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其實粗看《晉世家》和《趙世家》的記載,並不易察覺兩者對於“趙氏孤兒”記載的差異。《晉世家》中只是在晉景公十七年的時候,提了一句:“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奈何絕祀!’乃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並沒有過多展開記錄。而《趙世家》則是從“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開始,下面詳細闡述趙氏孤兒事件的“來龍去脈”。由於多了個“欲”字,從語法上說,這段開頭應該理解為,晉景公三年的時候,大夫屠岸賈產生了將趙氏誅滅的想法,但具體誅滅時間反而被模糊了,只能說是晉景公三年之後,具體哪一年,語焉不詳。然後“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晉景公三年再過十五年就是十八年,與《晉世家》中的時間相差一年,但如果從晉景公三年開始數,過十五年則為十七年。由於這一年是給趙氏孤兒平反的一年,那麼《晉世家》的記載就被理解為“誅趙同、趙括”在晉景公十七年之前,只是因為要重新樹立趙武繼承家業,所以追述往事。

    所以說,如果拋開《左傳》,僅僅對比《晉世家》和《趙世家》的記載,我們大致會形成以下觀感:下宮之難發生在晉景公三年到十七年之間,但考慮到趙朔剛與晉成公姊成婚,還要生下趙武,似乎不會晚於晉景公五年,然後晉景公十七年下宮之難平反。趙武舉行冠禮大約十四、五歲。至少看上去前後邏輯勉強可以說得過去。

    但如果我們再對照《左傳》記載,再梳理相關事件的前因後果,《史記》中關於趙氏孤兒事件敘述潛在的邏輯矛盾才會暴露出來。

  • 2 # 閣下可知司馬懿

    趙氏孤兒這個事情,撲朔迷離。首先史記和左傳上的記載矛盾,並且史記本身也有矛盾。在這兩件事情上,左傳成書時間更早,一般來說其地位明顯高於史記,對史記的史料價值,我們一般還是要謹慎。史記是什麼?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離騷是什麼?屈原的一篇散文。文采有餘,真實不足。史記同樣有一些這樣的毛病。司馬遷可貴之處在於他憤青,不會曲學阿世,但是司馬遷這個人太過剛直,太有豪俠的那種風範,所以對於歷史傳說中的那些灑熱血的情節,往往不加鑑別,一併錄入,讓我們看看趙氏孤兒這件事情吧。

    首先從趙氏家族說起,趙家是晉國開國元勳趙衰的後裔,之後趙氏家族一直在晉國的政壇佔據重要地位,到趙盾時期達到了鼎盛,對於晉國國內的幾大家族,趙盾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基本上穩定和郤家,欒家的政治聯盟,驅逐了狐家,限制了荀林家。鼎盛時期,趙盾身為晉國的相國,而晉國是當時的霸主,手握天下權柄,風光無限。

    但是隨著晉靈公的長大,晉靈公對趙盾開始不滿,先是派一個刺客去殺趙盾,結果刺客看到趙盾認真工作的樣子,被感化了。然後又宴請趙盾,席間放出惡狗咬他,刀斧手殺他,這個時候車右提彌明出現了,以一己之力攔住武士們,趙盾成功出逃。

    不久,趙盾的弟弟趙穿殺了晉靈公,趙盾回來繼續執政,這個時候晉國的太史董狐秉筆直書:趙盾弒其君。至於這件事情是不是趙盾指示的,已經是千古之謎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趙盾回來之後,另立了一個新的國君晉成公,趙穿同學沒受到任何實質性的懲罰。

    趙盾一生,是光輝偉大的一生,趙家的榮耀也幾乎到了巔峰,趙盾死後,他的弟弟趙括趙同繼承了公族大夫之位,這個時候趙家的政治新星是趙盾的兒子趙朔,不久就升為下軍將,參加和楚國的邲之戰。

    晉國的政治遊戲規則是,晉國的軍隊分為三軍,每軍設一將,一佐。所以三軍的將和佐就是核心的政治圈子。 後來擴建為六軍,那麼就是有六將六佐,十二個位子。

    從此以後,趙朔的記載就消失了,之後再出現下軍將就是欒書了,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趙朔可能在邲之戰之後就夭亡了。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老婆叫做趙莊姬的原因,因為趙朔的諡號是趙莊子,那麼老婆自然叫趙莊姬~趙莊姬的意思就已經表明了她是個寡婦,所以趙朔活著的時候,有人叫他老婆莊姬就是很詭異的事情。

    趙朔死後,趙同趙括和欒家的關係開始疏遠,並且根據左傳記載,寡居的趙莊姬和趙朔的兄弟趙嬰齊有姦情,趙同趙括於是放逐了趙嬰齊,莊姬一怒之下,去找晉景公告發,說趙同趙括謀反,晉景公詢問欒書,欒書自然推波助瀾,於是趙家被滅門。後來韓厥為趙氏求情,於是復立趙武為執政,趙氏家族才開始慢慢的恢復元氣。沒有程嬰,沒有公孫杵臼,趙武從小就在宮廷收到過良好的教育。

    試想,如果真的是在民間長大的話,國君為什麼能一上來立他為執政?

