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航拍VLOG

    這個問題我也經歷過,身為兩個孩子的家長,首先認為孩子應該有一個完整的童年,本人也不太想讓孩子過多的承受太大的壓力。

    對於一些初為父母的人來說,當我們的孩子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孩子的早期教育就已經提上日程了,相信這是很多像我們80後和90後家長最深刻的感受,說明這個時代早期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從側面也反應了現代人對於早期教育需求量在增加,我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說明早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國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早期教育理念叫蒙特梭利教育法,它的創始人是一位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是由她觀察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出來的經驗,算是早期教育一個代表,被稱為蒙氏早期教育,近幾年傳到國內,由此也衍生出很多早期教育培訓機構,把這種教育理念炒得非常火熱。  

     這種新型的早期教育模式因此吸引了很多家長,家長們在面對選擇各種早教培訓機構的時候也犯難了,選擇哪一家?什麼樣的早教方式更適合我們的孩子?這種早教機構到底能不能學到東西?帶著這樣一連串的問題,我想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歡迎大家也參與進來,一起討論。   1.我們家長需要端正態度,不要浪費沒必要的錢財。   

    對於小朋友們來說,給孩子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培訓機構,完全取決於家長。如果家長沒有個很好的態度,我想你的孩子早教的意義並不大。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上早教培訓班的目的並不單純,特別是那種早教全託班。  

     大部分家長上早教的原因僅僅是家裡沒人帶,放在早教班,既可以有人幫助帶孩子又可以學習東西為嘗不可,就是抱著這種心理。有些家長們就非常心安理得的把孩子甩給幼兒園教師了,她們並不關心孩子到底在早教班學到了什麼,也不在乎孩子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做了多少努力,特別是年齡很小1-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有的根本沒辦法接受分離,只是哭累了,忘記了分離的痛,這裡談到的孩子分離焦慮症我在後面會詳細說明,但是這些家長自私的認為只要她們的孩子在早教班表現很乖,她們就放心了。   另外還有一種家長就是人云亦云,追隨潮流。現在很多家長把早教看成一種新時代“潮流”,有很多家長,聽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早教,都說上早教孩子變乖了,那我們也讓孩子去上早教吧,這種叫盲目追隨。   最後還有一種家長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很多培訓機構不是天天都有早教課程,一週最多三天,不像幼兒園上一整天的課程,當然排除全託班。有很多家長本來態度就不夠堅定的,並不認為這種早教模式能起到多大作用的家長,經常會有各種藉口沒能堅持上課,我覺得這種是最浪費錢財的。

      我認為家長必須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比如在家很好動的孩子,專注力不夠,但是喜歡堆積木,我們就可以去選擇這種玩樂中去益智的課程,比如像一些樂高的課程,還有的小女孩比較內向,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舞蹈音樂,親子互動的課程讓她變得更開朗,我覺得這些列子並不一定適合你的我的小孩。我想說明的是家長們要正確的對待早教,我們想透過早教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並不是說上了早教你的孩子就能變得多優秀,還是有很多沒有上早教,父母自己在家教育同樣非常優秀的,所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孩子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不要半途而廢。   

    2.謹慎的選擇早教機構,選擇適合自己小孩的課程。   現在的兒童培訓機構可以說是良莠不齊,我們必須謹慎的去選擇。從他們的資質年限可以看出他們大概的業內的一個等級,然後最重要的是他們課程的特色及編排,很多早教機構引進的國外一些教育理念,本身針對國外小孩一些課程不一定適合我們國內的小朋友,再加上有一些幼師自己都還在邊學習邊摸索中,還不能夠很好運用那些理念,所以我們應該選擇業內口碑比較好的,從事早教時間更長的機構。  

     家長在選擇孩子的培訓內容的時候不應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事實上,家長們總是認為孩子太小,他們懂什麼,我們是過來人比他們有經驗,這事,孩子必須聽家長,所以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長的安排下做著各種培訓,如果孩子們不是很喜歡,但是沒辦法接受了,這樣會導致出現兩種型別的孩子,一種他們沒有主見,任憑家長擺佈,另外一種他們消極反抗,這種培訓不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或者更快樂,反而是一種負擔,這樣的家長明顯是不明智的。

