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九海陽王
-
2 # 好玩的國學
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思想,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知道無他,求放心而已。意思是說,人生所有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把丟掉的本心找回來,找回本心,就能行善,就能實現道德的自足和圓滿,找不回來,就只能僅僅是具有食色的本能,而只有這種本能,孟子把這種人叫做自暴自棄的人,甚至是罵作禽獸!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人都有個本心和本體,這個本心就是人的良知和良心。這種本體,不是別人給的,而是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有的,可以說良心天賦。孟子說人有了這種本心,就能自然而然地行善,而不是被別人驅動去被動地行善。這是一種超越了功利的狀態。用孟子的話說,是仁義行,而不是行仁義。
孟子說人有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以此論證道德的根據在人心。
孟子的性善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形成了心學的一路,這一路到了宋代的陸九淵,心學思想被系統地完善了。而到了明代的王陽明,心學思想走上巔峰,而王陽明也成為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家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三十七歲時,他在貴州龍場頓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王陽明主張複本體,意思是回到人的本體,重新審視求索發明自己的本心,讓心的聲音更加清晰,讓自己的良知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王陽明說:心“只是一個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這就是心外無物的思想。我是我個人的主宰,我的心是世界的主宰,因為人心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我只要聽從自己內心的道德命令就可以了。這就像是孟子所說的那樣,“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所以說,複本體的本體,其實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和良心。複本體就是回到內心,聽從自己的道德命令!
回覆列表
陽明先生是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代表。所以本體上應該從儒家的思想根源去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基本是透過“六經”來闡述的,“樂”經已亡失,宋以後提出“四書五經”,陽明先生的思想基礎也是從這裡面生出來的。《論語》的主要思想可概括為“忠恕之道”,這可稱為“立身之本”。《中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可稱之為“修身之本”。《大學》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可稱之為“齊治之本”。而《孟子》則以“仁”為核心。四書可稱得上儒家總體思想的代表,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哲學基礎還是要從“五經”去探究,其中“易經”可稱得上是最純粹系統的儒家哲學理論。陽明先生的“心”“本體”是對“格物致知”理論發展到瓶頸期的一種糾偏。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以用“天道、性、明明德、止於至善”來對應(個人淺見)。“本體”之說是陽明先生直達“天人合一”(也可說“知行合一”)的途徑,應時變化,換湯不換藥。“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中華文明之初已經確定,後世只是在這個框架內推陳出新而已。人生短短几十年,能修到這個境界的,兩千多年來也就幾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