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

    “避戰保船”是李鴻章的注意。

    首先,李鴻章明白清朝水師花費巨大,但是,卻屬於“一次性”戰艦。這是因為,清朝水師缺少維修船塢。旅順船塢,是北洋水師唯一一座能修復戰艦的船塢。

    1894年9月15日黃海海戰,北洋海軍五艦沉沒,餘皆重創。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旅順船塢也歸日本了。因此,北洋水師大部分船隻動力系統無法徹底修復。而且,很多火炮也壞了,清朝不能維修。

    例如,“鎮遠”號,黃海戰後一直未徹底修復,進威海港時又觸礁,直接灘充當固定炮臺了。後來被日本人拖到旅順修好,還編入了聯合艦隊還參加了日俄戰爭。

    其次,北洋水師雖然實力不行,但是,還可以嚇唬人。所以,李鴻章覺得不應冒險求戰,還不如保留實力,可以有些威懾作用。

    最後,北洋水師被李鴻章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甲午中日戰爭,一直是李鴻章所屬北洋水師和海防軍隊在和日本開戰。清廷其他部隊並沒有有效支援李鴻章。把北洋打光了,李鴻章也就沒了政治資本。所以,李鴻章對於自己的寶貝艦隊,提出“避戰保船”。

  • 2 # 獨釣寒江

    以慈禧的一貫作風,遇到人欺負了膽子大著呢。能宣戰十國不帶喘氣的,估計不會去憐惜那幾條船。也只有被欺負跪了才膽小逃跑。沒打之前,膽大。

    至於中堂大人,棄帥保車的事情,他乾的還少嗎?他棄的哪門子帥啊?當然是大清國運。1883年中法戰爭那會,就棄了一次。棄了兩廣和雲南。等於棄了中國的骨氣。有說是大清政府棄的,他只是背鍋的。可是個個都不怕打,就他主和投降,做為大清軍政外交一把手,同時是掌控大清的慈禧太后的心腹大臣,豈不一言九鼎。

    中法之戰後,李鴻章開始了北洋艦隊的籌建工作。到1894年的時候,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北洋艦隊已經花掉了白銀2億。包括採買軍艦裝備和武器彈藥,和訓練水師。花了那麼多錢,最後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北洋艦隊不堪一戰,應避戰保船。

    這麼多錢,夠日本造幾個聯合艦隊了吧。

    宰相合肥,天下無肥。這回是保了什麼棄了什麼。

  • 3 # UFO101

    避戰保船是李鴻章的主意,當然作為慈禧一貫的投降派非常同意李鴻章的想法。李鴻章一直認為清末已經各個方面積貧積弱,難以與各國列強一戰,打不如和,打一定敗,敗了會割更多的地和更多的賠款。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外強中乾,更是缺乏彈藥和裝備的維護更新。不過李鴻章也有私心,清末已經嚴重腐敗,朝堂派系對立,視各方實力為各派系的根本,軍隊成了私人權勢的依仗,誰的實力強在朝堂就有更多的話語權。所以李鴻章避戰保船,除了認為戰則必敗外,也有為己方派系儲存實力的想法。

  • 4 # 愛看愛思考

    避戰保船,是李鴻章的主意。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起來的,朝庭很少能夠插進手去。也可以說北洋水師幾乎就是李鴻章私人的武裝力量,北洋的前身是淮軍,就是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時由他創建出來的。所以朝庭干涉不了北洋裡面的許多事情,事實上只是由朝庭提供部分軍費。還有不少是需要北洋自籌的軍費呢!

