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暈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社會總體廣度上不及托爾斯泰,然而在社會某階層的深度上,在此類人群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動的表現的上卻超過了許多俄羅斯古典作家。由於作者對人生痛苦的那種高度敏感,以及自身疾病的切膚體驗,讓他的作品突顯出被侮辱被損害的人們那種無望的人格力量。

  • 2 # 浙江湖州羅林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又譯名《被欺凌與被侮辱的》,是十九世紀俄國重要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揭露舊俄時代地主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如何不擇手段巧取豪奪小人物財產的故事。瓦爾科夫斯基為了奪取商人史密斯的財產,採用誘騙手段勾引史密斯的女兒涅莉,而等到財產到手,並使涅莉懷上孕時卻遺棄了她。害得史密斯一家淪落到彼得堡貧民窟,弄得家破人亡。

    後來瓦爾科夫斯基又誣告他的田莊總管伊赫緬涅夫侵吞他的財產。奪取了總管賴於生活的一塊田產。甚至為了讓自已的兒子阿遼沙高攀上有三百萬盧布陪嫁的富家小姐,他竟不擇手段地破壞阿遼沙與伊赫緬涅夫女兒的愛情,致使娜塔莎被拋棄,幾乎毀掉了伊赫緬涅夫的一家!

    瓦爾科夫斯基是作家塑造的一個野心家,陰謀家及騙子手的形象。他是一個十足的極端利已主義者,卑鄙無恥,貪得無厭,殘酷狠毒等惡劣品行在他身上得到集中的體現。

    他曾赤裸裸地公開聲稱:"一切為了我,整個世界都是為我創造的",“我們需要權勢和金錢“。因此為了滿足個人的慾望,他損人利己,巧取豪奪,幹盡喪天害理的醜惡勾當。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九世紀中期俄國社會生活的現實,在黑惡統治勢力的掌控下,普通平民被被壓榨,被欺負,被侮辱的苦難生存狀況。

    作家在充分揭露和鞭撻瓦爾科夫斯基之流的同時,還懷著真摯的同情描寫了被欺凌,被侮辱的人們的不幸命運。透過史密斯祖孫三代人的悲慘遭遇,描繪了彼得堡貧民窟令人觸目驚心的生活場景。顯示了作家的現實主義的光輝。那些被不公正的社會拋棄到底層的人們,雖然受盡凌辱,摧殘,飽嘗生活的苦難和辛酸,但他們竭力以自我犧牲精神,高傲的自尊和倔強的意志與惡勢力抗爭。這種性格在伊赫緬涅夫老人和涅莉母女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小涅莉是小說中刻畫得最鮮明,最有個性的形象,她心高氣傲,倔強不屈,她明知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是自已的父親,但她寧肯乞討,受窮,也決不去找那有錢的父親,而且至死也沒有原諒寬恕那位公爵。

    當然,作家是讚賞那種忍貧受苦,以苦為樂的基督教精神的,主張忍受苦難,維特人的尊嚴。這是作家認識的時代侷限性。這在我們讀這部作品時應認識並注意的。

    在這部書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顯示了他對話方面的卓越技巧,作品故事情節發展既緊張又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讀來引人入勝,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使讀者不忍釋手。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藝術特色!

  • 3 # 讀走西藏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後寫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全書寫了兩個互為聯絡的悲慘故事:一個是娜塔莎的故事,一個是內莉的故事,而將兩個故事串在一起的是那個人面獸心的惡棍瓦爾科夫斯基公爵。讀後能讓你沉醉,讓你上癮。

    在小說中,作者深刻地描寫了沙皇專制制度下俄國平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書中一個是極具戲劇性的情節,一波未平又生衝突,你會發現他在作品裡用得最多的標點符號就是感嘆號,感覺他這小說簡直就是一部戲劇作品,其可讀性完全不輸於刺激的推理小說。

    再一個是他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極具特色,他的心理描寫,可以說是“變態描寫”,簡直把人的心理複雜性寫到了極限,讓人歎服;他的語言描寫,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

    以前我還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底層人民是他描寫的物件,他同情窮人的苦難,他控訴社會的道貌岸然,但他還是相信底層人民的幸福終將會到來!

