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科普貼:兵家必爭之地

    現在我們看地圖,各種各樣的交通線基本上已經畫滿了,從A地到B地有好多種去法,而且開車狠得話一天一千多公里就開出去了,從北京到西安,到南京,基本上一天工夫。

    但在兩千多年前,可選擇的卻並不多。

    我們中華大地看著非常大,但除了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關中平原這三塊平地以外,剩下的路況基本上就沒有省心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雖然也是平原,但水網縱橫,路況同樣是到了三國後才漸漸改善的)

    戰國時代的主要戰場基本就在下圖的四個板塊間展開,剩下的東北和南方還全都沒有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它們還有至少五百年的候場時間(跟孫長老的刑期一樣)。

    上述這四大塊地域,是戰國時代的主旋律,並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左右著中華大地的興衰。

    中間那個關鍵交通線,看上去貌似挺寬闊,實際上就屈指可數的兩條路。

    兩道在後面一千年內都被稱之為華夏最重要的地理通道——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

    豫北通道由今天陝西大荔,東渡黃河蒲坂津,沿中條山北麓東行,穿過太行山南麓與黃河北岸間的狹長走廊,進入河內平原。

    豫西通道從今天的華山,潼關向東一條線經過洛陽一直走到成皋(虎牢關),才進入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豫東平原。

    自古以來,能夠連線起關中,山西,中原、河北這一條線上的一大片的,基本上只有上面的這兩條路線。

    無論你多牛,想要東西兩頭來往,只能走豫西和豫北這兩條道。

    為什麼呢?

    別的路不是不能走,而是你如果走的話,大機率還沒走到那,就餓死了,或者摔死了,或者淹死了,反正難得善終。

    今天高速公路遍地,當年的路,難走的很,一旦遇到了山川大澤就基本斷交了。

    幾萬人的部隊,就更加無法走不好走的道路。

    我們總以為軍隊很牛,振臂一呼成千上萬,大軍一過寸草不生。

    但實際上軍隊很脆弱,軍糧,士氣,疫病,陰雨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戰鬥力,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有可能出現譁變或叛逃。

    從古至今,行軍途中的非戰鬥減員通常是大於戰鬥減員的。

    豫北通道是東西跨越太行山脈的最省力途徑;

    豫西通道是黃河以南聯通東西的最主要交通線。

    秦國後面在這兩條關鍵通道上打了上百年。

    在華北平原的西面一道太行山脈拔地而起,然後整個山西地區就是千溝萬壑狀,南面秦嶺、伏牛、嵩山連成一片。

    話說當年抗日敵後根據地為啥山西打的好?

    為啥李雲龍這麼牛?

    因為黃土高坡千溝萬壑嘛,你的機械化部隊鋪不開,打你一槍我就躲山裡了,今天的塔利班讓美華人頭疼也在於此。

    關中平原的南面,一道秦嶺巍峨聳立,飛鳥不過,再加上黃河恰到好處的一個大直角,連線東西的主要道路,就只剩屈指可數的這兩條了。

    黑色為山脈,紅色為豫西、豫北兩條主幹道

    這兩條路,最平整寬闊,阻礙最少,而且過三門峽後可以借的上黃河之力。(馬上會講)

    路如果狹窄顛簸,物資損耗就會嚴重,速度就會受影響,糧草與部隊間就非常容易脫節。

    有的地方看著很近,就隔兩座山,但這兩座山沒一個月你過得去?有時候看著很遠,好幾百裡,但道路是坦途,三五天趕到了。

    在冷兵器時代,裝備技術水平低下,機動作戰能力很差,無論是攀越,徒涉,舟濟還是架橋,山脈、河流的阻斷對部隊的行軍與補給的阻礙都是非常大的難題。

    總之,路不好走,你的戰略投放能力就會很弱。

    如果通天大道寬又闊,大部隊就可以順利開進,糧草輜重也可以跟上隊伍,這就非常容易達到每個領導夢寐以求的效果:指哪打哪。

    比如陝西與山西間最大的天險,便是黃河。

    黃河看起來很長,但不是每一點都可以作為渡口進行突破的,整個山西與陝西的黃河西線,從天而降,力衝萬鈞,著名的壺口之險,飛鳥罕至。

    黃河在禹門口(陝西韓城段黃河峽谷)開始猛出峽谷,一展數十里之寬,如海如潮,流向深淺莫測,自古至今就是軍渡大忌。

    在當時整個黃河西線,靠譜的適合大部隊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陝西大荔縣東),也就是豫北通道的起手式。

