制皇帝的人。這還了得!所以,漢武帝要罷董仲舒的官。
漢武帝這樣打擊董仲舒,是要董仲舒明白,你的主張,只能對削藩起作用,不能對控制“君權”起作用。
罷官不久,漢武帝又啟用董仲舒,讓他擔任另一個諸侯王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這個人,更兇殘,想造反的心更大。漢武帝是想讓董仲舒再幫他勸化一個諸侯王。
不過,這時候,董仲舒對漢武帝曲解他的主張,已經有些灰心喪氣,所以,只幹了四年,就辭官回家,只做學問,再不趟政治這渾水了。
(主父偃與漢武帝)
再說主父偃。他阻止了漢武帝重用董仲舒後,自己獲得了漢武帝的信任。他是如何獲得漢武帝信任的呢?原來他給漢武帝出了一個“推恩令”的主意,不是從“道”的層面,而是從“術”的層面,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國的問題。顯然,漢武帝覺得,這比董仲舒的好用多了。
(參考資料:《漢書》)
-
6 # 劉一千五
董仲舒先生治學相當用心。用心到什麼程度呢?他讀書的地方有個大大的庭院,院子裡春花秋月,沼錦池蛙,又熱鬧又美麗,少年董生三年之中居然沒看過一眼。給後人留下"目不窺園"的佳話。
他的學術研究成果顯著,舉國仰視,深為朝廷內外敬仰。卻遭同學,同事嫉妒。
他的治國方略和精華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天人三策”,深受漢武帝青睞,董先生以此進朝為官了。
《史記,外戚世家》寫道:女無美醜,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董先生的才華,招來丞相公孫弘的嫉妒。這就註定了要受小人陷害。不能舉鴻鵠之翼以騰飛了。
中國漢朝以往有三對同朝同師的冤家同事或同學:蘇秦與張儀;韓非與李斯;董仲舒與公孫弘。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李斯害死韓非與公孫弘陷害董仲舒,都是"自以為能不及對方",才出手借刀殺人。相比,蘇張二人尚惺惺相惜,相互推拉。
真正使武帝不大用董生的有兩件事,一件是"遼東高廟"失火一事,按"天人感應"來解釋,這過錯要落到當今皇上的"失政"上。而武帝剛愎之人,自然不肯承認自己失策。二是看了主父偃拿來的董生的最新對朝政的關於"君王仁政"的議論,董仲舒的學生溫呂步舒不知是老師所寫,便大加指責,武帝便論董生得罪下獄。
但董仲舒名氣實在太大,大得皇帝動他也要考慮一夜。最後放了。公孫弘便建議讓董仲舒用所學去"端正教化"宗室王侯。漢武帝一聽有理,讓他去劉非,劉端處"開館授徒",這兩個殘暴的王侯居然對老師恭敬有加,不敢亂來。這董老師品行,才德實在是了得。公孫弘借刀殺董生的陰謀失敗。
不久,董仲舒告老回家,專心治《春秋》去了。不再貪位戀官而遠離是非之地。
回覆列表
在很多關於董仲舒的問題裡,這個問的最到位,因為很多人都不知道漢武帝確實不夠重用董仲舒。至於原因,史書沒有明言,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史料中找到合情合理的答案。
下面我們分別從幾個層次來看:
一、董仲舒是希望有一番作為的董仲舒在漢景帝時就已經是博士了,漢武帝即位時,董仲舒已經年過半百。這漫長的歲月裡,他的職務一直是博士,算是一個顧問的角色吧,沒有擔任行政機關的主官或地方行政區域的首腦。這在漢代,算是沒什麼仕途的了。而他上了漢武帝“天人三冊”後,史書雖然對此評價極高,但漢武帝也沒有重用他。他在晚年寫了《悲士不遇賦》,這是目前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以“士不遇”為主題的賦,在這片短小的賦中,他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情緒。因此,我們可以說,董仲舒是渴望有一番作為的。
二、董仲舒沒有真正領會漢武帝的意圖漢武帝信仰儒學,與他的父祖輩都不同,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漢武帝對儒學的信仰,主要表現在:1、實現漢代皇朝建政的合法性;2、封禪;3、制禮作樂。這些固然也是當時儒學特別是公羊學著力要解決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儒家的本質,譬如君主的道德方面等。而且,董仲舒的重點在於:天人感應。是希望透過天來制約皇帝,這些,都不合漢武帝的口味。漢武的目的是把儒學作為他治理國家的一系列政策的修飾,這樣就可以顯示統治的合法性了。所以,董仲舒的觀點雖然部分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但根本性的內容,並沒有被漢武帝接受。
三、公孫弘更符合漢武帝對儒家知識分子的期許。公孫弘在史書中評價不高,但我們如果仔細閱讀《史記》《漢書》,會發現公孫弘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他在董仲舒作為齊學的代表與儒家魯學辯論時,公孫弘支援了董仲舒;比如,公孫弘也向漢武帝對策,他的觀點就是用儒學包裹治術;比如,公孫弘善於對漢武帝進行引導,當然也可以說他察言觀色了,但是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儒學的一些主張能夠被漢武帝接納並變成了國家意志,恰恰是公孫弘擔任宰相期間發生的。
四、董仲舒本人沒有得到重用,但漢武帝儘量發揮了他的用處漢武帝不重用董仲舒,是因為他發覺了董仲舒是一個恪守原則的知識分子,這樣的人,其實不太適合放在公孫弘那樣的高位上。所以,一是讓董仲舒兩次去當了王國的相,級別相當於郡守,其中第二次是公孫弘陷害的,但董仲舒都能全身而退,而且乾的不錯,就說明他在王國這個層次上,還是能夠發揮一些作用的;二是董仲舒晚年,朝廷裡經常會拜訪他,比如張湯,就來詢問他如何斷案,因為董仲舒是“春秋決獄”的大師,擅長災異,推斷陰陽,所以,他晚年的顧問身份也乾的不錯。
綜上:漢武帝不重用董仲舒是有多種原因的,而不重用並不代表不用,漢武帝對董仲舒也算是盡其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