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圳雙寶媽的生活日記

    獨處可以是指在家聽聽音樂、看看書,但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面對真實自己的選擇。

    我們獨處很容易,但真正高質量的獨處卻很難。

    社交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尤顯珍貴,可以加深人們之前的情感,放鬆心情。但低質量的社交,如相互攀比吹牛浪費時間,那還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 2 # 水色離騷V風再起時

    “低質量的社交”,該如何去定義?三教九流的雜?低階趣味的俗?還看不同人自己的“定位”了吧。你覺得俗不可耐的,總也會有人樂此不疲。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適合自己的定位的,待著就舒服,否則怎麼也是格格不入……而這在每個人的不同階段也未必就是一成不變的。

    記得劉同曾這樣說過:“曾迫切想與一個人好好聊聊,不僅是寒暄,而是真正的交流,卻發現共同的話題更換了無數遍,熟悉的人早已不再擁有曾經的情懷,我被無數個‘哦’‘好吧’打敗。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他說的“合群了”,應該是為了合群而去合了群,然而並沒有真正去“融入”的……而“熟悉的人早已不再擁有曾經的情懷”,曾經確實也有過的……

    年少輕狂時敢於陪你當街吼:“原諒我這一生不急放縱愛自由”的夥伴,終於總要告別“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進入到成人世界的各自社會角色裡去,也包括你自己。只不過各自的“角色”定位不同;生活際遇不同;志向抱負不同……終究曾經的情懷與共同話題,不再交匯與共鳴,偶爾念舊再聚,不得不承認你的話題他們看似符合著:“哦”“好吧”,或許他們的話題你也同樣如此……為了合群而去合群的“內心的孤獨”,殊途同歸。

    人越來越大,卻也總不可避免諸如此類的“去合群”,推杯換盞之間,有時難免會走神,看著周圍一群人興高采烈的唇齒開合,一句沒聽進去在說些什麼……身處人群中的孤獨,仿若黑白默劇。

    漸漸你不再熱衷這類“當時越熱鬧,過後越空虛”的社交,甚至能推則推……反倒是閒暇自己一杯清茶,幾碟茶點,看看書或是聽聽曲,或是查閱資料充充電,哪怕發發呆……感覺這種在別人看來的“表面的孤獨”,至少在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了。

    能夠樂於獨處與自我沉澱之後,對於身邊的社交也就不再都想“到我碗裡來”,開始清楚自己的碗有多大?是不是都裝得下?是自己的菜的究竟又有多少呢?這或許就是所謂“高質量的獨處”教會你的“獨立思考”。

    然後你就可以帶著獨立思考去過濾社交了……在這過程當中,也許你還會收穫:“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也不存在孰高孰低,量到質的積累都必經這過程~

  • 3 # life慢生活

    幾輪下來,窖藏越來越少,有人怕將來孩子結婚,家裡沒有年份酒了。說是這麼說,隔些日子,又會各自端上來,“不勝人生一場醉”。這句話,從一襲紅衣水中凌波仰首傾酒的東方不敗嘴裡說出來才是一飲傾城。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這部電影匯聚了後無來者的三位美人,以及英姿颯爽的李連杰,可惜,英雄遲暮,美人白頭,終究是宿命。

    男人喝酒,許多話不想說,在酒裡了。譬如,各自的老人老了,健康才是對下一代最大的庇佑。各自的小孩大了,話不投機半句多,卻忘了自己童年時。至於單位的事,如果沒有向上的慾望,反倒舉重若輕。基本上,絕大多數男人,後來都成為端著酒杯綿綿無絕的人,和父輩實現了平行宇宙的回眸與體諒。父子、母女,多相愛相殺,因為在對方身上看到了過去和未來。青春總是叛逆的,中老年往往是頹廢與說教,原本,愛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體驗,在健康的日子裡,人們習慣於揮霍時間和情感,彼此看不慣。

    節後上班,又逢滿屏皆綠。貢獻1976年白酒的同學,長期重倉持股,去年聽我的勸,挪了股市大半的錢用來買房,本來逃過一劫,年初手癢,又配資殺進去了,今天戴了綠帽,心情不好,所以貢獻了窖藏美酒,想著寬懷。

