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時遲,那時快,索尼釋出會就完了。
原本,我們以為只會有一臺效能和機身設計進一步提升的 α7 IV,也猜想過會是一臺高畫素和高效能並重的 α9 R。「爆料一哥」SAR 更無稽地表示索尼還會帶出一款搭載曲面全畫幅感測器的 RX1 III......外界越來越多的傳聞,真的讓人無所適從。
只是,索尼也沒有跟著套路走,以上的猜測都都不對。
他們用前所未見的保密效果,帶一眾猜測的人遊了一次花園,最後則釋出了一臺命名前所未見,定價也前所未「貴」,但配置和定位以及方向都在意料之中的機器。
這臺機叫 ILCE-1,也就是傳說中的 α1。
顧名思義,α1 便是目前 E 卡口系統裡面定位最高的機身。
比 α9 定位更高的它,理應是索尼用來對抗佳能 1DX 系列以及尼康 D「X」系列這些新聞機,以及僅存在於傳聞和假象當中的「R1」的假想敵。
既然提到新聞機,我們更多時候會想起一體型手柄的「方塊機」設計。
再加上,在假想的 EOS R1 推出之前,無反陣營裡面其實已經有 EM1X 這個先例。所以,索尼要在 α1 上面改用這個設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事實上,並沒有。
索尼 α1 繼續採用跟 α9 II 相同的機身設計,也保留了拍攝模式、模式轉盤和曝光補償三轉盤的設計,後撥盤也跟其他四代機身一樣轉移到機身上方。
富有索尼特色的軍艦頭裡面,放置的是索尼之前在 α7S III 上使用的 944 萬點 OLED Quad-XGA EVF 電子取景器,這個規格也是目前索尼 E 卡口可換鏡頭相機裡面規格最高的了。
取景器上方依舊保留了索尼最新一代 mi 熱靴,支援數字音訊傳輸,像索尼最新推出的麥克風如ECM-B1M 和 XLR-K3M 介面卡套裝這一類支援數字音訊,都可以在 α1 上使用。
機身後側的鍵位配置方面,α1 的設計就跟 α9 II 基本保持一致。要同時兼顧照片和影片拍攝的 α1,影片錄製鍵依舊放在取景器旁邊,自定義按鍵的位置也跟 α9 II 一樣。
螢幕的話,還是索尼全畫幅微單的經典設計。相同的畫素和相同的翻折方法,用過 α7S III 以外的四代機身裝置的用家,相信也能夠獲得相同的熟悉感。
手柄左側依舊保留了雙卡槽設計,而且卡槽則改用了 α7S III 上出現的 UHS-II SD+CF Express Type A 雙相容的卡槽。面對高畫素的高速連拍需求,α1 也能夠換上儲存效能更強的卡來應付。
介面方面,α1 則是整合了 α9 II 和 α7S III 兩者的配置,既有支援高效能傳輸的網線介面,也有用於連線監視器和外錄裝置的全尺寸 HDMI 介面,以滿足體育攝影使用者以及影片拍攝使用者的需求。
整體來說,沒有改用「方塊機」造型的 α1 在設計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將索尼現有元素整合起來的它,其實是一款按照功能和需求選擇搭配出來的四代機身裝置。
網線介面、按鍵配置和多轉盤設計,以及整個機身格調來自 α9 III,雙相容儲存卡卡槽、全尺寸 HDMI 介面以及新 EVF,則是從 α7S III 上繼承過來的東西。
再搭配一個可以相容 VG-C4EM 豎拍電池手柄的機身,這些東西結合就得出一個 α1 的機身。
這對於從 α7R IV 以及 α9 II、α7S III 這些四代機身使用者來說,他們要置換或添置 α1 的話,成本也不會增加很多,畢竟很多四代機身的配件其實都可以通用。
但對於一款定位在 E 卡口最高旗艦的機身來說,又或者再加上對方塊、手柄的執著,我個人還是希望可以在 α1 系列機身上看到更多新設計。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的是,α1 並不是把所有四代機身上出現過的「優良傳統」都繼承下來。
