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碼農波波

    說實話古代才女確實很多,但是卻不知道最喜歡哪位?因為我喜歡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漂亮。沒見過她們真人,所以談不上最喜歡哪位。現代的美女吧,截止目前我喜歡了大約268位。其中小學同學3位,初中同學5位,高中同學2位、大學同學2位,親戚好友家的女兒4位,工作中1位,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鐵)28位,街頭上基本沒有,很多都是背影殺那種,剩下的都是火山小影片裡的。

  • 2 # 書燈幽見

    才女雖多,吾所敬慕者不過二三人。在這二三人中,首推班婕妤。

    班婕妤熟悉音律,善寫詞譜曲,又熟悉史事,容顏秀美,更兼德行高潔。只可惜這樣一個完美的女子,竟然遇上了並不懂得欣賞珍惜她價值的漢成帝。後來二趙進宮,班婕妤受到冷落,且險遭陷害。後為灰心與自保,請辭侍奉太后,恍如孀寡。德才兼備,卻一生境遇令人堪傷。

    有人評價班婕妤之女德為女中之冠,也有人評價她被封建禮教所毒害。我卻覺得若她靈魂有知,必然對於後世的評價皆抱以淡然一笑吧。

    人生光陰如同電光火剎,難有過百者。

    有些堅守,其實未必為博青名,不過是有些珍貴,不忍棄而已。何須,世人懂!

    如真有一嘆,那就只能說沒有遇上楚莊王了。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1]。 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3 # 抱庸詩書

    喜歡柳如是。雖然她史學不如班昭,博學不比蔡琰,詩才不比清照,風情不比薛濤,依舊喜歡。因為她身上,有她們沒有的東西,那就是血性、膽識、氣魄和擔當。

    位列秦淮八豔之首的柳如是,絕非浪得虛名。她有才,美貌,更讓人尊敬的,是她巾幗不讓鬚眉的俠士風骨,以及捐軀赴難的家國情懷。在那個女兒家慵居深閨、足不出戶,除了針線就是胭脂的年代,她無疑是個另類的先行者,一生都在書寫傳奇。

    憑窗遠眺,揮筆成詞,激越處、擊節長歌,婉轉是、低眉頷首,我想,這段極富畫面的文字,說的不就是柳如是麼。

    我們且看她的詞:金明池·詠寒柳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孤清而非沈鬱,悽婉不失風流。她就是這樣的女子,外表柔弱似水,內心堅強如石。

    再看她的詩,七絕·楊柳:

    玉階鸞鏡總春吹,繡影旎迷香影遲。

    憶得臨風大垂手,銷魂原是管相思

    一首婉約詩,能寫出如此陽剛爽朗的氣度和情懷,遍遴才芳名譜,恐也只有柳隱一人了。

    我曾寫小詩一首,聊表敬意:

    七絕·柳如是

    鳳翥鸞翔一氣書,才藏圭角號蘼蕪。

    聲名自古誇眉靨,不記節高羞萬夫。

    簡綴其生平,是為詩注:

    柳如是,本姓楊,名影憐,自號如是,又稱“蘼蕪君”。浙江嘉興人,名妓徐佛養女。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為秦淮八豔之首。嫁與東林領袖錢謙益。清軍入關後,她積極支援丈夫反清復明。明亡,柳勸錢殉節,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錢面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錢謙益降清後,遭猜忌被逐回鄉,鬱郁而死。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投繯自盡。著有《湖上草》、《戊寅卓》等詩集傳世。

  • 4 # 暖心2020

    要說古代才女,除了李清照,張玉娘,朱淑珍,吳淑姬並稱宋代四大女詞人以外,我喜歡南宋女詞人嚴蕊的詩詞。

    嚴蕊自幼習樂禮詩書,學識通曉古今,詩詞語意清新,四方聞名,有人不遠千里之外慕名相訪。

    附嚴蕊詩詞一首《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

    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

    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

    莫問奴歸處。

  • 5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古代才女很多,這裡簡單介紹幾個:

    一、

    命途多舛的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才女,“文姬歸漢”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但在歷史上,她流傳下來的事蹟並不多。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她是蔡邕的女兒,蔡邕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精通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父親的影響下,蔡文姬從小就博學多才。她以班昭為偶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青史留名。

    和父親一樣,她也精通音律。據說在九歲時,蔡邕有一次在夜間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文姬說:“是第二根絃斷了。”蔡邕以為她不過是偶然說中了,就故意弄斷另一根弦問她,她準確地說出是第四根。這個故事叫做“蔡文姬辨琴”,後來被寫進了《三字經》。

    蔡邕曾創造了八分字型,蔡文姬也擅長書法,韓愈曾說過:“中郎(蔡邕)有女能傳業。”她後來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寫古籍,說自己不管是真書還是草書都可以寫。

    但命運卻並不垂青這位多才多藝的女子,她的一生歷經坎坷。

    她年輕時嫁給了河東人衛仲道,誰知衛仲道早早就去世了,沒有孩子的蔡文姬回到了自己家裡。

    興平二年(195年),董卓被殺後,蔡邕死在了獄中。緊跟著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作亂關中,天下一片混亂,北方的匈奴趁機南下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文姬被迫嫁給了匈奴人,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並生下了兩個孩子。

    曹操一向喜愛文學、書法,年輕時常和蔡邕交流。他統一北方後,想起老朋友蔡邕沒有子嗣,就在建安十一年(207年),用金璧從匈奴那裡把蔡文姬贖了回來,她終於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了,可又不得不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分別。

    歸漢後,曹操把蔡文姬嫁給了陳留人董祀。後來,董祀犯了死罪,她只能去找曹操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宴請公卿,他對滿堂賓客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讓大家見一見。”蔡琰披散著頭髮光著腳,叩頭請罪,酸楚哀痛,滿堂賓客都為之動容。曹操說:“可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怎麼辦?”蔡琰說:“你馬廄裡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計程車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被她感動,終於赦免了董祀。

    這天天氣非常寒冷,曹操見她沒有穿鞋又披著頭髮,就給了她頭巾鞋襪。過去蔡邕家裡曾收藏了很多古書,曹操就問她:“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文姬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因為戰亂流離失所,儲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我能記下的,只有四百多篇。”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蔡琰說:“男女有別,給我紙筆,我一個人寫給你就是。”於是蔡琰將自己所記下的古籍內容寫下來送給曹操,沒有一點錯誤。

    蔡文姬回家後,傷感之餘,作了《悲憤詩》二首。此後她就再也沒有在歷史上留下記載。《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現代人考證,其中五言《悲憤詩》可以確定是蔡文姬的作品,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都存在疑問。

    五言《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清代詩論家張玉谷曾作詩稱讚說:“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

    二、

    不讓鬚眉的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東晉女詩人,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宰相謝安的侄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才女。

    出身世家大族的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 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稱讚她有高雅的情趣。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她“詠雪”的故事。《世說新語》中記載:謝道韞小時候,有一天和兄弟姐妹們呆在一起。外面正好下起了大雪,謝安突然來了興致,指著紛紛揚揚的雪問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兒謝郎立即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想了想,然後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把飛雪比喻成柳絮,因比喻精妙而受到大家的稱讚。

    這一段佳話,成為後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典故“詠絮之才”。“詠絮才”也成了後來人們稱讚才女的常用詞,比如《紅樓夢》裡林黛玉的判詞就有一句“堪憐詠絮才”。這段事蹟也被收入了《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謝道韞長大後,謝安頗為她的婚事操心。在當時,能和謝家匹配的名門大族只有王家。謝安決定在王羲之的兒子當中物色一個侄女婿,他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後來聽說這人不拘小節,就改了主意,把謝道韞許配給了王凝之。