    股市大跌,房市開懷,各地摁不住的地王和地價,猶如烽火,讓諸侯們看著開心。前幾日,某二十多年未見的同學打電話來,想給尚未成年的兒子準備未來的婚房,諮詢是否有渠道託關係。讀書時,去過他家,一棟兩層樓住人,一棟平層作為餐廚,中間夾著私家菜地,邊上是池塘,距離高速入口只需五分鐘,從高速轉高架到市中心僅需半小時。我對他說,窮人進城,富人下鄉,你可得守住了宅基地,將來拆了重建,沒必要買市區房子。他猶豫了一下說,道理是這個道理,畢竟一個是城裡的房子,要考慮學區,雖然要負債,但辛苦就辛苦點吧。

    邏輯上,許多人的思維存在問題。先是戶口,之後又搗騰出學區房,未來再鼓吹老有所樂,當金錢和房子成為信仰,幾乎每一次召喚,都能讓人傾盡所有,如飛蛾撲火,如果未來沒有經歷一次經濟上痛徹心扉的領悟,被點燃的慾望很難被撲滅。

    美聯儲釋出了半年度《金融穩定報告》,認為,“目前的美股價格相對過高,但當下美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高風險企業債務增加。”地球村,有兩大稀釋池,一是美股,二是中房,任何一個崩潰,都將帶來金融海嘯。聯儲認為金融風險在於企業負債,也應該包括政府財政赤字。寰球同此冷暖,過去很多年,理性的企業,失去機會,敢於賭博的,反而創造奇蹟,造成投機氛圍趨向嚴重。都說,現金流量是企業生命線,但更多的企業家認為,資產遠比現金流量更重要,因為錢放在手裡,跑不贏通脹就是貶值。

    國家和人群的三六九等,造成了社會壓力和人的焦慮,在這個多稜鏡參照的歷史階段,我們失去哲學思考已經太久了,萬物生長,獨缺敬畏。其實,平凡,是最大的快樂,父母在,不遠遊,兒孫繞膝,才是最大的幸福,猶如我們拆掉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古蹟,以為高大簇新才是偉大的成就,而今才懂得,修舊如舊的歷史留痕才屬於文化的呼吸,放飛,只是一種狀態,遷徙,才是生的眷顧,生死兩端,我們在意的過程吞噬著太多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歲月不饒人,連喝酒也成為了體力活。連續兩次背靠背的宴席,可以讓人十分疲憊,身體上的勞逸結合,和美聯儲的警告是同一種語境。也因此,很理解和同情滅霸——彈指一揮間,長使英雄淚滿襟。

  • 4 # 極品笑談

    要理解“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這句話,我想說的是首先要明白人和人的遠近關係與自己獨處的意義。

    有很多人覺得認識的人越多越好,人和人之間也要常來往,關係緊密才好。這很大程度上就導致了無用社交和過度社交。無用社交,完全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金錢。很多人為了拓寬自己的人脈,就不停地趕場子,認識人。覺得多認識一個人自己就多了一個人脈。覺得和他吃了一頓飯喝了一場酒就有來往了。但我的體會卻是,真正的往來,根本就不是吃了幾次飯喝了多少酒,它永遠都是建立在利益交換上的。他要是快餓死了,你請他吃了頓飯,這叫利益;你急需一個稀缺資料,她剛好有還給你用了,這叫利益;下次她開展一個專案,你幫忙打通了其中一個環節,這才叫往來啊。所以人脈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首先努力讓自己能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認識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多,這樣才會建立有效的人脈網。連我的學生都知道,因為乞丐對他沒有用,才不要和乞丐做朋友呢。

    而過度社交的本意,是為了保持長久的親密感。然而過度社交會讓人們失去“邊界感”,無邊界的親密關係會造成彼此的干擾,繼而嫌棄,再後來就是傷害。就拿戀人和夫妻這種最為親密的關係舉個例子。兩個人做什麼都要黏在一起,剛開始還好,日子久了,有天男生說我今天想自己玩會兒遊戲,你在客廳看會兒電視好不好。女生不樂意了,你不愛我了嗎為什麼不陪我看電視?接下來的對話想想都累……於是一次兩次就是干擾,三次四次就會嫌棄,再往後就只能吵架傷害對方了。為什麼總說戀人和夫妻最好的狀態就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各做各的事兒呢?因為你不累我也不累。