像是 α7S III 上出現的自拍側翻屏,目前還是 α7S III 的專屬,α1 還是無法擁有。
配置和規格,是 α1 的最大亮點。
這款機不僅僅在機身設計上整合了四代機身的大部分優勢,效能和配置也是一樣。
索尼 α1 搭載了索尼最新的 5000 萬畫素 EXMOR CMOS 堆疊式全畫幅感測器,並選用了索尼之前推出的 BIONZ XR 影象處理器。
和舊款 BIONZ X 影象處理器相比,BIONZ XR 的影象處理效能提升至舊款的 8 倍,要應付高畫素高速連拍,以及高規格的影片拍攝也沒有太大問題。
α1 樣張
此外,新感測器也能夠實現 15 級動態範圍,和主打高畫素和高畫質的 α7R IV 保持一致。這個規格,甚至比部分 4433 的中畫幅相機要高。
作為主打高畫素和高速的機器,α1 提升了最高畫素的同時也提升了連拍效能。
索尼從 α9 II 的 2420 萬畫素提升到 5000 萬畫素,同時也從之前的 20fps 提升到 30fps,而且這個連拍還是無黑屏連拍,連拍時也可以實現每秒 120 次測光和對焦,確保拍攝的穩定性。
提到連拍和電子快門,這次索尼也讓 α1 的電子快門支援 1/200 秒的閃光燈高速同步,這讓在需要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的使用者也能夠使用閃光燈,這對比 α9 系列來說也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如果使用機械快門的話,閃光燈高速同步的速度也可提升至 1/400 秒。
其他效能方面,α1 支援索尼最新的實時眼控對焦技術和專門針對動物的動物眼部對焦,動物的部分也增加了對鳥類的支援,相信索尼也是希望考慮到用 α9 系列來「打雀」的使用者。
換上了畫素更高的新一代感測器之後,α1 的影片拍攝能力也有變化。原本更多是選擇用 6K 超採到 4K 的索尼全畫幅可換鏡頭相機,現在也多一個可以拍攝 10bit 8K 30P 規格影片的成員。
除了 8K 30P,α1 還支援 4K 120P 的影片拍攝,4K 模式下最高可以達到 10bit 4:2:2 的規格,影片也同樣具備 15 檔動態範圍,支援 S-Cinetone 色彩空間和 S-Gamut3和S-Gamut3.Cine色彩空間,以滿足影片使用者後期的調色需要。
另外,機身也附帶了 5 軸防抖結構,可以實現 5.5 級的防抖效果。
從官方在宣傳片中展示的效果能夠看到,α1 在慢速步行的狀態下的確有不俗的防抖效果,只是對於用來 Vlog 自拍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步伐和速度還是有點限制。搭配升格的話,這個防抖用來拍簡單的手持畫面還好,但如果要長距離移動,又或者想走快一點,那還是使用穩定器吧。
除了穩定,拍攝影片時用家們還關心發熱問題。
對此,索尼表示 α1 用上了跟 α7S III 相同的新一代散熱系統,這個散熱系統在支援 4K 120P 拍攝的 α7S III 上實現了較好的散熱效果。
只是,支援 8K 拍攝的 α1,發熱量相信會比 α7S III 要高不少,實際拍攝的時候會不會有明顯的過熱問題,目前還不清楚,更多還是要到實際上手的時候才能夠解答。
從配置上來看,索尼 α1 是一款可以一次性滿足你高畫素、高效能、高規格影片錄製三大願望的機器。
除了整合上四代產品各個機身的優勢,α1 也有自己的最佳化和提升,是一款三大特點都頗突出的機器。如果你希望具備這三大要素,同時也是 E 卡口使用者,那 α1 相信是一個比 α9 更合適且更進階的選擇。
