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ongkongfilm

    別說多活二十年,如果既定政策不變,多活六十年也沒啥用。頂多保障蜀國不被滅。

    原因如下:

    當時魏國領土和人口是蜀國四倍,生產力和戰爭動員能力再差,也至少是蜀國三倍,很多人考證過三國時期的人口,不再做列舉,以諸葛亮北伐的力度,不用魏國南征,再北伐幾次,恐怕連劉禪都要沒飯吃了。

    並且,古代戰爭,特別是從漢中出兵進攻關中,需要巨大的後勤物資儲備和天才的軍事統帥。縱觀歷史,也就劉邦韓信那次成功了(而且還是第一次,而且關中還軍閥林立,跟後來的魏國沒法比)。如果說劉備入川戰役是普通難度,那麼諸葛亮北伐就是世界專家級難度了,他要面對的是政令統一,軍事實力比自己強大,又是以逸待勞的魏軍。而自己每次能調動的作戰部隊和後勤物資,甚至還不夠拿下涼州的。

    其實當年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基本就徹底失敗了,也趕上曹真南征半途而廢,沒給諸葛亮反殺的機會。再後來,司馬懿就更不會給諸葛亮翻盤的機會了。

    至於後來什麼司馬懿奪權,中原混亂。 如果蜀國依舊是諸葛亮當政(不過是把姜維再換成諸葛亮),蜀國也無法拿下關中的,因為等到那個時候,蜀國自己也已經沒力氣打下去了。

    類舉一個例子,玩魔獸爭霸3或者星際爭霸2的時候,如果你只有單礦,三十人口,無論如何也是打不過6礦滿人口的對手的。哪怕你是sky,哪怕你是moon。換言之,即便是我這麼彩筆的選手,帶著滿人口的部隊也只需要平A過去,也可以把任何只有三十人口的世界冠軍推掉。只是時間問題。

    以秦國的國力,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花了140年!並且中途基本沒出過昏君!人才輩出!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就算再牛逼,可是到最後連關中都沒打下來!理想狀態是打下關中,休養生息三十年或許可以把關中徹底劃入蜀國地圖!然後再考慮滅國!照這麼算下來,諸葛亮要統一中國,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也大概需要至少五十年呢!

    或者荊州不失,劉備不死,劉備和諸葛亮一起再活30年,或許有戲。

  • 2 # 全城通

    諸葛亮多活20年,能不能實現一統天下?

    本人認為諸葛亮多活二十年也無法實現一統天下,理由如下:

    1.魏蜀人口相差懸殊,諸葛亮北伐時,蜀華人口不到魏國的三分之一,正史上記載當時北伐時,蜀國兵力最多八萬,魏國常年邊防軍就有十幾萬。

    2.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並不算出色的軍事家,帶兵打仗對諸葛亮來說並不擅長,同時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無能。

    3.諸葛亮急於求成,為了自己統一天下的夢想,常年勞師動眾。瞭解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的北伐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4.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三國後期蜀華人才真的屈指可數,魏國雖沒有曹操時期人才井噴,但是足以對付蜀漢。

    5.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東吳也不願意看到曹魏的滅亡,因為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

    說幾句馬後炮,諸葛亮當時應該選擇休養生息,穩定蜀漢的內部矛盾,這樣才有機會與曹魏分庭抗禮。如果諸葛亮多活20年,我認為最多延遲蜀國的滅亡。

    歷史沒有假設,歷史的意義在於警示後人。

  • 3 # 胖胖的小豌豆

    當然不會。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了青州、幽州、幷州、冀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雍州和司隸校尉部,這些州是完全控制。此外,揚州、荊州也佔據了一部分,還有西域都護府。孫吳次之,有大部分的揚州、荊州和完全控制的交州。蜀漢最少,只有完全控制的益州。

    第一個第二名就差了十多個啊!