    我們很可能更需要先學會保持距離,才能很好的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這就是邊界感的作用。邊界感並不是孤獨感,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感。有邊界感的人,既自知,又敬人,給別人空間,留一份自我。不分你我地介入彼此在乎彼此,不經意間傷他也害我。有距離就有欣賞,有欣賞就有長久,欣賞和長久都有了,自然會有親密。最後回過頭來,無論是提升自己的交換價值,還是留給親密關係邊界感,都需要我們獨處。成年後,我們獨處時思考問題的方式,消耗時間的方式,真正地構成了我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獨處時我喜歡打遊戲,那我的朋友圈可能也是基友居多;獨處時我喜歡看電視,那我可能就不會認識很多健身的人;獨處時我喜歡研究自我提升,那我在豆瓣知乎上關注的人可能都比較擅長方法論;獨處時我喜歡翻手機閒逛,那我可能會覺得那些認真過生活的人累得不可思議……我們的三觀決定了我們做什麼樣的事,遇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如果不豐富自己,僅僅想靠社交來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到最後你會發現,社交活動可能都是吃飯,只不過是和不同的人吃而已。而豐富自己,說到底,還是得獨處。

    最後再補充一句,一切皆有度,請不要極端。

  • 5 # 君子愛財義上搏

    要理解“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這句話,我想說的是首先要明白人和人的遠近關係與自己獨處的意義。

    有很多人覺得認識的人越多越好,人和人之間也要常來往,關係緊密才好。這很大程度上就導致了無用社交和過度社交。無用社交,完全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金錢。很多人為了拓寬自己的人脈,就不停地趕場子,認識人。覺得多認識一個人自己就多了一個人脈。覺得和他吃了一頓飯喝了一場酒就有來往了。但我的體會卻是,真正的往來,根本就不是吃了幾次飯喝了多少酒,它永遠都是建立在利益交換上的。他要是快餓死了,你請他吃了頓飯,這叫利益;你急需一個稀缺資料,她剛好有還給你用了,這叫利益;下次她開展一個專案,你幫忙打通了其中一個環節,這才叫往來啊。所以人脈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首先努力讓自己能交換的東西越來越多,認識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越來越多,這樣才會建立有效的人脈網。連我的學生都知道,因為乞丐對他沒有用,才不要和乞丐做朋友呢。

    而過度社交的本意,是為了保持長久的親密感。然而過度社交會讓人們失去“邊界感”,無邊界的親密關係會造成彼此的干擾,繼而嫌棄,再後來就是傷害。就拿戀人和夫妻這種最為親密的關係舉個例子。兩個人做什麼都要黏在一起,剛開始還好,日子久了,有天男生說我今天想自己玩會兒遊戲,你在客廳看會兒電視好不好。女生不樂意了,你不愛我了嗎為什麼不陪我看電視?接下來的對話想想都累……於是一次兩次就是干擾,三次四次就會嫌棄,再往後就只能吵架傷害對方了。為什麼總說戀人和夫妻最好的狀態就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各做各的事兒呢?因為你不累我也不累。

    我們很可能更需要先學會保持距離,才能很好的保持長久的親密關係。這就是邊界感的作用。邊界感並不是孤獨感,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感。有邊界感的人,既自知,又敬人,給別人空間,留一份自我。不分你我地介入彼此在乎彼此,不經意間傷他也害我。有距離就有欣賞,有欣賞就有長久,欣賞和長久都有了,自然會有親密。最後回過頭來,無論是提升自己的交換價值,還是留給親密關係邊界感,都需要我們獨處。成年後,我們獨處時思考問題的方式,消耗時間的方式,真正地構成了我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獨處時我喜歡打遊戲,那我的朋友圈可能也是基友居多;獨處時我喜歡看電視,那我可能就不會認識很多健身的人;獨處時我喜歡研究自我提升,那我在豆瓣知乎上關注的人可能都比較擅長方法論;獨處時我喜歡翻手機閒逛,那我可能會覺得那些認真過生活的人累得不可思議……我們的三觀決定了我們做什麼樣的事,遇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如果不豐富自己,僅僅想靠社交來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到最後你會發現,社交活動可能都是吃飯,只不過是和不同的人吃而已。而豐富自己,說到底,還是得獨處。

