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妖氣

    趙構的確善於逃跑,堪稱凌波微步。

    金兵第二次包圍開封,他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徽宗、宋欽宗盼著他率軍救駕,結果他帶兵逃到河北大名府,很快又逃到山東東平府,緊接著又跑到河南商丘,當了皇帝,沒幾天就逃到揚州。

    金兵南下,他接著逃跑,跑到鎮江,又到杭州,接著逃到紹興、寧波、舟山,竟然一路逃到溫州。速度之快,連金國騎兵都很歎服。很多時候,連大臣們都跟不上,有時候趙構直接睡在海船裡,聽到金兵快來了的訊息,不管真假,就一路向南,所以才有了“逃跑皇帝”的綽號。

    其實,如果客觀評價的話,趙構這一點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最起碼他逃得快,逃得準,沒讓金兵抓到,否則南宋估計半壁江山也很難保住。

    反觀南明呢,就很尷尬了,弘光皇帝從南京逃出來就落在叛徒手裡,隆武皇帝逃跑還帶著好幾車書籍,當然跑不了被抓。永曆倒是能跑,但是越跑越往西南腹地跑,直到跑到緬甸,被緬甸人抓住送給吳三桂,可見都不善於逃跑,比起趙構差遠了。

  • 2 # 無奈且向上

    原宋史學會會長朱瑞熙稱:“宋高宗在對金關係上,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殺害岳飛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領”。

    裝瘋賣傻逃回宋營

    北宋滅亡前,趙構作為皇子被送到金營做人質,有兩種說法,一種說趙構面不改色心不跳,迎著金兵的大刀慷慨力爭,毫無懼色。還有一種說法,“辱在強辭加罪,不能抗辯力爭。而並無愧奮忿怒之情,一如木偶無知。疑南朝擇一痴漢,投畀北營”。就是說趙構把自己假裝成一個傻子,金華人信以為真懷疑被騙,就把他給放了回來。這也算是一種機智吧。

    南宋之處勵精圖治

    南宋之初,趙構初等大寶,啟用宗澤,李剛登老臣,穩定了朝廷,據守黃河以南國土,並打退了金兵對開封的一次進攻。後來儘管長江以北丟失,但高宗任用韓世忠,岳飛登名將,剿滅偽齊政權,南宋軍力迅速恢復,初現中興之兆。但趙構從心裡沒有克服對金兵的恐懼,極力主張乞和,在奸佞秦檜的慫恿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了岳飛,自毀長城,只得向金國割地求和。

    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南宋建都建康,趙構又遷居揚州,在金兵圍攻揚州後,趙構徹底嚇破了膽,為下海逃跑方便,便改都杭州。為了避戰一味向金國乞和,甚至不惜將後來收復的土地割讓給金國。只是為了貪圖一時安逸,其實,南宋趙構才是真正的投降派的首領。

    不過,趙構對南宋的建立有功有過,但其一味求和,實則是投降。不能舉起反金大旗,一舉恢復失地,偷安一隅功難掩過。

  • 3 # 君山話史

    身為徽宗皇帝的第九子,若排資論輩,康王趙構就是八輩子也當不上皇帝。但歷史卻陰差陽錯地選擇了他,從這點看,他無疑是幸運的。然而,性格決定命運,過於軟弱的性格,又使他不可能成就雄圖霸業,反而因為一而再地落荒而逃,留下“逃跑皇帝”的惡名。

    這裡,我來梳理下趙構從康王到皇帝的艱難歷程。

    一切要從公元1125年說起。這一年,金國大舉興兵南下,長驅直入,殺到開封城下。宋欽宗被嚇破了膽,他一方面搜刮京城中的金銀財寶以作為戰爭賠款,另一方面把弟弟康王趙構、少宰張邦昌送到金營充當人質。當人質可不是好玩的,搞不好要掉腦袋。就算沒掉腦袋,被金人擄到北方,估計一輩子就是囚徒的命。不過,他運氣還算不錯。不久後,宋欽宗以肅王趙樞代替康王趙構為人質,趙構才得以重獲自由。

