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style
-
2 # 戰略論
美國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是由“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艦體改造而來的,整個改造工作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縮短工期,以便儘快投入作戰,因為在戰前美國海軍在航母數量上和日本海軍存在很大的差距,鑑於美國新的大型艦隊航空母艦短時間內無法服役,所以美國迫切需要緊急改裝一批輕型航空母艦來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而“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已經建成有大量完整的艦體,完全可以進行大批次改裝,美軍一次性對9艘艦體同時展開了改裝工作,總共兩年多的時間裡全部下水服役,迅速的增強了美國海軍的作戰能力。
雖然“獨立”級航母是在輕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改裝,而且是要作為輕型航空母艦投入前線作戰的,但是它的改裝方案則完全遵循護航航母的改裝思路—快!為了避免對巡洋艦艦體進行大的改造以影響艦體的整體強度,決定不對原有露天甲板進行改造,而是在原有甲板上方重新鋪設機庫甲板。由於加裝了較高的機庫,使艦體的重心變高,穩定性變差,於是在兩側設定了防雷突出部,這樣既可以增加艦體的浮力和穩定性,也能夠在其內部設定重油艙增加戰艦續航力,還可以抵抗魚雷的攻擊。為了減輕艦體上部的重量,縮減了機庫的甲板厚度,使得“獨立”級在防禦能力有所欠缺,在萊特灣海戰中有一艘“獨立”級航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日軍飛機炸沉的。
“獨立”級航母仍舊沿襲了“克利夫蘭”級的原動力系統,動力達到了10萬軸馬力,使“獨立”級航母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1.6節,完全可以伴隨主力艦隊實施遠洋作戰。“獨立”級航母的標準排水量是11000噸,搭載24架戰鬥機和9架魚雷機,主要執行艦隊防空和掩護登陸等作戰任務。戰爭後期為了應付日本飛機的自殺式襲擊,美國海軍甚至要求所有的輕型航母全部搭載戰鬥機以加強對空掩護。
美國海軍總共入役了9艘“獨立”級航母,除了2號艦“普林斯頓”號在萊特灣海戰中被擊沉外,其他8艘全部都安全的度過了整個太平洋戰爭,並在戰後全部退出了現役,首艦“獨立”號作為靶船在1952年被擊沉,另有3艘租借給了法國海軍,還有1艘租借給了西班牙海軍。
-
3 # 星空55906
我正在讀《拼實業一一美國是如何贏得二戰的》,美國在二戰期間的工業創新能力、設計能力、組織能力、生產能力,簡直達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它生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有投入戰爭的同盟國軍隊裝備的2/3。包括86000輛坦克,2500000輛卡車,500000輛吉普車,286000架軍機,88000艘海軍艦艇包括航母,5600條大型商船,434000000噸鋼,2600000挺機槍,41000000000炮彈子彈,還不包括超級轟炸機和原子彈。
-
4 # 軍武小咖
二戰美國“獨立級”航母被稱為二戰航母最佳應急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建的快。1942年1月輕型航母設計定稿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因此在有限的時間下,設計建造出航母的替代品才是當務之急。 (獨立級航母)
CVL(輕型航母)的設計之初,咱們還要撥回到1941年的中期,二戰中的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此時中國戰場,在中國軍隊英勇頑強的抗擊下,已經同日本侵略者進入戰略相持的階段,而歐洲在德國的攻勢下岌岌可危,幾乎被佔領了整個西歐和東歐,蘇德戰爭的序幕也已經拉開,在如此的世界局勢之下,美國也知道自己參戰只是時間問題,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點燃了美國參戰的導火索,也只不過是順勢推動了美國的參戰,稍微提前了一下時間,同時也給了美國參戰的藉口,即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也為時不遠。
