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千古詞帝李煜的一首《虞美人》裡的一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成了這位天才詞人的一碗送命湯,可千百年來的文壇學子們大都是將這句譯為:“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都還存在,只是懷念它的人已經衰老”。殊不知已經嚴重曲解了作者的本意,這樣翻譯只能是解說了字面意思,未免是單調、枯燥的。都說不出另外一層還有作者的弦外之音,這個“雕欄玉砌”並不是他單指他原來所居住的皇宮,而是泛指,重在“朱顏改”三字含意極深,並不是後來的文人們所翻譯的“人已衰老”幾個字這麼簡單,作者是暗指江山易主,社稷改姓,由李唐的天下改換成了趙宋,這才是作者的本意,所以趙光義將他賜死。不知各位文友習此看法持何看法,歡迎留言,謝謝!
302
回覆列表
  • 1 # 素心流年

    此句出自李煜的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詞牌名,隱藏悽美的故事,據說虞姬死後地下開出美麗的花,初詠,以此為名。

    李煜以此作詞,可能已有殉國的忠貞之情。

    了:結束。

    不堪:不忍。

    故國:已滅亡的南唐故都金陵。

    這是李煜的絕命詞,亦是最後一次對故國的悼亡詞,“家國不興詩家興”,雖無情,卻成就了李煜詩詞的巔峰。以問起句。

    “春花秋月”,原本良辰美景,卻為何早早結束,只因對身陷囹圄,受盡屈辱的詞人來說,是如此不合時宜,是對“往事”,無情的嘲諷而已。

    “又”,風雨交加的日子不止一次了,隱言現實殘酷。

    一句“故國”,飽含深情,無盡哀嘆,既是對過去無比的懷念,又是不能一味沉湎的沉痛與無奈。

    以答收束。

    結尾是名句,世人皆知。

    江水之連綿不斷,永不枯竭,恰似詞人心中之愁翻湧起伏,揮之不去。

    “春水”一詞,值得玩味。

    點明季節,帶有生機與希望,詞人淪為亡國君,還有一絲生存的幻想。事實上,李煜在位時,對宋也是竭盡所給,為南唐續命。

    然春水東流,春去也,帶走一切,還有什麼盼頭,亡國的難,受辱的愁,時時刻刻,又是徹底絕望。

    在追憶往事,自我麻痺,苟且的活與深惡痛絕,深感恥辱,站著的死中苦苦掙扎,才會有自問自答,問天問己的苦苦追尋。“朱顏”指什麼?

    雕欄玉砌:雕飾精美的欄檻,玉石鋪成的臺階應該還在,顯然李煜在追憶故都金陵,是對過去富貴生活的念念不忘,留戀不捨。

    亡國之君,這一點,實不同情。

    “朱顏”,一指紅顏,二指青春年華。

    具體而言:

    宮中的紅粉佳人容顏老去,過去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

    曾經的一國之君,風華絕代,卻淪為亡國奴,階下囚,暮顏衰鬢。

    江山易主,家國瘡痍,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這是李煜最絕望的。

    作為君主,李煜是無能的,風花雪月的文人,以命去寫痛的領悟,李煜又是被同情的。

    清人陳廷焯評價:“一聲慟歌,如聞猿哀,嗚咽纏綿,滿紙血淚。”這或許就是虞美人千古流誦的原因了。

  • 2 # 塞外失馬翁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

    一、做為詩人,面對物是人非,感觸而發,感嘆歲月催人老,懷舊自傷,在情之中。

    二、但做為一個被俘的亡國之君,有於心不甘,存復辟之心,而無復辟之力,借題抒發怨恨不滿,所以招來殺身之禍,此說也可。

    鑑於同意有人說,李煜天生並不適合稱皇稱帝,做一位高才華高情商的詩人更好,從這出發,我更傾向於第一種解釋。

  • 3 # 劉一千五

    在下從 另一角度來談談該如何作解"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之前先看看李煜的簡歷。

    李煜,字重光(937——978),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世稱李後主。

    交泰四年(961年),留舊都金陵監國。同年六月,中主李璟死後,即位金陵,開始了醉生夢生的十五年浮華生活。

    開寶八年(975),宋軍攻到金陵城下,李後主肉袒納降。次年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宋太祖辱封其為"違命侯"。受盡淒涼,在囚禁中作詞若干,流出後為宋太宗銜恨,賜藥酒而死,年僅四十二歲。

