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雲野鶴88

    古中越之間關係複雜,在北宋前越南長時間作為中原王朝的郡縣來治理的。北宋建立前中原內戰不止,公元968年,越南的丁部領建自主王國。公元980年宋太宗無法忍受,派孫全興率陸軍以邕州,劉澄率水軍從廉州水陸並進徵交趾。但由於宋軍主力輕進,中了黎桓的埋伏,宋軍大敗,被迫北返。後來,越南歷史上一個強政權李朝建立,李朝一邊維持和北宋的藩屬關係,一邊多次“深入宋境,焚其倉而還”。而宋朝則“寧荒服,務令靜謐”,採取剋制忍讓政策。公元1075年,李朝李常傑攻入邕州,殺幾十萬人,次年3月宋神宗派30萬大軍反擊,並打入李朝境內,雙方各有勝負,後以交趾上表入貢方式結束。

    交趾只所以敢多次進攻北宋,一是北宋建國初期,內亂尚未平復,沒有精力也顧不上交趾。二是北宋軍隊對交趾的地理形勢不熟悉,輕視對方實力。再則宋朝一直以文治國,對軍事不重視。最後就是交趾一會上貢稱臣一會侵犯,北宋沒有統一的應對戰略。

  • 2 # 圖文繪歷史

    1072年,越南李朝7歲的太子李乾德即位,是為李仁宗,宦官太尉李常傑把持朝政,1075年2月越南李朝實行科舉制度,李朝自恃國力強盛,8月太尉李常傑率軍征伐占城國大敗,得到訊息的宋神宗和王安石均認為李朝國力衰退,正是進攻大好時機,下令桂州造艦點兵,但情報很快走漏給越南李朝,太尉李常傑認為等著宋軍來攻,還不如先發制人,出兵宋朝。

    圖為宋越熙寧戰爭進攻線路。

    1075年11月,越軍以宋朝推行錯誤改革,禍國殃民,誓出兵替天行道,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分水陸兩軍共10萬,越太尉李常傑由水路出永安,大將宗亶由陸路出永平,戰爭隨即爆發,因發生在北宋熙寧八年,史稱“宋越熙寧戰爭”。戰爭初期越軍一路高歌猛進,李常傑攻陷欽、廉二州,宗亶圍攻邕州,越軍還沿途張貼《伐宋露布》,揭露宋朝“醜行”,12月李常傑率軍與宗亶會合,共同進攻邕州(也就是今天南寧)。

    圖為越南機舍靈祠,是越南人祭祀李常傑的地方。

    邕州告急時,宋廣南西路都監張守節率軍救援邕州,被李常傑擊敗,張守節被斬,1076年1月越軍攻陷邕州,知州蘇緘戰死,越軍屠戮邕州百姓58000餘人。1076年2月,回過味兒來的宋神宗釋出《討越南敕諭》,任命郭逵為安南道招討使,率30萬征討越軍,由於越南李朝曾和周邊占城國、真臘國多次發生戰爭有仇,宋神宗遣使詔令占城、真臘助宋合擊越南,聽聞宋大軍前來,又四面樹敵,李常傑率領越軍撤回國內,並虜走邕、欽、廉三州百姓。

    蘇緘,邕州知州,越軍攻宋時,死守邕州,城破後進行巷戰,使越軍死傷無數,最後蘇緘戰殺,一家36口全被殺,越軍還進行屠城報復,殺百姓58000多人。

    對於越軍來說,自己大勝歸來,不但舉國歡慶,全然不顧宋軍前來,還把年號改為“英武昭勝”,不久宋軍各路壓境,1076年6月宋欽州知州任起領兵由海路攻越,佔據永安州玉山寨,10月,郭逵率領宋軍至思明州,派遣行營副總管燕達先入越境,攻取廣源州,12月,宋軍水師在東涇口受阻,郭逵由陸路率軍攻克門州、桃榔,進抵富良江,擊殺越軍數千,隨後改廣源州為順州,這就是“富良江之戰”,此戰越軍大敗,再無力對抗而罷戰,1077年2月,李乾德上表求和,當時宋軍徒襲千里,雖取勝但因水土不服,感染瘟疫,也死傷過半,這種情況下宋神宗批准了越南李朝的求和。

