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橙黃綠青藍紫518

    種花明知百花異,育人雖懂百人心,怎奈應試一模具,統一規格降人才。

    中國的教育大軍千軍萬馬日夜鏖戰只為一個字——“分!”。分兒高才是硬道理,其餘全都是扯臊!

    校外私人辦學機構蜂擁而上,瞄準了學生要求補習的巨大商機,恨不得把剛放學的中小學生一網打盡,口裡高呼的口號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數,實際上瞅準的是家長口袋裡的人民幣。

    除了幾個零星的特色校,音樂美術課成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奢望,與課外活動課一道全都變成了自習課。有誰想學習音樂美術只能到校外興趣班交錢去學。

    學生的課業負擔反而越減越重。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扼殺學生個性發展的執行者。頭腦清醒心裡明白試圖千方百計改變現狀的廣大一二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即便再努力也無力迴天。

  • 2 # 上網為學習

    一切都要面對現實!

    當前的世界是競爭的叢林世界,依舊,並且會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內會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還未達到共產主義世界。

    在競爭的世界裡只有應試教育才能產生競爭力。

    在當前和以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應試教育是最合實際的教育方式。

    脫離實際理想化的教育理念是有毒的!

    全球各國,莫不是應試教育!

  • 3 # 驚悚叔

    今天在小花生網看到《一位基層教育局長的“大白話”:應試教育最管用、最有效,別不好意思說!》這篇關於應試教育的文章,很是感慨。對於應試教育,我一直糾結矛盾。一直認為他是填鴨式滿堂灌違揹人性。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搞素質教育,可是素質教育的外衣下還是應試教育。

    非常認同這段話:“素質教育有這樣一個理念: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這句話聽上去很美,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跑步可以有跑得最快,舉重可以有舉得最重,這些都可以量化,但“最好”不能對比,無法量化,人生不可逆,每一段有每一段的風景,每種活法有每種活法的味道。所以,所謂最好的人生,就是一個偽概念,忽悠小清新而已。”

    看過了太多孩子因為應試教育在學校裡被壓制著個性,一些甚至留下很深的陰影。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讓人不僅聯想到流水車間的工廠,每個學生都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子打造出來。每天各科成堆的作業,數不盡的考試。讓長期呆在學校裡的學生們壓抑苦悶想要逃離。關鍵是這種模式要持續12年!孩子們從小學階段就揹著重重的書包,在完成學校作業的前提下還要參加所謂的各種興趣特長班……學校老師因追求分數而不斷進行的諄諄教誨,父母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為彌補自己未實現夢想的遺憾,都化作了滿滿的期待象一座座大山壓在孩子們的頭上。孩子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新課改以來,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個學校給孩子們減負,倡導素質教育。可是在高考體制的指揮棒下,有多少學校可以真正做到呢?

    當各種矛頭紛紛指向學校的時候,我們也來看看一個現實的問題:

    為什麼讓孩子上學接受教育?一種答案是五個字:為了孩子更好的人生。套用文中的這段話“最好不好界定,但是,更好,可以合理判斷。譬如,一個農民家孩子,他從我們贛榆某個高中考上醫科大學,讀碩讀博,畢業後在北京、南京,哪怕回縣裡當個醫生,他的生活品質,肯定比在老家種地或者外出打工要好,當然,如果你說他打工可能有機會創業,成為億萬富翁,你這麼說,我不想去反駁,用小機率事件來代替普遍性,沒有意義。我這裡不是說種地或打工就不好,我父母也是農民,但是,我們不要糊弄下一代,這個社會是分層的,每個階層的生活品質是不一樣的。”

    是的,有很多農民的孩子、寒門的孩子都必須透過高考來實現鯉魚跳龍門。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好,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是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不讀書我們的孩子還能做什麼?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問話。古語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代的高考制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有一些共性的。其中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指望著透過讀書憑藉高考這樣的公平方式來改變原有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2年陽曆5月7日是陰曆多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