    而且,曹魏的州郡是當時的富裕地區,包括中原地區、華北平原地區、關中平原地區,大漢的三個都城都在其控制之內,不論是人口、田畝,都遙遙領先。

    蜀漢呢,益州確實是個好地方,易守難攻,也有一定的生產力,但是,你不能和一個國家抗衡啊。以益州的能力,自保無憂,想要進取就比較困難了。

    按照《隆中對》的方法,如果荊州大部還在蜀漢的控制之中,那也許還有辦法,依靠兩路出擊的方法,雖然不能平定天下,但可以蠶食曹魏的地界和人口,未嘗不可。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可以憑藉出色的智謀和勤懇的工作,取得一些勝利,但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局面。諸葛亮掌握權力後,發動了六次北伐,雖然掠奪了一些人口和物資,但都沒有改變雙方的控制範圍。同時,為了維持一定的北伐軍和守衛部隊,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也極大加重了蜀漢的負擔,益州派系的官員對此多有不滿,李嚴發起的政變,就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反觀曹魏,對付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傷筋動骨,只需在雍涼地區維持十萬左右的兵力,這對於1300萬人口、實行屯田制的曹魏來說算不上什麼,而對於人口只有400萬、缺少耕地的蜀漢來說,養十萬大軍就有點困難了。而這,也已經是蜀漢國力的極限。

    人口缺少帶來的問題就是人才匱乏。蜀漢自諸葛亮之後,只有一個姜維,此外再無優秀的將才。反觀曹魏,曹真,司馬懿,兩任雍涼大都督都是傑出的將才(不要被《三國演義》騙了,曹真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之後又有司馬師司馬昭鍾會鄧艾這樣的名將,隨便哪一個放到雍涼,姜維都十分難受。即便再給諸葛亮20年,他也無法扭轉乾坤,三個臭皮匠還頂個諸葛亮呢,更何況對面還不是臭皮匠……

  • 4 # 李果果的持續行動

    他能活。

    五虎上將要不要也活?

    如果都有司馬懿的長壽,其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只不過,天不遂人願。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

    拼到最後就是拼誰活得長。

    諸葛亮過得長的前提是曹操,司馬懿都得死。

    熬也要熬死。

    還要有後起之秀。

    不然,國恆亡。

  • 5 # 聽海夜讀

    諸葛亮再活20年,能統一中原嗎?不能!

    1、歷史倒退。諸葛亮畢生致力於“匡扶漢室”,逆潮流而動,最終將無法得到天下的擁護。

    2、實力不夠。曹魏擁有廣大的、富庶的北方土地,兵強馬壯,諸葛亮只佔據南蠻幾座小城,民風彪悍但土地貧瘠。

    3、能力有限。諸葛亮的長處僅限於軍事上的調兵譴將,對於國家的綜合治理卻著力甚少。諸葛亮的短處是一味地愚忠,害人害己;並且不注意培養人才,後繼無人。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根源在諸葛亮。

    所以,如果諸葛亮再活20年的話,不但不能夠統一中原,且很難做到“青史留名”。累死在北伐的路上是諸葛亮最好的結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才是引來無數文人騷客無病呻吟的最佳題材!

  • 6 # 逗號電影

    再活20年恐怕也統一不了,諸葛亮去世時僅僅54歲,五丈原離別了蜀漢第一丞相,諸葛亮是自己被自己給累死了,28歲出山,短短20餘年,將劉備輔助為三國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卻有過人之才,但是所謂三國鼎立,其實一直都是曹操在打壓另外兩個偏安一隅的國家,蜀漢以及孫吳沒有真正的能力和已經很龐大的曹魏相比較,而且蜀漢依靠天譴,做好防守,當能存國多年,但是諸葛亮不斷髮動北伐,致使國力日漸衰落,最後連偏安一隅的資格都沒有了,蜀漢大將一個個戰死,一個個老去,在沒有可堪大用的人物出現,被吞併是遲早的事情,而如果諸葛亮還活著,他勢必還要北伐,蜀漢只會消失的更快一些,歷史不是小說,諸葛亮不應該被神話,當時的曹魏已經相當強大,西南邊陲本身就不穩定,可以說蜀漢被消滅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 7 # 洛隨風而逝