毫無疑問,α1 是一款代表索尼和 E 卡口系統的全能旗艦。一併把畫素、影片規格和效能都拿下的它,不只是佳能 EOS R5 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展示索尼實力的重要標誌。
「旗艦,向來都是廠商的技術展示標誌。」
從這一個點來看,α1 也是一款非常稱職的產品。
另外,α1 的出現也帶出了一種方向。
在 EOS R5 和 α1 之後的旗艦級無反相機,不再是像 D5 和 1DX Mark IV 那種專注於強化照片拍攝效能的專才,它們也未必一定要拘泥於「方塊機」這個形態。
更多的是,它們要兼顧畫質、效能和影片錄製以及操控體驗上的平衡,同時也要把這四個元素打磨到最好,這樣才能夠成為代表品牌的旗艦。
所以說,α1 不僅僅索尼在對位策略上推出的產品,不是突然被安排要用於和 EOS R5 乃至 EOS R1 或尼康 Z 1 對位的「臨時卒」,也不是使用者們所有期待和怨念的集合,它的出現代表的應該是一種旗艦發展的新方向,也是一個索尼旗艦相機改變的新標誌。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α1 的出現並不代表它要取代 α 全畫幅微單系列各個分支。
就如,α1 並在畫素方面並沒有達到 α7R IV 的 6000 萬畫素,機身上也沒有 α7S III 上有的翻轉屏......這些看似留有一手、刀法精準的切割,其實是廠商對於系統完整性的保持。
不管是專才還是全才,都有市場和用家對應,這才是一個成熟的系統和生態應該要做的。α1 背後,可能也隱藏著這個理念。
最後,再來看看售價和發售時間。
作為前所未聞的新旗艦,α1 的國行定價就達到了 47999 元,比起在 2019 年更新的 α9 II 還要貴 1.2w 元,換句話也就是接近貴上了一臺 α7C。(笑
α1 預計會在 2021 年 2 月下旬發售,按照索尼目前備貨和發售的規律,新機早期相信還會貴一段時間。想入手的使用者,或許先等等會更實際。
說時遲,那時快,索尼釋出會就完了。
原本,我們以為只會有一臺效能和機身設計進一步提升的 α7 IV,也猜想過會是一臺高畫素和高效能並重的 α9 R。「爆料一哥」SAR 更無稽地表示索尼還會帶出一款搭載曲面全畫幅感測器的 RX1 III......外界越來越多的傳聞,真的讓人無所適從。
只是,索尼也沒有跟著套路走,以上的猜測都都不對。
他們用前所未見的保密效果,帶一眾猜測的人遊了一次花園,最後則釋出了一臺命名前所未見,定價也前所未「貴」,但配置和定位以及方向都在意料之中的機器。
這臺機叫 ILCE-1,也就是傳說中的 α1。
四代機身的「終極融合」顧名思義,α1 便是目前 E 卡口系統裡面定位最高的機身。
比 α9 定位更高的它,理應是索尼用來對抗佳能 1DX 系列以及尼康 D「X」系列這些新聞機,以及僅存在於傳聞和假象當中的「R1」的假想敵。
既然提到新聞機,我們更多時候會想起一體型手柄的「方塊機」設計。
再加上,在假想的 EOS R1 推出之前,無反陣營裡面其實已經有 EM1X 這個先例。所以,索尼要在 α1 上面改用這個設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事實上,並沒有。
索尼 α1 繼續採用跟 α9 II 相同的機身設計,也保留了拍攝模式、模式轉盤和曝光補償三轉盤的設計,後撥盤也跟其他四代機身一樣轉移到機身上方。
富有索尼特色的軍艦頭裡面,放置的是索尼之前在 α7S III 上使用的 944 萬點 OLED Quad-XGA EVF 電子取景器,這個規格也是目前索尼 E 卡口可換鏡頭相機裡面規格最高的了。
取景器上方依舊保留了索尼最新一代 mi 熱靴,支援數字音訊傳輸,像索尼最新推出的麥克風如ECM-B1M 和 XLR-K3M 介面卡套裝這一類支援數字音訊,都可以在 α1 上使用。