    好景不長。次年(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第二次兵臨開封,六神無主的宋欽宗派王云為和談使臣,與康王趙構前往金營,欲割三鎮求和。兩人行到半途時,被憤怒的老百姓圍攻,憤怒的人群把王雲視為賣國賊,殺之而後快。康王趙構見民怨沸騰,嚇得不敢前去金營,躲到相州。

    看來民眾不可欺,國難當頭,大家都強烈要求政府全力抗戰。宋欽宗不得已之下,改變投降立場,下詔任命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招募義勇軍保衛京師。離開京城的趙構因禍得福,避免了被金人擄走的命運。

    靖康之變,北宋覆亡,宋徽宗、宋欽宗被俘,皇室宗親也都被抓到金國。金人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張邦昌政權形同虛設,政令不出朝廷。無奈之下,張邦昌只得還政於趙氏,而這時趙氏皇族基本上都被俘了,最有資格的人,只有康王趙構。

    該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登基,是為宋高宗,南宋的歷史也以此為開端。宋高宗即位後,改年號為建炎。

    在南宋開國後幾年,宋高宗趙構的日子,過得實在不比蒙難中的老爹老哥們幸福多少。他幾乎天天都身陷在一種深深的惶恐之中,不敢把都城設在開封,擔心有一天跟老爹老哥一樣淪為金人的階下之囚。他想把都城遷往長江以南,離金人越遠,他就越有安全感。他的最高目標,就是能使自己的小朝廷苟且偷安,除非金國一意要徹底滅掉大宋,否則的話,總有迴旋的餘地。

    趙構上臺後不久,就罷免主戰派領袖李綱,重用主和派人物黃潛善與汪伯彥。太學生陳東、進士歐陽澈等上書力請朝廷挽留李綱,罷免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宋高宗勃然大怒,竟然下令將陳東、歐陽澈兩人斬首於東市。從一開始,宋高宗趙構就對戰爭不抱有任何信心。

    宋高宗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揚州,這裡距離金兵甚遠,皇帝總算喘了口大氣。這位開創南宋的皇帝沒想著如何籌劃反攻,而是隻想討好金人,他派遣特使王倫前往金營,幻想休戰議和,能偏安一隅他也心滿意足了。但偏偏事與願違,金人並不想談判!

    當南宗特使王倫抵達雲中,金國掌權的鷹派人物宗翰不僅不談判,反倒把他給押留了。宗翰對宋朝特別藐視,金兵一進攻,南宋皇帝便望風而逃,一國之君沒用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麼談判的資格呢?

    1128年,金國兵分兩路出擊,一路以大將婁室統領,進攻陝西,另一路以宗翰統領,大舉南侵。宗翰揮師南下後,勢如破竹,速度之快,遠遠超出宋高宗的預料。金兵攻陷濟南府後,長驅南下,席捲東部,如入無人之境。宗翰一路如入無人之地,殺至楚州,攻破天長軍(安徽天長),前鋒距離揚州只有數十里!

    宋高宗聽說金兵已殺至揚州,嚇得魂不附體,拉來馬匹,馳往城外,到了瓜州後,找來一艘小舟,渡江到了對岸的鎮江府。近臣王淵說,金兵若打過來,鎮江是守不住的,不如逃往杭州。不消說,宋高宗採納了王淵的建議,一路逃到杭州去了。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來到了江寧,並把江寧改稱為建康府。皇帝還是念念不忘投降,只要金人大發慈悲,給他一塊清靜之地,他就知足了。為了讓金人滿意,他索性面子也不要了,尊嚴也不要了,我當金國的藩臣,這樣總行吧。宋高宗派使臣洪皓到金國議和,宣佈願意去正朔尊號,就是說不用皇帝稱號了。然而,一向輕視宋人的宗翰又一次把宋使扣押了,我可以武力吞併全宋,為什麼要談判呢?