      3.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讓這成為孩子的心裡負擔。   讓孩子身心更健康而不是成為他們心裡負擔。記得我兒子兩歲左右的時候他非常調皮,經常喜歡摔東西,不怎麼喜歡和小朋友玩,顯得特別不合群,於是我去了解了早教老師培訓方面的一些課程,我發現有些課程對他的這種不合群孤僻的性格可以起到很好的幫助,我給他報了一個親子互動遊戲和親子手工製作,親子互動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讓他的大腦和身體都得到開發,他很享受這個過程,並且男孩子天生好動性格,讓他們在這種互動中找到快感,親子手工製作又讓他從孤僻的性格中釋放出來,懂得與人合作樂趣,慢慢的他不在摔東西,慢慢的他願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如果孩子說不,家長應該聽聽他們的想法。對於孩子報什麼興趣班,我一直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現在的培訓機構一般都開設了體驗課程,我們可以先讓孩子試一試,如果孩子說不喜歡,家長也不必勉強,大家都知道強扭的瓜不甜。這裡我不得不再次提到早教全託班,有些孩子的歇斯底里的哭還不能喚醒一些家長,這樣明顯的分離焦慮症,這也是為什麼我反覆強調,不建議把兩歲以前的孩子全託。

     

     有兩點:

     1.兩歲以前的孩子正是親子依賴關係建立最重要的時期,科學研究表明,兩歲以前父母與孩子如果有良好依賴關係,能讓他更好走向獨立,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真正獨立。  

     2.兩歲以前的孩子是自我意識萌芽的初期,他們開始探索世界,大腦才剛開清楚“我”,這個概念,但是早教全託班屬於幼兒園式的模式,相當於一個小小社會,就需要講各種規矩,給孩子設定條條框框,而這種“我”的意識還沒開始就被扼殺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總是被人安排,讓他們更多創造性被扼殺,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也是我不建議過早進入幼兒園的原因。   

    3.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吧,多去了解他們,和他們溝通,別替他們做決定,如果這種培訓不能讓他們變得更好,更快樂,他們有權利說不。   

    4.各種兒童培訓機構教育大過幼兒園教育   

    現在有些幼兒家長本末倒置,把一些培訓機構的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比幼兒園更多。乾脆不上幼兒園直接早教機構不是跟幼兒園差不多,抓住家長這種心裡,有些早教機構直接搖身變幼兒園,很多早教機構本身存在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一種現像,還是太過功利化,不是以教育為出發點,是做不好教育的,所以我還是比較信賴一些有一定沉澱和歷史的幼兒園,這種老牌幼兒園比這種新型早教機構要靠譜多。   他們之間存在競爭,但是並不矛盾,我覺得他們目前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事實也證明很多上過早教的孩子,再去上幼兒園,他們的接受和適應能力會更強,這不得不說早教也是對幼兒園教育的一種補充。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讓各種培訓佔據孩子的童年,他們應該也有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 2 # Allpsych

    關於早教如何選擇,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關於感覺統合訓練感覺統合,簡稱感統。通俗的講,就是人的感覺器官所獲得的資訊(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動覺,前庭覺)透過傳入神經系統傳遞給大腦中樞,經過大腦中樞的資訊處理,再透過傳出神經系統傳遞給運動系統,從而完成相應的反應的過程。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於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感覺統合理論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孩子的感統失調,到底是由於感統訓練改善還是孩子發育改善的?

    孩子在上學時遇到的某些學習障礙(要排除病理上的因素),可以透過感統訓練加以改善。其原理就是,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漏看漏聽,都是視覺或聽覺的資訊輸入,傳輸,處理,輸出的過程中有問題,透過感統訓練,加以強化改善。很多早教機構有感統訓練課程,學費也挺貴,在我看來完全沒必要去訓練,因為只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基本不會有感統問題。

    第二,關於如何選擇早教的方向這個我個人首推“多元智慧理論”,多元智慧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該理論將只能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2.數理邏輯3.空間智慧4.身體-運動 5.音樂6.人際7.內省8.自然探索9.存在智慧。

    有了以上幾個方向,再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實際情況,來選擇要重點發展的方向,從而選擇合適的早教機構。

  • 3 # 步月徐來

    我們家小朋友上了4個月的早教剛剛畢業,準備進入幼兒園,這個時間剛好可以分享下早教的心得。

    最開始我是去*寶貝和蒙特**體驗,開車十幾分鍾,週末去基本就把大人小孩的假期套牢了,覺得麻煩,另外也比較貴,幾萬塊對我們而言還是肉疼,但我的確想帶小朋友去感受這種社交。

    非常幸運,我們的社群有一個神奇親子園的公益早教專案,每週二到週五,早上一個小時的早教,全程由家長陪同。

    因為是工作日,大部分是奶奶陪同,我去過幾回,相比社會上的早教機構這裡的空間比較狹小,但老師真的是很熱情和細緻,每次去老師都會和我們聊天打招呼,手拉手唱歌,做遊戲,講繪本,鼓勵小朋友自我介紹,表達自己,甚至還有科學小實驗。