    圖為南寧博物館在唐宋展館中展出的宋越熙寧戰爭,展現了廣西軍民團結禦侮,抵抗侵略的精神。

    1077年9月,李乾德遣使上表呈貢,進貢有馴象和當地特產,同時請求宋朝歸還佔領的廣源、蘇茂等州,宋神宗迴應,把先前越軍所掠邕、欽、廉三州百姓還回來,咱再講其它的,同年12月,李乾德歸還了所掠三州人口,宋神宗遂罷棄順州,將廣源、思琅、蘇茂、門州、諒州、桃榔等地還給越南李朝。

  • 3 # 史裡淘聲

    在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他們對內自稱“華夏”,對外號稱“南天小中華”。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擊敗北漢,統一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北不得幽薊,西不得寧夏,南不得交趾(今越南,下同)”依然心事重重。因為東北有遼,西北有西夏,南方有越。

    南方交趾在宋朝前長期是中國的郡縣,漢代設為交趾刺史,唐朝設為交州總管。隨著唐朝被藩鎮瓦解,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的格局分裂,交趾伺機獨立,大宋自然不願意。

    南方和北方都有抗衡,北宋對南方鞭長莫及。

    當時北宋定都汴京,地處中原,距離交趾1500多公里,畢竟鞭長莫及,而與北方遼國相距400多公里,所以遼國才是大宋頭上懸著的利劍。

    北宋皇帝趙光義得知大宋被遼國戰敗的訊息,從此灰心喪氣,因此對南方交趾獨立之事也無力反擊了,並冊封當時統治交趾的黎桓為交趾郡王。

    黎桓得到冊封,表面上臣服大宋,背地裡藉口騷擾大宋南部。至道年間,黎桓多次到大宋邊境掠奪。大宋不敢輕易動兵,只是派使者前往交趾。黎桓也不願意真正惹怒大宋,於是藉口入侵之事是海盜所為,請使者回去讓皇帝放心,還肆言:我們交趾要反叛大宋的話,就會先攻打番禺(今廣州),然後一舉拿下閩粵2省,而不僅限於這些小地方。

    1005年,黎桓去世,其子黎龍廷接位。這時交趾大校李公蘊趁黎龍廷來宋受封之機,篡奪了王位。大宋又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還冊封李公蘊為交趾郡王。

    李公蘊摸準了大宋的忍耐脾氣,多次襲擾廣西內地。大宋雖然有氣,但又是忍了,還晉升李公蘊為南平王。

    犯了事,還得到獎勵,這就極大的“鼓舞”了交趾。

    李公蘊兒子繼位後,加大了對大宋的侵襲。北宋和交趾的關係到了崩潰之線,隨時將會引爆。

    到“王安石變法”後,大宋財政有所好轉,開始對交趾採取強硬策略。時任桂州(今桂林)的劉蠡斬斷了跟交趾的貿易,並積極備戰。

    交趾李氏王朝有一個熟知兵法的宦官李常傑,得知北宋備戰的訊息,於是主張先發制人。

    1075年11月,交趾10萬大軍在李常傑的指揮下分2路進攻廣西。他們藉口“清君側”的口號,說王安石的青苗法害人不淺,要替天行道。此時廣西兵力不足,數萬宋民遭屠殺。

    同年12月,8萬交趾兵圍攻邕州(今南寧),當地知府蘇緘率4000人浴血奮戰40多天,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1076年,北宋朝廷釋出《討越南敕諭》,調動山陝2地禁軍部隊10萬南下,不久再調集30萬兵力直撲邕州。