    因為黃河雖然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我們的母親脾氣卻一直不好。

    大家還記得黃河大合唱嗎?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這不僅僅是形容我們當時憤怒的民族抗日熱情,而黃河真的是在咆哮。

    當年國力強弱懸殊如抗戰時的中國與小日本,飛機輪船坦克齊上陣的日本人使出了吃奶的勁也沒打進陝西一步。

    就是因為黃河西線天險實在是名不虛傳。

    秦嶺,這條山脈綿延1500多公里,它的巍峨偉岸牛到了一座山脈的南北兩邊是兩種氣候,秦嶺淮河也成為了中國的南北分界線。

    瞅瞅這條大秦嶺,比關中、漢中倆平原加一塊都大,自古秦嶺南北倆氣候,人基本進不去,至今野生動物都在受它的益。

    有興趣建議大家買一張中國的立體地圖,看著那個立體的脈絡,很多交通上的地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用手摸摸,你就會體會到秦嶺它是如何橫斷南北的。

    被秦嶺黃河拱衛的關中平原,被稱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個關隘,你把這四個關守住了,誰也進不來。

    它們分別是: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

    這四關中最重要的一關,是被稱之為關中咽喉的函谷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古有詩云: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 "、 "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 "。

    函谷關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戰國第一雄關,沒有之一。

    函谷關在哪?

    函谷關位於今天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

    函谷關位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

    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關道僅容一車通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早這個詞就是從這裡來的。

    函谷關復原圖

    結合我們上面所說的秦嶺與黃河,我們就會明白,天險是動不了腦筋的。

    如果你想從中原大地往東打,這塊地方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如果你想出關中逐鹿中原,這個地區也是你必須要面對的最大一道坎。

    這道函谷關,僅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因此成為天下第一雄關了嗎?

    這也太小看它的技術含量了。

    在這裡我們要隱伸一個概念,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爭”到底的其實是“成本”!

    比如說,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最值錢是在西半段。

    因為函谷關嗎?

    並不是!

    因為三門峽的黃河天險!

    黃河的航道到了三門峽後黃河水流突然90度大轉向,與此同時還有鬼門、神門、人門三島突然出現。

    黃河到了三門峽不僅水流湍急而且神人鬼三門兇險,根本就無法航行大船。

    所以說如果自東向西出兵入侵的話,水路走到三門峽就必須要上岸了。

    從北上岸要走難走的中條山;往南就要面對不遠處的超級天險函谷關。

    並不是說少了一條水路之後,就必須從函谷關的陸地要塞死磕才顯得這條路重要。

    而是你將失去一條成本極低的運糧方式。

    戰爭最可怕的地方是什麼呢?

    是後勤,是運糧的成本。

    同時代的專業書籍《孫子兵法》是這麼說的:“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啥意思呢?

    就是給你算了個數,10萬人出征千里,有70萬家要停止農業生產來專門供給這個士兵征途上的給養。

    當時的一戶人家均5口,也就是10萬人出征要350萬人運糧。

    為什麼會這麼大的成本呢?

    因為運糧的人和牲畜路上也要吃飯,還要準備好返程的口糧。

    舉個例子,一個民夫,推小推車裝500斤糧食,他自己去的時候吃240斤,到了前線只能交20斤糧食,因為他返程的時候還要再吃240斤。

    為了供養前線交這20斤糧食,好好的480斤糧食就這麼被吃了。

    所以一個民夫能送到前線的糧草是極其有限的,35個人做運糧的民夫才能供的起1個前線士兵的糧食。

    這還沒完,那35個人也是純虧空,是從事不了耕作的!

