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敵薛老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任何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做家長的第一時間應該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因為孩子會因為犯錯心裡緊張,忐忑不安。然後鼓勵孩子承認錯誤,發自內心的承認錯誤而不是走走過程。耐心講道理。讓孩子知道這件事到底哪裡做錯了。最後引導孩子正確的做事方法。以後遇到此事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 2 # 柏拉圖了我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父母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五是適時適度。

      小孩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彷彿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 3 # 情感婚姻語錄

    人總是在不斷的自我修正過程中成長的!

    不同的是有人一錯再錯,執迷不悟,有的人在錯誤中磨練和成長!

    孩子處於成長期,處於探索期,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犯錯以後我們如何去引導和教育他!

    有的家長,孩子一犯錯,就歇斯底里,把自己的不滿情緒撒到孩子身上,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有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孩子犯錯後,無論錯誤大小,只是蜻蜓點水,這也是不對的!

    要處理好這個問題,需要兩點:

    第一:區分孩子犯的錯誤是原則性還是非原則性;

    第二:教育和引導方式,是說教,懲戒,引導,案例等!

    怎麼來區分原則性錯誤和非原則性錯誤,舉例來說:

    非原則性錯誤:比如孩子打破一個果盤;

    原則性錯誤:比如說孩子從別人家帶了個玩具回來;

    簡單來說,非原則性錯誤,是不影響孩子“道”的,即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性格,人格等;原則性錯誤,是影響到孩子“道”的!

    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一定要教育批評,而且要懲戒!當然要注意方式方法。

    比如說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你一上去就倆耳刮子,一頓臭罵,孩子被你搞得莫名其妙,在孩子心裡,你是強權,以強凌弱,這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反而會有副作用。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有“法”,而後有“邢”!

    應該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知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不管是他回答知道還是不知道,家長只需回答:我今天再告訴你一次,這樣做是錯誤的,以後類似的錯誤不能犯,犯了以後你會受到何種懲罰!

    當孩子下次再犯同類錯誤的時候,你只需問他,知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上次說犯了這種錯誤,應該受到什麼懲罰,這時候你要做的是依“法”行“邢”,切勿心軟!

    這樣你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時你的“威”也可以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來!

    總之,孩子犯了錯誤,有根據初步的型別,視孩子的具體情況而進行教育,切不可千篇一律!

  • 4 # 王泉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事,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再開始教育孩子。不能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上來就就劈頭蓋臉一頓,這樣肯定是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的。比如孩子都比較喜歡模仿大人,看見媽媽平時打雞蛋烙餅,孩子就想幫助媽媽做飯,結果一拿不小心把雞蛋都打了。有的家長就會嫌孩子礙事搗亂,不允許孩子再進廚房。其實我們要看到孩子的一片愛心和好意,他也想學會烙雞蛋餅做給爸爸媽媽吃。類似這樣的事不能說犯錯,只要孩子能力能達到,做家長的就要耐心給予引導,鼓勵並幫助孩子去做好這樣一件事。我們應該學會下面這五種方式:

    一:平等對話

    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孩子從內心是很牴觸的,所以,我們要放平心態,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孩子也會容易敞開心扉。

    二:鼓勵尊重

    從陶行知給孩子的第一塊糖開始,孩子的內心已受到了尊重,而他能換位思考,說孩子懂得尊重,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肯定,而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更願意接受教育。而對孩子體現尊重的表現,很多時候就是要對孩子予以鼓勵!

    三、理解

    這點是很重要的,每個做錯事的孩子,他的內心關於對錯是有認知的,只是因為客觀因素,沒有做到,或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再一味的責罰,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很多時候,造成孩子不聽話,或是叛逆,往往是因為家長的不理解。所以,多一分理解在孩子的教育上,會讓你和孩子更加的貼心,沒有距離。

    四、寬容

    陶行知給孩子的第四顆糖,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份寬容,當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教育的意義已經體現了,此時無須再多的說教了。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意思是,有時話說的太多,不僅會降低孩子的認知,“逼急”了,反而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作為父母我們也是從一個孩子成長至今天,我們仍不完美,也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對孩子多一分耐心和包容,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共擔風雨,共享Sunny!