    最後再補充一句,一切皆有度,請不要極端。

  • 6 # 波濤京

    1.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會獨處,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慎獨,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是一個人邁向自由王國的翅膀;人又是一個群居動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但仍是互相需求,互相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割捨。所以個體的獨處也需要,群居的社交也需要,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自己的心有所安。

    2.一個個體,首先需要學會與自己獨處,知我,才能更好的知彼,可以進行潛心學習,學習心理學,學習哲學,學習歷史,學習美學,這樣會清晰自我認知,學會與己獨處。

    3.社交,低質量還是高質量,是與自己的社交段位有關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價值,不能一味的索取,轉變一下思維,把我們變成一個分享者,貢獻者為別人付出價值,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 7 # 柳州的阿牛哥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覺得低質量社交大概就是沒有情感共鳴、體驗、體會的多人交流,這時候人的內耗會比較大,感覺是在浪費時間。而高質量的獨處大概是自己和自己有共鳴的情感交流分析之類的相處吧,這樣的獨處也許是以一些物品,或做的一些事作為載體。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而美國作家愛默生也這樣認同,當志趣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時,交情也就開始了。可是,並不是每個有交集的兩個人總能志同道合,甚至即使曾經無話不談的兩個人也會突然有一天就沉寂下來再無交集。

    你有什麼樣的朋友?

    現實表明,很多人與人的交往不過是點頭之交,喝茶、打牌、唱歌、喝酒,然後彼此說些不過腦袋的話,你以為自己收穫了快樂,其實只是又糊里糊塗的過了一天。因此,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彌足珍貴,學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進行溝通的質量評估,能讓你在今後的交往中有所取捨,進而讓自己的圈子不斷趨向你所喜歡的樣子。

    也許有人認為,這樣豈不是過得太累,目的性太強?其實換個角度思考,所謂的評估,只不過是根據你潛意識裡喜歡的樣子,不由自主的做出了判斷和選擇。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時間更充實,更有意義,你就會偏向於喜歡與積極向上、能給你力量的人相處。同頻率的人會吸引相同頻率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如此吧。

    或許有很多人認為認識的人越多越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得你來我往,長時間的互動才會形成堅固的友誼,這個時候才能稱為朋友。在你的通訊錄裡,其實你和很多你自以為的朋友不過是吃了幾頓飯,喝了幾頓酒,這樣的朋友我相信是打引號的。

    你真的有好朋友麼?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是建立在價值之上,當你的價值越高,當然身邊圍繞的“朋友”越多,而假如有一天你的價值消失,比如公司破產、官位不保等等,這些“朋友”還圍著你轉嗎?答案不置可否,那為什麼把那麼多時間花在這些人身上?

    真正的朋友是用心交的,當然還要加上時間,因為日久見人心。

    這些低質量的社交,不去為好。

    喜歡獨處的你怎麼交朋友?

    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遇到社交和獨處困惑的人,往往正是不知道什麼樣的獨處才是高質量的,那麼他們應該怎麼辦呢?有些人認為,與其自以為是在家傻宅一天,以為高質量,還不如去和“狐朋狗友”進行一下低質量的社交,質量再低也是社交不是?

    在我看來,有社交和獨處困惑的人依舊最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個自認為可以信賴的人,ta也許是異性亦或比自己年長,這樣ta的生活和人生閱歷或許能在與你的溝通中讓你自在坦然,或是茅塞頓開。你們之間是沒有利益關係的,ta也許是你心中的榜樣,或者曾經給你的印象是好的,那ta或許就能讓你從一個人無限迴圈的困頓和獨處中切開突破口,讓你嘗試擁抱周圍的世界。當然,這溝通交流的第一步需要你主動邁出去。

    獨處是一段養精蓄銳和沉澱自己的專屬幸福時光。

    無論如何,與他人相處,別違背自己的心意。與自己相處,別為難自己。人生總要經歷一些孤獨寂寞的時光,這很正常。一個人的時候,嘗試聽個小曲,看本書,插幾支花,亦或熬幾部電影,做一個精美的早餐,或是自己逛商場,認真的穿上運動鞋溜達幾圈球場,到樓下小賣部買一根愛吃的冰淇淋順便給萌萌的小店員一個甜甜的微笑......屬於一個人的世界,其實可以很豐富。那是一種只有獨處才能享受的自由和幸福感。在每一個需要獨自微笑的Sunny裡,記得在心底為自己吶喊:加油,你是最好的自己!