    基本上不行。

    諸葛亮一生對曹魏北伐共五次,雖取得區域性勝利,但始終未能實現還於舊都的夙願,甚至從未染指過關中地區,所以,諸葛亮的北伐總體來說是失敗的。  其實,在歷史上,諸葛亮曾有一次機會一舉奪取曹魏關中地區。  這次機會就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戰時,蜀將魏延曾向諸葛亮建議的,率一萬精銳步卒,從子午谷奇襲潼關,與諸葛亮主力匯合,進而佔領關中。  《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延想效仿韓信,親率一萬精銳偷襲潼關,但諸葛亮不許,魏延常因此嘆息,認為諸葛亮膽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另外有《魏略》也記載了這個事情,根據《魏略》記載,魏延計劃的具體內容是:親率5000精銳,帶5000石糧草,20天左右抵達關中,那時候諸葛亮大軍也要達到關中,兩軍夾擊,可得長安。    這個計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魏延子午谷偷襲計劃。諸葛亮始終未能統一三國。  我們知道,諸葛亮最終沒有采納魏延的計劃,諸葛亮的理由也很明確,他北伐的指導思想是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就是執意要從大路進攻,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這就叫十全必克。  對於諸葛亮和魏延的爭論,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大家總模擬各種情況,要麼支援諸葛亮,要麼支援魏延。  今天我們就深入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魏延奇襲計劃到底可行嗎?這個計劃成功了會怎樣?失敗了又會怎樣?諸葛亮為什麼否定了這個計劃?  首先宣告,筆者是支援魏延偷襲計劃的,理由如下:  第一, 從戰局來看。  蜀漢要想取得關中,必須經過一場與曹魏關中軍團的戰略決戰才能實現,而這種級別的決戰一旦曠日持久,將引來魏國中央軍的增援,蜀漢在關中平原根本擋不住曹魏中央軍的騎兵,這一點在街亭戰役就被證明了。  而魏延計劃先佔領天險潼關,這就等於封鎖了曹魏增援關中的要道,諸葛亮的主力只要剿滅當時為數不多的曹魏關中軍團就可以了。這無疑是最理想的方案。    第二, 從客觀條件來看。  魏延長期鎮守漢中,對於曹魏關中方面最為了解。對於子午谷沒有防備這件事,魏延比誰都清楚,而從戰役程序來看,曹魏最初也確實沒有任何防備。  蜀漢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最好的機會,根據史書記載,自從劉備死後,曹魏根本就沒有把蜀漢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漢敢於主動出擊進攻關中。而面對諸葛亮的突然進攻,當時魏國尤其是西部防線已經要崩潰了。    對此,史書有明確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又說: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  當時曹魏關中都督夏侯楙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整個戰役期間,這位身處前線的方面軍總指揮形同虛設,全無作為,假如如魏延計劃的那樣,神兵天降,蜀軍出現在潼關,夏侯x是沒有能力做出相應應變的。  諸葛亮對曹魏實施偷襲的機會只有第一次北伐,在以後曹魏在西部有了充分的準備,用奇的時機完全喪失,蜀漢只能長途遠征,進行攻堅,根本沒有機會了。  第三, 從戰役程序和後果來看,魏延的計劃也是上上之選。  諸葛亮發動戰役後,而魏國方面此時反應也十分迅速。魏明帝曹睿先任命曹真取代夏侯楙都督關中,然後親臨長安督戰,期間還火Superb張合率魏國中央軍五萬精銳騎兵突襲街亭。  這樣看來魏延的計劃即便實施也沒有機會了?  錯了!曹魏的反應確實迅速,但是我們計算時間就會發現,魏延的20天抵達關中,拿下潼關的時間完全充裕!    諸葛亮在228年2月出兵,而魏明帝在2月中下旬才到長安,換句話說,即便是曹魏用最快的速度也要近20天。  但我們要知道,魏延的20天方案是全部偷襲時間,是包括行程的,而真正進攻的時候其實很短,在魏延出子午谷之前,曹魏是不可能得知魏延的行動。所以,無論如何,魏延的計劃在時間上絕對夠用。  魏延的計劃如果成功,將卡住曹魏中央軍增援關中的道路,諸葛亮出兵半月內,西部三郡立刻相應歸順,曹魏在整個關中地區都是空虛的,沒有曹真、張合的中央軍增援,沒人能擋住諸葛亮的主力部隊。  而蜀軍取得關中後,就等於取得了涼州地區,那樣一來,諸葛亮迫切需要的戰馬就有了保證,西北剽悍的民風足以提供優質計程車兵。再加上孫權從荊州、揚州方向的牽制(孫權在諸葛亮北伐前曾猛攻江夏,吸引了魏軍主力),諸葛亮還於舊都的理想未必不能實現。  即便魏延的計劃失敗,也只是損失一萬人馬,從街亭之戰的損失來看,這個損失不比魏延失敗的損失小。    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計劃,與諸葛亮本身謹慎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這或許也是劉備一直不用諸葛亮做軍事主管的原因。  《三國志》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就是說諸葛亮治軍練兵是高手,但臨機決斷,巧變奇謀卻不是他擅長的。這一點對比曹操冒險奇襲烏巢、鄧艾冒險偷渡陰平,就能看的更明白了。