    交趾李常傑知道打不過宋軍,於是主動求和,答應漸次撤軍。

    宋軍在郭逵率領下一路追擊交趾軍,接連收復欽州,廉州和邕州,士氣大振。

    1076年末,宋軍經過休整後,反攻入交趾,一路推進到富良江(今紅河)。對富良江戰役,兩國曆史記載各不同。

    兩軍在富良江進行拉鋸戰,由於富良江天險,雙方各有勝負。交趾太子在此戰中陣亡。交趾頭領李乾德上書宋朝請罪。北宋也考慮到自己的壓力接受了交趾的請罪。

    1085年,宋神宗聞知宋軍被西夏戰敗,不久去世,北宋也沒有了收復交趾的雄心了。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起“越南”這一國名的由來其實和中國大有淵源——1803年越南阮氏王朝的君主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並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就是越南國名的由來。其實嘉慶皇帝之所以將越南人自己選定的南越國號倒過來改成越南其實大有深意:原來中國古代在今天的江南、嶺南地區生活著古越族,他們分佈在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越族內部又分為于越、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駱越等不同支系,合稱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而且絕大多數就是融合在了中華主體民族漢族的血脈基因之中,事實上廣東省的簡稱粵在古漢語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廣東顯然是以漢族人口居多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因為中原人口的南遷;二則因為當地越族的漢化。古代的南越包括今天的兩廣地區以及越南北部,事實上越南當初試圖將國名定為南越就暗含著他們認定嶺南是其領土的小心思,嘉慶皇帝為杜絕他們這一念頭將南越倒過來變成越地之南就是明確告訴越南:從今往後不要再打越地的主意。

    越南人關於自己民族的起源在他們的《大越史記》中這樣記載的:炎帝神農氏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帝明有意將帝位傳給涇陽王,但本身已有長子帝宜,涇陽王“固讓其兄”,放棄繼承權,帝明便決定由帝宜繼位,統治北方,而將涇陽王封到南方進行統治,國號赤鬼國。在越南人自己敘述的這個創世神話中他們視自己和中原文明同為炎黃後裔,儘管歷史上越南也像其他藩屬國一樣對中國稱臣朝貢,但其國內史書一直記載道:自古南北各帝一方。越南史籍一貫稱中國為北朝,說白了就是認為自己是和中國平起平坐源於同一文明體系下的南北並立的兩個王朝。根據越南的神話傳說(注意是越南單方面記載的,而且是神話傳說):涇陽王具有“能行水府”的神力,並娶了“洞庭君龍王”的女兒,生貉龍君(越南語:Lạc Long Quân;名叫崇纜,越南語:Sùng Lãm)。其後涇陽王“不知所終”,由貉龍君“代治其國”。在傳說中貉龍君 “事神術,變現萬端”,擁有法力,並能出入“水府”(水中宮殿),又將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教民耕稼農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婦之倫。”貉龍君“或時歸水府”,人民須要幫忙時向他呼喚,就會“龍君即來,其顯靈感應,人莫能測”。傳說貉龍君娶神農氏帝宜之孫,帝來之女嫗姬,兩人生下一胞,“胞中開出百卵,一卵生一男,乃取歸而養之。不勞乳哺,各自長成。秀麗奇異,智勇俱全,人人畏服,其非常之兆”,“是為百粵之祖”。但由於貉龍君是“龍種,水族之長”,要經常出入“水府”,便與嫗姬商量:“吾將五十男歸水府,分治各處。五十男從汝居地上,分國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聞,無得相廢。”!嫗姬帶領五十位兒子居於峰州,推舉“雄長者為主”,稱號為“雄王”(越南語:Hùng Vương),並使用“文郎”(越南語:Văn Lang)為國號。還是根據越南方面的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滅亡古蜀國後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滅文郎國,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是越南古代國家的雛形。據越南史籍記載:甌雒國都城為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內東英縣,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帶,後一度擴張到中國廣西、雲南部分地區。