  • 8 # 令狐不二

    低質量的社交無非是吹牛逼、罵社會、喝大酒,是負能量的加法群,是怨氣的集結地,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淺薄,越來越勢力。

    高質量的獨處,是對個人的思考和反思,是思想的生化和自我的沉澱,對生活的本質看得越來越透,直到超然物我,淡泊名利。

  • 9 # 汽水加鹽還是甜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這句話聽過很多次,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認同的,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同的觀點:

    1、大部分人不會獨處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只是孤獨的程度不同罷了。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極端、孤僻,他們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經常性低迷,不喜歡和人分享,想要分享又覺得沒有意義。其實獨處需要靜心體會生活靜之美,但大部分人心不靜,自然無法捕捉到獨處的魅力。

    2、社交是獲取資訊的一種方式

    低質量的社交到底是什麼的呢?沒有任何人的人生沒有意義。你今天選擇搭乘101路公車,而這趟公車並不能到達你的目的地,這是沒有意義的,低質量的出行。但或許某一天,你重新見到相同的風景,會覺得熟悉,會聯想到101路公交車路線。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沒有意義的,只是相對來講意義的大小和意義的遠近。和人相處就是學習別人的優勢,瞭解別人身上承載的資訊,要靠自己善於發掘。

    平時相比和朋友約出來吃飯喝茶,自己更樂於宅在家裡,但是宅不代表獨處,約不代表浪費時間,主要看每個人的價值觀取向以及是否善於獲取價值,無非是宅、社交、獨處哪種選擇更適合自己僅此而已。

  • 10 # 音樂人曉光

    在我看來,即使是高質量的獨處也不是非常好,因為我們進入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社交。無論是高質量的社交還是低質量的社交,他總好過你沒有去社交。社交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雖然你覺得社交的這些朋友能量比較低,不能夠幫助自己,這隻能說明你的目的性太強了,有時候我們越想得到什麼東西反而越得不到,有時候在不經意間我們卻收穫了很多。所以社交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可能性。我們不應該帶有這麼強的目的性去社交,當然雖然你周圍的朋友,質量也許不是很高,但是透過他們你可以給自己建立很好的口碑,透過他們你也可以認識更多的人,讓自己的圈子不斷擴大,讓自己的人脈不斷的積累,讓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這不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嗎?

  • 11 # 生活中一直在努力的人

    低質量的社交,是指沒用的社會交流,對自己沒有提升的價值,浪費時間在一些沒有用的事和人上。

    高質量的獨處,是自己知道怎樣改變自己,提升自我。用時間和經歷去完成自己的改變,不在浪費精力,去做無關的事和人身上。

  • 12 # WHT觀海聽濤

    人至清則無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遇見對的人多聊,否則少說多看。人不能太清高,多個朋友多條路。另外每個人身上都有長處,三人行必有吾師,擇其善而學之。

  • 13 # 緊張的張放鬆的松

    何為高質量的獨處 何為低質量的社交 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 一個整天為了生活打拼的人 社會要求他更多時候低質量的社交 沒辦法做到高質量的獨處 因為一回頭 身後都是需要他照顧的人 一個資金人脈都不缺的人 高質量的獨處只是他的可選擇項 因為他不需要為了其他人而去奔波

  • 14 # 毛豆豆vlog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在的,但是大部分避免了低質量社交的人換不來高質量的獨處。

    我如果信奉這句話,那麼我無非是為自己失敗的社交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為我既沒有高質量的社交也沒有高質量的獨處,甚至還對低質量的社交嗤之以鼻。

    最後只剩低質量的獨處。

  • 15 # fh情感領域作者

    低質量的社交不入高質量的獨處,這句話我認為非常正確,人到一定年齡就要取掉一些低質量的社交,學會獨處,從而可以更好的思索未來的生活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有一百萬,你還會不會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