  • 8 # 仁者厚德載物

    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54歲,如果再活二十年即公元254年74歲,應該仍然很難消滅曹魏一統天下。

    因為諸葛亮的最難纏的老對手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只比司馬懿多活三年,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雖然稍強於司馬懿,也最多隻有六四開,沒有壓倒性的優勢,加上曹魏的實力遠遠強於蜀漢,諸葛亮即使再活二十年,也很難消滅曹魏一統天下。

    其實繼承諸葛亮北伐事業的蜀漢名將姜維也很厲害,在諸葛亮死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裡姜維11次北伐曹魏,雖然勝多敗少,但仍然無法對曹魏進行致命打擊,最後姜維也遇到一個剋星鄧艾,就更難北伐曹魏獲得勝利了。

    加上蜀漢皇帝劉禪是一個非常平庸的皇帝,他雖然不至於像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那樣自毀長城,但也偶爾會拖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後腿。

    到了晚年,劉禪重用大太監黃皓,更把蜀漢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在劉禪這樣昏庸無能的皇帝領導下,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想消滅曹魏一統天下無異於痴人說夢。

    最終劉禪面對曹魏名將鄧艾的突襲成都兵臨城下,也毫不抵抗就投降了,讓劉備諸葛亮等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漢江山輕而易舉就滅亡了。

  • 9 # 史趣屋

    不能。國家之間的國力差距不是靠個人能力能彌補的。蜀國地小民寡,這就是意味著兵源和勞動力以及耕地都不足。而且經歷過劉備的經濟危機和夷陵戰敗,國力更加不堪,而且從人才上來說,除了諸葛亮魏延姜維沒幾個能打的。蜀國多山,每次北伐都是因為糧食不夠,因為運輸成本太高了,那種棧道可只能靠人力來肩挑背扛。而且步兵山地作戰還行,要是打到涼州,憑什麼跟涼州騎兵打。蜀國內部也不是一團和氣,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壓著益州土著,人家土著只想守成,保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沒想著回覆漢室。天時不知道,地利人和沒一個佔優勢,怎麼打?

  • 10 # 歷史笑春風

    我的看法是,如果讓諸葛亮再活二十年,諸葛亮很可能夠一統華夏。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是從研究諸葛亮的軍事生涯得出的結論。我曾經專門對諸葛亮的軍事生涯進行過研究,我的結論是,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逐步增長的,而且還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可惜天不假年,他去世的時候才五十四歲。如果他能夠再活二十年,他很可能會一統華夏。

    我們看諸葛亮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在沒有出山前,自比管仲樂毅。管仲還好理解,是個卓越的政治家,諸葛亮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政治家的定義。

    可樂毅是燕國的名將,率領弱小的燕軍竟然差點滅亡了強大的齊國。這樣的名將世上少有,可是諸葛亮居然自比樂毅,無怪當時的人“莫之許也”。但是這也能夠看出,諸葛亮對軍事藝術有有著一定的專研和造詣。

    不過,諸葛亮出山之後,在劉備陣營中,並沒有多少機會能夠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劉備陣營中名將雲集,劉備、關羽和張飛都是一時名將。沒有必要讓諸葛亮親自帶兵衝鋒陷陣。

    於是,諸葛亮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內政管理和外交方面。他被劉備作為蕭何來使用,並且一直是處在文官之首的位置。到了劉備登基後,諸葛亮擔任了丞相。