  • 5 # 五味社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奉行的保守戰略一直飽受詬病,所謂的李鴻章“避戰保船”之說屢見不鮮,這一說法主要見於姚錫光所著的《東方兵事紀略》和蔡爾康編譯的《中東戰紀本末》等私家著作。從官方電文看出,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清廷都沒有命令北洋海軍“避戰保船”,而是命令北洋海軍主動出擊,攻擊日本艦隊,甚至威海被圍,北洋海軍危急存亡之際,李鴻章數次命令北洋海軍與日本艦隊“拼死一戰”。主張“避戰保船”的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面對李鴻章不斷要求北洋海軍主動出戰的要求,丁汝昌頂住壓力拒不出海。直到威海被圍,北洋海軍告急,李鴻章主張北洋海軍與日本艦隊“拼死一戰”,丁汝昌回電道:

    海軍如敗,萬無退煙(臺)之理,惟有船沒人盡而已。旨屢催出口決戰,惟出則陸軍將士心寒,大局更難設想。

    由此可見,丁汝昌表示了困守至死的決心。

    丁汝昌的“避戰保船”其實並非出於對日本艦隊的怯弱,而是黃海之戰後,北洋海軍再也沒有恢復戰鬥力,這樣的艦隊出戰唯有送死。

    根據記載:

    丁汝昌雖有“俟全艦修理完成之後,無論艦數多寡,強弱如何,一舉力戰,以身許國,至艦人俱亡,昌盡其責而後已”的覺悟,但“全艦修理完成”遲遲不能完成使他沒有更多的選擇。

    “全艦修理完成”遲遲不能完成的背後是北洋海軍維修能力之弱,根據北洋艦隊的後勤系統記載:

    北洋海軍在裝備維修保養方面本無嚴格的制度加以規範,平時即得過且過,艦船應修而不修,部件該換而不換。及至戰事吃緊,已無暇全面檢修,不僅各種隱患沒有及時消除,甚至連起碼的備用配件亦付諸闕如。結果一經戰陣,艦上各種配件“壞無以換,缺無以添”。“東溝之役,因零件損傷,炮即停放者不少。”尤其是“致遠”、“靖遠”兩艦水密門橡膠封條年久破爛,導致“致遠”“中炮不多時,立即沉沒。”海上激戰之際,艦炮因零件損傷而無法使用的後果難以估量,而“致遠”因水密門橡膠封條失修以致中炮後迅速沉沒則實屬損失慘重。

    北洋海軍除了缺乏裝備維修保養的常識,更是缺乏專業維修技師,甚至後來呼叫鐵路和煤礦的“工匠”趕赴維修北洋海軍。

    大清朝缺乏成熟的工業體系,即海軍關鍵零件無法中國產,沒有完備的近代軍事後勤體系,再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逃脫不了一次性消耗品的命運。黃海一戰後,北洋海軍便成為名存實亡的海上空殼子。

    最後說一下,李鴻章主張的是“保船制敵”。李鴻章在給清廷的奏摺中提出:

    “惟現在密籌彼此情勢,海軍戰守得失,不得不求保船制敵之方。”

  • 6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他是想儲存自己的實力,而且他經過黃海海戰之後知道北洋水師不是日本的對手,他之前只是覺得日本海軍實力不錯,跟北洋水師在伯仲之間,但是經過那一戰後,他算是徹底看清了,北洋水師再跟日本聯合艦隊來一次主力對決,那肯定全軍覆沒,所以他才避戰保船,也就是採用打了就跑的游擊戰術,不斷騷擾但是主力艦隊不出劉公島,完成掩護陸軍等作戰任務。這個當時叫猛虎在山之勢,還能嚇唬一下日本人!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有從山海關直搗京師之意!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避戰保船”是李鴻章的主意。自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來,隨著漢族官員軍事力量的壯大,出現了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等坐鎮地方、手握兵權能影響清廷決策的地方督撫,李鴻章算是集大成者。而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是保證李鴻章在朝堂上獨樹一幟,縱橫不敗的保障,是李鴻章的政治資本,自然不希望北洋艦隊實力受損。

    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李鴻章就對戰爭的前景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北洋艦隊必敗。北洋艦隊的敵人不只是日本軍隊,更是忌憚李鴻章軍權的滿族權貴以及和李鴻章有私仇的翁同龢等漢族官員,甲午戰爭是北洋艦隊一軍對陣日本一國,焉能不敗?