機身後側的鍵位配置方面,α1 的設計就跟 α9 II 基本保持一致。要同時兼顧照片和影片拍攝的 α1,影片錄製鍵依舊放在取景器旁邊,自定義按鍵的位置也跟 α9 II 一樣。
螢幕的話,還是索尼全畫幅微單的經典設計。相同的畫素和相同的翻折方法,用過 α7S III 以外的四代機身裝置的用家,相信也能夠獲得相同的熟悉感。
手柄左側依舊保留了雙卡槽設計,而且卡槽則改用了 α7S III 上出現的 UHS-II SD+CF Express Type A 雙相容的卡槽。面對高畫素的高速連拍需求,α1 也能夠換上儲存效能更強的卡來應付。
介面方面,α1 則是整合了 α9 II 和 α7S III 兩者的配置,既有支援高效能傳輸的網線介面,也有用於連線監視器和外錄裝置的全尺寸 HDMI 介面,以滿足體育攝影使用者以及影片拍攝使用者的需求。
整體來說,沒有改用「方塊機」造型的 α1 在設計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將索尼現有元素整合起來的它,其實是一款按照功能和需求選擇搭配出來的四代機身裝置。
網線介面、按鍵配置和多轉盤設計,以及整個機身格調來自 α9 III,雙相容儲存卡卡槽、全尺寸 HDMI 介面以及新 EVF,則是從 α7S III 上繼承過來的東西。
再搭配一個可以相容 VG-C4EM 豎拍電池手柄的機身,這些東西結合就得出一個 α1 的機身。
這對於從 α7R IV 以及 α9 II、α7S III 這些四代機身使用者來說,他們要置換或添置 α1 的話,成本也不會增加很多,畢竟很多四代機身的配件其實都可以通用。
但對於一款定位在 E 卡口最高旗艦的機身來說,又或者再加上對方塊、手柄的執著,我個人還是希望可以在 α1 系列機身上看到更多新設計。
另外需要注意一點的是,α1 並不是把所有四代機身上出現過的「優良傳統」都繼承下來。
像是 α7S III 上出現的自拍側翻屏,目前還是 α7S III 的專屬,α1 還是無法擁有。
高畫素、高效能、高規格影片,全都不漏配置和規格,是 α1 的最大亮點。
這款機不僅僅在機身設計上整合了四代機身的大部分優勢,效能和配置也是一樣。
索尼 α1 搭載了索尼最新的 5000 萬畫素 EXMOR CMOS 堆疊式全畫幅感測器,並選用了索尼之前推出的 BIONZ XR 影象處理器。
和舊款 BIONZ X 影象處理器相比,BIONZ XR 的影象處理效能提升至舊款的 8 倍,要應付高畫素高速連拍,以及高規格的影片拍攝也沒有太大問題。
α1 樣張
此外,新感測器也能夠實現 15 級動態範圍,和主打高畫素和高畫質的 α7R IV 保持一致。這個規格,甚至比部分 4433 的中畫幅相機要高。
作為主打高畫素和高速的機器,α1 提升了最高畫素的同時也提升了連拍效能。
索尼從 α9 II 的 2420 萬畫素提升到 5000 萬畫素,同時也從之前的 20fps 提升到 30fps,而且這個連拍還是無黑屏連拍,連拍時也可以實現每秒 120 次測光和對焦,確保拍攝的穩定性。
提到連拍和電子快門,這次索尼也讓 α1 的電子快門支援 1/200 秒的閃光燈高速同步,這讓在需要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的使用者也能夠使用閃光燈,這對比 α9 系列來說也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如果使用機械快門的話,閃光燈高速同步的速度也可提升至 1/400 秒。
其他效能方面,α1 支援索尼最新的實時眼控對焦技術和專門針對動物的動物眼部對焦,動物的部分也增加了對鳥類的支援,相信索尼也是希望考慮到用 α9 系列來「打雀」的使用者。
換上了畫素更高的新一代感測器之後,α1 的影片拍攝能力也有變化。原本更多是選擇用 6K 超採到 4K 的索尼全畫幅可換鏡頭相機,現在也多一個可以拍攝 10bit 8K 30P 規格影片的成員。