    我們家小朋友剛開始比較害羞,害怕老師批評,總是怯怯的。後面他感受到老師的鼓勵和支援,逐漸敢大聲說話,敢主動舉手發言,小臉笑的更多,小嘴巴也說得更多。畢業時很捨不得老師,還主動要畫兩碗熱乾麵給老師吃。另外,也認識了很多同學,有時會約到一起玩耍,不再那麼孤單。

    有時,我也會向老師學幾招,和孩子重溫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兒歌或者故事,玩手指謠,唱兒歌,問他上課的感受,他都會很開心的分享。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我覺得具備條件去早教,要關注老師的態度,愛心耐心,關心小朋友,這樣孩子在這裡輕鬆快樂,願意來,也願意去接納去學習,這個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具備早教條件,多看看文章瞭解方法自己當老師也可以,學的東西也就是那些點,可能要多花些心思研究。

    總之,重要的還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意願,陪伴是最好的愛,孩子可以感受到的。

  • 4 # 孕嬰育兒經

    讓孩子上早教班,目的是讓孩子豐富的日常生活,給孩子開拓視野,發現孩子的潛在能力,培養孩子一生的興趣。

    怎麼樣才能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早教班?

    1.根據孩子的個性

    為孩子選擇早教班時,建議父母先觀察孩子平時的表現,提供各種不同的興趣選擇。活潑好動的孩子,天生就喜歡嘗試各種不同新鮮事物,因此可以提供他需要運動量的興趣,將孩子的活動量引導到正當的運動上,增加孩子專注力,也訓練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平時沒那麼活潑的孩子,可以嘗試培養手工藝、繪畫之類的興趣。

    2.尊重孩子的選擇

    現在大多數的早教班都有試聽課程,可以先帶孩子去進行一節試聽,如果孩子喜歡就可以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個課啊,並在選擇之前告訴孩子既然選擇了就不要半途而廢,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不喜歡,也要問孩子不喜歡的原因,尊重孩子的選擇,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妄自幫孩子下決定。

    3.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的課程

    即便孩子對很多的事物都有興趣,但這不代表他能參加所有的課程,太多的課程會使孩子分心,不能夠專心的做好一件事,會導致孩子過於疲憊,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對於未來的學習也是不利的。

  • 5 # 諾小喵

    選擇合適的早教最關鍵的就是家長要有早教的思想準備,這個思想準備不僅僅是需要了解早教機構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作為孩子的家長,你是否有跟孩子一起學習的準備了嗎?

    0-5歲的孩子,是一個人的大腦發育的高峰,在孩子的這個階段,孩子的腦部重量已經變化成為成人的腦重水平了。早教即是這個階段對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教育、發育和成長的培育階段。

    一個人在這個階段而形成的自我性格,會對其一生都有影響的。在這個階段,外部刺激可以給與孩子的行為上規範,增強與外人的交往的能力,讓孩子能夠學會正確的處事方法。可以說,這個階段是人類最重要的性格形成的階段,老話中的“三歲看老”就是在說這個階段對人的一生的重要影響。

    而在這個階段,參加早教的學習,可以減輕一些父母精力上的負擔,並且可以給予孩子良好的身體鍛鍊。

    但是,對於參加早教,還是需要有些瞭解的。

    早教的種類要清楚

    國內目前的早教,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美式早教

    美式早教的特點是:自由,自我的藝術啟蒙和在玩耍中學習知識。

    自由是指美式早教對於孩子的獨立性或者說是獨立個性十分尊重,屬於一種自我放飛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個性保持的很好。課程主要是有體育、音樂和美術。

    缺點是:太自由了,如果孩子個性太強,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完全不必遵守課堂的紀律和老師的話。老師基本上是不管,如果家長管的話,老師也會制止家長的干涉,完全是一種放養的狀態。

    2、蒙氏早教

    蒙氏早教的特點是:舒適、自己發展和學習,一切都是緩慢的發展。

    蒙氏在國內的品牌很響亮,蒙臺梭利的理論很成熟而且深的人心。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舒適區,學習蒙氏的教育經常會讓孩子很舒服和自在。蒙氏的數學教育非常紮實,這點也是不少家長看中的方面。

    缺點是:教育過程中,老師基本上不參與孩子的學習,孩子的舒適程度太大,基本上就喪失了進取性。

    3、日式早教

    日式早教的特點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發展,要求專注力非常的強,並且打著全腦開發的旗號很對一些家長的脾氣。

