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靖853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路拜年等[1]。

  • 2 # 多爾區

    1.大年初一早上起的很早,5點鐘左右就起了,寓意起的早過的好。起來後把所有的燈開啟,就去燒水下餃子,在餃子快要出鍋時再去放鞭炮。出鍋的第一碗餃子要去供天爺爺,讓天爺爺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吃完餃子要給天爺爺燒點紙錢,寓意來年發大財,我們這裡都是在東南角燒,據說可以去掉一年的黴運。

    2.和家族裡的其他人集合,一塊去拜個早年,笑呵呵過年。

    3.拜完年後,基本就可以玩了,和朋友打打牌,玩玩麻將。

    4.大年初一不能洗衣服,寓意就是不能把好運財運洗掉,也不能理髮。

    知道就是這些。

  • 3 # 手機使用者70896763888

    去給長輩挨家拜年,進房看見長輩都做在坑上,小輩進屋在地上嗑頭,長輩拿出準備好的五角錢給你,算是今天的紅包。

  • 4 # adu的天空

    我老家鄂西北,大年初一一般就在左鄰右舍走走,討一杯新茶喝,互相祝賀新春快樂,,關係好的中午一起吃個飯喝一杯。還有就在兄弟姐妹之間走動,包括堂兄弟姐妹,中午聚一起大吃大喝,晚上換一家,每年有個輪流。

    以前還在老家的時候,我們堂兄弟十幾人,初一早餐去小爺爺家吃,他是我們最高長輩,必須初一早晨就去拜年。也是正兒八經的酒席,先上十幾個涼拌菜喝酒,記得有豬瘦肉,豬白肉,豬舌頭,豬肝,牛肉,鴨掌,鴨脖子,豬耳朵,蝦,花生米,涼拌藕,青蘿蔔絲,木耳,豆芽也有涼拌的,會上一個酸湯,有十幾個冷盤。喝差不多了,接著上熱菜,基本都是一盆雞肉,扣肉,豬蹄,羊蹄,羊肉煲,臘魚,臘肉,醬板鴨,中間還有湯,吃差不多了就上油炸丸子,炸紅棗,好多油炸食品。最後吃小油條(當地叫炸饃),水餃。

    基本上都是醉醺醺的,騎車趕到我大姐家中午飯。每年姐夫做的30多斤老黃酒,中午基本酒罈見底,不喝歪幾個不算數。

    初二開始走親戚了。祝朋友們新年快樂啊!

  • 5 # 音樂春哥

    我家在遼寧西部的一個偏遠農村,過年習俗還是挺多的,也很有意思,大年初一,早晨起來後,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要穿新衣和新襪子,然後去同一個存的親戚家,晚輩給長輩拜年,小孩們帶著鞭炮,到誰家就放鞭炮,可熱鬧了,親戚家會給小孩很多糖啊瓜子啊之類好吃的,然後全村所有的人會在一個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集中放鞭炮,老人們會燒紙祈福之類的,然後這個過程就是迎喜神,以後所有人必須回自己的家,意味著把喜神接回家,然後大人小孩才能再出來玩嘮嗑……

  • 6 # 浪跡195254673

    我這裡的風俗大年初一每個家族。的晚輩在早上六點左右。不論男女要去給長輩拜年磕頭問好,相互啦啦家常增加感情、給孩子分紅包。然後再去朋友,發小、同學家給長輩拜年聊一聊,

    有舞龍燈的、妞秧歌,這風俗一值流傳至今。人是有情感的相互之間走一走聊一聊問一問。既增深了友誼又加深了感情,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7 # 196993ZCF

    大年初一早早起床,放掛鞭炮下餃子吃飯,每年先去父母家和父母聊聊天嘮嘮家常,中午一起吃飯,然後去看看父母親雙方的親戚朋友們……大年初一很快樂的一天就過去了……

  • 8 # 楷書13

    家中有老人的,早飯後先請安,並言去本家拜年。老人一般會高興地攆你快去,個別時候會有些囑咐,比如特別看誰的情況。去本家拜年,應自家男性的兄弟一起,女性的妯娌姊妹一起,按住的遠近順序走一圈,原則上只拜長輩,外加比自己年齡大的老兄嫂。拜完本家再拜鄰居要好的長者。

    拜年時,每家都有一間正屋供著家堂,案前主人早放好了蒲團,拜年者雙膝跪在蒲團上,先無聲磕一個頭,是對先逝者的敬念;然後依次喊著對長的稱呼,如“大爺”“大娘”等,說“給XX磕個頭”逐個叩頭。

    從初一開始,做飯是男人的事,要女人歇著,表示女人忙家務一年了,要休息一下,算是古風中對婦女的尊重吧。不過也有一說,就是家中供家堂,屬於先人回來過年,忌諱見女性,因為每頓飯都要在案上擺熱飯,不宜女人幹。初三送了年,一切照舊。不過現在大多數家庭都不興這一套了,移風易俗嘛。

  • 9 # 迅爺走卒

    回答問題前,首先祝各位:新年快樂、財源滾滾、萬事如意!