    趙家滅門慘案,雖然說有很多政治上的因素,但是莊姬不說是罪魁禍首,至少也是個導火索,所以和史記裡面的白蓮花一樣的莊姬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趙氏孤兒的事情,從何而來?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大的疑點,那就是屠岸賈是個什麼人物?

    晉國的大家族,翻來覆去沒有一個姓屠的,如果要按照史記的記載,屠岸賈可以不顧六卿之一韓厥的求情,不請王命,直接屠殺趙家,這是何等的威勢!恐怕連中軍佐欒書也不敢如此吧。畢竟當時的晉國雖然公卿的勢力開始逐漸的增大,但是國君既然是第一位的,不請王命的行為在當時必然行不通。而史記中的屠岸賈,彷彿就是為了趙氏滅門慘案而生的,他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趙氏孤兒這件事情,之前,之後,包括國際上的史料,都是一個零。按理說,如果真的存在這麼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在和其他國家交往中必然有一點半點的記載。很難想象,一個之前之後都不在核心政治圈的人物,能突然迸發出如此大的能量,滅絕晉國第一家族。

    仔細研究屠岸賈這個名字,我倒是覺得更像是春秋時代以職業為名的人,屠是職業,賈也是職業,也就是說,職業是個屠夫賣肉的。劉伯溫在郁離子中說到,屠岸賈給晉靈公獻過一條惡狗,晉靈公很喜歡,趙盾來覲見的時候不但不見,就放出這條狗來咬他,後來趙穿殺晉靈公的時候連屠岸賈一起殺了。這個邏輯上倒是更說得過去,屠岸賈是民間一個屠夫,養了一條狗,獻給了晉靈公,以此得到了晉靈公的寵幸,成為了弄臣,後來在晉靈公被殺案中同時被殺。

  • 3 # 歷史有知社

    事情還得從趙盾之父趙衰說起,趙衰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翟國的期間。翟人攻打廧咎如,得其二女,即叔隗與季隗。翟君將叔隗與季隗送與公子重耳,重耳娶其妹季隗,而將姐姐叔隗嫁給了趙衰。叔隗生了一子一女,子即趙盾。

    公子重耳回國繼位之後,為答謝趙衰的輔佐之恩,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趙衰,而被稱為趙姬。趙姬又生三子,即趙同、趙括與趙嬰齊。而趙姬不但身份尊貴,還很賢德。趙姬不但勸趙衰從翟國迎回了叔隗母子,還將正妻之位讓與了叔隗,並讓趙衰立趙盾為趙氏宗子。經趙姬的再三請求以及晉文公的准許,趙盾得以成為趙氏的宗子,而趙姬所生的三子,皆以庶子的身份侍奉趙盾。

    趙盾成為晉國的執政正卿之後,趙氏的勢力如日中天。其弟趙同(封邑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邑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邑在樓,也稱樓嬰)、堂弟趙穿(封邑在邯鄲,晉襄公女婿,也稱公婿穿)皆為晉國大夫。可隨著晉靈公長大,一則,晉靈公頑劣,不愛受趙盾的約束。二則,趙氏的勢力已經威脅到了公室的安危。故而,晉靈公與趙盾勢同水火,幾次欲殺趙盾,都未能得逞。

    趙盾見不容於晉,便開始逃亡,可還沒有離開國境。趙盾的堂弟趙穿便弒殺了晉靈公,而迎回了趙盾。史官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理由是趙盾“亡不出境,入不討賊”。趙氏固然勢大,但也還有其他世卿家族的力量予以制衡,又不能誅殺堂弟趙穿以推卸弒君之罪。故而,也莫之奈何。趙盾擁立了晉襄公的異母弟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平公,晉平公也當然不會追究趙氏的弒君之罪。

    趙穿自恃有功於趙盾,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而趙盾也終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拔此弒君之人。致使趙穿怏怏不快,較早地死去了,臨終前將其子趙旃(後來也如願位列卿位)託付給趙盾,趙盾也默然答應了。