    可是,命運把諸葛亮推上了戰場。在短短的一兩年裡,劉備陣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從關羽之死開始,名將紛紛死亡,最後連劉備都死了。諸葛亮白帝城託孤,擔起了蜀漢的重擔。

    諸葛亮在蜀漢連遭挫敗的情況下,他積極編練了一支新軍。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治戎才能。他訓練的蜀軍戰鬥力很強,但是,蜀軍卻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從諸葛亮起,戰鬥經驗嚴重不足。

    很多東西不是靠從書本上就能夠學到的,尤其是戰爭經驗。雖然,諸葛亮靠討伐南方叛亂取得了一定的軍事經驗,但是,那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吃了他一生最大的敗仗。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好的情況下,諸葛亮被迫撤軍。這一次,檢驗了蜀軍在平原地帶不是曹魏鐵騎的對手。

    而第二次北伐又檢驗了蜀軍的攻堅能力低下的問題。由此,諸葛亮得到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從此,他開始了按照自己的見解,獨立指揮戰爭的生涯。

    既然蜀軍不是曹魏鐵騎的對手,那就引誘曹魏到騎兵不能發揮威力的山地丘陵作戰。既然分兵指揮不暢,就不再分兵,集中兵力於一個戰場。既然攻堅能力低下,那就不去攻打硬釘子,或者圍而不攻,或者繞過去。

    諸葛亮還創造了八陣圖,訓練好的蜀軍至少能夠保持不敗。這一切都是諸葛亮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得到的教益。

    從第三次北伐,諸葛亮開始漸入佳境,漸漸掌握住了戰爭的節奏。他首先發動第三次北伐,拿下早就該拿下的陰平、武都兩郡。

    然後在第四次北伐裡,透過機動作戰,割取敵軍的小麥,但是,這一次,諸葛亮沒有重視後方的敵人祁山據點,使得最終糧盡而退。不過在退兵時射殺了張郃,給了司馬懿一次沉重的打擊。

    到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更加得心應手,他能夠使用軍事詭計,讓司馬懿措手不及。雖然有郭淮等人協助,諸葛亮的計謀沒有奏效,可已經讓司馬懿膽寒,只死死防守,不再出戰。

    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軍事能力的顯著增長,他的指揮才能的顯著提高。不過,在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提高到能夠在平原克敵的地步。司馬懿就是看準這一點,才敢在平原紮營,對峙諸葛亮。

    諸葛亮只好在五丈原紮營,以屯田來打破司馬懿的對策。當時諸葛亮囤積了大批的糧食,用以對抗司馬懿的持久之計。到了當年八月,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軍被迫丟棄大批糧食撤軍。這些諸葛亮辛辛苦苦積攢的糧食留給了司馬懿。

    我們看看歷史,到第二年,曹魏就遭受了災荒。司馬懿從長安運糧五百萬斛給曹魏內地救災。如果諸葛亮哪怕再多活兩年,趁著曹魏災荒的機會,他一定會有所作為。缺糧的曹魏很可能會敗退,那麼關中就會落入諸葛亮之手。

    我們從諸葛亮的軍事生涯可以看到,諸葛亮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他的軍事能力一直在提高。到他去世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在他擅長的山地丘陵地帶,曹魏對他聞風喪膽,進不敢戰,敗不敢追。

    如果假以時日,諸葛亮解決了平原與曹魏鐵騎作戰和攻堅戰這兩個短板問題,曹魏就再也不是他的對手。這個時候,諸葛亮一統華夏就是必然結果。

    按照諸葛亮的能力提高速度,二十年是足夠用的了。可惜,天不假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11 # 讀書榔

    不能,沒有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歷史的車輪。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話的,他的確是個內政大才,軍事能力也不弱,但他最大的問題也在這兒,有他在,別人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和鍛鍊,諸葛亮是個獨斷專行的人,他治理的蜀國,人才凋敝,後繼無人。加上國主劉禪懦弱無能,聽信讒言,君臣貌合神離。反觀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諸葛再活二十年,也只是延緩蜀國滅亡的時間而已。

  • 12 # 西山講歷史

    諸葛亮再活多久都沒有統一中原的可能,雖然《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化到接近於妖怪的地步,小說裡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算無遺策,但那只是小說,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遠沒有那麼神奇。

