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癱瘓甚至肌肉萎縮的一 類病證。痿的含義有兩點: 一是枯萎,痿者萎也,指萎縮; 二是指無力軟弱,不能行動。 前者以患肢枯萎削瘦為特徵,後者以軟弱無力,不能隨意動作為主要表現。臨床上表現為 抬舉、握持、起坐、行走、蹲站等軟弱無力,甚至不能運動,肢體癱瘓,肌肉萎縮。

    小兒痿證多起於溫熱病之後,也有部分患兒初生後即有症狀,或隨著年齡增長而症狀 逐漸加重。本病的高發年齡一般在5~10歲。一年四季皆可發病,通常以5~10月份發病 率最高。大多患兒在患病後,經治療可痊癒,但嚴重病例往往留有後遺症,如肢體痿廢不 用、肌肉萎縮或畸形。極重病兒易出現呼吸困難,若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本證與西醫學的多發性神經炎、急性脊髓炎、進行性肌萎縮、重症肌無力、週期性麻 痺、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併發軟癱的後遺症等臨床表現相似, 故臨床可參考治療。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引起痿證的病因頗多,常見的有邪熱傷津、溼熱浸淫、脾胃虛弱、肝腎虧損。《內經》 在對痿證的認識方面指出其病因為肺熱葉焦,溼熱不攘,病名有痿躄、脈痿、筋痿、肉 痿、骨痿 (即五痿) 及痿厥等。

    1. 邪熱傷津,津傷不布 諸痿皆起於肺熱,五臟皆可致痿。小兒為純陽之體,又易 罹外感,受邪之後,極易化熱化火,傷津耗液。外感風熱暑溼之邪或感受風寒入裡化熱, 或病後邪熱未清,皆可耗傷肺之陰津,肺津受傷,氣化失司,宣降失常,高源化絕,水虧 火旺,筋脈失潤,導致手足痿弱不用而發為痿證。心氣熱,氣血走於上,而使下部血脈空 虛,肌肉麻痺,進而發為脈痿; 肝氣熱則肝陰受損,損耗腎精,使筋脈失去滋養而致筋 痿; 脾氣熱,胃陰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滋養而致肉痿; 腎精虧損,腎火亢盛,使骨枯髓 減而致骨痿。

    2.溼熱浸淫,氣血不運 久居陰暗潮溼之地,或冒雨涉水、外感溼邪,浸淫經脈, 營衛執行不暢,鬱而生熱,久則氣血執行不利,筋脈肌肉失濡而發為痿證; 或由小兒過食 肥甘厚味,礙脾傷胃,導致溼濁內蘊,鬱而化熱,成為痿證。溼熱之邪困脾,久則影響脾 胃功能,使氣血生化無源,無以養五臟,潤筋肉,利關節,以致痿證加重。

    3.脾胃虛弱,精微不充 脾主四肢,主肌肉。若小兒素體脾胃虛弱,或因病致虛, 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津液氣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脈失養,可致痿證。

    4.肝腎虧虛,髓枯筋痿 肝主筋,為罷極之本; 腎主骨生髓,腎藏精,主骨,為作 強之官。精血充盛,則筋骨堅強,活動正常。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體虛病久,均可致陰 精氣血虧損,肝血虛則不能濡養宗筋,腎精虛則骨枯髓減,故見關節鬆弛,骨骼畸形,運 動受阻,而成痿證。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痿廢失用。

    2.常證病機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胃氣虛,運化失司, 則氣血乏源,肌體痿廢失用。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需靠肺氣的宣發肅降,方可濡養百脈、 筋骨; 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筋骨經脈失其濡養而成痿證。由此可見本病所涉及 臟腑以肺、脾、肝、腎為主。溼邪既是發病原因,又是病理產物。溼邪積久不去,鬱而生 熱,浸淫經脈,致使筋脈遲緩不用。

    痿證的病因複雜,其病機屬性分為虛實兩大類。一般認為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惡寒 發熱外感證者,多為實證; 起病緩慢,病程遷延,或症狀進行性加重者,其病機屬性以虛 為主,或虛中夾實。新痿多因感受暑溼溫熱之邪,如若治療不當,毒邪未淨,也可出現陰 虛之證; 久痿失治、誤治,陰損及陽,可致陰陽兩傷。

