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語紅樓
-
2 # y88092076
紅樓真是一場永不醒來的夢,曹公的隱綽與伏筆留給後人永無止境們推敲與遐想。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故事似一朵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態都能看到各異的形態。原文字看來黛玉葬花一是隱喻黛玉悲涼的一生,二是體現寶黛之間的默契,三是寫襯托出黛玉的空靈純淨,曹公為什讓黛立葬花,寶釵撲蝶呢,大家只想想曹公親自寫下的下一個橋段就恍然大悟了,黛玉葬花之後有兩個佈景,一個是紅樓的經典圖片,共讀西廂,寶黛共讀西廂是曹公給身處封建禮教下寶玉大敢告白的機會,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貎,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順時應景不得不服曹公的寫的機鋒與唯美,二次葬花是黛玉吃了寶玉閉門羹,心裡委屈出來葬花,卻又被寶玉碰見,這一次曹公寫得更妙,不但讓寶黛冰釋前嫌·還給了寶玉近一步表達心意的機會,自姑娘來了……此一段太動情,需讀者自己細讀原文。黛玉兩次葬花後寶玉就被黛立牢牢的吸引住了。而曹公好不容易給了寶釵一次少女心爆棚的機會撲蝶後寶釵就聽見了小紅和另一個丫頭偷偷訴說與賈芸的私相傳情的事,被發現了後寶釵馬上嫁禍給黛玉,把自己洗得白白亮亮的。黛玉葬花的後果是潔淨與唯美的,寶釵撲蝶的後果是齷齪與腹黑,兩下一比較就能看出曹公心裡的真善美與假惡醜。更深一層去解釋黛玉葬花隱喻她的命運歸宿,質本來潔還潔去,強於汙掉陷渠溝。寶釵撲蝶也隱寶釵的命運歸宿,寶釵心中想撲到的美麗的愛情花如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縱費盡心力得到也只能釋放剎那間的燦爛。
-
3 # 溯路之行2
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是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這兩個情節的安排,我揣測為作者有意的鋪排。作者的本意,能達到兩個效果。一是對人物的定性,起烘雲托月,渲染的作用;二是為寶、黛的結局埋下伏筆、所謂草蛇灰線、若有似無。黛玉作為瀟湘館的絳珠仙草,所歷情劫是為了償還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淚盡當逝。以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原意;而事實上,黛玉如花的短暫的人生,也的確如曇花一現,既還淚恩盡,香魂自然返來處。而寶釵撲蝶,原是青春少女天真無暇的表現。但要知道,在榮國府這樣禮教森嚴的境地、以及前文對寶釵方方面面的描寫,緊接著來了一段寶釵撲蝶,且香汗微醺、嬌喘吁吁。這是否突兀、是否與寶釵平日裡的穩重端莊的形象有所不符呢?再結合寶釵仕途經濟的說教,以及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評語,可否理解為作者的創作手法為明褒暗貶呢?由此即當作一推論,葬花和撲蝶是否存在著本文一開始所提到的兩層涵義呢?謹祈各位友友雅正。
-
4 # 亮月半
黛玉的生命有一種消極觀,消極的生活態度。對事物求全之美,看到事物發展有圓滿意象才有樂觀。言語行事上活潑向上,從內心處積極行動。事物不顯象這一面,多是悲觀,不主動爭取。內心自尊嚴重。多時把事物發展往壞處想,考慮的長遠,擅揣度,以想象未來凋落人生過現在,人生多不開心。這與她早早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經歷人生的不幸導致的,過早品嚐生命的悲慘的苦果造成的。身陷不幸之中難有人生希望,被苦壓彎精神氣。見識人生悲哀與生命必死的結局,生活中許多事不如意,時懷生命不幸之感。悲成人生主調,見凋落之物輕易觸心思,觸悲傷。她的葬花便是生命的希望沒了。
而寶釵家境好,雖父死,然有母兄,雖參與生活,也不會有陷絕境之地。不會體驗黛玉所體驗的一切,生命進入淒涼之地,有如此深的生命重錘之下的人生思考,生命生死認識。她對事物萬萬通,僅限於通。在更深上存在一層隔膜。寶釵是一個幸運的少女,因為命運未讓她悲觀,人生有希望,生命才有許多美好。未看透的人生才幸福,才去追求。一旦堪破便失意。撲蝶是人生樂觀生活,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還有撲頭。