    國破家亡,子夭妻死,給詞人予沉重打擊。這期間的作品是他最深悲巨痛亦是最感人的篇章: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燕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垂淚。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衿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如上述詞作所體現的,應該是追懷故國,痛念江山,抒寫美好事物喪失後的切膚之痛。他以純白描的手法,直抒內心的巨大悲痛,舊事新境貫穿融匯,用血淚寫成不朽之章,於深切悲痛中有一種飽經慘切的人類之悲憫情懷,與後人時時共嗚,讀之若有一種歷盡滄桑的悲天憐人的博大情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雕闌玉砌應該還在,只是顏色改了,改成了宋朝的紅色袍服!所以"只是朱顏改",其實就是"只是改(成)了朱顏"。宋朝尚紅。李家的江山成了趙家。服色制度後代取變前代。

    李煜就不單是詞作大家,而且是個極有人情味的歷史學家了。

  • 4 # 楊朱學派

    《虞美人》有云: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南唐李後主李煜死前寫的最後一首千古絕唱。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李煜追思故國國都金陵。宮殿雕飾精美的欄檻,玉石鋪成的臺階雖然還在,但已經換日月。不再姓李,而姓趙。

    古都金陵雖在,但江山易主。階下囚的李煜遙思故都,心中之悲涼,可見一斑。

  • 5 # 上弦月A

    李後主出詞背景

    武將看巔峰,文人看低谷。低谷,是文人情感最豐富、敏感時期,境遇可見內心。

    此時李後主被俘,囚身汴京望向故都,鉛華褪去,琳琅不在。李煜之痛,是絕望無力的亡國之傷,在一個“愁”字,如泰山壓頂,殘陽破空,無路可逃。這種憂傷是無力、無助和沉重,如春水綿綿不盡。

    注:後主和納蘭傷痛的情感和表現都不同。前者亡國之恨的籠罩;後者喪妻之痛的椎心。

    “朱顏”到底指什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多少風月美景盡,過往已成灰,滿眼絕望,哀愁成堆。那些曾經熟悉的,雕樑畫棟,桂殿蘭宮,一草一木,青池瓊宇……大概都還在吧,只是時光不停,世事無情,都變了模樣,我養的小金魚大概也死了……那些愁緒,就像一張無形無邊的網,網盡頹廢之美,也網盡後主傷悲。

    當一個人落魄時,他會想念故土,想念家人,想念家裡的一磚一瓦……因為這些都是他最熟悉、最親切、最心安的,這些經都得住風雨,不離不棄。現在他卻失去了這一切。

    所以,李後主此時在感慨失去家園的蒼涼,因為家園,才是撫慰他憂傷的最後溫暖。難道此時他會感慨:哎,亡國了,這裡的小妞畢竟不是哥原來那批,不好用啊!

    總結陳詞

    朱顏改,是寫實,指顏色褪去,不關乎女人。借代用法:雕欄玉砌代表宮殿,宮殿象徵江山。

    所以李後主是在說:朱顏改色,江山易主,我心不堪……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那片土卻不再是老子的了……誰特麼受的了啊!

  • 6 # 老街味道

    問題:《虞美人》這首詞裡:“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子到底該怎麼解釋? 千百年來的文壇學子們大都是將這句譯為:“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都還存在,只是懷念它的人已經衰老”。殊不知已經嚴重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作者是暗指江山易主,社稷改姓

    .....

    前言

    題主的問題自己已經做了解答。李煜是亡國之君,據說這首虞美人正是導致其被害大導火索之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朱顏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朱顏改是什麼意思?

    1、 是指人衰老?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簡單來說可以用“物是人非”來解答。一般釋義,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2、朱欄改?

    雕欄玉砌應猶,只是朱顏改。朱顏如果說是雕欄的顏色改了,是不是也可以說得過去?

    3、黍離之悲?

    雕欄玉砌應猶,只是朱顏改。朱顏改是江山依舊,故國易主,是不是也對呢?