    【臨床表現】

    患兒自覺肢體軟弱無力,活動不利,足不勝地,不能步履,甚至不能起坐、握持等, 形成弛緩性癱瘓或肌肉萎縮,可發於上肢、下肢、單側或雙側。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肢體經脈弛緩,軟弱無力,活動不利,甚則肌肉萎縮,弛縱癱瘓。

    2.可伴有肢體麻木、疼痛,或拘急痙攣。嚴重者可見排尿障礙,呼吸困難,吞嚥無 力等。

    3. 常有久居溼地、涉水淋雨史。或有家族史。

    4. 可結合西醫相關疾病進行相應的理化檢查,如有條件應做CT、核磁共振等。

    二、鑑別診斷

    1. 痺證 痺證後期,由於肢體關節疼痛,運動障礙,肢體長期廢用,也可出現痿證 的瘦削枯萎的症狀。其鑑別要點主要在於痿病以肢體軟弱無力為主,伴有或不伴有肢體關 節疼痛,而痺證則是先有關節疼痛,後期出現痿軟症狀。

    2.偏枯 偏枯屬中風中的一類,起病急驟,表現為偏癱。痿證起病或快或慢,表現 以雙下肢癱軟無力為多,有四肢癱軟,也有單個肢體偏軟,而無偏癱。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別常證 發病突然,並伴有惡寒、發熱等症,繼而出現兩足痿軟無力,或四肢 癱瘓者,多由外感風溫之邪,傷及肺胃之陰所致; 若見兩下肢痿軟,足跗微腫麻木,伴有 舌紅,苔黃膩者,則因溼熱浸淫,氣血阻滯而致; 倘若病程較長,漸見下肢痿軟無力,肌 肉萎縮者,應責之脾胃虛弱,氣血乏源,筋脈失養; 伴有腰膝痠軟,頭暈遺尿者,則為肝 腎虧損,精血不足,筋失濡養而成。

    2. 辨識輕重 發病有輕重之分,一般以一側下肢或一側上肢痿軟不用,不伴有肌肉 萎縮者為輕證; 若出現四肢軟癱,呼吸困難者多為重證; 如發病年齡較早,一般在5 ~6 歲前發病,出現某些肌群假性肥大,其他部位肌肉萎縮現象,最後假性肥大的肌群亦出現 萎縮,並進行性加重者,大多在青春期前死亡。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對於痿證的治療,《素問 ·痿論》 有 “治痿者獨取陽明” 之名論,所謂 “獨取陽明”,一般指補益後天的治療法則。陽明者胃也,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 筋主束骨,以利機關。肺之津液來源於脾胃,肝腎之精血亦有賴於脾胃受納運化而成,因 此,脾胃功能健旺,飲食得增,津液得復,則肺津充足,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筋脈得以濡 養,有利於痿證的恢復。

    2.具體治法 小兒痿證,初起以邪實為主者,應注意祛邪,常用的方法有清熱解毒、 利溼通下等; 後期以正虛為主,多用扶正之法,如調理脾胃、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等。

    三、分證論治

    1. 氣熱傷津

    證候表現: 突然出現兩足痿軟無力,或四肢全癱,伴惡寒發熱,面板乾燥,心煩口 渴,咳嗽無痰,咽乾,溲赤熱痛,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本病以冬春季多見,感受溫毒之邪,毒熱灼肺,肺熱傷津,津液不足以敷 布全身,遂致筋脈面板失養而肢體痿軟,面板乾燥; 溫邪襲表,餘邪未清,正邪相爭,故 見惡寒發熱; 熱盛傷津,肺燥葉枯,清肅失司,故見心煩口渴,咳嗽無痰,咽乾; 熱移於 下焦,則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舌紅苔黃,脈數為內熱之徵。