-
5 # 艾山山
她前世有一百位花朋友實際是被孔右儒們的宦官宴吃掉了而孔子還造謠說是這些花需要一百個朋友需要男人。見孔編詩經《詩雅菁菁者莪》,水做的菱莪花就是香菱、黛玉們的前世。
-
6 # 萍風竹雨123
《紅樓夢》中無一閒字,黛玉葬花也好,寶釵撲蝶也好,實際都是作者的不寫之寫,暗喻二人的個性與結局:黛玉葬的不是花,是她自己,寶釵撲的不是蝶,而是“木石姻緣”。
黛玉個性敏感消極,悲春傷秋,最終淚盡而亡,而“葬花"正暗喻黛玉之死的因果。我們知道,黛玉是絳珠仙子投生,她來,是為了還淚,這注定了她一生悲苦,與憂愁相伴。而黛玉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她對愛情的過於執著,因寶玉的情感而或悲或喜,而寶玉的多情與處處留情,正是黛玉悲喜的源頭。這些,在黛玉葬花中都隱隱體現了出來。
黛玉葬花的故事發生在春天,共發生兩次,她所埋葬的大多是桃花,而寶玉兩次都曾幫她葬花,並且是黛玉葬花的見證人。
第一次發生在第二十三回:寶玉在沁芳閘讀《會真記》時一陣風過,吹落桃花紛飛,落得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怕踐踏了,便兜了那花瓣來自池邊,抖在池內。在他葬花時遇到葬花歸來的黛玉,告訴他葬花還是用絹袋裝了,葬在土裡的好,那樣花便隨土而化為塵了。然後兩人共讀《西廂》,此為喜。
第二次發生在第二十七,二十八回,寶玉收拾些去花冢掩埋,遇到因誤會寶玉不讓晴雯開門,而在葬花時吟誦《葬花詞》的黛玉,聽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時,心痛神傷,“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此為悲。
黛玉是原為絳珠仙草,是草木之人,她的花箋是"桃花”,黛玉葬桃花,豈不是葬了自己?寶玉幫忙葬花,豈不是重要推手?黛玉之死,非關他人,實是自己與戀人。
寶釵雖然行事豁達,安時守分且守拙藏愚,但天生“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這股熱毒,需要自然界最本真的“冷香丸”才能控制,但仍然偶爾露出些真面目來。
第二十七回,她去喊黛玉,見寶玉進去了,便返了回去,返回路上,“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
按照曹公善用暗語,咱們猜測一下當時寶釵行為的喻意,雖然釵粉會以為是黑寶釵。
寶釵所見“兩隻玉色蝴蝶,成雙成對,迎風翩舞”,正是寶釵所見到的兩個玉兒"不避嫌疑”,經常同進同出的形象,也是"木石姻緣”和諧幸福的寫照。因此她想撲下來,想破壞,想控制,但最終兩個蝴蝶“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則暗喻"木石姻緣”的結局,木石姻緣雖然受到金玉良緣的威脅。但最終不因“金玉良緣"影響,而是兩個玉兒自掘墳墓。
-
7 # 清心一棧
黛玉葬花,葬的是青春、葬的是愛情、葬的是心……
寶釵撲蝶,撲的是金玉良緣、撲的是金蟬脫殼、撲的是陷黛玉於無形中……
作者草灰蛇線的寫法,早已設定結局,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命運預示,他們的性格、出身、喜好……發展至故事的結尾,大多數是悲劇。
黛玉是孤兒,寄居賈府。雖然外祖母疼愛,寶玉呵護體貼,仍然撫慰不了她孤獨的內心。她心裡常感嘆,就如“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傷神傷身,這也是不被王夫人看好的原因,木石姻緣受阻的根本。畢竟賈府需要得力的女主掌門人,而不是病懨懨的祖宗。
紫鵑忙試玉後,大家都知道了寶黛之戀,黛玉的處境更是艱難,難在心,難在將來無著落。
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的一生。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這一問,問出了她的將來,結束了風刀霜劍的日子,淚盡而亡。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
寶釵,雖是晶瑩雪,但卻過於圓滑反而透著假。
撲蝶,本是青春浪漫的事,她卻偷聽了林紅玉的私隱,男女私下交換手帕的事。害怕被發現,就故意說在追趕剛在附近的黛玉,躲開了自己的責任。成功金蟬脫殼,還說黛玉別被蛇咬了。
這是哪一門子的藏拙守份?