    二、作者未必有,讀者未必無

    解詩不可太執著,同樣一首詩,一句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於李煜當年寫這首詞時,他自己“朱顏改”是什麼意思,我們當然只能猜測了。

    但是一個文學作品寫出來以後,就不在完全屬於作者,讀者的理解也是完成的一部分。張惠言說溫庭筠《菩薩蠻》有“初服”之意,王國維卻說張惠言“深文羅織”。

    但是王國維自己卻從晏殊、柳永、辛棄疾作品中品出了人生三種境界,王國維與張惠言的區別在於,張惠言認為作者溫庭筠有“初服”之意,而王國維只是”自己“看出三種境界,並沒有說作者一定有這三種境界,因此王國維說道:

    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三、詩詞的多重語境、多種含義

    詩詞有多種語境,多種解答,一定說作者有什麼意思那就是張惠言犯的錯誤,但是不影響我們看出或者體會出作品的含義。至於是不是作者有意而為不重要。

    朱顏改,看作懷念的人已衰老、物是人非、建築褪色都說得通,而深層的意義就是故國之悲。

    四、意象的組合

    題主不必鑽牛角尖,這裡不僅僅是“朱顏”這一個意象,而是一系列的意象連續的表達: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故國月明、雕欄玉砌、一江春水。

    這是一連串的意象組合,都是為亡國而悲哀。單獨解釋某一個意象,用直譯的方式無可厚非。

    結語

    李煜的詞是否有意加入故國哀思不重要,但是他的心裡一定是有這種思想的,而且非常不慎重地在詞裡有意或者無意的表達出來,因此帶來了殺身之禍。

    清朝有一個文字獄的故事: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作者是不是有意這樣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讀出來的是什麼。

  • 7 # 一往文學

    《虞美人》是一首特殊的詞作,它出自一個亡國之君。其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一句到底該如何解釋,相信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它在眾人眼中的含義有多麼不同,它最基本的含義都是作者回憶故國的痛苦哀思。當然,想要了解它的真正含義,想要體會它的深沉哀痛,我們就必須要充分地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也就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所提到的"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也是我們瞭解古人詩歌文章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生於公元937年,為南唐中宗李璟的第六子,。為人好風月,善詩文,因貌有奇表,遭長兄太子李弘冀猜忌,其為避禍,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顯德六年(959年),太子病逝,紀國公李叢善遭流放,李煜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入主東宮。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於金陵繼位,正式更名為李煜。在位十五年,後人評之: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所做大量脂粉淫靡之詞。是其後宮風月生活的展現。好景不長,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其肉袒出降,人稱後主,亡國後,詞風一改之前脂粉濃豔之氣,傾訴亡國破家之悲。他這一時期的詞作,毫無疑問也是其流傳後世幾十首詞作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分。公元978年,因做詞《虞美人》,被指思念故國而獲罪,宋太宗賜以牽機藥鴆殺。小周後哀不自勝,亦自盡殉情。

    正是這首表達作者思念故國的詞最終使作者喪命。毫無疑問,這首詞中的每一句都包含著作者的血淚。那麼,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這首詞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詩的意思我們又應如何理解呢?

    從淺層意義上看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首先,這裡的朱顏存在著兩種意思:其一,這裡的"朱顏"或許單指一個人,也就是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大周后",名娥皇,為南唐司徒周宗長女,十九歲時入宮為妃。李煜與這位絕色美人是少年夫妻,成婚之後,恩愛和睦,舉岸齊眉,二人精通音樂舞蹈,據說曾重編"霓裳羽衣舞",可見二人在文藝上的造詣,也可窺見二人二人深厚的感情。她經常彈唱後主詞調,極得後主讚美,這就是後主作詞的原動力。傳說中《一斛珠.曉妝初過》就是他為大周后所作。然而,自古紅顏多薄命,在後主二十八歲,多情的大周后開始纏綿病榻,後主朝夕視藥,衣不解帶地侍奉周後,如侍父母之痴。但是,周後終究被秋風吹去,後主如喪考妣,自制誄詞數千言,以盡哀思。"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消心中恨,又失掌中身。"--《輓詞》。

    不久,國破家亡,後主被迫離開故國,囚禁汴京。當他午夜夢迴,又回到那個雕欄玉砌猶在的故國,可朱顏已改,陪伴在他身邊的紅顏卻已成枯骨。曾經的大周后已經變成了如今的小周後,小周後雖與大周后為親姐妹,但藝術造詣卻相差甚遠,不能像大周后一樣與他詩詞唱合。帝后情深,二人一起度過了年少歡愉的歲月,如今人近中年,國破家亡,陪伴在自己身旁的人已不再是自己深情多才的皇后,後主內心哀痛可想而知。