    誰知謝道韞婚後卻並不感到幸福,倒不是因為丈夫對她不好。謝道韞的才華和志氣都是很高的,她希望丈夫各方面都能和自己相配。可是王凝之名聲雖大,其實卻是繡花枕頭一包草,除了書法還不錯之外,為人既迂腐又無能。謝道韞大失所望,婚後不久就常常回孃家,而且整天悶悶不樂。謝安感到奇怪,就問:“王郎是王羲之的兒子,不是個庸才,你為什麼不開心?”謝道韞回答:“我們謝家,叔父輩有謝安、謝據,兄弟中有謝韶、謝朗、謝玄、謝淵,個個都很出色,沒想到天地間還有王郎這樣無能的人!”謝道韞抱怨說自家的兄弟都這麼出色,單單自己嫁給了王凝之這個蠢才。

    但木已成舟,謝安只能勸慰一番,謝道韞也只好安下心來相夫教子。但她的才氣和豪氣即便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會時不時地展露出來。

    魏晉時代,“人士競談玄理”,清談是一種時尚。一個不會談玄的人,不敢自稱為名士,有人甚至透過談玄當了大官。謝道韞雖然是個女子,對玄理卻有很深的造詣。她不僅詩文寫得很出色,也善於言談。

    《晉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卻辯不過對方。他們的辯論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她很為小叔子著急,你一個大名士居然辯不過別人,還是讓我來吧。她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但在那個時代,“男女授受不親”,女人是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的。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剛才的議題和王獻之的客人繼續論辯,她旁徵博引,詞鋒有力,最終使客人理屈詞窮,甘拜下風。

    《世說新語》還記載了一件事。在當時,能夠和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嫁到了顧家,顧家也是江南大族,張玄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出色,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

    謝道韞生在逢崇尚風度的魏晉時期,出身於名流世家,自身又才華橫溢,因此為人處事瀟灑不羈,很有男子的氣概。“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可以說是道出了她的個性氣質。

    幾十年的平淡生活後,災難降臨了。

    王凝之依靠王、謝兩家的勢力,先後擔任了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但他信奉五斗米道,平時不理政事,只知道踏星步鬥,拜神起乩。

    此時東晉王朝內憂外患不斷,南方爆發了孫恩、盧循起義。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面對強敵,不是積極備戰,而是閉門祈禱,他希望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塗炭。謝道韞勸諫了丈夫幾次,王凝之根本不聽,她只好親自招募了幾百家丁天天訓練。

    孫恩大軍殺進了會稽城,只知道拜神的王凝之和他的子女們都作了刀下之鬼。只有謝道韞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此時她已經五十多歲了,手裡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但她毫不畏懼,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孫恩早就聽說過謝道韞的才名,今日又見她有如此膽色,不禁敬佩之極,他不但沒有殺她,還派人把她和小外孫一起送回了會稽。

    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足不出戶,寫詩著文,過起了平靜的隱士生活。可惜她的詩文大都已經失傳,只有個別幾篇流傳到了後世,比如這首《擬嵇中散詠松詩》: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三、

    得不到愛情的才女薛濤

    薛濤,字洪度,與劉採春、魚玄機、李冶並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

    她本是長安人。父親薛鄖在京城為官,他把唯一的女兒當作掌上明珠,從小就教她讀書、寫詩。據說在她八歲那年,薛鄖在院子裡的梧桐樹下歇涼,忽然來了詩興,兩句詩脫口而出:“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頭也沒抬,順嘴就接上了:“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她的才華在少年時就展露無遺。

    薛鄖為人正直,得罪了權貴被貶謫到蜀地,一家人從京城搬到了成都。沒過幾年,薛鄖出使南詔時沾染了瘴癘去世,年僅14歲的薛濤早早失去了父親。她們母女倆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不得已,薛濤在16歲時加入樂籍,成了一名營妓。

    唐代的官員們大多喜歡吟風弄月,品酒聽曲,所以才貌雙全的薛濤在宴樂場中如魚得水。憑藉著“容姿既麗”和“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她和當時許多著名詩人都有過來往,比如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等等。

    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後,聽說一個叫薛濤的歌妓會寫詩,在一次酒宴上,就讓她即席賦詩,薛濤不慌不忙,提筆寫出了一首《謁巫山廟》: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這首詩讓韋皋讚不絕口,也讓薛濤聲名鵲起。