在二戰空軍沒有今天這般重要的二戰,海軍無疑是參戰的絕對先鋒和中流砥柱,然而,讓美國鬱悶的是最新一艘的CV-8“大黃蜂”號航母將在1941年10月建成,然而CV-9"埃塞克斯“號航母才剛剛開工,建成要等到1944年1月,在這整整2年零3個月的期間,美國只擁有7艘航母,其中CV-1“蘭利”號航母還被改裝成了水上飛機航母,假如在這期間真的爆發戰爭,美國是否有能力來對抗當時日本強大的海上力量,到時候將成為一個未知數。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敏銳的意識到,航母的完美是抵擋不了戰爭的消耗的,因此犧牲部分效能,達到降低建造週期和提升建造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也為了1941年10月到1944年1月,這段美國航母青黃不接的時期,於是在1941年8月羅斯福提議挑選一部分巡洋艦體快速改裝成航母。(獨立級航母)
於是按照總統的指示,美國海軍艦船局基礎設計處,在以前的圖紙中尋找出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設計方案,例如1930年的裝備9門152毫米主炮和91.5米飛行甲板的巡洋艦航母,1934年裝備12門火炮,艦體中央搭設61米短飛行甲板的,1939年裝備1座三聯裝203毫米主炮,3座雙聯裝和2座單管127毫米炮和128米長的飛行甲板,等等,但是這些都沒有脫離出巡洋艦航母的影子,因此羅斯福對這些巡洋艦航母的設計方案並不滿意,他的腦海中的想法很簡單,簡陋點沒事,但是建造速度必須要快,海軍設計處的人員認為作為作戰的裝備怎麼能如此簡陋,但是事後證明羅斯福的思路是對的,不過終究海軍還是拿出了另羅斯福滿意的輕型航母的設計方案,這就是“獨立級”航空母艦。
由於是經過巡洋艦改裝的簡易航母,因此很多結構方面的缺陷是致命的,最最直接的就是彈藥存放的問題,巡洋艦體上原來的彈藥庫用來存放炸彈,但是魚雷卻沒有了位置存貯,只能放在主甲板上,這個位置實在是太過暴露,9艘獨立級航母只沉沒了一艘名叫“普林斯頓”的簡易航母,原因就是在此。1944年10月24日,“普林斯頓”號航母在空襲呂宋島的路上,但是突然一架日本戰機突破艦隊的防空網,將一枚炸彈扔在了“普林斯頓”號航母上,20分鐘後,大火引爆了位於主甲板上的魚雷,瞬間火光漫天,並且劇烈的爆炸直接將身邊協助自己滅火的“伯明翰”輕巡洋艦重創,此時已經到了傍晚,巨大的火光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日軍戰機,不得以,美軍只能用魚雷將“普林斯頓”號航母擊沉,這也是唯一一艘被擊沉的簡易航母,此次事故“普林斯頓”號航母114人戰死,190人受傷,旁邊的“伯明翰”輕巡洋艦戰死241人,受傷412人,幾乎全部官兵死傷殆盡。(被擊中的普林斯頓號航母)
裝甲方面,雖然是簡易航母,但是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加強,例如指揮艙,魚雷艙加裝了9毫米厚的STS鋼板用於防護粘彈碎片,其實用處不大。彈藥升降井則加裝了15~18毫米鋼板的防護。
雖然簡易航母的缺點很多,但是這些快速生產的簡易航母,一艘就基本上抵得上半艘大型航母的戰鬥力,9艘就意味著在1943年底美軍就多出了相當於4個大型航母艦隊的戰鬥力,這樣來看這些簡易航母所形成的戰鬥力無疑是恐怖的。最重要的是,它彌補了一定時期美軍航母的空缺,從這些方面來看,簡易航母的出現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其對於二戰的意義和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獨立級"航母也被稱為二戰航母的最佳應急品。
-