    例如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提出要更換速射炮以抵消日本艦炮的優勢需要六十萬兩,翁同龢竟因為私人恩怨斷然拒絕,誤了軍國大事;滿族權貴將北洋艦隊視為李鴻章的私家軍剋扣海軍經費,使得北洋艦隊缺乏維護,多數艦艇老化。可以說這些人幫了日本大忙了。

    所以李鴻章一直希望避免戰爭的發生,先是讓英國、沙俄出面調停,後是大規模增兵北韓意圖震懾日本的開戰意圖,可惜日本艦隊偷襲中國運兵船“高升”號使得李鴻章的謀劃全部失敗了。

    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滿朝文武力主開戰不是因為這幫人多麼愛國,而是都等著看李鴻章笑話呢。李鴻章對於局勢洞若觀火,知道北洋艦隊打勝了無功,打敗了只要艦隊主力還在清廷也不敢動他,所以李鴻章下令“避戰保船”。

    只可惜李鴻章小看了日本人的野心,小小的北韓滿足不了日本侵略的野心。黃海海戰後,日本軍隊長驅直入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北洋艦隊的老窩旅順、威海等全部失守,北洋水師覆滅,窩囊的被全殲於渤海灣海港內。

    失去北洋艦隊的李鴻章也徹底丟失了在清廷中的特殊地位,只能成為統治者的替罪羊在一份份賣國條約上簽字,留下一身罵名。

  • 8 # 史論縱橫

    以前我認為慈禧主導的多一點,在李鴻章與慈禧搭配的班子裡,慈禧才是主導,李鴻章就是一個跑腿辦事的,為了達成領導的旨意,更多的是妥協,而不是堅持。

    避戰保艦的策略是在黃海海戰之後決定的,甲午戰爭是從中日兩國在北韓戰場打響,一直到威海衛戰役結束的一系列戰役的總和。

    首先,在甲午戰爭之前,北韓一直是我們的附屬國,北韓暴發東學黨起義,日本趁機派兵企圖佔領北韓。時為清政府在北韓的代理人袁世凱建議北韓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決定出兵北韓,中日雙方發生戰爭,但是陸戰上,以淮軍為主體的清軍在北韓境內的平壤戰役及遼東半島均以慘敗結束。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只要北洋水師不敗,就不會傷及清朝根基,在黃海海戰之前,清政府上下,包括慈禧都是主戰的,當時,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海軍,這是清政府主戰的底氣。

    但是,黃海海戰打破了這個底氣,以黃海海戰為轉折,清政府以主戰改變為主和,也就是避戰保艦策略產生的背景。

    黃海海戰中,中日雙方其實並沒有覺出絕對的勝負,而日本應該是海軍全出,中國則只是北洋水師,可以說是中國以區域性應對日本的全國之力。如果,把南洋水師及其他水師這些破爛船都開上來,來一次大海戰,勝負真的未可知。但是,南洋水師根本就不聽調遣,甚至張之洞還說,可以把船調過去,但是沒有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想透過和談來結束戰爭,從而保全剩下的軍艦,在和談期間,北洋水師全部停留在威海衛港裡,結果日本為了提高談判桌上的籌碼,派兵從陸路佔領威海衛港,然後圍著打港裡面的北洋水師,威海衛的港口也被堵住,整整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以威海衛戰役結束的甲午海戰,因為威海衛戰役而徹底結束,全軍覆沒,是整個清朝最屈辱的海戰,沒有之一。

    而威海衛戰役慘敗的根源就在於避戰保艦思想的產生,如果清政府下定決心,與日本進行大決戰,也許結果可能會更慘,但是絕對不會讓日本好過。

    雖然列強都是同樣的無恥,但是日本是最有野心的,甲午海戰的慘敗,尤其是大額的戰爭賠款讓日本嚐到了甜頭,在甲午海戰後,日本積極發展軍備,軍國主義思想徹底主宰了日本,為後來的日本侵華埋下隱患。