  • 5 # zuo288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對孩子屬於放養型,記得他三歲以前,帶他去玩玩沙子,玩滑滑梯,每次都會一身髒兮兮的被老婆唸叨。另外他摔倒了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搶玩具,甚至和人打架,被人推倒。不到萬不得已,我都是讓他自己去處理。我覺得這樣可以讓他更好的適應環境和社會。

    至於他犯錯了,我一般是分三步:講道理—警告—打屁股!家長要切忌打耳光,以免對耳膜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和讓孩子對你產生強烈的敵意。

    我記得他第一次被打屁股是兩歲半,他被打屁股的原因有:影響我開車;在公共場所安靜的環境下,大聲喧譁;不尊敬長輩和由於與媽媽發生誤解而情急動手打媽媽;當然在學習方面也被打過……

    倒是隨著他的年齡增長,我會盡量的控制自己,現在他犯錯時,我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自己給自己留面子!”或者他確實有些過份的話,我也最多是吼一吼。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印機,你怎麼對他,他就可能怎麼對別人。所以我也會把握好尺度。

    至於在其他方面,我會贊成他買書,適當的玩益智類遊戲和玩具。學習方面,以提高他的興趣愛好為主,不強迫他做什麼事情,讓他主動自覺的學習。情感方面,我會像好朋友一樣主動與他交流。往正能量方面引導,讓他“換位思考”,教他寬容大度,積極向上。所以,我在他面前充當著三個角色:我即是他那有些威嚴的爸爸,也是他的“知識淵博”的老師,還是可以幫他排憂解難的知心朋友。

    我覺得教育要趁早,12歲之前,最好能樹立孩子正確而積極向上的人生三觀,從而讓孩子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以免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叛逆期之時,做家長的無所適從。也許到那時,一切都有些晚了。

  • 6 # 白山少年的故事

    這要看多大的孩子!根據孩子年齡性格的特性,採取不同的方法來教育才是正確的!

    4週歲前,孩子如果犯錯了,要立即指出其對錯!孩子更容易就當前事物認知出對錯!但是如果是大些的孩子,教育起來就要有點技術含量了!第一,最好不要當著親戚朋友、眾人的面教育,因為孩子也和大人一樣——好面子!否則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第二,事後教育比當時教育效果更好,有的時候孩子犯錯後,自己事後也覺查到了,這時父母再稍加引導即可!

  • 7 # 嚴化萍

    我認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容易做錯事,作為家長的就得讓孩子,把自己做錯的事情讓孩子去改正,那怎麼才能讓孩子在他做錯事的時候,他願意去改,去承認自己做錯的事情呢,首先告訴孩子,你怎麼做錯事了,是因為什麼原因,你為什麼要做這些錯事,和孩子心平靜的說,和孩子交流孩子想法,在就先鼓勵孩子,說做錯了事,只要改了,那就是個好孩子,以後再不要犯這樣錯事,我覺的孩子做錯了事,應該以教育為主,孩子實在不聽話,用教育方式他在不改的話,可以適當罰罰站,總之不能用暴力和打孩子這種方法去教育,這樣做是行不通了,還得以教育鼓勵孩子為主,你多用鼓勵話,來和孩子交流,孩子做錯事的事情,這樣孩子長大敢於承擔自己做錯事責任,他還以後不會做錯事,經常用鼓勵的話語,跟孩子交流,這樣孩子長大特別自信,也會有出息的。

  • 8 # 168Owen

    當孩子做完一件事的時候,結果並不是很理想的狀態下,作為家長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用一個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孩子,告訴孩子事情已經發生了,結果並不是很重要!讓孩子告訴家長當初做這件事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或者是怎麼考慮的!然後針對性的提出家長的建議!這樣做有什麼可好處呢??