5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因為相比護航航母它的效能更好,其31.6節的速度可以當做小型艦隊航母參加機動作戰。而相比於大型艦隊航母,它的建造週期短,更為簡單且廉價。所以在1943年美國航母青黃不接的時候獨立級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在1943年的時候,美軍在太平洋方向參戰的航母就只剩下企業號一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級還沒服役所以美國為彌補航母數量上的差距就緊急用在船廠裡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的艦體改建成航母,這就是獨立級輕型航母。
為縮短工期簡化設計,美國對獨立級輕型航母的改建工程遵循護航航母的設計思路進行改造。和那些用商船改造過來的護航航母不同,獨立級是用克利夫蘭級的艦體改的,所以在防護上面要比護航航母更好,畢竟一開始就作為戰鬥艦艇。而且巡洋艦修長的身材以及原有的動力系統讓獨立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了31.6節,這是那些“肥胖”的護航航母20節左右的航速難以媲美的。不過用巡洋艦的艦艇改也並不是沒有問題,那些寬體的護航航母雖然航速慢,但是其在航行時擁有更高的穩定性,有利於飛機機槍。巡洋艦細長的身材艦體復原性不佳,飛機的起降有著一定的影響。用貨輪改裝的航母
不過由於是半路出家且用巡洋艦細長的艦體改造,其滿載1.5萬多噸的排水量的噸位搭載的艦載機只有33架飛機(24架戰鬥機+9架魚雷機),由於俯衝轟炸機的機翼不能摺疊,為節省空間所以就不裝轟炸機。相比科班出身的日本龍驤及輕型航母,雖然其滿載排水量只有1.36萬噸,但是它的飛機搭載量卻高達42架(24架零戰+18架97艦攻)。而在1943年獨立級全部服役,並參加太平洋戰場,與埃塞克斯級重型航母一起對抗日本海軍,其中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大海戰當中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配合6艘埃塞克斯級重型航母重創日本艦隊。在戰爭中9艘獨立級航母損失一艘,剩下都活到了戰後直到退役拆解。
-
6 # 鐵桿軍迷
背景
1941年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在美國兩洋對岸的中國和歐洲全面爆發: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戰場,中國軍民和日本侵略軍已經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互有勝負;在大西洋東岸的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已經佔領了幾乎整個西歐和中歐,並拉開了蘇德戰爭的序幕。面對如此形勢,美國參戰顯然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CV-8“大黃蜂”號大型航母)
可就在此時,美華人才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最新一艘CV-8“大黃蜂”號大型艦隊航母將於1941年10月建成,而下一艘大型航母CV-9“埃塞克斯”號已於1941年4月開工,要到1944年1月才竣工。若果真如此,這就意味著美國海軍將有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完全沒有航母可用!
(CV-9“埃塞克斯大型航母)
事實上,到1942年10月,美國海軍就只剩下被打得破破爛爛的“企業”、“薩拉託加”兩艘航母輪流上陣了,此時距離埃塞克斯級航母完工尚有1年零2個月。如果太平洋美軍按照計劃在西太平洋展開作戰,美國海軍要麼淪為陸基飛機羽翼下的“近岸守備隊”,要麼被日本陸基飛機完虐。
(“企業號”航母)
對於這樣的尷尬局面,羅斯福總統決心借鑑護航航母的建造思路,利用作戰艦艇的艦體緊急改造一批應急航母,也許這些航母的效能比不上大型艦隊航母,但至少可以保證美國海軍安全度過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批次服役之前的空白期。
(“薩拉託加”航母)