除了 8K 30P,α1 還支援 4K 120P 的影片拍攝,4K 模式下最高可以達到 10bit 4:2:2 的規格,影片也同樣具備 15 檔動態範圍,支援 S-Cinetone 色彩空間和 S-Gamut3和S-Gamut3.Cine色彩空間,以滿足影片使用者後期的調色需要。
另外,機身也附帶了 5 軸防抖結構,可以實現 5.5 級的防抖效果。
從官方在宣傳片中展示的效果能夠看到,α1 在慢速步行的狀態下的確有不俗的防抖效果,只是對於用來 Vlog 自拍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步伐和速度還是有點限制。搭配升格的話,這個防抖用來拍簡單的手持畫面還好,但如果要長距離移動,又或者想走快一點,那還是使用穩定器吧。
除了穩定,拍攝影片時用家們還關心發熱問題。
對此,索尼表示 α1 用上了跟 α7S III 相同的新一代散熱系統,這個散熱系統在支援 4K 120P 拍攝的 α7S III 上實現了較好的散熱效果。
只是,支援 8K 拍攝的 α1,發熱量相信會比 α7S III 要高不少,實際拍攝的時候會不會有明顯的過熱問題,目前還不清楚,更多還是要到實際上手的時候才能夠解答。
從配置上來看,索尼 α1 是一款可以一次性滿足你高畫素、高效能、高規格影片錄製三大願望的機器。
除了整合上四代產品各個機身的優勢,α1 也有自己的最佳化和提升,是一款三大特點都頗突出的機器。如果你希望具備這三大要素,同時也是 E 卡口使用者,那 α1 相信是一個比 α9 更合適且更進階的選擇。
一臺旗艦,一個方向、一個理念毫無疑問,α1 是一款代表索尼和 E 卡口系統的全能旗艦。一併把畫素、影片規格和效能都拿下的它,不只是佳能 EOS R5 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展示索尼實力的重要標誌。
「旗艦,向來都是廠商的技術展示標誌。」
從這一個點來看,α1 也是一款非常稱職的產品。
另外,α1 的出現也帶出了一種方向。
在 EOS R5 和 α1 之後的旗艦級無反相機,不再是像 D5 和 1DX Mark IV 那種專注於強化照片拍攝效能的專才,它們也未必一定要拘泥於「方塊機」這個形態。
更多的是,它們要兼顧畫質、效能和影片錄製以及操控體驗上的平衡,同時也要把這四個元素打磨到最好,這樣才能夠成為代表品牌的旗艦。
所以說,α1 不僅僅索尼在對位策略上推出的產品,不是突然被安排要用於和 EOS R5 乃至 EOS R1 或尼康 Z 1 對位的「臨時卒」,也不是使用者們所有期待和怨念的集合,它的出現代表的應該是一種旗艦發展的新方向,也是一個索尼旗艦相機改變的新標誌。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α1 的出現並不代表它要取代 α 全畫幅微單系列各個分支。
就如,α1 並在畫素方面並沒有達到 α7R IV 的 6000 萬畫素,機身上也沒有 α7S III 上有的翻轉屏......這些看似留有一手、刀法精準的切割,其實是廠商對於系統完整性的保持。
不管是專才還是全才,都有市場和用家對應,這才是一個成熟的系統和生態應該要做的。α1 背後,可能也隱藏著這個理念。
最後,再來看看售價和發售時間。
作為前所未聞的新旗艦,α1 的國行定價就達到了 47999 元,比起在 2019 年更新的 α9 II 還要貴 1.2w 元,換句話也就是接近貴上了一臺 α7C。(笑
α1 預計會在 2021 年 2 月下旬發售,按照索尼目前備貨和發售的規律,新機早期相信還會貴一段時間。想入手的使用者,或許先等等會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