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1801年1月1日----19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並影響到社會科學的誕生或重塑。
電話的發明: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他用兩根導線連線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傳送呼叫訊號。
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乾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衝,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使用者,自動完成交換功能。從而把電話通訊推向一個新階段。
發電機的發明:它是將其它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裝置,最早產生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德國工程師西門子於1866年製成,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它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1832年,法華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透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線上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覆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於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電報的發明:是通訊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訊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透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資訊的通訊方式。電報大為加快了訊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
電報通訊是在1837年由美國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衝訊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衝訊號;這些訊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衝訊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衝訊號轉換成“劃”;譯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訊任務。電報通訊容量小,效率低。
二十世紀的認識: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也有觀點認為應從1900年1月1日算起)的這一百年被稱為20世紀。其最令人深刻的記憶是前所未見的全球型戰爭與軍事對峙(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知識爆炸。
航天器的發明: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執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
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1957年10月 4日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號”,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蘇聯航天員Ю.А.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第一個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個兼有運載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特徵的飛行器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航天器為了完成航天任務,必須與航天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收設施、航天測控和資料採集網與使用者臺站(網)等互相配合,協調工作,共同組成航天系統。航天器是執行航天任務的主體,是航天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航天器由不同功能的若干分系統(或系統)組成,一般分為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兩類。專用系統又稱有效載荷,用於直接執行特定的航天任務;保障系統又稱通用載荷,用於保障專用系統正常工作。
不同用途航天器的主要區別在於裝有不同的專用系統。專用系統種類很多,隨航天器執行的任務不同而異。例如,天文衛星的天文望遠鏡、光譜儀和粒子探測器,偵察衛星的可見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或無線電偵察接收機,通訊衛星的轉發器和通訊天線,導航衛星的雙頻發射機、高精度振盪器或原子鐘等。單一用途航天器裝有一種型別的專用系統,多用途航天器裝有幾種型別的專用系統。
電視的發明:是指利用電子裝置傳送活動影象的技術及裝置,即電視接收機,是重要的廣播和通訊方式。
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影象,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影象。電視系統的傳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訊號後,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的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影象。
21世紀,起始於2001年1月1日,結束於2100年12月31日。
國際空間站:是一項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也指運行於距離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的該計劃發射的航空器。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執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將達438噸。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建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線,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線。2000年11月2日首批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空間站的各個元件大多由NASA的太空梭進行運輸,由於各個元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宇航員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元件連線上空間站主體。到第二階段為止國際空間站的裝配完成了一半,能夠支援3名宇航員,到國際空間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宇航員同時工作和生活。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資訊,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價值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計劃旨在為30多億個鹼基對構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資訊。
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一張生命之圖將被繪就,人們的生活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基因藥物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療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個奢望。
因為隨著我們對人類本身的瞭解邁上新的臺階,很多疾病的病因將被揭開,藥物就會設計得更好些,治療方案就能“對因下藥”,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有可能根據基因情況進行調整,人類的整體健康狀況將會提高,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基礎將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們可以改良果蔬品種,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更多的轉基因植物和動物、食品將問世,人類可能在新世紀裡培育出超級作物。
透過控制人體的生化特性,人類將能夠恢復或修復人體細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變人類的進化過程。
在19世紀,1801年1月1日----1900年12月31日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並影響到社會科學的誕生或重塑。
十九世紀的重大發明電話的發明: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他用兩根導線連線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傳送呼叫訊號。