獨立級輕型航母登場第一艘獨立級加入美國海軍時,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官兵們驚訝地看見,自己得到了一艘和戰前多年經驗幾乎完全相悖的航空母艦。獨立級艦體太小,難以在惡劣海況下收放飛機作戰;飛行甲板太小,艦載機群規模太小,根本不可能實施“全甲板攻擊”;機庫和裝置加工車間空間過小,執行飛機維護任務時困難重重;最後,軍艦的防護也很薄弱。毫無疑問,這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最終的設計方案比1941年9月時艦船局考慮的那些方案都要遜色,與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更是天壤之別,但是在1942年1月設計方案定稿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建造速度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其他都可以將就——這才是CVL設計的核心。
(獨立級輕型航母)
1943年1月14日,輕型航母首艦“獨立”號服役,之後前往加勒比海進行海試。1943年7月3日,她完成艦員訓練抵達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之後於當月14日啟程前往夏威夷與先期抵達的“埃塞克斯”號共同進行戰術合練。就在離開舊金山後第二天,“獨立”號的編號從原先的CV-22改成CVL-22,L字母表示輕型的意思,但舷號依然保持和大型航母相同的序列。不久,“獨立”和“埃塞克斯”身旁又出現了2艘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約克城”和“列剋星敦”,以及2艘獨立級輕型航母“普林斯頓”和“貝勞伍德”。就在僅僅6個月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還只有1艘“企業”號獨臂擎天,但是現在,一切都改變了。
(獨立級輕型航母三檢視)
這種看似拙劣的航母卻完成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任務:前三艘獨立級都趕在1943年4月第二艘埃塞克斯級“列剋星敦”號之前完工,其餘6艦也都趕在1943年底之前完工服役。更重要的是,到1943年10月,大批埃塞克斯級僅有7艘完工,實際參戰的更是隻有2艘,在這戰前航母損失慘重,大批埃塞克斯級尚未形成戰鬥力的青黃不接之際,這9艘獨立級為美國海軍提供了大約相當於4艘大型艦隊航母的戰鬥力。
然而,對於如何使用這些不具備“全甲板攻擊”能力的輕型艦隊航母,美國海軍還需要摸索。
不僅如此,由於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在1943年底全部完工,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特混大隊乾脆選擇了“2艘大型航母+2艘輕型航母”的配置方案。於是,這些輕型航母的作戰定位倒也明確了:她們就是半艘大型艦隊航母,一樣承擔著進攻和防禦的任務。在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大海戰中,輕型航母“貝勞伍德”號的魚雷機隊就擊沉了日軍“飛鷹”號航母。
(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特混大隊)
當然,畢竟這是一艘簡易設計的航母,在慘烈的海空戰中,獨立級未能全身而退。1944年10月24日,“普林斯頓”號和TG38.3的僚艦們一起空襲呂宋島上的日軍機場以支援登陸。艦隊自身的防空起初一切OK,來襲的日機還和往常一樣或被擊落,或被趕跑。但是上午9:38,一架孤零零的日軍俯衝轟炸機突然衝出來攻擊了“普林斯頓”號,命中(“普林斯頓”號)
這艘輕型航母的艦體中央。艦上官兵們立即按照無數次訓練過的那樣展開搶險,但是對於這種防護力和安全性都不理想的輕型航母來說,搶險顯然不像大型航母那樣有效。中彈後大約20分鐘,大火引爆了存放在機庫後部側壁上的魚雷,巨大的爆炸摧毀了機庫和後部飛行甲板。雖然日機還在不斷來襲,海況也比較惡劣,但是周圍護航的驅逐艦和巡洋艦還是緊緊靠到航母近旁,協助艦員們滅火,這種協作卻意外帶來了更大的損失15:23,“普林斯頓”號機庫後部的魚雷艙爆炸了,巨大的火球撕開了航母的整個後部,還重創了靠在艦尾處協助救火的“伯明翰”號輕巡洋艦(CL-62),巡洋艦擠滿人群的前
(遭到日機轟炸後燃起大火的“普林斯頓”號)甲板立即血流成河。眼見天色將晚,燃燒的航母會把夜襲的日軍飛機潛艇準確引導到美軍艦隊來,美軍只好撤離這裡,臨走前用魚雷擊沉了“普林斯頓”號。在這場不大不小的災難中,“普林斯頓”號官兵114人戰死,190人受傷,遭殃的“伯明翰”號承受了最大的人員傷亡:241人被炸死,412人受傷。