寶釵去看黛玉,走時說要去探春那,順路卻到了寶玉屋裡。大中午的,她不是體豐怯熱嗎?
襲人走開了,她便坐在午睡的寶玉床邊繡起了肚兜,這又是什麼樣的大家閨秀?封建禮教下的標準淑女是這等風範?恐怕現在的人都少見。
寶釵撲蝶,最終撲的是個空。即使和寶玉成親了,得到的是軀殼,得不到人心。一如她平常處人待事的結果。
-
8 # 屏山品紅樓
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寶釵撲蝶和黛玉葬花是兩大女主人公最能體現其人格特點的行為藝術,曹雪芹把它們安排在一個回目裡,而且對仗工整,一一對照和比較,作者將寶釵稱為楊貴妃,這裡主要取其身體豐腴之感,而將黛玉比作趙飛燕,取其瘦弱輕盈之意。
對寶釵作者用的是“戲”,顯然人是主動的一方、強勢的一方,這裡看似歡快,主人表現出的是喜歡,可這個喜歡卻是有戲耍戲弄之意,對於彩蝶來說,撲就是撲捉、撲殺。實屬一場災難。
黛玉這裡用了一個“泣”,同樣是動作態度,黛玉這個是內化的,那些被黛玉葬入泥土的花瓣是幸運的,它們完成了人生的絢爛,亡落時又免入渠溝和染塵,直接入泥,算是從綻放到凋亡,清白潔淨,好有福氣,哪些花瓣若有性靈,當會歡欣於自己的結局吧!而且將入泥之時,還有人如此對待自已的殘體,如此鄭重的為自己的生命劃上句號,何其幸運也,黛玉對生命的悲憫和疼惜都在此昇華了。
寶釵撲蝶,目的為的是自己玩耍,動機是因為蝴蝶的可愛,這個舉動是以“我”為中心的,其實蝴蝶是經不起人玩的,被捉到後玩耍幾下可能就死了,這一對蝴蝶想要繼續活著,它們必須拼命飛舞不被捉到。
黛玉葬花,目的為的是落花免遭汙淖,動機是黛玉的憐花之情,這個舉動是以“花兒”為中心的,這些花兒盛極了一時,一朝春殘落紅,卻碰上懂它們的知音,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寶釵撲的是一對玉色大蝴蝶,多半是一對伴侶,自由的快樂的翩躚在這春光裡,不幸遇見寶釵這麼一撲,差點要了小命,把這一對情侶嚇的夠嗆。
黛玉葬的是為這個世界添過彩的使者,桃花、石榴、鳳仙花瓣多為嬌豔的紅色(紅、花兒,在紅樓裡指的就是這些女孩兒們),它們完成了絢爛的生命旅程,由黛玉為它們的歸宿完成祭奠儀式。
寶釵信奉和維護的是封建正統,存天理、滅人慾是寶釵的信仰,自由、平等、人性是不可以存在的,這些東西會破壞社會的既有平衡,在這點上,寶釵的要求標準是一樣的,對自己甚至要求的更嚴格,她飽讀詩書、通今博古,她自覺的努力的把自己拉到用心於針黹和內帷事務中來,當她稍稍體現一點人性的覺醒時,忙用一丸冷香丸壓制。她推崇儒家樸素的修身養性之道,不讓奢華物質動自己的心。她勸黛玉不要看那些雜書,她阻攔香菱學那些對女孩兒沒什麼用的詩詞,她怕寶玉入了禪機,對寶玉做的偈子撕了個粉碎還不行,讓丫頭拿去燒了,又為寶玉講了一大套六祖承襲衣缽之典。寶釵辛苦又努力,實際上,結局我們都知道,這些不過都是無用功。所以,寶釵撲蝶,她撲了別人,實際上也撲了自己。
