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山話史

    我們常說劉邦殺功臣,其實不完全對,他剷除的是異姓諸侯王,至於身邊的文臣武將,他並沒有殺。

    為什麼要剷除異姓諸侯王呢?因為這是帝國的潛在威脅,甚至可能引發大動盪。歷史已經證實分封諸侯制的嚴重問題。周代廣封諸侯,結果諸侯大打出手,打了幾百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殺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秦國,完成中國統一。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後,項羽對政治一竅不通,又一次大封諸侯,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己當西楚霸王,連個中央政府都沒有。結果不出意料,又是一陣混戰,最後劉邦贏了。

    既然劉邦要剷除異姓諸侯,他為什麼又要分封異姓諸侯呢?形勢所迫,沒辦法的。他在打垮項羽的過程中,得到諸侯王的幫助,你得承認人家諸侯王的地位啊。至於像韓信、彭越等人,本來不是諸侯王,在劉邦打仗打得狼狽不堪時,乘機索要諸侯王的名號,劉邦有求於人,只能捏著鼻子同意。

    但是,劉邦還是深刻地認識一個道理,異姓諸侯的存在,有兵權,有經濟權,是一個大國之下的獨立王國,只要有風吹草動,一定就是戰亂的根源。所以,與其說劉邦心狠手辣,忘恩負義,兔死狗烹,不如說這是兩條政治路線之爭:是放任異姓諸侯存在,給大帝國埋下定時炸彈呢?還是一鼓作氣,清除掉可能的隱患?劉邦選擇了後者。

    熟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制度的影響往往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劉邦殺異姓諸侯,看上去很不厚道,但實際上卻為漢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一個基礎。

    不過,劉邦在消滅異姓諸侯的同時,又廣封同姓諸侯。在他看來,只有同姓諸侯才靠得住,劉氏子弟才會擁護劉氏的江山,利益捆綁在一起,不是嗎?事實證明,同姓諸侯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時,會拱衛朝廷,用得不好時,同樣會成為動亂的根源。西晉的“八王之亂”證明同姓諸侯相殺起來,其兇殘程度,比過異姓諸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漢朝比晉朝運氣要好一些,由同姓諸侯引發的“七國之亂”,其波及範圍與影響程度都遠遠不如八王之亂。到漢武帝時,果斷以推恩令的方式,削弱同姓諸侯的力量,進一步避免諸侯內亂的可能性,為王朝清除一大隱患。

    從劉邦與劉徹,漢朝的制度建設基本完善,有意識吸取前代的經驗教訓,以秦之郡縣制為主體,以同姓諸侯製為補充。這個制度確立後,國家相對是比較穩定的,雖然也經歷一些動盪,但還是能頑強地存在400年。

  • 2 # 唐不聞

    給你看一張漢初的分封圖,你就明白為什麼劉邦要這樣做了。也只有這樣做,劉姓天下才能長久。

    你看,整個漢初的版圖,東方一半的土地,都在異姓王韓信、韓王信、張耳、臧荼、彭越、英布等人手中,這些人擁兵自重,恃功自傲,換做你是劉邦,你吃得下飯、睡得著叫嗎。

    這些異姓王,不封是不成的,都跟著你四處轉戰,勞苦功高,像韓信、英布、彭越這樣的,差點連最後的大決戰都不願意參加,硬是用封王賞地這樣條件引誘來的,如果不給他們封王,馬上就能撕破臉皮和你開戰。所以只有先兌現諾言,才能暫時穩住這些梟雄的心。

    但問題是,能穩住多久?

    平定天下分封功臣的這一年,劉邦已經五十五歲了,而他的太子劉盈幾歲呢,9 歲。

    所以你明白劉邦的苦衷了嗎?

    韓信這些人,勉強能服劉邦,但能服一個10來歲的孩子嗎,劉盈對他們一無恩情可言、二無威信可豎,謀反是遲早的事。

    所以劉邦這才拖著一副老骨頭,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誅殺異姓王的腳步,誅殺之後,把這些地盤重新封給劉姓子孫,劉邦覺得,只有姓劉的,有血緣關係的才靠得住。所以韓信死、英布死、彭越死、韓王信降匈奴,哪怕連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一起長大最好的兄弟盧綰也沒能逃得過這樣的命運,誰讓你不姓劉呢。只有趙王張耳因為是親家,免除一死,但是地盤必須交出來,同時不能再當王。另外長沙那種蠻夷之地,暫時處之不理。

    劉邦在臨死前,為劉盈打造了一個幾乎全部由劉姓管理的天下,當然這還是留下了隱患。不過這就留待景帝和武帝去解決了。

  • 3 # 錦翼

    說反了吧。

    其實正是因為劉邦殺功臣,漢朝才有機會經歷400年。

    就說垓下之戰前面的一點事吧。

    當時劉邦的軍隊和楚軍咋廣武對峙,楚軍已經沒有了糧草,劉邦想要調韓信、彭越的軍隊過來對項羽造成最後的合圍,但是這倆人根本不來。

    劉邦滅不了項羽只好退步,兩人坐下和談,這就是著名的鴻溝和議。楚漢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隨後霸王項羽撤軍。