    治法: 清熱潤燥,益胃治痿。

    方劑: 清燥救肺湯 (《醫門法律》) 加減。

    方解: 方中南北沙參甘潤生津,養肺益胃; 桑葉、生石膏清肺胃之熱,杏仁、枇杷葉 通肺降氣; 阿膠、黑芝麻、甘草養血育陰。

    加減: 口渴甚者加石斛、天花粉。注意要選用甘寒清熱之品,不能過用苦寒清熱辛散 之品。

    2. 溼熱浸淫

    證候表現: 雙下肢痿軟無力,或兼微腫麻木,身熱不揚,肢體困重,或足脛熱氣上 騰,面黃,胸脘痞悶,小便赤澀熱痛,舌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夏秋之季,常有久居溼地,或冒雨涉水之病史,溼留不去,鬱 而化熱,溼熱浸淫筋脈,氣血阻滯,故兩足痿軟,喜冷惡熱; 溼熱燻蒸故面色發黃,溼性 黏膩重濁,浸漬肌膚及下肢,故下肢微腫麻木,肢體困重; 溼熱鬱於營衛,故身熱; 足脛 熱氣上騰,溼熱壅滯胸膈,故胸脘痞悶; 熱移於膀胱則小便短赤; 苔黃膩,脈濡數皆為溼 熱之象。

    治法: 清熱利溼,益胃治痿。

    方劑: 三妙丸 (《醫學正傳》) 加減。

    方解: 蒼朮、黃柏燥溼清熱; 牛膝通經絡,強筋益腎。

    加減: 加萆薢、防己、薏苡仁、澤瀉滲溼分利,溼熱從小便而出。胸脘痞悶,納呆, 苔膩加厚朴、藿香、佩蘭; 若素體瘦弱,下肢無力伴熱感,或兩足奇熱,心煩,舌邊尖 紅,中剝無苔,脈細數者,此為溼熱傷陰,可加沙參、麥冬、天花粉等。

    3. 脾胃虛弱

    證候表現: 平素納少便溏,或久病脾胃虛弱,下肢漸漸痿軟無力,甚則肌肉萎縮,納 呆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 脾胃為水穀之海,脾虛氣弱,運化無權則食少便溏; 脾主四肢肌肉,脾失 健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無華,四肢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的充 養,筋脈失榮,故神疲乏力,下肢痿軟無力,甚則肌肉萎縮; 舌淡苔白,脈細亦為脾胃虛 弱之徵。

    治法: 健脾益氣,益胃治痿。

    方劑: 參苓白朮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方解: 本方以黨參、白朮、山藥、扁豆、蓮子肉益氣健脾; 茯苓、薏苡仁利溼健脾; 陳皮、砂仁理氣健脾,加強運化功能。使脾胃得健,氣血得充,四肢得稟,而痿弱自除。

    加減: 若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 病久體虛,氣血兩虧者,加當歸、白芍、生 地、黃芪。

    4. 肝腎虧虛

    證候表現: 病起較慢,肢體軟弱無力,甚則步履全廢,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尿, 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肝主筋,腎主骨,若先天稟賦不足,肝腎精血虧虛,不能濡養筋骨經脈, 漸成痿證。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精髓不足,故腰脊痠軟; 精血不能上承,故頭暈耳鳴; 腎司二便,腎氣不固,開合失司,故有遺尿; 病久則髓枯筋燥,致步履全廢; 舌紅,少 苔,脈細數均為陰虧內熱之象。

    治法: 補益肝腎,益胃治痿。

    方劑: 虎潛丸 (《丹溪心法》) 加減。

    方解: 方中虎骨、牛膝益腎強筋; 鎖陽溫腎益精,養筋潤燥; 黃柏、知母瀉火清熱; 熟地、龜板、當歸、白芍滋陰養血,以補肝腎之陰; 陳皮、乾薑溫中健脾,可佐制知、柏 之苦寒,又使補而不滯。

    加減: 熱盛者去鎖陽、乾薑; 病久陰損及陽,見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 者,則虎潛丸去黃柏、知母,加鹿角膠、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杜仲、肉桂等補助 腎陽。