  • 4 # 歷史哆唻咪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許多揭示城市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作品,“苦難”主題在他的整個創作中佔據重要地位。其著名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正是這樣一部作品。作家在這部小說中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當時時代背景下社會底層群體所遭遇的欺凌與痛苦。從娜達莎這一形象契入,深刻揭示作品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物個體所承受的不幸命運及其在逆境中的心靈掙扎。

    苦難的意義

    1、俄羅斯作家筆下的“苦難”描寫

    俄羅斯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徵是其厚重性,俄羅斯文化總是同社會底層人民所遭受的傷痛與苦難及其悲慘命運相聯絡。苦難似乎與俄羅斯人民總是密不可分。無論是列賓的畫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還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四交響曲》,都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的苦難之中。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深刻體會到藝術家們對這些苦難的感同身受。苦難同樣也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的俄羅斯作家一向關注的經典主題之一,尤其是在19、20世紀的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中,苦難更是被描寫得細緻入微、淋漓盡致。作家們在其作品中以各自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俄羅斯民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所遭受的苦難,並孜孜以求地努力探尋人民擺脫貧窮與不幸的途徑。

    俄羅斯白銀時代著名思想家別爾嘉耶夫如是說:“俄羅斯民族的自我意識應該完全接受這種二律背反:就其精神和使命來講俄羅斯應該是超民族和超民族的人民,就其思想本質來說,是不愛‘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但偏偏賦予他一個最強大的民族國家,目的就是為了犧牲、為了隨意放棄,為了讓犧牲和放棄更有力量,而不是軟弱無力。”阿別爾嘉耶夫的這一論斷充分肯定了個體自我犧牲與經受苦難的意義與價值。

    2、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苦難意識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是“苦難”的“信徒”,苦難在他的作品中被描寫得淋漓盡致。作家因個人被捕以及被流放的經歷,其精神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激進青年變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在他的作品中“有一條傾瀉他的親身感受的火熱的河流。這是他靈魂奧秘的連續的自白,這是披肝瀝膽的熱烈的渴望”。其作品大多取材於城市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描寫的都是那些“被侮辱與被欺凌的”普通人民的苦難、反抗與追求,著重刻畫了他們對生活的恐懼、對苦難的迷戀以及個人對那些“侮辱與欺凌”的反抗。

    在作品中他力求“探索人的心理和靈魂深處的真實,探求人類的天性中一切掩藏著的恐懼、罪惡和病態,探求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荒誕現象時所有的心理真實,並把它們揭示出來”,犯罪和墮落是人們走向重生和甦醒的前提,只有經受過這些人間的不堪與苦難,人們才會真正獲得精神的復活與自我的超越。由此可見,作家認為,苦難具有一種淨化心靈、拯救世人的巨大力量。

    苦難中愛的救贖

    1、《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的苦難意識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本書以年輕人伊萬的視角敘述了娜達莎和阿遼沙令人扼腕的愛情故事,並以此為線索向我們展現了老人史密斯和伊赫緬涅夫這兩個家庭與貪婪無恥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由兩條情節線索交織進行,第一條線索是娜達莎與阿遼沙之間的愛情,也就是地主伊赫緬涅夫一家與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之間的恩怨;第二條線索是小女孩涅麗的故事。小說展示了涅麗一家的悲慘遭遇,涅麗的母親被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拋棄並被騙走了全部財產,導致涅麗外公破產,涅麗與母親流落街頭受人欺凌。透過這兩條線索,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在沙皇專制制度下貴族、資產階級與廣大平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故事發生在彼得堡,伊萬是一個靠稿費度日的窮作家,他與娜達莎青梅竹馬。在彼得堡與娜達莎一家重逢之後,兩人的感情逐漸加深。但此刻娜達莎卻愛上了與自己父親打官司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之子,並不顧父母的感受,毅然與阿遼沙私奔。而伊萬非但沒有阻止這一切,反而成為娜達莎與阿遼沙愛情的“助手”。他努力幫助娜達莎緩和與家人的關係、幫助娜達莎留住阿遼沙的心,他對娜達莎的“背叛”持忍耐態度。這種“忍耐”何嘗不是一種受難,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受難。他眼看著自己的意中人與別的男人私奔,還要為他們傳遞書信。為了娜達莎他完全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在精神上經受著難以言說的痛苦折磨。與此同時,其創作也不順利。他曾經出版過一本轟動一時的書,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優秀作品,因此也沒有收入來源,生活拮据。儘管自身物質生活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但他還是收留了可憐的小女孩涅麗,使涅麗在後續短暫的生命中感受到些許真摯的溫暖與心靈的慰藉。