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乾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衝,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使用者,自動完成交換功能。從而把電話通訊推向一個新階段。
發電機的發明:它是將其它形式的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機械裝置,最早產生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德國工程師西門子於1866年製成,它由水輪機、汽輪機、柴油機或其它動力機械驅動,將水流,氣流,燃料燃燒或原子核裂變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機械能傳給發電機,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1832年,法華人畢克西發明了手搖式直流發電機,其原理是透過轉動永磁體使磁通發生變化而線上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並把這種電動勢以直流電壓形式輸出。
1866年,德國的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
1869年,比利時的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發明了環形電樞發電機。這種發電機是用水力來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經過反覆改進,於1847年得到了3。2KW的輸出功率。
1882年,美國的戈登製造出了輸出功率447KW,高3米,重22噸的兩相式巨型發電機。 美國的特斯拉在愛迪生公司的時候就決心開發交流電機,但由於愛迪生堅持只搞直流方式,因此他就把兩相交流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專利權賣給了西屋公司。
1896年,特斯拉的兩相交流發電機在尼亞拉發電廠開始勞動營運,3750KW,5000V的交流電一直送到40公里外的布法羅市。
1889年,西屋公司在俄勒岡州建設了發電廠,1892年成功地將15000伏電壓送到了皮茨菲爾德。
電報的發明:是通訊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訊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透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資訊的通訊方式。電報大為加快了訊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
電報通訊是在1837年由美國S.F.B.莫爾斯首先試驗成功的。
它的基本原理是:把英文字母表中的字母、標點符號和空格按照出現的頻度排序,然後用點和劃的組合來代表這些字母、標點和空格,使頻度最高的符號具有最短的點劃組合;“點”對應於短的電脈衝訊號,“劃”對應於長的電脈衝訊號;這些訊號傳到對方,接收機把短的電脈衝訊號翻譯成“點”,把長的電脈衝訊號轉換成“劃”;譯碼員根據這些點劃組合就可以譯成英文字母,從而完成了通訊任務。電報通訊容量小,效率低。
二十世紀的認識: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也有觀點認為應從1900年1月1日算起)的這一百年被稱為20世紀。其最令人深刻的記憶是前所未見的全球型戰爭與軍事對峙(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知識爆炸。
二十世紀的重大發明航天器的發明: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執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
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1957年10月 4日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號”,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蘇聯航天員Ю.А.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第一個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個兼有運載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特徵的飛行器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航天器為了完成航天任務,必須與航天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收設施、航天測控和資料採集網與使用者臺站(網)等互相配合,協調工作,共同組成航天系統。航天器是執行航天任務的主體,是航天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航天器由不同功能的若干分系統(或系統)組成,一般分為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兩類。專用系統又稱有效載荷,用於直接執行特定的航天任務;保障系統又稱通用載荷,用於保障專用系統正常工作。
不同用途航天器的主要區別在於裝有不同的專用系統。專用系統種類很多,隨航天器執行的任務不同而異。例如,天文衛星的天文望遠鏡、光譜儀和粒子探測器,偵察衛星的可見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或無線電偵察接收機,通訊衛星的轉發器和通訊天線,導航衛星的雙頻發射機、高精度振盪器或原子鐘等。單一用途航天器裝有一種型別的專用系統,多用途航天器裝有幾種型別的專用系統。
電視的發明:是指利用電子裝置傳送活動影象的技術及裝置,即電視接收機,是重要的廣播和通訊方式。
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影象,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影象。電視系統的傳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訊號後,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的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影象。
21世紀,起始於2001年1月1日,結束於2100年12月31日。
二十一世紀的重大發明國際空間站:是一項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也指運行於距離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的該計劃發射的航空器。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執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國際空間站結構複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電池等部分組成,建成後總質量將達438噸。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建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線,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線。2000年11月2日首批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空間站的各個元件大多由NASA的太空梭進行運輸,由於各個元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宇航員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元件連線上空間站主體。到第二階段為止國際空間站的裝配完成了一半,能夠支援3名宇航員,到國際空間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宇航員同時工作和生活。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資訊,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價值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計劃旨在為30多億個鹼基對構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資訊。
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一張生命之圖將被繪就,人們的生活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基因藥物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療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個奢望。
因為隨著我們對人類本身的瞭解邁上新的臺階,很多疾病的病因將被揭開,藥物就會設計得更好些,治療方案就能“對因下藥”,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有可能根據基因情況進行調整,人類的整體健康狀況將會提高,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基礎將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們可以改良果蔬品種,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更多的轉基因植物和動物、食品將問世,人類可能在新世紀裡培育出超級作物。
透過控制人體的生化特性,人類將能夠恢復或修復人體細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變人類的進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