    而且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有一個短板就是他不會搞經濟,作為蜀國的宰相,他對搞經濟不在行,而北方的曹操偏偏是搞經濟的一把好手。

    我們都玩過戰略遊戲,當你的資金充足,就能放肆買各種材料,然後快速造兵,擴大地盤,佔有更多資源,然後依靠規模碾壓對手。曹操走的就是這條路,當時曹操手下的謀士能搞經濟,能賺錢的人都是最受曹操器重的。

    曹操在歷史上出名,不光是因為他是三國梟雄,還因為他是三國第一個搞屯田的。曹操搞屯田,把當時的流民組織起來生產,身體壯的當兵,士兵家屬耕田生產,就靠屯田,曹操越打越強。曹操同時期的敵人,袁紹等等就不會屯田,袁紹的軍隊就一直受軍糧不足的困擾。

    曹操在北方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但他的經濟搞的最好,所以曹操越來越強,最終統一了北方。

    相比於曹操,我們的諸葛丞相在蜀國搞經濟就不咋樣。諸葛亮在蜀國幹過一件歷史上很出名的事——諸葛亮發行過歷史上質量最差的銅錢。

    三國時代,各國流行的錢幣是五銖錢,重量一般在3克左右,但是諸葛亮為了北伐,他發行了一種叫太平百錢的銅錢,這種錢每個不到一克重,但是諸葛亮硬性規定這種太平百錢一個頂一百個五銖錢。

    然後諸葛亮就用這種沒什麼價值的太平百錢,強制和蜀國的百姓交易,而這樣交易其實和直接掠奪沒有區別。

    諸葛亮窮兵黷武,很快把蜀國這樣一個天府之國搞的民不聊生,他的北伐也沒有成功,還把蜀國的國力也耗盡了。

    北方會搞經濟,後來的曹丕和司馬一家都是延續曹操的經濟政策建設北方,可是蜀國經濟一直搞不上去,諸葛亮對於搞經濟實在不擅長,而且蜀國一直人才匱乏,遠不如魏國和吳國那麼人才鼎盛,所以諸葛亮不可能統一北方。

  • 13 # 番茄4384481724610237

    歷史並不是演繹,真是的諸葛亮確實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但也沒有演繹裡那樣神奇,能夠呼風喚雨,算無遺漏。以當時魏蜀吳三國的綜合國力來看,蜀國無疑是實力最低的,可以說諸葛亮的七次伐魏,只是為了他不切實際的理想和忠心人設的自私舉動,可謂勞民傷財。如果諸葛亮再活20年,可想而知,蜀國可能會更快滅亡也說不定。

  • 14 # 哥也很無奈啊

    他並不想統一中原,因為他害怕“兔死狗烹”,諸葛亮統一中原後,第一個要死的就是他自己,“功高蓋主”自古就有。後主劉禪並不像他父親那樣信任諸葛亮,諸葛亮3出祁山,後主劉禪聽信宦官讒言,把諸葛亮召回,致使北伐中原失利,這說明劉禪對諸葛亮的忌憚,又說,諸葛亮河邊釣魚,後主劉禪立其後兩個時辰未敢言,這又充分說明了劉禪對諸葛亮的害怕,怕有多深恨有多深。還有就是魏延,從歷史上來看魏延是個有本事的人,在初出祁山之前魏延就提出:“聞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懋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吏、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這應該說是個比較周全的戰略方案。如果採納這個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精兵奇襲,直搗長安,再在斜谷大軍配合下,勝利是很有希望的。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並不是諸葛亮不如魏延,而是諸葛亮從根本上就不想統一中原,讓劉禪去掉殺他的後顧之憂。

    舉全國之力六出岐山北伐已經耗盡了蜀國的國力,蜀國大將陸續都成為過去,後繼無人,剩一個諸葛亮,無論如何都打不過了

  • 15 # 斌哥感悟

    我覺得不能。諸葛亮,從出仕以後,就把全部精力用來輔佐劉備,劉備死後,輔佐他兒子。可以說他在蜀國"已經是傾盡他全部精力。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沒有一統華夏,就算再給它20年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專業能考博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