    其一、親子關係的濃度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二、讓孩子自己思考,孩子的記憶一般比較深刻,比大人一直給孩子講打大道理更有效果

    其三、在孩子反思總結的過程中,會潛意識裡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 9 # 上善若水5202014

    若水有話講,和你不一樣。

    孩子的教育沒用永遠的標準,千人千面,各有各的方法。即使面對同一個孩子,不同階段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正如小孩階段,懲罰手段最有效,而青少年階段,可能有理有據的說服更有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句聽著無用的話,卻是真理。作為一名普通教育者,我就此問題提出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批評之前的態度調整

    批評之前,家長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可能需先把孩子做錯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現實中很多家長一聽孩子做錯事,立刻火冒三丈,情緒已經失控,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批評,已經失去了理性和邏輯,批評本身很多時候變成了憤怒情緒的發洩,不僅達不到批評教育孩子的目的,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自然是最好先弄清事情的前後經過,然後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這樣的批評有理有據,有感情有換位,孩子很容易接受改正的。

    孩子犯錯的歸類

    開篇我就已經說過,不同人不同環境錯誤是不一樣的。我把這些錯誤歸類四種

    一是孩子的錯事對別人造成影響,比如在電影院大聲喧譁,由於孩子年齡的問題,可能對此並無很強的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出於好奇心理,對沒有見過的東西好奇,問這問那,驚呼不已;再有就是小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本來孩子就愛說愛鬧,幾個孩子在一起那就更永無寧日了。這個時候自然要及時制止,如果無法制止無效應該帶離公共場合。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在出門的時候就要和孩子約法三章,不準做一些影響別人的事情,家長提醒孩子應立刻改正,如果孩子能完美遵守給與一定的獎勵。

    二是孩子的錯事對別人造成傷害,人身或是財物。比如用一些小石子砸向同學,或是揮舞樹枝劃傷周圍人的面板、眼睛。當然是要提醒制止,放下手中的事情,要耐心的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做這些事情,傷害到別人,不但以後沒有小夥伴玩了。如果孩子已經造成了傷害,比如把別人的玩具弄壞了,這個時候要讓孩子承擔後果,父母先承擔賠償損失,然後告訴孩子:錯事是你犯的,你應該有你的賠償責任,所以這些錢要在你的零花錢中扣除,或者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掙去零花錢還我。

    三是孩子的錯事對自我好習慣造成影響,比如在上課時玩手機、看小說,再比如在完成課後作業時抄襲同學的,這些事情都會對好習慣的養成造成影響。這個時候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抄襲,為什麼上課走神。是聽不懂不會寫?還是不願聽不願寫?還是沒有來得及寫?弄清以後,問問孩子,你理解他想學好的心,方法有些不對,然後問問自己和孩子:自己應該怎麼幫助他(她),或監督或輔助。反正你所要做的就是積極引導,給他向上的力量,給他從善的動力,幫助他養成好習慣。

    四是孩子的錯事對自身造成了傷害,比如經常在樓梯間的扶手滑來滑去,或是經常攀爬學校的牆頭。當然要告訴他,他的這些行為會造成自身的傷害,如果提醒不聽,而傷害後果又非常輕微的話,那就可以讓他自己體會這種後果,自身的疼痛比說教有效果。但如果傷害比較大的話,那你就要讓他看一些這樣的真實案例,讓他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多麼的危險,父母批評他的目的是:害怕失去他,想保護他。

    總結:孩子的錯事又可歸類為:有意識犯錯,無意識犯錯;對於有有意識犯錯,必須給出懲罰機制,說教意義不大,對於無意識犯錯,要有提醒機制,有耐心的說教,也有相應的懲罰機制。事情發生時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為什麼錯,應該怎麼做,事情過後讓孩子意識到這樣的錯要承擔什麼後果。在此過程中,家長做好提醒的角色,監督的角色,懲罰的角色,幫助的角色,引導的角色,鼓勵的角色。但絕不是情緒宣洩者的角色。