    劉邦當時覺得也就這樣吧,但是張良、陳平不幹,他們說:“現在咱們有了一半的天下,諸侯都聽咱們的(這個有點高估自己了,其實人家根本就不聽),正好項羽也沒糧食了,咱們要滅了他。”

    劉邦最牛逼的優點就是聽人勸,立刻撕毀了協議,向楚軍發起了進攻,追到夏南的時候,劉邦再次命令韓信和彭越南下一起進攻,但是這哥倆誰都不來。結果劉邦不光被項羽打敗,還被項羽包圍在了陳下。

    張良再次出主意,分析為什麼這些傢伙不聽話:“因為沒好處,給他們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錢財”

    還真管用,這倆傢伙就來了,這才有了四面楚歌,這才有了垓下之圍。

    等劉邦坐穩了天下,怎麼能讓這些不聽話的傢伙逍遙在外呢,必須要一個個消滅他們。

    你看他們是功臣,隨時都有可能成為反賊。

    其實別說什麼異姓王,在權力面前,同姓王也不管用。否則也不會今後的七國之亂,也不會有什麼推恩令了。

  • 4 # 關東俠客

    楚漢戰爭時,劉邦為打敗項羽,拉攏其他異姓侯,封官許願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當時七個異姓王有七個:韓王信,楚王韓信,燕王藏荼,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這七個異姓王擁有東方肥沃土地,資產豐富人囗稠密,擁兵自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這些異姓王懾於劉邦的恩威或許能夠形式臣服。劉邦己經五十多歲,在那個年代算是高壽了,而劉邦長子劉盈才幾歲,在劉邦百年之後這些擁兵自重的異王很難控制。於是劉邦在有生之年想盡各種辦法剷除異姓王,同時大封同姓王分封各地,與群臣相約非劉姓不王違者天下共討之。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同姓王在過了兩三代以後,血緣關糸逐漸淡泊同樣生出不臣之心。到漢景帝時出現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時期頒佈推恩令,消藩才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 5 # 鑑史馬後炮

    漢初的種種殺“開國功臣"現象,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劉邦當時所當上的皇帝也沒有我們今天所想象的那樣,高高在上。自從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雖有“皇帝”的名號實際上也僅算得上一個實力強大諸候王角色,他的天下並沒有因擊敗項羽而太平。項羽也只不過是眾多秦末梟雄霸主之一。從《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的記載來看,劉邦所除的功臣都是帶有“王”頭銜的,也就是異姓王。不管是原來項羽封的,還是劉邦後來封的,凡是當過王的無一不被消滅。

    首先了解異姓王。漢初的異姓王首先是有自己的封地範圍,這些封地範圍以內是不受漢朝廷制約的同時,異姓王有自己的小朝廷、軍隊、官員和財政支收這些都不受漢廷管束的。漢初異姓王表面上臣服漢廷,實則是漢朝的巨大隱患。

    其次異姓王的分兩類,一類是項羽在滅秦之後分封的,如英布、彭越等;一類是劉邦自己封的,如韓信、盧綰、樊噲等。第一類的楚漢戰爭中其實是統當了“盟友”的角色,因為項羽的攻伐為自保,與漢王劉邦站在一個陣營上的;另一類則是有大功勞的下屬,他們一開始就跟著劉邦打天下,憑功勞而得以封王。

    滅項羽以後,不管出自任何理由,這些異姓王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漢王朝是構成不可逆的潛在威脅的。漢初的王與候不同,王是有自己的軍隊和土地、官員制度及財政收入的,候頂多是食邑萬戶的大地主有錢人,但依然得向朝廷納稅,比起王,是不能比的,異姓王無疑是漢朝廷以外的“二朝廷”。

    漢初大漢朝廷真正屬於劉邦管轄並向劉邦納稅的郡縣也不過十來郡,而眾多異姓王掌控了天下三十六郡的十九郡之多,也就是說劉邦的大漢王朝連天下的半壁都沒有。

    最後,劉邦的半壁江山土地相對貧瘠,比起東邊盛產鹽鐵銅的齊、吳,比起南邊物產豐饒的楚,都比居關中的漢廷富饒。這也意味著異姓王有著更大發展自身軍力和國力的空間。

    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也證明了這點,尤其是吳王劉濞,由於吳國盛產銅礦,鑄的錢比朝廷都多,在經濟上連朝廷都要看劉濞的臉色行,漢景帝時朝廷窮得叮噹響,吳國卻富得流油,吳王一頓飯的開支比天子一年的開支還大。