    她很快成了韋皋身邊的紅人,韋皋甚至讓她參與一些案牘工作。薛濤寫起公文來不但富於文采,而且出於女性的本能,細緻認真,很少出錯。韋皋有一天突發奇想,要向朝廷打報告,準備請皇帝授予薛濤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校書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雖然官階僅為從九品,卻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大詩人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從這個職位上做起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一個女子擔任過“校書郎”。雖然這事最終也未能實現,但人們卻開始稱薛濤為“女校書”。

    這時的薛濤還很年輕,不免有點驕縱。來求見韋皋的官員,大多會走薛濤的後門,給她送禮。雖然她並不愛錢,收下之後全部上交了,但還是讓韋皋十分不滿,一怒之下,把她發配到了松州。松州地處邊陲,非常荒涼。她開始後悔自己的輕率與張揚,於是寫下了後世流傳甚廣的《十離詩》。其中一首《鸚鵡離籠》是這樣寫的:“隴西獨自一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茵。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再喚人。”韋皋讀了《十離詩》後,心一下就軟了,於是又把薛濤召回了成都。

    這次磨難,讓薛濤明白了很多道理,歸來不久,她就脫去了樂籍,成了自由身,然後寓居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時光飛逝,十多年過去了,薛濤已不再年輕。可歲月彷彿沒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跡,她依然美麗。這時,又一位劍南西川節度使進入了她的生活,他就是武元衡。

    武元衡出身世家望族,自幼博覽群書,長於詩文。他先後得到德宗、憲宗皇帝的賞識,49歲時,位居宰相的他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他們相遇了,武元衡被薛濤的魅力所吸引,他在《贈道者》一詩裡寫道: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

    武元衡在和她的詩歌酬唱之中,也大有知音之感。他的《聽歌》是這樣寫的:

    月上重樓絲管秋,佳人夜唱古梁州。

    滿堂誰是知音者,不惜千金與莫愁。

    遺憾的是,後來武元衡被召回京師。在分別的時候,薛濤的《送友人》表達出了內心的不捨: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茫。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武元衡被召回後擔當起對淮西和蔡州用兵的重任,被割據勢力李師道暗殺,喋血長安街頭。多年之後,薛濤還念念不忘武元衡,常寫一些思念他的詩。

    當然,最令她刻骨銘心的,還是另外一個詩人——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蜀地。他久聞薛濤的芳名,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一見面,她就被這位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儘管人已中年,但她依然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激情。這就是一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嗎?她忘記了一切,熱烈地投身到了這場姐弟戀中。

    這份愛情讓薛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兩個人流連在蜀地的青山綠水中,如膠似漆。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這年7月,元稹調離蜀地,任職洛陽,他們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個月而已。

    分別無法避免,唯一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快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山水遠隔,能夠寄託她的相思之情的,只有一首首詩歌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就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把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薛濤箋”。

    元稹與薛濤分離後,仕途不順,一直在貶謫之中,頻繁地奔波於各地。元和九年(814年),薛濤曾前往江陵看望他,這是兩人分別五年後的首次相聚。但是,薛濤發現,兩人已難續前緣,元稹對她的態度大半是敷衍。

      元稹後來娶了有家世背景的裴淑,進了翰林,兩人從此斷了書信。好友白居易寫詩給薛濤,勸她放棄這段感情,但是薛濤對元稹的思念還是刻骨銘心的,她似乎還在期盼中。她的朝思暮想,她的滿懷幽怨,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元稹是個多情才子,離開薛濤後就和別的女子交往了。而且他也是很現實的人,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比他大了11歲。更重要的是,她樂籍出身,一個風塵女子,對他的仕途不會有幫助。

    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自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個小插曲。

    她脫下了豔麗的紅裙,換上了素淨的道袍,逐漸從熱烈走向了平淡。薛濤厭倦了世間的繁華與喧囂,她離開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雞坊,築起了一座吟詩樓,獨自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特爾特兩員干將在兩天內先後被殺,菲律賓局勢還穩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