    我是若水,只為遇見你。

  • 10 # 知困

    如何批評孩子,做孩子“美麗的敵人”

    能夠接受批評,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不能接受批評,往往是造成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多領導人和成功人士犯錯,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不能接受批評。我們需要別人給我們反饋,指出我們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進步。愛默生曾經說過,“在朋友身上,我尋找的不是盲目讓步,對我千依百順的人,相反,我想找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敵人。一個能夠質疑我的人,一個能夠敦促我向前行的人,一個能夠幫助我尋找真理的人。”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希望孩子能虛心接受批評,改正錯誤,不斷進步。甚至希望孩子面對批評能夠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然而這樣的希望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要求太高了,因為不喜歡批評是人的天性,很多成人,甚至是很多成功人士都做不到。我們當然可以教育孩子培養能夠接納批評的心胸,把正確接納批評作為一種重要的品德培養,給孩子講一些接納批評的美德故事,以及教孩子形成應對批評的健康心態。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批評方式,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要學會更好更有效地批評,讓我們的批評使孩子更容易接納。

    愛默生所說的“美麗的敵人”,“敵人”代表不同的觀點,代表批評,而“美麗”則代表了用意善良,同時又能有技巧地讓人更能接受批評。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美麗的敵人”,孩子也不例外。

    如何批評才能更好地被接納呢?

    首先,我們要確立批評的原則。第一是用意良善,為了對方好,這一點對家長老師來說都不是問題。第二就是批評要有技巧,要達到使孩子認識到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效果,不引起孩子的反感。這一點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總以為我是為了孩子好,卻不注重方式方法,最後達不到效果,甚至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有效的批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批評的時機。批評要及時,要在孩子犯錯誤之後比較及時地給予反饋,不然事情過去之後,孩子可能已經忘記了。但是批評的及時並不是馬上,立刻。請參照下面第二點和第三點的論述。

    (2)批評的地點。“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批評孩子最好是在私下的場所,只有家長和孩子在的情況下,避免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雖小,也是要面子的,當著眾人批評孩子會讓孩子很難堪,也很難接受批評。“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是晚晴名臣曾國藩總結的管理經驗,就是說表揚的時候要在公開場所,才會有更好的效果,而批評則最好在比較私密的場合。因此,如果孩子在公開場所犯了錯誤,可以先制止錯誤,但是深入的批評可以帶孩子回家後,或拉到一旁教育。批評的及時不是立刻馬上,等到了合適的場合再批評批評仍然是“及時”的。

    (3)避免情感衝突。批評不是要挑起情感戰爭,帶著憤怒的批評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激起孩子情緒上的抵抗。因此家長在帶著憤怒的情緒的時候,需要先平靜一下自己的情緒,再批評。這一點對家長來說尤其困難,但是十分關鍵,是家長自身修煉成長的一個關鍵點。

    (4)建立情感連結,營造談話氛圍。很多時候談話的氛圍甚至比談話的內容更重要,要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批評,還必須營造一個好的氛圍。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是為他/她好;其次,要有同理心,多關注孩子的境遇和心情,以及為什麼犯錯的原因,可以試圖讓孩子講一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多傾聽。

    (5)批評行為而非人格。經過一系列準備,終於可以批評了,但是要注意批評的內容要針對錯誤的行為而非貶低孩子的品格和人格。更不能上綱上線,說出侮辱孩子人格的話,如罵孩子是蠢貨、膽小鬼、騙子等。要陳述事實和行為,以及錯誤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6)承擔責任,面向未來。要讓孩子認識到做出錯誤行為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並主動承擔責任,想出補救措施,以及如何在未來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多引導和提問,讓孩子自己主動提出解決方案。

    (7)批評者以身作則。要使孩子接受批評,還需要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不能一方面批評孩子,另一方面自己也做自己批評的事情。言傳身教,身教的價值往往更大於言傳。

    批評也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去修煉而不是一蹴而就,透過不斷地學習和練習更好地批評孩子,我們會成為孩子“美麗的敵人”,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的原碼,補碼,反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