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ulgu2510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負荷;囊者,袋也。所謂“荷囊”,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貯放在這種袋裡。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稱“挈囊”。以後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將它掛在腰際,並形成一種習俗,俗謂“旁囊”。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稱。如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為之,呈長方形,長6.7釐米,寬3.7釐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帶,以備掛佩。現存最早的囊實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      漢代以後沿襲其俗,《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曹瞞傳》:“(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細物。”《晉書·鄧攸傳》也記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後斷其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囊。在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囊”。這種飾有獸頭紋樣的囊形象,在山東沂南一漢墓畫像石上還可以看到:中室北壁的東段,畫分上下兩格,皆刻人物故事。下格中的兩人皆戴著布紋的帽子,用帶結於頭後,衣袖皆捲起,腰束帶。其中左邊一人加束革帶,從右腰革帶垂下一虎頭紋佩囊,佩囊比較大,做工也精緻,還繡有花邊。中室北壁西段的上格亦畫有相同的一荷包,不同的是人物佩帶的方向不一樣,是從左腰革帶垂下一虎頭紋佩囊。  至南北朝時,佩囊制度正式確立,人們所佩的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稱。《隋書·禮儀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則專施於良娣以下命婦,以別嬪妃的獸頭囊。《 隋書·禮儀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銀印鈕,文如其職。佩採玉,青綬,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囊。餘同世婦。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銅印環鈕,文如其職。佩水蒼玉,艾綬……獸爪囊。” 獸爪囊,囊之一種,簡稱“獸爪”或“爪”,是織有獸爪紋樣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於腰際以盛印綬。   唐代放官印、魚符(龜符)的佩袋與裝細物的佩囊分開使用,據《朝野僉載》記載:“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強之兆也。”刀礪袋,魚形袋,新、舊《唐書》稱之為“魚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礪石、契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應是後來的“七事荷包”(《歧路燈》第七十八回)的前稱。唐代婦女尤其喜歡佩帶荷包。荷包大多為圓形,上有不同的紋樣。佩掛囊的婦女形象,大多身穿胡服,腰束革帶,打扮成西域婦女的形象,但腰部一般都有佩掛的荷囊,如西安南里王村韋墓線雕石刻、唐李重潤墓和李賢墓壁畫中的侍女。   唐代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佩帶荷囊的習俗,如敦煌壁畫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兩個少數民族人物的腰上掛有荷囊,而且所製作的荷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單腿跪地、正作割鼻狀者,其左腰上掛一心形荷包,看上去就像是一朵雲彩。第二排中雙手用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掛一花腰形荷包,顏色為白底湖藍色邊。這兩個荷包看上去都非常精緻,做工非常考究。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帶的荷囊,也反映了當時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芽糊精對人體有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