    宋高宗甚至給金國統帥宗翰寫了一封哀求乞憐的信,幾乎連一丁點的尊嚴也沒有,我們且來看看片斷:“古之有國家而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故前者連奉書,願削去舊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尊無二上,亦何必勞師遠涉而後快哉!”

    這封信的惟一作用,是讓金人無所顧忌地對南宋發動史無前例的大進攻。

    建炎三年(1129年),金國四太子兀朮為統帥,動員蕃漢之師,南侵兵力之多,為歷年來之最。南宋帝國的防禦線,再次輕而易舉地被全面突破。

    自戰爭爆發後,宋高宗自然沒有勇氣呆在建康,他一下子又逃到杭州去了,把杭州改為臨安府。豈料兀朮獲悉高宗去向,便分兵前來,想要生擒大宋皇帝。高宗在臨安剛呆了七天,發現大事不妙,趕緊撒腿便跑,竄至越州(紹興)。

    兀朮的金兵長驅南下,正如高宗皇帝自己說的:“今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天地茫茫,他能往何處去呢?尚書左僕射的呂頤浩建議說:“萬不得已,莫如航海。敵善乘馬,不慣乘舟,等他退去,再還兩浙。敵出我入,敵入我出,這也是兵家奇計呢。”好一個兵家奇計!說好聽叫奇計,說難聽就是逃跑。高宗一聽,彷彿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溜煙逃往明州(浙江寧波)。

    金兀朮攻陷臨安(杭州),發現宋高宗已經逃往明州,便命部將率四千精騎一路急追,馬不停蹄殺嚮明州。宋高宗別的本事沒有,逃跑的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他在明州失陷前,乘船逃到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

    宋高宗不是要玩“敵出我入,敵入我出”麼,金國統帥兀朮就陪著他玩。金兵雖不善乘舟,但也組織了一支舟師,入海追擊宋高宗。可憐的宋高宗還未來得及喘上一口氣,又開始新的逃亡之路,從定海逃到了溫州。金兵在海上追了三百里,算宋高宗命大,沒有落入敵人之手。我想,“逃跑皇帝”之美譽,的確非宋高宗莫屬。

    這次逃命,把宋高宗的魂都嚇丟了一半。不過,他總算明白了一點事:自己沒點實力,想談判也沒門。不管高宗心裡多麼不願意繼續打這場戰爭,他還是不得不應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軍事力量才有了起色。特別是對武將許可權的放寬,令將領們有了較大的戰場自主權,這才有吳玠、吳璘、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的表演舞臺。

    性格決定命運,宋高宗怯弱的性格決定了他抗戰立場的不堅定性。即便在岳飛等人奪回戰爭主動權,他仍寄希望於和談。倘若沒有南宋中興名將們的卓著功勳,狂妄的金華人本是不願意和談的。終南宋一朝,沒有出現過一個雄才偉略之君,這次軟弱的基調,在宋高宗時早就註定了。

  • 4 # 風光藝境

    作為趙宋中興之君的宋高宗趙構,開創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基業,可歷史評價卻不高,貶多褒少,並沒有像漢光武帝劉秀那樣得到後世的尊崇。究其因,這與他的立國器局不大,缺乏銳意進取、北伐恢復的宏圖,而是奉行屈辱求和、苟安半壁的保命主義。說他是‘逃跑皇帝’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