    涅麗是一個單純而又倔強的小女孩,之前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由於幼年喪母以及周圍惡劣的生存環境,她從小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常年不得不經受病痛的折磨。涅麗沒有因生活的窘迫與不幸而喪失自尊。由於之前遭受惡毒的布洛娃太太的虐待,涅麗對周圍一切都充滿了懷疑與戒備之心。因此當伊萬照顧她的時候,她並不接受前者的好意,故意打翻藥碗、撕壞新裙子,故意聲稱自己要去當一個窮人,上街做工,去當女僕等,以此來償還母親生前所欠下的債務。究其實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受難呢?在涅麗看來,只有靠勞動換來的收入才能讓人心安,她以主動受難來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以此與那些欺辱她、壓迫她的惡人進行抗爭。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言:“苦練意味著積極抗爭,抗爭世界奴役的統治,抗爭世界對個體人格的摧殘,以維護個體人格形式和意象的完整。”正是苦難造就了涅麗堅韌不屈的人格特質。後來在伊萬及其朋友謝苗耶夫娜還有娜達莎一家人的悉心關愛與呵護下,涅麗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內心深處的堅冰最終得以逐漸融化並徹底化為無形。

    娜達莎的父親伊赫緬涅夫是一個溫暖善良、忠誠老實的老人,在給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當管家期間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做事,卻遭其陷害,被汙衊侵吞主人財產。伊赫緬涅夫為捍衛自己的清白只得同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打官司,但瓦爾科夫斯基公爵運用自己的後臺和手腕贏得了老人一家的莊園。後來甚至還羞辱伊赫緬涅夫,聲稱要把法院判的一萬元歸還給伊赫緬涅夫。但是他這樣做並非是由於他心生愧疚想要贖罪,而是出於一種更加惡毒的目的,他想以此羞辱伊赫緬涅夫。老人忍受不了這樣的侮辱,欲以決鬥的方式向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復仇。與此同時,在娜達莎和阿遼沙私奔之後,伊赫緬涅夫一直不肯原諒自己的女兒。雖然從表面上看,他一直聲稱決不原諒她,暗地裡卻一直想要打探她的訊息,默默地關注女兒的生活狀況。伊赫緬涅夫的受難在於他被別人誣陷,自己心愛的獨女又與仇家的兒子私奔,他承受著自己女兒的“背叛”。後來在伊萬的勸說下他放棄了決鬥,在涅麗的感化下原諒並接受了女兒的歸來,並將仇恨轉化為對涅麗和娜達莎的照顧與關愛,最終大家都如願以償獲得了夢想已久的幸福生活。

    2、娜達莎愛的磨礪

    娜達莎的故事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線索,她與阿遼沙的愛情將文章中各個人物串聯起來。娜達莎不顧家人的反對,一意孤行與阿遼沙私奔;之後非但沒有過上幸福如意的生活,反而承受著因愛情而帶給她的折磨。阿遼沙其實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揮霍無度,風流成性,與妓女頻繁來往。娜達莎對於這一切瞭然於心,但還是持忍耐態度,選擇原諒——原諒他的放蕩,原諒他的背叛。她對阿遼沙這種近乎無底線的寬容,簡直令讀者覺得難以想象,匪夷所思。她在覺察到阿遼沙愛上另一個女人時,甚至這樣說:“他愛上他要娶的姑娘,我甚至是很高興的。這樣一來,他和我分手就不會有多大痛苦了。我應該這樣做!這是我的責任!……我愛他,我就應該為他犧牲一切,應該向他證明我的愛;這是我的責任!是不是?”她知道阿遼沙容易被女性迷住,遲早會對她變心,愛上別的姑娘,拋棄自己,但是娜達莎依然深深地愛著他,並且認為如果自己的愛有可能成為阿遼沙“自由的愛”的束縛的話,那麼她會心甘情願地主動退出;只要能讓阿遼沙獲得幸福,她寧願自己默默地咀嚼痛苦,承受一切。正如她本人所言:“他即使帶給我痛苦,這也是一種快樂。”顯然,無論阿遼沙帶給她痛苦還是快樂,她都全盤接受,她將阿遼沙對她的被背叛和她本人為此而承受的痛苦視為一種快樂,隨時準備好被後者拋棄,並享受被拋棄的精神痛苦及其所帶來的快樂。

    阿遼沙生性率真輕浮,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誘惑。因此,在與娜達莎熱戀的同時,他又在父親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的一步步誘導下,愛上了另一個純潔善良的姑娘卡佳,最終還是拋棄了娜達莎。娜達莎身上具備俄羅斯傳統女性的優秀特質——純潔善良、忍耐順從。用伊萬的話說,娜達莎愛阿遼沙更多的是出於憐憫和包容:“一顆包容大度的心是會出於憐憫愛人的。”因此,娜達莎與阿遼沙之間的愛情並不是健康的兩性之愛,更像是一個慈愛的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過度溺愛。真正的愛情是兩個平等相愛的人之間一種美好真摯的感情。而娜達莎與阿遼沙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因而他們之間的愛也是畸形的,在這場愛情的博弈中兩人一開始就處於不平等的地位,這注定了兩人後來的悲劇性結局。