    大年初一的風俗習慣各地都有不同,因為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既然問到的是“你們那裡”,先點明我們這裡的地方——湖南省長沙寧鄉市。非常懷念八九十年代的過年,那時候氛圍濃厚,是真正的開心、真誠、純粹地過年,現在是越來越淡了,淡得就像是應付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了。所以,我這裡要說的大年初一的習俗還是舊時的習俗,那才是真的過年。

    正式的過年儀式

    第一件事是開財門。零點的鐘聲剛敲響,預示著新的一年開始。除夕守歲到零點,那時一家人還沒有休息,母親通常會點上香燭,父親開啟大門,點燃鞭炮,噼噼啪啪地迎接財神的到來。這時候,方圓數里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綿延不斷,如果那年收成好,鞭炮聲會一直折騰到天亮。家裡人通常會根據鞭炮的響聲來判斷今年是否會家庭興旺。

    第二件事是祭祖。新年的第一頓飯肯定是祭祖。凌晨五點,父母就起床了,蒸肘子、豬蹄和鯉魚是必備的三樣,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菜餚是每年都可以不同的。桌子一定要擺在堂屋正中。香燭紙錢和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開財門和祭祖的這兩封鞭炮通常都是最長最好的,那裡候稱為“萬響鞭炮”,號稱可以響一萬下。裡面通常會夾著很響的炮仗。

    第三件事是吃新年飯。祭祖後,家人把飯菜移到廚房(俗稱灶屋),飯一定要倒回飯鍋後再重新盛回碗裡吃,否則後輩中會出傻子。如果在吃飯時,恰巧碰到有客人過來,會是家裡今年添丁的好兆頭。

    第四件事是去墳山給過世的先祖拜年。通常也是備好香燭紙錢和鞭炮。

    第五件事是鄰里間串門相互拜年。那一天,同鄰人一般都會三五結伴,去上下鄰居和同村人家走走,說些“恭喜發財”“拜年了”之類的吉利話。一般家裡留下的是長輩和在家招待客人的婦女,其餘的人都出去拜年了。招待客人通常是瓜子糖果之類,80年代物資饋乏,所以小孩子最盼的就是過年了,一圈下來,口袋裡能夠裝滿糖果,正月的零食都不用發愁了。現在孩子拜年是看不起這些零食了,都是禮貌性地拜一圈就走了,大人更多的是圍在一起打麻將,再也沒有先前的氛圍了。

    娛樂活動

    1、玩彩燈。是龍燈的一種,與元宵的燈是有區別的,元宵的燈裡面要燃蠟燭,而彩燈因為是白天玩,所以不用點燭。彩燈是一個龍頭一個龍尾,中間有七個龍把,用一個長條的龍被連在一起,龍被通常是黃紅兩種顏色相間,兩邊呈牙狀。九個人舉著龍把,加上前面舉著珠叉(紅色的近似球體)的一人共十人,旁邊有敲鑼打鼓吹鎖喇的人,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隊伍,很是熱鬧和威武。玩的花樣都是寓意吉祥的,如“四季發財”“二龍戲珠”等等。

    2、舞獅子。兩人舞獅,其它的團隊與玩彩燈的相似,只是沒那麼熱鬧。

    3、打對子花鼓。花鼓戲是流行於益陽、長沙、寧鄉等地的地方特色戲劇。對子花鼓的表演者通常由年齡不大(少年兒童)的一男一女組成一對,化戲劇的濃妝和穿戲服,小時候看著覺得特別漂亮。他們邊唱邊跳,旁邊還有由大人組成的一個樂隊配樂。劇目大概有《劉海砍樵》《正月裡鬧新春》等,其它的記不大住了。

    像表演這類節目的,家裡條件通常不是很好,趁著正月這段時間抓點收入,一般家裡條件好的不會允許做這些事情。在鄉下人看來,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討米要飯。當然也有對這些事感興趣的人參與。因為那時候農村普遍不富裕,接待這類節目是需要主人家打發紅包和菸酒茶點招待的,我記得紅包最開始是每次一兩元、漸至十元二十元,後面到了一兩百元,不過越是到後面紅包漲得多,玩這種節目的卻越來越少了。先前多的時候,每天能夠接待十來撥這樣的隊伍。當然,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會歡迎這類娛樂專案,正月裡不好駁人家的面子,遠遠地聽到這種敲打聲就打門關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去其它鄰居家蹭節目,看熱鬧。