    5. 皮痿

    證候表現: 面板毛髮虛弱,失去光澤,手足痿軟無力,舌質紅苔薄,脈細緩而弱。

    證候分析: 久病耗傷陰液,肺陰大傷,遂致肌膚、皮毛、筋脈失養而面板毛髮虛弱, 失去光澤,手足痿軟無力; 舌質紅苔薄,脈細緩而弱亦為肺陰耗傷的徵象。

    治法: 養陰清熱,益胃治痿。

    方劑: 養陰清肺湯 (《重樓玉鑰》) 加減。

    方解: 方中生地、麥冬、白芍、玄參、丹皮滋陰清熱,涼血解毒; 薄荷透達外邪; 貝 母潤肺散結,化痰止咳。

    加減: 倦怠乏力,可加太子參、黃芪、白朮健脾益氣。

    6. 脈痿

    證候表現: 下肢肌肉萎縮,足軟無力,不能站立,膝關節屈伸不利,活動受限,心悸 氣短,舌質紅苔薄,脈虛弱。

    證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誤治,脾胃虛甚,氣血化生乏源,全身肌膚、肌肉、筋脈及血 脈失養,則下肢肌肉萎縮,足軟無力,不能站立,膝關節屈伸不利,活動受限; 心失所 養,則心悸氣短; 舌質紅苔薄,脈虛弱亦為虛證之象。

    治法: 養心復脈,益胃治痿。

    方劑: 調營通脈湯 (《醫醇義》) 加減。

    方解: 方中柏子仁、茯神、生地、麥冬、黃連養心安神清熱; 當歸、丹參、牛膝、桑 枝、川斷活血通絡; 黨參、白朮、紅棗養心益氣。

    加減: 自汗、惡風者加黃芪、桂枝、白芍等大補元氣,調和營衛。

    7. 筋痿

    證候表現: 口苦筋急,或痙攣,陰莖遲緩不收,面色發黃,爪甲枯而無華,肢體痿軟 無力,腰膝痠軟,舌質紅,苔薄,脈弦數。

    證候分析: 久病不愈,溼熱耗傷津液,肝腎陰虧不能滋養肌膚、筋脈、爪甲,肌體失 養,則可出現口苦筋急,或痙攣,陰莖遲緩不收,面色發黃,爪甲枯而無華,肢體痿軟無 力,腰膝痠軟; 舌質紅,苔薄,脈弦數亦為肝腎陰虧之象。

    治法: 養肝柔筋,益胃治痿。

    方劑: 水木華滋湯 (《醫醇義》) 加減。

    方解: 方中生地、當歸、白芍、丹皮、羚羊角粉、山梔子涼肝清熱; 桑枝、川斷、牛 膝、木瓜舒筋通絡。

    加減: 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清瀉相火。

    8. 肉痿

    證候表現: 下肢肌肉麻木,萎縮無力,面色黃或浮而無華,口乾作渴,食少便溏,舌 質紅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誤治,脾胃虛甚,氣血化生乏源,全身肌膚、肌肉、筋脈失於 津液濡養,則下肢肌肉麻木,萎縮無力,面色黃或浮而無華,口乾作渴; 脾虛不運,胃不 受納,則食少便溏; 舌質紅苔薄白,脈緩亦為脾胃不足之象。

    治法: 健脾化溼,益胃治痿。

    方劑: 順坤湯 (《醫醇義》) 加減。

    方解: 方中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健脾益氣; 山藥、蓮子、大棗調脾和中; 天花 粉、石斛清胃生津。

    加減: 納呆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健脾消食助運。

    9. 骨痿

    證候表現: 腰膝痠軟,不能直起,足無力支撐身體,口渴齒枯,面色黑,耳鳴頭暈, 或便秘尿閉,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誤治,陰液大傷,耗傷腎精,肌膚、腰膝、骨骼、耳竅等失養 則腰膝痠軟,不能直起,足無力支撐身體,口渴齒枯,面色黑,耳鳴頭暈,或便秘尿閉; 舌紅少苔,脈細數亦為腎精耗傷之象。

    治法: 滋陰補髓,清熱強骨。

    方劑: 滋陰補髓湯 (《醫醇義》) 加減。

    方解: 方中生地、龜板、黃柏、知母、豬骨髓滋陰補髓清熱; 虎脛骨、牛膝、川斷強 壯筋骨; 黨參、白朮補氣健脾,使脾腎均強則骨痿而愈。

    加減: 耳鳴頭暈可加磁石、天麻平抑肝陽; 大便秘結可加玄參、麥冬滋陰通便。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健步虎潛丸 強壯筋骨,活血通絡,適用於肝腎虧損證。每次6g,每日2次, 淡鹽湯送下。