    還需要再有人來供養這35人明年的糧食。

    “李悝改革”時我們算過,一口人一年大約吃18石糧食,粗略算10萬人出征一年的總成本是(10萬戰士+350萬民夫)乘18石等於6480萬石。

    一戶人家每年交15石糧食的稅,所以需要再有432萬戶才能養得起這10萬士兵打仗,就算按每年最大量的掙60石稅,也需要108萬戶。

    這個動員水平,基本上算是當時超級大國的全國動員力量了。

    所以這樣的仗誰也打不起,那有沒有便宜一點的方式呢?

    有,水路!

    比如說後面秦自巴蜀沿江而下打楚國,日行300餘里(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一船裝50人和供養他這50人的三月之糧。(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

    水路運輸解決了運糧最大的四個問題:

    1、船不吃飯。

    船不像民夫和牛馬一樣需要消耗。

    2、船裝的多。

    一艘船大約是100頭牛的運輸量。

    3、船速度快。

    順水是陸運的10倍,逆水是陸運的2.5倍。

    4、船損耗低。

    一艘船隻要不觸礁就能一直跑下去,一輛車要是推百里會損壞十分之七。

    後面我們講到幾乎所有的戰爭,都需要考慮到水路運輸線路。

    黃河的中下游作為交通輸血管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自黃河往西走到三門峽後水路就再也走不動了。

    只能上岸走陸路往前走,而100裡外,就是戰國第一雄關函谷關。

    而函谷關由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這個關口放不多的人,就能堵死這個缺口。

    就按1萬人來守函谷關來計算,每年需要消耗18萬石糧食。

    這隻需要當地1.2萬戶的百姓交稅就可以養活,因為沒有運輸距離消耗,就地就可以取糧。

    但是想打下1萬人的函谷關,保守需要10萬人。

    單算這十萬人自三門峽到函谷關的100裡運糧成本,就按千里運糧的二十分之一成本來算,也需要25萬戶來進行供養。

    守方和攻方的成本達到了1比20!

    所以說,後來秦國為啥憑藉函谷關傲視關東六國那麼多年呢?

    因為函谷關不僅天險難打,別的國家還根本打不起這個仗!

    秦國只需要很少的一點兵力就能夠起到防禦的力量!

    人家在不打仗的年份就可以全員大生產,人家盈餘的糧食就多,人家生孩子養戰士的速度就快,國力的差距就這麼一點點的出來了。

    因為三門峽的存在,豫西、豫北兩段要道的西半部極具的戰略優勢。

    而這個優勢,最早全部屬於魏國。

    換句話說,魏國當時不僅基本不擔心東面諸國入侵自己的河東、河西、河外三塊國土,還輕鬆的打開了關中的大門,使八百里秦川門戶洞開。

    後來秦國拼了命的要佔據崤函地區,原因也在於此。

    在西邊,你在函谷關放上萬把來人,就能將秦國噁心的死活喘不上氣來,還根本不擔心東面的任何一個國家過來威脅你。

    你可以踏踏實實的運用河東地的經濟土地優勢,配合河西河外的地理優勢不斷用兵關中地區。

    在東邊,中原的四戰之地投入舉國軍力,卻仍然力不從心,風聲鶴唳。

    你說這樣的地方你咋防?

    中原地區不僅沒有天險可以憑藉,而且水路眾多,人家進攻方的成本比你防守方的高不了多少。

    你扔一萬人打算堵死一個方向的好買賣再也沒有了!十萬人防守都捉襟見肘。

    這兩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給了魏國一個大機會,他的戰略投放角度,如果在西邊的關中平原,中國的歷史也許就將徹底改寫。

    再來看一下關中的地形吧,幾個咽喉要道,中間是一片大平原。

    關中肯定會比中原那些小國難啃,但只要你打下來,它的收益就將源源不斷的體現出來。

    1、關中平原耕地質量雖然比不上中原,但面積體量巨大,是提供糧草的戰略大後方。

    2、維護成本低,關中又稱四塞之地,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這四個關佔住了,外面的勢力就休想伸進手來。

    尤其豫西、豫北兩條要道都在你手上,關東諸侯也根本就衝不進來。

    人家秦國後面就是這麼省成本一代一代贏下來的。

    後面魏國發生了什麼,最終導致讓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呢?

    本文摘自:於渤海小吏封建脈絡百戰系列作品的第一本新書《捨不得看完的中國史—秦並天下》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4—2005年年流行歌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