    而趙盾能位極人臣,皆賴趙姬的恩德所賜,趙盾曾言道:“微(沒有)君姬氏(趙姬),則臣狄人也”。故而,趙盾在其晚年的時候,又將趙氏宗主的位置讓給了趙姬之子趙括。即是說趙盾這一支系,又回到了旁支。但賴趙衰、趙盾之功勳,趙盾之子趙朔的地位也並未受到影響。但不幸的是,趙盾死後沒幾年,趙朔也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趙莊姬(晉成公之女)與趙武(趙氏孤兒)。

    按理說,如果不是趙朔過早地離世,而容趙朔在晉國的朝堂、軍中再經營十數年,以待趙武成年的話。即便趙武為趙氏旁支,也可繼承趙朔的卿位。那麼,趙氏也有可能像後來的荀氏(知氏、中行氏)一樣,佔據兩席卿位。但趙朔去世得太早,趙武又還是嬰兒,不足以繼承趙朔的卿位。而晉國卿位的名額又極其有限,競爭異常激烈。待趙武成年再成年,以其趙氏旁支的身份,是很難獲得卿位的。故而,趙莊姬只有將目光鎖向趙氏宗主之位,幫助兒子趙武奪回趙氏宗主之位。

    同時,趙莊姬在寡居之後,耐不住寂寞,而與趙朔之叔趙嬰齊私通。趙同、趙括,見趙嬰齊與侄媳私通,有辱家風,便流放了趙嬰齊。趙嬰齊對趙氏家族的處境還是比較警覺的,已經感覺其他世卿家族對趙氏的怨恨之心。故對其兩位兄長說道:“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即是說:“我在的話,欒氏不敢作難;我不在的話,你們兩位就要危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我一馬又與你們有什麼損害?”

    趙同、趙括沒有聽從趙嬰齊的規勸,將弟弟趙嬰齊流放到了齊國。趙莊姬對趙同、趙括兄弟,就更加痛恨了。而晉國的其他世卿家族更是巴不得趙氏內訌,以為自己挪出卿位與上升空間。於是,就有趙莊姬聯合欒書、郤錡(兩家皆與趙朔關係親密,而惡趙同、趙括)誣告趙同、趙括謀反之事,即趙氏下宮之難。結果,趙同、趙括被誅殺。而當初弒殺晉靈公的趙穿這一趙氏旁支,卻安然無恙。

    據《左傳·成公五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趙同)、屏(趙括)將為亂。"欒(書)、郤(錡)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趙)武從姬氏(趙莊姬)畜(養)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趙衰)之勳,宣孟(趙盾)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乃立(趙)武,而反其田焉。

    此次趙氏下宮之難,晉國的世卿家族中除了實力較弱、並曾依附於趙氏的韓厥沒有出兵之外,其他世卿家族幾乎都出家兵而參與其中(史載:昔者吾(韓厥)畜於趙氏,趙孟姬(即趙莊姬)之讒,吾能違兵)。

    這次趙氏下宮之難的受益者,顯然是其他世卿家族,尤其是欒氏與郤氏。而最大的受益者卻無疑是趙氏孤兒的“受害者”趙武,趙武得以重奪趙氏宗主之位,並最終成為了晉國的正卿。不然即便最終分晉的時候有趙家,但也不會是趙武這一支。家族內部的正支與旁支之間的爭奪同樣也很殘酷。至趙武之孫趙鞅時就並掉趙氏的旁支邯鄲氏,即趙盾的堂弟趙穿這一支,而晉國曆史上的“曲沃代晉”也是以小宗取代了大宗。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 4 # 愚人

    《趙世家》,是趙氏編寫的故事,以遮去殺趙同、趙括等趙氏醜聞。近兩千年後的趙宋政權,又重演這一故事新編。說明趙氏自己家風的延續。司馬遷,輕信趙氏之說,說明他根本不懂怎樣辨別真偽的歷史問題。

  • 5 # 左說春秋

    《史記》記同一事件,在不同篇章出現不相同記述很多。主要分正記側記,"信則傳信,疑則傳疑"。《史記》既有"史家之絕唱",又有"無韻之離騷"。記徐福入海人數也是兩處,人數相差千餘。顯然採信了部分民間傳說。細讀即可辨識何主何從。最好讀三家注《史記》,許多疑問可解。