    日式早教基本上遵循著田真理論,在教育的過程中大量的刷題。如果按高考來說,日式早教就是早教圈裡的毛坦廠和衡水模式。

    大量的刷題加上循序漸進的方式,秉持著全腦開發的理念,使得孩子早早就適應了應試模式,這點對於孩子今後對接小學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缺點:對於孩子的人格和獨立性根本就不在乎,提倡的是最求正確的答案,對老師和家長要無條件的尊重,對於孩子的興趣發展不利。

    家長要慢慢的分清楚參加早教的目的

    最瞭解孩子的還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從遺傳學來講,自己的孩子有80%的可能性會遺傳父母的性格和脾氣。因此,可以在上早教課的前幾個月觀察和記錄孩子是屬於哪種性格。

    如果孩子很怕生,很內向,那麼蒙氏教育就非常適合孩子參加。既不會讓孩子突然面對外界陌生的情況而對心理的衝擊太大,又可以按照蒙氏的特點慢慢的發展。

    如果想要孩子今後在文藝或者體育類的方向發展,那麼就可以參加美式教育的早教。不誇張的說,雖然說法國的藝術氣息濃厚,但是從藝術的基礎教育來說,美式的教育還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對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想讓孩子儘快適應目前的社會。那麼日式教育就是不二的選擇,不得不說,亞洲的教育還是比較適合亞洲人的發展的。全腦開發和刷題模式仍然是能夠適應這個社會的利器。

    早教可以不參加,沒有任何理論和研究表明,參加早教的孩子就一定比不參加早教的孩子發展的好。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馬拉松似的教育,起跑線只不過是個名稱和特定點而已。其實,家長的自我學習和對家長的持續教育才是孩子發展的真正保障。

  • 6 # 羽翼課堂

    大家好,我是羽翼互動benny。

    選擇早教,先弄清楚你的初衷和早教的目的。早教和上早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早教從嬰兒降生開始,就可以開始了,地點可以在家、可以在外面,只要養育者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早教,執行者是養育者,物件是你的孩子,早教的內容是你透過陪他說話、陪他唱歌做遊戲、給她溫暖的安撫擁抱、教他爬行、走路、閱讀繪本等等等等來幫助他學說話、學爬、學走、學唱歌、培養他個方面能力,其實都是早教。

    只是早教質量有低有高,這個取決於養育者的能力、見識、對兒童的理解和陪伴方式。

    而“上早教”指去到一些有社交機會的特定的場所,如:早教中心。

    教育授課的執行者是早教指導師,物件則是父母和孩子,或者說是養育者和孩子一起,學習物件不再僅僅只是孩子,因為父母也是需要學習。上早教並不是只是孩子的事。

    上早教其實是我們透過教授父母認識孩子的科學發展規律,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在每一個重要階段,給到他科學的陪伴和遊戲方式,從而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從焦慮不知道如何應對各種孩子的敏感期表現到自信育兒,從對這小嬰兒無從下手,到成為達人父母的過程。因為孩子的出生是不帶說明書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父母二次成長。這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

    先搞清楚以上的概念,看下自己是不是懂孩子,是不是能夠在家給到孩子高質量的早教,還是有沒有能力、時間或者條件帶去上早教,如果去了,就好好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陪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如果條件不允許,也不要焦慮,請儘可能高質量陪伴他,盡力就好。所有一切都請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

    如果真要去上早教,

    需要考慮一:地理位置-是否能堅持,是否便利。

    第二:品牌是有一定約束力的,儘量選擇大品牌,有一些歷史沉澱的,畢竟做教育,需要時間。中西方理念看你prefer哪一種。

    第三:看課程。是有專業研發團隊的還是外買的。如果老師是要自己編寫教案就算了。不靠譜。

    第四:看老師看工作人員,是不是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當然,師資很重要。

    最後,去試聽看看。價格嘛,看自己的承載能力,能力範圍內最好。早教孩子受益家長也跟著成長一石二鳥,不虧。

  • 7 # 贏在起點月老師

    早教的課程一般有肢體訓練、感官、數學、藝術和音樂等這些內容。不同的早教機構教學理念不同,因此課程設計上也略有不同。在選擇早教中心之前,家長應該要認識到為什麼要進行早教,早教應該為自己的寶寶帶來什麼,搞清楚這些再去選擇早教中心就會容易很多。最需要家長清楚的一點是,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的發展,“能力培養”意義遠大於“知識培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漢江經濟奇蹟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