    沒當皇帝前,康王趙構就有畏敵避戰、不援京師、不救父兄的逃跑汙點。趙構是宋徽宗的九兒子、宋欽宗的九弟,封康王。靖康元年(1126)中旬,金軍東、西兩路大軍會攻北宋京師東京城前夕,宋欽宗命康王趙構出使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至金東路軍統帥完顏宗望大營議和。康王北行至磁州(今河北磁縣)因守臣宗澤勸阻而南返相州(今河南安陽)駐留下來。下旬,金軍圍困了東京。閏十一月十八日,宋欽宗委任康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統領各路勤王大軍速速救援京師。而七天後,東京便告陷落。十二月初一日,康王在相州開大元帥府,起初有兵馬萬餘人,後漸增至八萬人,日後的南宋四大中興名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岳飛(時岳飛僅為從七品的武翼郎,官職、官階遠低於那三位,但後來比肩)此時皆在其麾下效力。但趙構懾於金軍的強勢,根本未顧翹首以盼的父兄死活,未敢西進一步以救援京師,反而東避至濟州(今山東鉅野縣),這應該算是保命逃避吧。

    金軍於1127年三月下旬開始分批撤軍北歸,擄掠徽、欽二帝及皇室宗親、官吏、工匠等三千餘人凱旋,四月初一,最後一批金軍撤離東京。在京的皇族被金人擄掠一空,僥倖在外的趙構成為宋徽宗一脈的唯一骨血,他遂成了趙宋政權不二的合法繼承人。在宗澤等大臣的擁戴下,趙構於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稱帝,是為宋高宗,開創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基業。

    儘管金軍自己全部撤離東京城,黃河以南沒有金人一兵一卒,但趙構仍然不敢迴歸故都,只是躲在陪都南京草草即位了事。建政初始,高宗還有點兒恢復河山的志向,起用主戰派李綱為相;可惜李綱為相僅僅七十五日,便被高宗罷免,這標誌著趙構的立國思想發生了逆轉,有意屈辱求和了。立國策略一經改變,留在抗金前沿的中原便擔驚受怕,趙構便開始思謀南遷。十月,高宗南遷至揚州,遠離了險地中原。這一主動放棄中原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其苟圖偏安的狹小器局。

    趙構的躲避政策並沒有討得金人的歡心,由於惱怒於張邦昌偽楚政權的垮臺及趙宋帝國的重建,金人開始了第三次大規模南侵。十二月中旬,金軍兵分東、中、西三路入侵;東路攻山東,中路攻河南,西路攻陝西,攻勢甚為凌厲。1129年正月底,金軍攻破泗州(今江蘇洪澤縣西洪澤湖西岸),隨即馬不停蹄地殺向近在咫尺的揚州城。進犯揚州的金軍僅有五千疲憊騎兵,而各鎮宋軍不下十萬;然宋軍毫無鬥志,數百金騎竟能嚇跑上萬宋軍。正在後宮行樂的趙構乍然接到警報,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據說自此喪失了生育能力。次日,趙構倉皇渡江南逃,踏上了驚弓之鳥的逃亡之路。當日趙構跑到了鎮江府;緊接著西逃呂城鎮(今江蘇丹陽市東南);初五日東逃至常州;初六日南逃至無錫;初七日東逃至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市);初九日離開平江府繼續逃亡,夜晚船隊停泊於吳江;次日抵達秀州(今浙江嘉興市);十一日,趙構乘船南抵崇德縣(今浙江桐鄉市西南崇福鎮);十二日跑到臨平鎮(今浙江杭州市餘杭區東部);十三日進入杭州。好傢伙,一口氣跑了小半個月,躲到杭州總算能喘口氣了。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細寫趙構的逃亡時間與路程,旨在凸顯‘逃跑’的主題。

    逃至杭州的趙構雖然躲開了金軍,卻受到了內部的威脅,遭遇了兩宋三百二十年間的唯一一次武將擁兵鬧事的‘苗劉兵變’,被二將攆下皇位,心不甘情不願地當起了太上皇。幸虧隆祐機智、外鎮文臣武將張浚、韓世忠等勤王,不到一個月趙構成功復辟,有驚無險地度過一劫。