  • 6 # 祥雲廣瑞

    這正是馬遷配稱史學大家的原因,秉筆直書。晉三分,趙獲其一,是史實。晉之所以為晉,自一葉封侯到晉文稱霸直至被三家分晉,興衰存亡有由然矣。趙由大夫而諸侯,趙氏歷代祖宗的忠君衛道、犧牲奮鬥使然也。至於趙氏孤兒一幕,兩世家敘述主體不同,取捨詳略必有不同,疑信並存,互為觀照,恰是馬遷治史一大特色。舉屈原為例,若非馬遷記敘,我們肯定失去了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浪漫主義大詩人!(因為與屈子同時代的書籍都無屈原事蹟)再舉當代中國史實作例,如文革,至今仍然有爭議不斷。治當代史的人,該怎麼做?一一效法馬遷,秉筆直書最好。不知諸位大神以為然否?

  • 7 # 林屋公子

    《史記·晉世家》和《史記·趙世家》關於趙氏孤兒的記載是矛盾的,趙氏孤兒其實只在《趙世家》記載,而《晉世家》則和《左傳》類似,對於下宮之變的描寫沒有太多傳奇色彩。而一般認為《左傳》可靠性更高,所以我們現在還原這件事,其實就是因為偷情引發的政變。

    原來晉國大夫趙朔早卒,趙朔妻子趙姬就和趙朔叔叔趙嬰齊私通,趙嬰齊的哥哥趙同、趙括得知後,認為趙嬰齊侮辱門風,把他放逐到了齊國。失去情人的趙姬大怒,勸說弟弟晉景公消滅趙氏。而炙手可熱的趙氏早被晉景公視為眼中釘,趁此機會連根拔除。而趙姬帶兒子趙武住在宮中,等趙武長大後繼承了趙氏。

    那麼,為什麼《趙世家》會有不同記載?《晉世家》和《趙世家》明顯有著不同的史料來源,《晉世家》可能取材於《左傳》等相關記載,而《趙世家》更像是趙地的民間傳說。把兩處不同的記載分別錄入不同篇章,儘管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卻和太史公“存而不論”的史學思想有關,是真是假留給讀者鑑別了。

    而即使是不太可靠的《趙世家》,留給後人的也是西漢的思想民俗史料。試想如果當年太史公不記錄,今天我們還會有《趙氏孤兒》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嗎?

  • 8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為什麼《史記》一書的《晉世家》和《左傳》記載相似,而《趙世家》更像是演繹傳奇,成了後來趙氏孤兒劇本的底本?這不是司馬遷在一本書中自相矛盾嗎?如果他是本著民間、官方兩種說法都記載的態度,又為什麼不做說明呢?

    1、趙氏為何被滅族

    《趙世家》記載,晉國的朝政從趙盾起就落於趙氏之手,晉靈公藉助屠岸賈刺殺趙盾未遂,趙盾逃匿,未出國境時,其族弟趙穿弒殺晉靈公,迎回趙盾。晉成公繼位,國政繼續依靠趙盾。趙盾死後,其子趙朔成為正卿。此時晉景公繼位,又寵信屠岸賈。

    屠岸賈以當年趙穿弒君為由,稱趙盾雖不知情,仍是賊首,臣弒君,其子孫還在朝堂為官是不行的,必須誅殺趙氏。韓厥悄悄告訴趙朔,讓他逃亡。趙朔不肯:“您一定能不使趙氏香火斷絕,我死而無憾。”韓厥答應了,謊稱有病不再出門。屠岸賈沒有經過晉景公同意就攻襲趙氏,殺死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滅絕了趙氏家族。

    《左傳》的記載“劇情比較狗血”,是說是趙朔的夫人趙莊姬是晉成公女兒,趙朔死後,不甘寂寞的趙莊姬出軌了,出軌物件誰也沒想到竟然是趙嬰。趙嬰是誰?是趙朔父親趙盾的同父異母的兄弟,按輩份是趙朔的叔叔。

    這下,趙嬰的兩個親兄弟趙同、趙括不幹了,叔與侄媳亂搞太丟人!於是把趙嬰逐出家門,流放到了齊國。情人被趕跑了,趙莊姬也不幹了!於是就給弟弟晉景公告狀,稱趙同、趙括正密謀造反,與趙氏有矛盾的欒氏、郤氏趁機發難,晉景公發兵滅趙氏。

    2、屠岸賈有無其人

    《趙世家》載,晉景公初年屠岸賈任大夫,後任司寇。早年數次派人刺殺趙盾,沒經國君同意就滅了趙氏,帶兵闖入宮中搜查趙氏孤兒。趙莊姬把趙氏孤兒放在寬大袴(脛衣)裡,祈禱“趙氏若滅就哭,若不滅就不要哭”,等搜查時,孩子竟然沒哭。

    司寇有權帶兵闖入宮室搜查國君姐姐?晉國的權臣是六卿: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分晉時則是三卿:韓氏、趙氏、魏氏。司寇跟六卿、三卿們相比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哪有膽量和能耐,沒經國君同意就滅掉六卿之一的趙氏呢?