黛玉的愛情是無望的愛情,這一點,黛玉早就清楚,當“金玉良緣”論推出時,她就說出了絕望之語:“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什麼玉的,我不過是個草木之人罷了。”伴隨著葬花這一行動的,是黛玉吟出的《葬花詞》,黛玉知道明媚鮮豔不了多長時間,就算是到天盡頭,也找不到香丘之地,今天這些花瓣我來用錦囊收起它們的豔骨,不知來年是誰安葬我呢?就算是死,我也要像這些花兒一樣,乾淨的來到這個人世,也要乾淨的離開,到頭來,春盡紅顏老,花兒和我都會消逝不見。整首詩,只表達了一個主題,就是絕望。
其實寶釵和花也是有聯絡的,寶釵所吃的冷香丸就是花兒製成的,她用它們為自己治病,我們無法想象葬花兒的黛玉面對一個吃花兒的人,如何與她達成和解?有不少人持黛釵合一論之說,長相、性格或許可以合一,可是價值觀這個東西,是萬萬無法合一的,而紅樓夢,恰恰就是寫的兩種價值衝突而引發的悲劇。
寶釵撲蝶、黛玉葬花,藏在唯美畫面下的,是一曲紅樓女兒悲歌!
-
9 # 一抒己見
《紅樓夢》裡有幾大絕美的情景,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醉臥、晴雯撕扇,還有寶琴踏雪尋梅。曹公一視同仁,沒有偏心,每個女性都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戲碼!於是,有人就生疑了,為什麼黛玉是葬花這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新奇舉動,而寶釵卻是普普通通的捉蝴蝶呢?小一也只是猜測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呢?
事實為基眾所周知,曹公的《紅樓夢》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也許,鐘鳴鼎食的曹家真的有一位如黛玉般多愁善感的女子喜歡葬花,而其他的千金小姐們經常捕蝴蝶玩兒。曹公作書,就把這一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舉動融入了藝術創作中。
性格為杆文學創作中,人物的情緒、行為方面的描寫,都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所寫。黛玉和寶釵是兩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人,所以,她們的舉動自然也不一樣,葬花和撲蝶都是為了塑造人物。
黛玉葬花黛玉是天上掉下來的神仙妹妹,清新脫俗,美得不可方物,情感豐富,純真善良,心思細膩,一身詩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她小小年紀就失去了母親,辭別父親,孤身一人背井離鄉來到了外祖母家。從踏入賈家大門的那一刻起,她謹小慎微,不敢說錯話、走錯路。賈家雖好,賈母雖寵,但畢竟不是自己家,肯定不如在林府時輕鬆自在。長此以往,林黛玉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這種敏感多疑的性格。
落花就好比容顏已逝、香消玉殞的佳人。黛玉寄人籬下、孑然一身、無所依靠、心事難解,賭花思己,難免觸景生悲。她對花兒珍視、惋惜,同時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迷茫和擔憂!