    公元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將任囂征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部族,隨後秦王朝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這其中的象郡所轄之地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區。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趁秦末天下大亂之機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由此建立了包括今天的中國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在內的南越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以路博德、楊僕、鄭嚴、田甲、何遺五路大軍攻滅南越國,隨後漢武帝劉徹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此之後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歷經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等朝代越南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國各朝代的直屬領土,中原王朝在此設立郡縣進行直接管轄,在這千餘年間越南在中國典籍中先後被稱為交趾、交州、安南等名稱。在隸屬中國郡縣管轄時期當地越族人一直不斷掀起各種反抗:公元40年位於今天越南北部的交趾郡駱越族首領徵側、徵貳姐妹舉兵反漢,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響應,二徵姐妹一度攻陷六十五城,徵側隨即在位於今天越南永福省境內的麋泠縣自立為王。3年後二徵姐妹被前來平叛的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東吳赤烏十一年(248年)交趾、九真民眾起兵反吳,交州刺史陸胤奉東吳朝廷之命平息了這場事件。劉宋末年至南齊初年(468年至485年)交州人李長仁及其從弟李叔獻先後以“行州事”的名義專制一方,甚至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最終在南齊朝廷的武力威懾下李叔獻才交出權力。南梁大同十年(544年)交州當地人士李賁起兵佔據整個交州,隨即自立為帝。李賁建立的這一政權被後世的越南史學家稱之為“前李朝”。次年南梁大將陳霸先奉命平定李賁,南梁太清三年(549年)兵敗的李賁被自己的部下所殺。然而李賁之兄李天寶、部下趙越王、族人李佛子等人仍繼續堅持抵抗,而此後梁、陳兩朝的主要精力用於應對來自北朝的威脅,這就使前李朝殘部得以一直倖存下來,直到隋仁壽二年(602年)李佛子向已統一南北的隋王朝投降,至此前李朝結束。唐開元十年(722年)梅叔鸞自立為帝並聯合佔婆、真臘等國反唐,被唐將楊思勖率十萬大軍討平。貞元八年(791年)交州當地豪強馮興與弟弟弟弟馮駭舉兵反唐,兩年後馮興去世,其子馮安繼立,後被唐朝安南都護趙昌招撫。819年農曆十月安南當地“酋豪”的楊清在平定作亂的黃洞蠻的過程中聚眾起事,不久即被唐軍平定。843年安南經略使武渾命將士修築城邑,但引來將士叛亂,其後監軍段士則成功撫平亂局。直到866年為止唐朝基本從基本將安南局勢穩定下來。

    唐末藩鎮割據之時交州當地的土豪曲氏家族建立了割據一方的靜海軍節度使政權,與割據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區),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劉龑早已有吞併交趾的野心,於是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然而南漢大軍卻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戰中敗給了吳權,以此戰為標誌越南脫離了中國郡縣的直接管轄,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944年吳權死後其皇后的三哥以外戚身份輔政並趁機架空吳權之子,隨後安南各地出現了十二個大封建主割據混戰的局面,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在安南割據混戰的十二使君中有一個叫陳覽,他帳下有一員大將名叫丁部領,在征戰過程中他逐漸取得了兵權。968年丁部領在掃平群雄一統安南之後自稱“大勝明皇帝”,開啟了越南歷史上的丁朝,然而這時中原王朝的政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丁部領統一安南各部的八年前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創了北宋王朝,隨後趙匡胤先後席捲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地,到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駕崩時五代十國割據政權大多已被平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又親征太原,滅北漢。儘管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的紛亂局面,然而宋朝的統一其實仍是金甌未滿:東北部的燕雲十六州自後晉以來就被割讓給契丹人,西北部的定難軍節度使(西夏國的前身)實際上已形成獨立的政權,而在南方唐代的靜海軍節度使已演化成為獨立國家大越國(今越南)。儘管宋朝是一個內斂保守的王朝,並無效法漢唐開拓漠北、西域等地的雄心壯志,但卻始終將徹底終結殘唐五代亂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宋朝看來:燕雲十六州問題、西夏問題、越南問題都是在唐末五代時期形成的,因此將其視為應當恢復的中華舊疆。