    其二,朱顏,又指紅顏,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畫柱,玉砌欄杆都還在,但是紅顏已改,物是人非。這裡的朱顏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可能是泛指李煜後宮的嬪妃,宮娥。李煜性奢靡,好聲色,在位十五年,風花雪月,不喜政事。這從他前期的詞作中也可以看出。如《一斛珠.晚妝初過》中"晚妝初過,塵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那個嫵媚的女子。又如後主描寫南唐全盛時宮中狂歡的境況《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又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描寫晚間宮娥擁入,奢華迷亂的生活。"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宮娥魚貫列。"可如今,雕欄玉砌猶在,宮娥美人卻已經辭了朱顏,而後主也成了一位亡國之君,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不知那些美人如今流落何方,國破家亡之時她們可曾保住了性命,可曾遭人侮辱,不知她們是否會怪這個無能的君主不能護她們周全……

    從深層意義上看

    自從《詩經》《離騷》以來,中國古代詩歌上便有了"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以女子自喻,或表達自己的美好品質,或表現自己的懷才不遇,這也是一種比較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如曹植《七哀》中的"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所依。"又如張籍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來表達自己不能背叛原來的主人,委婉的謝絕李師道的邀請。那麼在這裡,李煜很有可能借"朱顏"以自喻,雕欄玉砌猶在,只是它的主人卻已經發生改變。暗指江山易主,朝代更迭,它的主人已經變更,祖先留下的基業終究變成了他人的山河。這如何令人不感傷,不哀嘆?這在李煜國破家亡之後所做的詞作中可以看出來。如《浪淘沙》"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表達的就是江山易主後的哀傷。又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而結合此詞作出來之後,宋太宗勃然大怒,隨機賜牽機藥鴆殺後主的反應來看,作者借朱顏以自喻,表達江山易主的悲哀的可能性要更大一點。

    歷史的洪流裹挾這一切而來,它不為任何人停留。無數次的江山易主,山河變色,已經變成了天邊的一縷雲煙,歷史功過自有後人評說。觀歷史潮起潮落,看天邊雲捲雲舒。若是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相信李煜會成為一位風流俊朗如柳七的詞人,但不經歷春花秋月到國破家亡的轉變,他或許寫不出如此感慨至深的詞句。生於帝王之家,養於婦人之手,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總體來說,詞至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 8 # 桃花塢裡桃花扇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李煜所寫的《虞美人》這首詞中、為下闋的首句,繼該詞上闋”春花秋月”、”故國不堪回首”的劈空奇語,李煜於下闋則用了曲筆,”在”與”改”是兩個動詞,以沉穩、恰當地筆力表達了物是人非的境況。這是後主在被囚北宋後、對南唐舊宮的心理估判,而”只是”一詞更是襯托了後主的無窮憾恨。…這裡的”朱顏”暗指”江山”,那麼”朱顏改”呢?又暗指江山的易色。”改”字的份量是很重的、它點出了全詞的題旨,為悲恨的根源。正因為(有)此句,後主才能把難以明說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都納入最後的一個”愁”字之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乃千古絕唱!一股勁兒向東、向江南流去的春水,宛如綿綿不斷的去國之思;而滔滔不盡的江水,象徵日夜嗚咽的失國之悲。水的洶湧澎湃、無情地把含恨的弱者淹沒覆亡,空留下亡國之恨。…王國維曾言:”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人間詞語》),王國維(他)並非想抬高一個亡國之君,而是讚歎後主純憑真摯之情、認為該詞的內容已超出了(後主)個人痛苦,達到了藝術上的至極勝境!!……(謝謝啦)!!

  • 9 # 蓋天宣夜說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的意思是,李煜想望的上古帝女媧居上座母統母系久久女兒紅堂虞朝人之初時代的雕欄玉砌瑤池應還在,但是他已“下里巴人陽春白雪”的由夜裡成人的純白膚色毛髮改變成顏黃現代人了。

  • 10 # 小曲三百

    《虞美人》是後主李煜的“絕命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這首詞其中的一句。

    這句話的字面解釋一般是:雕刻精美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人已衰老了。這是一種“物是人非”的心痛。這種痛在歷代文人墨客中多有表達。“事非成敗轉頭空,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等。

    正因為有了“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傷感話語,才讓位亡國之君仰天長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名句,一錘定音。

    讀李煜詞,多嘆其出身,說煜不該出身帝王之家。我看未必,沒有這位亡國之君,哪有《虞美人》的今天?

    正是:

    亡國之君未可輕,一愁能叫天地驚。

    遙想當年劉阿斗,老死地下夢難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階魔方頂層十字公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