    (2) 香砂六君子丸 理氣健脾,用於脾胃虛弱證。每次6g,每日2次。

    (3) 六味地黃丸 滋陰補腎,用於肝腎虧損證。每次9g,每日2次。

    (4) 二妙丸或四妙丸 清熱利溼,適用於溼熱痿證。每次5g,每日2次。

    (5) 人參歸脾丸 補益脾胃,生血益氣,適用於痿證之氣血虛弱者。每次1丸,每日 2次,5歲以下酌減。

    (6) 右歸丸 健脾益氣,補肝腎壯元陽,適用於脾胃虛弱,肝腎虧虛之痿證。每次1 丸,每日2次。

    2. 單方驗方

    (1) 天冬、麥冬、牛膝、山藥、白朮、茯苓、薏苡仁、玉竹各10g,炙甘草、黃柏各 5g。煎服,每日2次。用於邪熱傷津證。

    (2) 大麥米 (去皮)、薏苡仁各60g,土茯苓90g,同煎為粥,煮熟後去土茯苓常服。 治溼熱浸淫證。

    (3) 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和大麥一起蒸熟,焙乾為末。每 日3次,每次3g,米飯送服,治肝腎虧損證。

    (4) 石斛30g,蒼朮15g,黃柏10g,水煎服。用於下肢痿弱。

    (5) 紫河車粉100g,烤乾牛骨髓粉100g,黑芝麻100g,炒香研末,加白糖適量合拌, 每次9g,每日2次。

    3. 藥物外治

    (1) 桑葉15g,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g,煎東加黃酒一盅,每日用清潔 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使經脈流通。

    (2) 將蒼朮、黃柏 (鹽、酒炒)、牛膝、首烏、黑小豆蒸熱貼敷患處。用於治療溼熱 下注,兩足痿軟之證。

    (3) 肌肉疼痛時; 百部可用敷法。

    4. 針灸療法

    (1) 體針治療 根據病因和所犯臟腑之不同,配伍相應經脈的穴位,並加取陽明經 穴,再根據虛實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祛除病邪,補其不足。①邪熱傷津: 主 穴: 少商、列缺、尺澤。配穴: 上肢取合谷、曲池、肩髃; 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環 跳、風市。用平補平瀉法,兼以點刺出血。②溼熱浸淫: 主穴: 足三里、解溪、肩髃、外 關。下肢取陰陵泉、三陰交、陽陵泉、環跳。用平補平瀉法。③脾胃虛弱: 主穴: 脾俞、 肺俞、氣海、關元、足三里。配穴: 上肢取肩髃、陽溪、手三里; 下肢取伏兔、陽陵泉、 懸鐘、解溪。用補法,可加灸。④肝腎虧損: 主穴: 腎俞、肝俞、太溪、懸鐘、三陰交。 配穴: 上肢取曲池、肩貞; 下肢取陽陵泉、丘墟、八髎、環跳。用補法。

    (2) 面板針叩刺 部位可分循經、穴位、區域性叩刺3種。循經叩刺是循經絡路線叩 刺。治病最常用的是項背腰脊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叩刺主要選用手足陽明經的 穴位。上肢加夾脊 (3~5椎),下肢加夾脊 (13~21椎)。區域性叩刺即在患部叩刺。

    (3) 穴位注射 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足三里、陽陵泉、絕骨。方 法: 可用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650mg,維生素B120.1mg注射液注射於上述穴位,每 次2~4穴,每穴注入0.5~1mL,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5. 推拿療法

    (1) 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點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臂肌 來回數遍。

    (2) 下肢拿陰廉、承山、崑崙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門部肌筋,點腰陽關、環跳、 足三里、委中、犢鼻、解溪、內庭等穴,搓揉股肌來回數遍。手勁剛柔並濟,以深透 為主。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注意孕期營養,減少產傷。嬰幼兒應及時接受預防接種。

    2. 避免居室潮溼,慎防溼邪侵襲。

    二、調護

    1. 應加強患肢的被動活動,如按摩、推拿等,防止肌肉萎縮。

    2. 對長期臥床,不能翻動體位,或翻動較少者,應勤給患兒翻身、按摩,避免區域性 受壓時間過長,影響血液迴圈,發生褥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心凌彩虹的微笑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