(被日本飛機轟炸的“普林斯頓”號,周圍護航的驅逐艦和巡洋艦緊緊靠到航母近旁滅火)
對於這種因陋就簡的設計,各種抱怨甚至在她真正服役之前就出現了。例如,在一份關於後續塞班級輕型航母設計的函件中,航空局如此評價:關於CVL-22級航母的航空運作最普遍的批評是她過於狹窄的機庫……各種通風管道和煙囪深深嵌進機庫內,飛行甲板的支架也沒能落地在機庫甲板外側的合適位置:例如側舷突出部上。因此,強烈建議新一級艦上儘量加大機庫寬度。
更有甚者,1945年戰爭結束後,太平洋艦隊委員會在對這一級艦的各項指標和表現進行調研後,建議終止所有CVL類航母的建造。
最終,有8艘獨立級輕型航母存活到戰爭結束。其中“獨立”號在1946年的比基尼島氫彈試驗中沉沒,其餘7艘艦都在1947年被封存。“蘭利”和“貝勞伍德”兩艦分別在1951和1953年移交給法國用於越南戰爭;“卡波特”和“巴丹”號後來被改造為反潛航母,其中前者在1967年被租借給西班牙,改名為“迷宮”號;“蒙特利”號則從1951到1954年在美國本土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充當艦載機飛行員學校的訓練航母,直到被更大的輕型航母“塞班”號取代。
(“塞班”輕型航母)
戰後,仍然有人繼續提出需要改造航母,但這些提議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為按照和平年代的建造速度,這些改造航母也很難比大型航母更早服役。事實情況是,最初的3艘輕型艦隊航母的服役日期比埃塞克斯級首艦“埃塞克斯”號來得更晚,不過也算是趕在了第二艘“列剋星敦”號服役之前。其餘6艘艦隊航母都趕在1943年底前服役。雖說一艘改造輕型航母的戰鬥力還達不到大型航母的一半,而且事故率偏高,但無論如何,這9艘輕型航母在1943年底前就為美軍提供了相當於4艘大型艦隊航母的戰鬥力,貢獻也不可忽視。
回覆列表
二戰期間,透過珍珠港、珊瑚海、空襲東京等幾次大型海上戰役,美國海軍認識到航母編隊的巨大威力和戰略作用,開足馬力生產‘’埃塞克斯‘’級重型航母!可是,急需航母的美國海軍還是對它的生產速度不是太滿意,於是,美軍把九艘輕型巡洋艦‘克利夫蘭‘’’級改裝成為‘’獨立‘’級航母得工作提上日程;
九艘‘’獨立‘’級全部在1942—1943年度應急服役:它們在原有巡洋艦甲板上方新鋪設完全水平的機庫甲板,不對原有巡洋艦的露天甲板進行改造,新方案減少了護航航母的生產繁複性;
為了加快生產進度,減輕航母艦體上部重量,它的機庫所採用的鋼板厚度小,這就給機庫和艦體強度造成了隱患。
此外,‘獨立‘’’級航母加裝了較高的機庫,而‘獨立’”級改裝自艦體修長的巡洋艦而非短粗的商船,美國的護航航母在改裝後暴露出了穩性不足的問題,這類問題當然也會變得更為嚴重;美國海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決定在巡洋艦修長的艦體兩側設定防雷突出部,既可以增加航母艦體的浮力和穩定性,也能夠在其內部設定重油艙增加戰艦的續航力,防雷突出部還能加強航母抵抗魚雷攻擊的能力。
除此以外,為了平衡艦體右側佈置的艦橋、雷達以及煙囪重量,艦體左舷的艙室中還專門注入了水泥——它的改裝價格和效能良好讓美國海軍收穫了驚喜!
九艘‘’獨立‘’級的緊急入職提升了美國海軍、尤其是太陽洋艦隊的實力!它們形成對日本海軍的海上空中優勢:它們將太平洋戰爭從‘’大炮鉅艦‘’模式帶入了‘’航母決勝‘’階段:正是在它們和其他級別航母的配合下,美國海軍、陸戰隊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海上和登陸戰役,美軍把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不斷壓縮!
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的勝利意味著日本本土也處於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的威脅之下,美國海軍的‘’獨立‘’級僅僅被擊沉一艘!二戰結束之後,‘’獨立‘’級承擔了運送美國退伍軍人回國的任務,由於艦上設施齊全、居住空間寬鬆——獲得了退伍軍人們的一致好評!
戰後,它有兩艘給了法國海軍,一艘給了西班牙海軍作為反潛航母使用。西班牙海軍對它視作珍寶,一直服役到1989年才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