    就在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的第二年越南丁朝發生內亂,於是趙光義在大臣的建議下命侯仁寶等將領率兵南征。在宋朝大軍壓境的形式下時任丁朝十道將軍的黎恆以一出越南版的“黃袍加身”篡奪了丁朝的江山,黎恆登基後立即開始著手對抗宋軍。公元981年在當初吳權戰勝南漢軍隊的白藤江宋軍遭遇越軍的伏擊,主將侯仁寶戰死,宋軍被迫撤退。黎恆在戰勝宋軍後鑑於和宋朝在國力上的巨大差距而主動遣使謝罪、朝貢,恰逢此時宋朝與北方的契丹也正處於激烈對峙的狀態,到了公元987年宋朝出於集中精力應對作為主要威脅的契丹這一目的正式冊封黎恆為交趾郡王。以此為標誌中原王朝正式承認越南不再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轄之下的郡縣,此後越南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越南在接受北宋的冊封后兩國關係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主要是因為這時正處於越南由割據政權向獨立國家過渡階段,在兩國邊界的劃分上越南以歷史上南越國的版圖為依據對嶺南兩廣地區提出領土要求,而北宋方面認為既然現狀是歷史形成就應當遵守,既然自己已承認越南獨立的既成事實,那麼自然不可能要求自己再行割讓領土。1009年越南黎朝發生內亂,時任左親衛殿前指揮使的李公蘊趁機奪取帝位,由此開啟了越南李朝的歷史序幕。這時的宋朝比起宋太宗趙光義時代更為趨向於內斂保守,因此對越南的這次改朝換代採取了不介入、不干預的政策。李朝開國後先後迫使占城、高棉、寮國等國稱臣納貢,這時的越南李朝已公然模仿以中國為核心的冊封朝貢體系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宗藩圈子,同時李朝也沒放棄對嶺南兩廣地區的領土訴求,為此李朝曾於1014年、1022年、1028年、1036年、1058年、1059年和1060年先後七次越境侵佔宋朝領土,此時正忙於應付來自北方遼國和西夏所帶來的戰略壓力的北宋無暇顧及李朝的犯邊之舉,這就進一步助長了李朝的犯邊行為。

    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後一改之前北宋歷代帝王守內虛外的內斂保守國策,開始採取更為積極主動的外交攻勢,同時由於王安石變法後宋朝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於是開始對李朝採取強硬策略——時任桂州(今桂林)知州的劉蠡斷絕了同李朝的貿易並積極備戰。公元1069年正值北宋王安石變法後新舊兩黨爭執激烈之際越南李朝十萬大軍大舉犯境,在此之前李朝一直是在兩國邊境小打小鬧,這次李朝大軍又輔國太尉李常傑親率長驅直入宋境,先後攻陷欽、廉、邕三州,兵鋒直抵今天的廣西南寧,沿途屠殺宋朝軍民數十萬人。邕州知州蘇緘率部抵抗,城破後全家36口自焚殉國。正忙於應對遼國和西夏以及國內黨爭的北宋王朝直到7年後才命郭逵、趙卨等將領兵30萬反擊,此時李朝正圖謀桂州(今廣西桂林),得知宋軍南下後被迫進行戰略收縮。1076年3月郭逵收復邕州,隨即乘勝反攻進入越南境內,逼近距其首都升龍(今河內)僅30公里處,郭逵部將燕達在富良江之戰中一舉擊斃領軍的李朝太子李洪真。然而此時宋軍自身也已損耗大半,軍資糧草也已耗盡。最終這場戰爭以雙方議和告終,兩國邊境又恢復到李朝犯邊之前的原狀,此後越南歷朝歷代有時會趁中原王朝內亂之機侵佔邊境領土,但再沒敢如此深入境內。而宋朝本身在軍事上就是極其保守的,所以在這次自衛軍事行動後也沒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富良江之戰使越南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是中國歷史上以文弱著稱的宋朝也有能力遏制其向北擴張的勢頭,此後儘管在越南民間仍不乏將嶺南兩廣視為其領土的聲音,但官方層面的大規模北上擴張行動終止了。在北上擴張的道路被證明行不通之後越南開始持續不斷向南擴張:透過吞併占城國以及侵佔原屬高棉的下高棉地區奠定了今天的越南版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演員入戲太深,出不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