    娜達莎想在愛情中獲得幸福,與此同時,她心底裡也清楚,這種不平等的愛是不會有結果的。阿遼沙不尊重她和他們的感情,更不會履行他對娜達莎的承諾。雖然愛情是人世間一種美好的情感,但愛的前提是雙方地位的平等,而不是像娜達莎這樣一味地包容,放低姿態,任由對方拋棄和踐踏。這樣的愛情,註定是不幸的。在與阿遼沙這場充滿荊棘的愛情追尋之路上,娜達莎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痛苦。她在極度痛苦的煎熬中逐漸進行著自我心靈的懺悔與淨化,認為苦難可以洗滌一切,只有歷盡苦難,才能得到救贖,最終獲得幸福。因而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透過愛情的磨難,最終實現了自我心靈的迴歸,擁有了闊別已久的親情。

    結語

    綜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獨特的筆觸將苦難描摹得細緻入微,其作品中所展示的苦難能夠撼動人心,具有一股強大的穿透力量。每一個歷經苦難的主人公,無不在苦難中書寫著自己艱難而又坎坷的人生歷程。面對環境造就的苦難,他們並不就此低頭,而是勇敢地直面苦難,在苦難中實現自我的蛻變,完成自我精神的救贖。病態的社會不但沒能扼殺人們心中善良美好的天性,反而使人在受盡苦難之後得到解脫。

  • 5 # 道之軼事

    這絕對是一本好書!

    看到這個書名,我的心像是被什麼東西敲打了一下。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是陀思耶夫斯基一部長篇小說,我很喜歡。

    我以為作家就是憑藉這本書確立了他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這部長篇小說充分揭露了地主資產階級的醜惡嘴臉。

    從這個題目就能看出小說的中心思想是講述了弱勢群體的如何被欺凌。

    弱勢為何成為弱勢,是因為有像瓦爾科夫斯基這樣卑鄙無恥的地主資產階級。

    他讓好人不得安寧,他棒打鴛鴦,像吝嗇鬼阿巴貢一樣要他的兒子去娶有錢的老婆,拋棄自己的戀人。

    這個人物是一個典型的拜金主義者,為了獲得財富不擇手段。

    有人說陀思耶夫斯基是一個身心不健康的神經質的作家,屠格涅夫經常取笑他,別林斯基從中圓場。

    作家自己身處底層,貧窮,經常遭遇疾病災難,再加上他還愛賭,常常身無分文。

    知識分子的尊嚴和處境尷尬常常使他無所適從。

    坐牢流放,生命的大起大落,死裡逃生,是他對人生,社會生活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

    它反映的不僅僅是俄國社會受損害和被侮辱的卑微的底層人的生活命運,也可以看作是全世界各個歷史發展變化時代的底層人的悲慘境遇。

    這些被侮辱被損害的人不僅僅是俄國有,在世界各國都有遭壓迫受剝削被侮辱歧視,即便現在也還大有人在。

    可見這部長篇小說的意義深遠。

    瓦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地主資產階級就應該被消滅,他作為醜惡的代表人物,瓦爾科夫斯基這個地主資產階級的形象可以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可以與巴爾扎克的的葛朗臺,可以與果戈裡的乞乞科夫想媲美。

    這個典型人物代表著整個地主資產階級的心狠手辣,卑鄙無恥,壓迫、掠奪、貪婪、自私、佔有性,作者都借這個人物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個人物身上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個地主階級的縮影,是一類人的縮影。

    與他相對立的是被他遺棄的女兒,他自己的兒子屈服於他的淫威而順從他的意志,但被他拋棄的前妻生下的女兒即使流離失所,無處可去,她也不去認她的親生父親,堅決和她的父親不共戴天,劃清界限。

    說明她充分認識到她父親的罪惡和違背良心的道德底線。

    她寧願窮困潦倒也不與她父親的所在的階級求和而苟且偷生。

    這個年輕姑娘的身上閃耀著美麗的人性之美,她有信念,窮不倒志,困不屈膝。

    從這個小姑娘的身上看出作者的同情心和立場,表現了這些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底層平民(弱勢群體)的自尊自愛,堅強不屈的意志和美好的個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門的高度一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