    受到驚嚇的趙構不敢在杭州久留,又於四月二十日起駕北上,五月初一抵達常州;初四駐紮鎮江府;初八抵達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由於金軍有渡江南下的跡象,趙構遂於八月十六日先行安排隆祐孟太后避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自己又於閏八月二十六日離開建康東走,一路輾轉,於十月初八再次駐陛臨安(七月趙構升杭州為臨安府);十七日到達越州(今浙江紹興市)歇腳暫駐。

    就在趙構由建康東往越州暫駐期間,金人大起燕、雲、河朔之民為兵,擴軍備戰。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掛帥,率軍南下攻宋。十月,金軍一路於黃州渡江,入江西追趕隆祐太后。十一月初四,宗弼攻破和州(今安徽和縣,隔江與採石磯相對,為江防重鎮),隨即揮師橫渡長江,二十六日克建康。

    趙構是聞警即逃,建康城陷落的前兩天,他便離開越州,臨時駐紮于越州城西北郊錢清鎮。夜間接到健康敗報,趙構下詔回浙西迎敵,被大臣勸阻,遂決定航海避敵,便於二十八日乘船東走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十二月初五抵達明州暫駐,君臣商定航海避難。

    宗弼攻克健康、部署妥當後,隨即揮師馬不停蹄直驅臨安。十五日金軍攻克臨安府,;同日趙構乘坐樓船開逃,十七抵達定海縣(今浙江寧波市鎮海區城關鎮);十九日來到昌國縣(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區)。這時,趙構聞知金軍分兵從諸暨奔向嵊州,直攻明州,君臣便又決定移船至溫州、台州以躲避金軍。二十六日,趙構君臣及三千護駕軍揚帆南航,駛向溫、臺。來年大年初一,海上狂風大作,趙構一行的乘船停泊於茫茫大海中。

    宗弼揮師縱橫江南,破越州、明州、定海,緊追趙構的屁股後頭窮追不捨,發誓要‘搜山檢海捉趙構’。誰知趙構卻乘船漂到茫茫大海中避難去了,宗弼只能是望洋興嘆,掃興而歸了。二月初三,宗弼宣稱‘搜山檢海’結束,率軍自明州回撤臨安;十五日撤至鎮江,在黃天蕩(即今江蘇南京、鎮江二市間瓜埠至青山段長江江道)遭到宋將韓世忠的邀擊,兩軍相持四十八天,宗弼以火攻燒燬宋軍戰船,渡江北走。五月,統制官岳飛岳飛襲擊金軍後隊,收復建康。

    形勢好轉,危機解除,趙構終於結束了海上漂流的日子,棄船上岸了。四月初三,趙構回到明州;十二日抵達越州暫駐。至此,趙構結束了為期半年的逃亡日子。

    金人見趙構不易即滅,遂於九月扶立大漢奸劉豫為偽齊皇帝,扶植個傀儡政權,藉以形成軍事緩衝區。至此,宋金雙方形成相持階段,趙構終於緩過氣來,半壁江山總算是保住了。

    透過對趙構逃亡經歷的詳述,可見送他‘逃跑皇帝’的桂冠不算貶低這位中興之君。

  • 5 # 聽雨喜雨

    人不能不動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只能是個飯桶!

    自己不懂,要向大師學習,而不是向沒有腦子或者說不動腦子的庸俗之人討教!

    民國大師呂思勉及民國著名史學家陳龔祿對趙構及岳飛的評價得出與大眾完全不同的結論,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經過實地考察,也得出朱仙鎮大捷為虛假虛假歷史。

    陳恭祿(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

    在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課程。1934年完成了近60萬字的鉅著《中國近代史》,被列為大學叢書之一。

    1936年重回金陵大學任教,為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63年底,撰成《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對中國近代史史料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和系統介紹、評價。

    "文革"後,197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召開了隆重的陳恭祿先生追悼會,恢復了他著名歷史學家的名譽。

    陳恭祿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科草創時期重要的先驅者之一,陳恭祿是20世紀30、40年代以學術為職業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是一個典型的學院知識分子,他試圖站在學者的立場上客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以著作來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以學術來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的發展。主觀上他不傍依於任何黨派,在客觀上卻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