    過年禁忌:一是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二是不能打碎鍋碗瓢盆;三是掃地後垃圾要堆在家裡的角落,不能往外倒。

  • 10 # 文藝—青年

    首先對“大年初一”做一解釋,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古稱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 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 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據記載,華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 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 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對於我們那邊的習俗,大年初一這一天有好多傳統文化:

    1.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拿著蠟,香,紙幣去廟裡燒香,一個是家神廟,一個山神廟,這兩個廟都要燒香祭拜,放鞭炮。

    2.燒香回來後全家人就開始做大年初一的早飯了,這一天的早飯可以說是全年最豐盛,最齊全的早飯,一家人炒十幾個菜,雞鴨魚肉等一大桌菜,吃著喝著,是最幸福的一天。

    3.吃完早飯,準備迎喜神(財神),根據當地風俗迎喜神是代表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庭幸福,身體健康,財源滾滾。男人和小孩拿著蠟燭,香火等祭拜品,將家裡的車,家禽豬牛羊等根據當天喜神的方位,比如東南,西南,將頭都朝這個方向燒香祭拜,放鞭炮。

    4.走親戚,走親戚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天走親戚要根據自己家裡的親戚分類走,哪個是最親,以此排序走親戚。

    5.燒新靈,這是當地的風俗,是一年中村裡去世的人,大年初一這一天拿著紙幣給去世的這個人燒香祭拜,表示給死者的尊敬。

    6.村裡打鼓敲鑼一系列活動。

    7.年輕的給年長的要去拜年等。

  • 11 # 營養師邱欣曄

    我的家鄉是各個姓氏的親戚結隊,男人一幫,女人一幫(未結婚的姑娘不拜年),大概早晨7點出門,在村裡各家各戶拜年,當然了先去當家的親戚,再去鄰里,基本8點就完事了

  • 12 # 灰子說

    我們大年初一是要出去給長輩拜年的,這裡的拜年指的是磕頭拜年!

    小時候屁顛屁顛的可愛去了,因為有糖果和瓜子吃,拜完年回來就成了小地主!

    現在感覺大家都不怎麼磕頭拜年了,我回家的話,也只是跟一個家族裡面的長輩磕頭拜年,別人家都不去了!

  • 13 # 雅緻生活號

    之前一直都是小輩給長輩磕頭,有的村還流行弟弟給哥哥磕頭,很少,一般都是長輩。這幾年,建設新農村,初一拜年都不允許磕頭了,串串門聊聊天。但三代以內都在拜年磕頭,我還是贊同的!

  • 14 # 老漁破船

    算不算習俗,俺這裡初一就是拜年,去過的每一家都不坐下,問好了就走,畢竟拜年的太多,要給後來者留地方和時間。每年如此,形成了習慣

  • 15 # 做個出色的農民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吃完早飯,本族的兄弟,集中在一起,給本族的長輩拜年,到了長輩家先問聲長輩過年好,長輩家事先擺好瓜籽,糖塊,等一些好吃的,長輩看到這麼多晚輩,心裡特別高興,後繼有人了,等到給長輩拜完年,也快中午了,各自回家吃餃子囉。

  • 16 # 琵琶嘴

    我們白鹿原上,正月初一的拜年,到解放前後及五十年代初期仍很興盛。哪是全村舉家出動的活動,人來人往,《登門走戶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

    新婚不久的新媳婦穿著花裙子,由家人領著排家磕頭拜年,稱之為《拜合村》。我及夥伴們更是不失此機,盡力的多跑些家數磕頭拜年,那些婆、爺、娘,達們,一定會發給核桃、紅棗、洋糖、花生之類,我們個個滿載而歸,無比的開心!

    我以上的回憶只是昔日的事,現今的拜年,只是口上問候、問候,早己不《磕頭下拜了》!登門走戶己不成風了!那麼,人們幹什麼呢?同令人,相好的聚會去了。好跳的,跳廣埸舞去了。好唱的,去秦腔自樂班了。好敲的,去鑼鼓隊了。還有好玩麻將的,相約玩牌去了……總之,初一的事,就是做飯、吃飯、祭祖上香、娛樂。

  • 17 # 張長生84934152

    我們林卅是這樣的三十日貼對聯包餃子晚上團園餃子飯,看節日鐘聲響放緶跑,初-四一五點起燒香敬神,吃過餃子去給村裡的長靠拜年,再去祖墳拜年。

  • 18 # 海風詩語

    我們老家正月初一大都不出門 。初二回孃家拜年 。佛教信徒初一去寺廟上香祈福比較多 。初一一整天吃齋的人很多 。 這個不一定是信佛的 ,而是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吧。 覺得新年第一天從清心寡慾開始! 初一一早攜三五好友上街溜達的人也不少。

    小縣城的年味還是蠻濃厚的!蠻喜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海經到底是誰寫的,作者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