    然而這些“功臣”異姓王在楚漢戰爭中確實是有功不假,可比起劉邦的大漢王朝長治久安來說,確實是個“定時炸彈",因為他們都有跟漢朝廷直接對抗的軍事實力,而且是許多個軍事實力集團。他們可以聽漢朝的,也有資本隨時不買大漢王“帳",隨時發起對漢王朝的戰爭,甚至聯合起來打你大漢王朝一家,他們不對漢朝發動戰爭不等於眾多個異姓王的子孫不對大漢動武。

    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要除異姓諸候王的基本原因,如果任由異姓王長期割據發展壯大,就不會再後來的大漢400年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第二個戰國時代的到來了。後來劉邦用同姓王取代了異姓王,沒想到的是,連帶有血緣紐帶關係的同姓王也照樣在羽翼豐滿之時,反叛朝廷,差點滅了漢朝。

  • 6 # 憤怒野虎

    漢初劉邦,討伐誅殺韓信的開國功臣,都是利益爭奪,維護各自利益長時間存在的原因。

    劉邦在經歷鴻門宴的“死裡逃生”之後,逐漸成長起來,並懂得運用“兄弟、朋友”的情義,與對手項羽周旋。歷經幾年,終於擊敗最大對手項羽。

    項羽亡後,劉邦的那些“開國功臣”的矛盾,開始突現。這些擁兵自重的王侯,各霸地一方,根本就是一個諸侯國。他借夫人呂稚之手,誅殺韓信。再起兵討伐彭越、英布等,完成了真正中央集權。

    因而,從事件看,劉邦並非忘恩負義,而是穩固自己的利益。當初合作抱團,其實是為對付強敵項羽。目標完成後,這種“合作”自然消失。合作者變成競爭對手,這才是劉邦第二個任務。這個完成後,威脅漢室的因素消失了,所以,漢朝能歷達400多年。

  • 7 # 張賜宏

    不是劉邦忘恩負義殺韓信等開國功臣,而是劉邦害怕他們功高蓋主,權力太大,萬一造反了怎麼辦,便殺了韓信等開國功臣。

    為何漢朝還可以經歷400年?漢朝能在政治體制上以皇權為軸心的中央集權制,在統治方針上會盡量讓人民休養生息。特別是漢武帝劉徹,他將西漢推向了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鼎盛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闢也是漢武帝劉徹的一大歷史功績。漢朝能經歷400年,離不開皇權的政策。

  • 8 # 我是越關

    正是因為誅殺這些既是功臣又是權臣的人,漢朝才得以延續的更長久。如果不殺這些手握大權的功臣,這些功臣又會變成下一個梟雄。漢朝很可能在劉邦死後步秦之後塵。

    公元前202年,劉邦靠著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協助,於垓下之戰徹底消滅了項羽的勢力,由此劉邦在54歲的年紀坐上了大漢來過皇帝的寶座。

    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劉邦的實際權力並不能掌控全國,漢帝國和楚國的矛盾逐漸消滅的同時,和各地的諸侯王矛盾也在逐步的凸顯。

    僅僅在垓下之戰前,劉邦反攻項羽時,下令韓信和彭越前來支援,但兩人遲遲不到,導致劉邦被項羽殺得大敗。無奈之下,劉邦加封了他們的封地,這樣二人才領兵前來。

    天下平定之後,這些獨立於中央的諸侯國儼然成為了大漢帝國的不安定因素,他們要兵有兵,要錢有錢。等待著天下的風吹草動,伺機奪取自己的利益。所以劉邦深深的明白,一旦引起他們的不滿,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為了大漢帝國的長存,劉邦揹負著忘恩負義的罵名,開始了一個個的除去這些獨立於中央的諸侯國,並且立下了非劉氏不得稱王的約定,才有了漢朝後世的安定。

  • 9 # 枯心883

    謝謝邀請!能夠開拓一個皇朝的霸主,當平定天下首先做的是便是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那一群人妥善的處理,不然當自己死後,便幾乎沒有可能在鎮壓住他們,畢竟是一群從亂世屍山血海走出的人,哪一個是善茬,說人心險惡也好,說自己自私也罷,一個英明的帝王無愧與孤家寡人這個稱號,越是佔據頂峰的人越懂得情不可亂動。而且你這個問題,漢朝之所以能夠延續四百年,劉邦做的事只是很少的原因,最大的因素還是歸咎於歷代的君王都不是太差,而且,漢繼承了秦大一統的遺產。有一個好基礎!

  • 10 # 洛水清風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先後除掉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還把把他們的封地分給劉氏子孫,並立下遺囑:非劉氏封王者,天下共擊之。希望劉家的江山從此可以千秋萬代。

    劉邦大封同姓為王,看似鐵通一塊,實際上是開了歷史的倒車,為國家的動盪分裂買下禍根,周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漢景帝時期終於爆發七國之亂,險些是漢朝因此而亡。是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徹底結束了諸王尾大不掉的後患。

    實際上,漢朝能夠延續幾百年,完全得益於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以及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這些偉大帝王。沒有他們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漢朝就會是周朝的翻版:王國甚多、八百諸侯,國家必是戰火不息,民不聊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國中央司令部的F-35B型戰機在中東的部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