    陳恭祿1944年出版的《中國通史》,評價宋高宗:高宗備受艱苦,崇尚節儉,享受遠不及大將。聽政至勤,幼年曾受良好之教育,愛好書字,大政之決定常為慎重考慮之結果,唯以祖宗之法為精審詳備,不欲有所變更。其收大將兵權,恢復舊制,為其一例。高宗深謀遠慮,過於其後諸帝。

    呂思勉民國大師同樣結論,南宋諸將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等因為趙構放權放錢,權利及行事風格形同軍閥,飛揚跋扈,各自為政,不聽指揮,無法形成有效合力,再戰再敗。

    至於岳飛,確是冤死,但同收大將兵權以恢復舊制的大背景有關。先是金人深入淮南,形勢危急,高宗詔岳飛赴援,飛不出兵,朝廷深以為憾。大將驕橫,成為嚴重之問題。後召大將並赴行在,及至,罷其兵權,出於韓世忠、岳飛意料之外,其部將至欲為變,即張憲意圖政變,岳飛以此冤死。所以張憲是岳飛之死的罪人。

    趙構是一個很有能力,有嚴格自律,有嚴格紀律的能人。

    比如高宗禪位,歷史上有幾個皇帝強壯之年讓出至高無上的權利的,他的胸懷超過絕大部分人的胸懷,他的胸懷深不可測,不是鼠目寸光之輩可以洞察的,是他讓宋得以延續一百五十多年。

    至於有人說他方便逃跑,只不過這類人連井底之蛙都不如,偉人的想法也是你能理解萬一的?

    紹興四年,傀儡皇帝劉豫在金兵的支援下進犯江南。宰相趙鼎決計請宋高宗御駕親征,魏矼主動請求從徵。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位大將勢均力敵、各懷私隙、不肯協作。魏矼奉命從中調停,他奔走於各軍,對將領們曉以大義,勸以大局為重、放棄私怨。在他的說服下,各將領表示願意棄前嫌、共禦敵。於是御駕親征,三軍一心,軍威大振,屢戰屢捷。

  • 6 # 雄鐵

    趙構堪稱宋朝史上難得的中興之君。沒有中興之君哪來的中興之朝?也就沒有所謂的中興四將。自古人無完人。後人的評價大多數不能站在當時的條件來考慮,都是馬後炮。趙構如果不跑到江南,那宋朝就早一百多年滅亡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 7 # 程希C

    歷史上對於趙構的看法都是持貶低的態度,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應該是功過參半。

    史書上講康王趙構文武雙全,金人大舉南下,要北宋割地賠銀,當朝宰相和親王為人質到金朝,宋欽宗委曲求全派當朝宰相張邦昌前往金朝,但是親王無人敢應,此時康王趙構挺身而出前往金營,可謂是英勇過人。此二人來到金營,金國大將完顏斡離不想要嚇唬嚇唬二人,張邦昌在後面嚇得渾身顫抖,康王趙構昂首挺胸大搖大擺走入金營,指著當時大營掛著的金營無人能拉動的寶弓,拉弓滿月,震煞金營,由此可見,他並不是一個膽小懦弱的皇帝,但是是什麼原因讓趙構落了個“逃跑皇帝”而給人留下膽小懦弱偏安一隅的名聲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其一靖康之難他親眼所見百姓暴動活活打死一員大將使之不相信百姓,其二,自太祖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國,使之重文輕武不相信武將,其三,無名相輔佐,多為汪博彥,秦檜等奸相,使康王趙構耳根多為讒言。

    但也正是因為他的逃跑,為大宋儲存了一定的軍事實力和根基,而在藝術上趙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雖未能實現中興,亦未亡國,所以說客觀上講,康王趙構不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但也沒有人們所貶低的那麼不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騷擾電話難忍,有什麼語音聊天機器人可以報復它們(浪費對方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