  • 9 # 坐古談今

    避戰保船”是李鴻章的政策,但它屬於後人總結性質,總結得非常到位。首先,當時的慈禧已經歸政光緒,她不需要自己制定什麼軍事政策,如果不想打透過光緒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避戰”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的總體策略,不僅僅是北洋海軍;“保船”則是“黃海海戰”之後的策略。

    (1)避戰保船命令是分階段對李鴻章政策的後人總結,這一總結非常正確

    戰前,丁汝昌等人是要求李鴻章允許他們對日軍進行“先發制人”的。而“黃海海戰”之所以爆發,是在光緒皇帝的幾次命令下,李鴻章不得已才命令北洋掩護陸軍登陸北韓的。

    同樣,“保船”命令我個人認為在“黃海海戰”戰敗下,也應該算是明智之舉。但問題是,李鴻章和其他人已經在“三大基地”修建完畢後,拍著胸脯說“固若金湯”,光緒皇帝連皇宮都沒出去過的主兒,他不聽手下臣子的還能聽誰的?因此,光緒要求丁汝昌積極備戰,李鴻章則要求丁汝昌“保船南下”。最終,丁汝昌選擇遵從光緒的命令。

    (2)甲午戰敗主要說的是陸軍戰敗,海軍的作用是輔助

    “甲午戰敗”主要是陸軍失敗,其原因是日軍的戰略底線就是佔領北韓,包括消滅北洋海軍都是為了“佔領北韓”服務,“侵略中國”也是在“佔領北韓”後的進一步深化。因此,這場戰爭是以“陸戰為主”。“黃海海戰”時,“佔領北韓”的日軍主力都已經完全進入北韓,也就是有沒有“北洋海軍黃海之敗”,“佔領北韓”這一戰略底線也會完成。

    (3)李鴻章為什麼要“避戰保船”

    海軍失敗主因是“避戰”問題。李鴻章作為北洋海陸軍總指揮,首先要負戰敗責任。他為啥一直避戰呢?主要就是以下三點。

    其一:清政府原因。李鴻章知道清軍內部派系眾多,運輸問題以及各類戰爭外的掣肘。

    第二:自己的原因。李鴻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治下的軍隊因為集團化貪腐、人浮於事的機構管理、軍官擁有房地產和各類公司導致戰鬥意志薄弱等問題戰鬥力不行。

    第三:沒有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公開支援對日作戰,這場戰爭能打到什麼程度不清楚。因此,李鴻章“避戰”。

  • 10 # 浩蕩揚子江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避戰保船”的主意當然是李鴻章出的,當時主持開戰的是光緒皇帝,他親政不久,正想樹立他的威望,不會提出“避戰保船”想法,李鴻章對他的北洋水師的實力還是有所瞭解,北洋水師是外強中乾,徒有亞洲第一艦隊的虛名,速度和火力與日本艦隊比都慢,10年中沒有再購一條新艦,沒有再購一彈,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的弱點盡顯,再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以靜待變,說不定也是一個辦法。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損失了他心有不甘,北洋水師更是他的政治資本,賠光了他還怎麼在朝廷混,所以要儲存實力。

    還有一點大東溝一戰,參戰艦艇非沉既傷,沒有幾艘完好的,當時只有一個維修廠在威海,技術力量也不行,軍艦在短期之內根本修復不好,無法繼續參戰,中國當年工業化還沒有真正展開,壞個零件必須去德國原廠買,此去歐洲山高水遠的,買回來黃花菜都涼了。所以即使李鴻章想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反觀日本全民一心,十年前就準備上這次戰爭了,從天皇到普通百姓都節衣縮食,攢錢買新式軍艦,戰爭開始,也是全民總動員,誓與大清決一死戰,天皇都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萬一失敗,把京都撤到北海道去,結果日本贏了,賺了臺灣和大筆賠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布麻茶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