寶釵撲蝶寶姐姐在印象中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用黛玉的話說,離了薛姨媽,寶姐姐就是最老道的人。寶姐姐端莊大氣,知書識禮,喜怒不形於色,是標準的封建淑女形象,與靈動的林妹妹相比,寶姐姐顯得死板無趣。
這也難怪,寶姐姐有個不成器的哥哥,沒辦法,自己上陣,從小就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幫助母親打理家裡的生意和大大小小的一大攤子事,就是溫婉版的鳳辣子!有著豐富的閱歷,經歷了人情世故,寶姐姐自然要老氣得多,更顯成熟穩重。
捉蝴蝶本是很平常的一個小舉動,發生在三春和湘雲身上就不足為奇了,但彷彿與中規中矩的寶姐姐很不搭。曹公描繪了一幅寶釵撲蝶圖,意在把這個人物描寫得更加細緻和生動。
人們總容易被表象所迷,其實,寶姐姐也不過是一個小女孩嘛,她也有活潑可愛的一面,也是一位非常美好的女子。只不過,她平時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總是一副嚴肅的面孔,戴著面具生活很累的!
靜動結合落花是靜的,因為黛玉是靈動的;蝴蝶是動的,因為寶釵是安靜的。一靜一動相結合的描寫更有趣,更能體現出瀟湘妃子和蘅蕪君的美好。
PS:圖片源於網路
回覆列表
在《紅樓夢》裡,“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經典畫面了。一直以來,也是不少文人騷客以此為題,或作詩,或畫畫,盡顯這兩種不同的古典仕女之美。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也從一定的角度顯示了林黛玉和薛寶釵這兩個貴族少女的不同性格特性,以及她們對生命的感知,和對生活的不同追求。
林黛玉生性敏感多情,對世間所有生命以及美好事務的感知最是敏感。所以,在她看來,花也是有生命有感知的。花開花落,就如同人生人亡一樣,有含苞待放的羞怯,有怒放盛開的肆意,也有凋落成泥的悲涼。在林黛玉看來,花就像自己一樣,甚至就像天下所有美好的女孩子一樣,需要呵護,需要埋葬,需要乾乾淨淨的離開這個世界。
原文: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後有人說道:“你在這裡做什麼?”寶玉一回頭, 卻是林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裡。我才撂了好些在那裡呢。”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這一段落紅成陣的春景描寫,因為有了寶玉和黛玉,使得落花也似乎有了綿綿情意。“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黛玉的這一身裝扮,簡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仕女圖。
黛玉對寶玉所說的話,“ 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 這是對落花多麼深切的愛護,對生命隕落多麼大的尊重和敬畏。同時,這也是林黛玉對自己命運的哀嘆,對無力掌控脆弱命運的無奈的感嘆。
一首葬花詞,盡顯了林黛玉的多情和敏感,可也完全表現了黛玉作為封建貴族少女的生命覺醒。“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這是對命運無助的慨嘆,更是對上天有力的詰問。
相對於“黛玉葬花”的沉鬱和悲涼來說,“寶釵撲蝶”卻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作為一個無論是行為還是思想上,都算得上標準的封建貴族的大家閨秀,薛寶釵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很少見能有像撲蝶這樣的釋放少女天性的時候。
原文: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這樣的一段描寫,在整部書對寶釵的描寫幾乎是絕無僅有的,或許也因此才成為一曲絕唱。在這段描寫的後面,批書人脂硯齋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的批語:可是一味知書識禮女夫子行止?寫寶釵無不相宜。
薛寶釵在書中作者的筆下,一直都是一個穩重大方、知書識禮的女夫子形象。然而,她畢竟只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女。少女該有的活潑天性她定然也有,只是從小受儒家正統教育,使得她的行為規範,思想保守。但是,這也並不能泯滅了她小兒的天性。
從寶釵撲蝶,也不難看出,薛寶釵和林黛玉二人性情和追求上巨大的差異。正如她寫的那句詞:“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表現了她追逐名利的炙熱之心。也許作者曹雪芹說她生來中有“熱毒”,就是這樣的熱衷名利的“毒”吧!以至於她少有的顯露少女天性的一次活動,也顯得這樣的熱烈和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