    《春秋》載“魯成八年,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晉世家》載“景公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根本沒屠岸賈什麼事。再說趙莊姬是晉景公姐姐,既然在宮中生子,以屠岸賈身份,敢入宮中搜查嗎?

    對此後世也疑問:屠岸賈哪敢像後世的曹操入宮強行逼死伏皇后?況且還有欒氏、智氏、範氏、韓氏共主國事,“區區一屠岸賈,位非正卿,官非世族”,哪能越過這些人膽大妄為、兇悍的到如此程度?

    那麼,晉國有沒有所謂的屠岸氏呢?答案是:有。據記載,裡克當年亂晉時,連殺兩任國君,曾令“屠岸夷”傳信給重耳,想立他為國君。這是屠岸氏首次出現在史書上,其後晉國再也沒有關於屠岸氏的任何記載。

    3、程嬰、公孫杵臼有無其人

    對於趙氏孤兒的倖存於世,《趙世家》的描述驚心動魄:程嬰與公孫杵臼商量後,決定在“扶立遺孤”和“死”兩件事上各有分工。於是程嬰告發公孫杵臼,屠岸賈殺掉公孫杵臼和一冒名頂替的嬰兒。程嬰則揹負叛主、叛友求榮的罪名,撫養趙武長大。

    直到趙武得以重見天日,與程嬰誅滅屠岸賈,承嗣趙氏宗廟。見趙武成人了,程嬰說:“我要到地下報告主公和公孫杵臼”、“公孫杵臼認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先我而死;我若不去覆命,他會以為我沒完成任務。”於是自殺了,趙武為程嬰守孝3年,春秋祭祀,世代不絕。

    《晉世家》、《左傳》完全沒有程嬰、公孫杵臼的任何記載,趙氏被滅時,趙武因為跟隨趙莊姬長於宮中,未受其害。《國語》載:趙氏罹難時,趙武與趙莊姬生活在一起,並且是在宮室裡,所以得以倖存。同樣,程嬰、公孫杵臼壓根就沒出現過。

    4、趙武之謎

    《趙世家》載,趙氏滅族後15年,晉景公生病占卜,結果是大業(指趙氏)受了冤屈,因而降災。韓厥藉機說:“趙氏滅族晉華人都很悲哀……”並把趙氏孤兒的事情講述出來。趙武重新獲得趙氏封地,恢復爵位,27年後在晉平公時做了正卿,死後諡號文子。

    《左傳》的記載則有不同,趙氏滅族後晉景公很快後悔,韓厥就對他說:“趙氏有輔佐國君的大功,如今沒有後人,讓忠臣寒心擔憂。”於是重立趙武並返還趙氏封地。其中智氏也曾進言:“趙氏被滅是趙莊姬進讒言的緣故。”

    《趙世家》載趙朔、趙同、趙括、趙嬰是同日被殺的。《春秋》、《左傳》、《國語》都說殺的是趙同、趙括,沒趙朔什麼事。因為趙朔已死去多年,也才有趙莊姬私通趙嬰的事。同時,趙氏滅族時趙武已出生多年,不是《趙世家》所說的遺腹子。

    《趙世家》說趙武是趙莊姬所生,是趙朔嫡生子;《晉世家》則稱趙武是趙朔庶子。自相矛盾。《晉世家》稱景公十七年把趙氏封地歸還給趙武;《趙世家》則稱十五年後歸還,又是自相矛盾。

    透過上述問題,進一步佐證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趙武……全是故事!司馬遷寫《史記》時,關於“世家”記載基本選取自《左傳》、《國語》,但只有這個事情沒有以這兩部作品為憑證,而是採信了另外的說法。

    其實,這樣的做法一點兒也不奇怪。司馬遷素來弘揚忠義、正義,用如此具有傳奇色彩的筆墨記載趙氏孤兒的故事,實為自身價值觀的一種表達。程嬰、公孫杵臼就這樣成為後世許多人的榜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聖通被廢,陰麗華成為皇后,劉秀究竟是因為愛多一些還是政治上另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