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珍更新654
-
2 # 豬媽媽555
知足的人,無論順境或者逆境,都能把此時此刻看成Sunny明媚的時刻,因為他們懂得什麼叫滿足。相信我們在生活中,不時都會遇見很多的不滿,卻往往因為這些不滿,矇蔽了我們的眼睛,發現不了身邊一直很美好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只有一個知足的人才能發現。一個知足的人是很容易滿足的,因為他們懂得從一件在你眼中覺得全是缺點的事物中發現美好,從而把所有事情都看得更加美好。
-
3 # 筠齋
為什麼說知足長樂呢?因為人的痛苦來源大都是因為不知足,因為無明而流轉生死,被業力牽引死去活來不由自主,已然是一大苦了。偏又貪慾熾盛,總覺不滿足,想要更多,更好,刀頭舔蜜,只顧一時,不思長遠。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這些苦都是來源於一顆不知足的心。想要減少日後的痛苦,不如看開,捨得,放下。也不是要人全棄所欲,真那樣,人生還有什麼動力。但要知足,不偏不倚,不欠不過,自是一種養心的好方法。
-
4 # 陽明悟行學宮
知足常樂,養心莫善於寡慾:這句話的重點還是愛對於“寡慾”的理解。
先來一組對比同樣是養心:
《孟子》: “養心莫善於寡慾”《荀子》:“養心莫善於誠”理由:《孟子》: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荀子》: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分析:
孟子文章強調先天,所以他要求寡慾,寡後天之慾,,以免動其心荀子文章強調後天,所以他要求心誠,以磨練先天之心,守仁行義,致誠以後,”則無它事“
所以——所謂寡慾,寡的是除了”仁以為己任“以外的那些慾望。堅守磨練內心的那一個心念,不被外物屈折引誘,孟子和荀子,說的都是一件事,只不過是各自強調了其中的一個方面
這樣的”寡慾“稱為”剛“《論語》: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子對”寡慾“的理解,大概是指具有”剛德“的人,面對困難時能無所畏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利害譭譽都不能動其求仁之心。非素其心,寡其欲不能行,這是儒家所謂”剛“,如果人多欲,則對世界有諸多乞求,剛氣就餒了。
——而此儒家只講多欲不能剛,並不講無慾即是剛,道家所尚無慾,柔道,另當別論。 -
5 # 磊叔
知足常樂
字面意思為:要安於現狀,懂得知足才能快樂,反之就會產生很多煩惱。
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
但是
知足常樂在《道德經》原文裡是這樣寫的: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意思大概是:
人的罪過沒有比不正當的慾望更大的,人的過錯往往起源自你想得到你不該知道的東西,如果知道哪個邊界你該停下來了,才能得到永恆的滿足。所以,知足常樂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太過偏執。再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少,那麼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一個人如果慾望很多,那麼即使有儲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
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
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以上,感謝。
-
6 # 鐵筆禪心
知足才能常樂。這句話就代表了一個天理。你只要知足了就可以常樂。祛除了自己的貪著心。傲慢心。慢慢的你都達到了自己的知足。什麼叫做多什麼叫做少?人睡下了就佔那麼一大塊兒的地兒。死了的時候也是那麼一點點。天地再大也就是那麼一點點的地方可以用!只要知足。剩下的事情就好吧。在一個狹小的房間內彈著琴,不也是一種知足嗎?疫情期間我們都沒有彈琴,這是我老婆在彈琴。她的內心很知足。她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房子。很簡單的吃喝。
-
7 # 飛魚蝸牛
讀詩,讀人,讀心境;學文,學識,學智慧;通古,通今,通曆史。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生境界,不被外界的凡俗打擾,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達到一種簡單的平衡即可,夠了就可以。水過滿則溢位,情過滿則凋零。
“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心就是調節修養,需要心如止水,寡慾才能讓心安靜下來,遠離嘈雜,不讓物質和精神的各種慾望左右自己的身心,隨波逐流。
“知足常樂”需要養心,沒有平靜的心態,沒有平衡慾望的能力,做不到常樂。
“知足常樂”不是讓人懶惰,有時人生遇到困境的時候,經常說知足常樂,把自己關起來,躲避面對的現實,那是逃避,是無限的苦悶,從內心深處達不到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閒庭信步,雅俗共賞;修身養性,厚積薄發,琴棋書畫。生活需要一種境界,不貪圖虛無縹緲,只求順手拈來,順心就好。
-
8 # 爽爽的大跟班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富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杜絕所謂的聖賢和智慧,人民可獲利百倍。
杜絕所謂的仁義,人民自然會回覆到孝慈的天性。
杜絕機巧功利,自然沒有盜賊。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其實都是巧飾,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讓人民的思想有所歸屬。
那就是迴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死私心雜念。
拋棄所謂的“聖賢仁義智慧”之學,就沒有憂患了。
-
9 #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知足常樂,養心莫善於寡歡,怎樣理解?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住在鄉下農村裡,現在的我,再有幾年退休,自己開個雜貨店。
每天與老伴一起看店賣貨,每天不算忙碌,但也閒不著,生意不大,但衣食無憂。
遠在外地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公司裡工作,有技術有文憑,幾年後,就成了公司的骨幹,擔任部門小領導,一天忙得很。
兒子在我們經濟的支助下,買房買車,已經成家立業。
兒媳工作穩定,小孫女漂亮可愛,每天都蹦跳著,不肯呆一會,每一次,在影片中喊我一聲爺爺,我都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這個可愛的寶寶,是我們的血脈傳承,是又一代人的生命延續,每次和孫女影片,都想多看孫女一會,聽著她剛剛會說話,發出不是太清楚的聲音。
老伴已經退休,每天做著三頓飯,忙裡忙外,操持著這個家,她每天的愛好就是追劇,愛看打小日本的電視劇。
我閒暇時,坐在那裡看看書,有時拿起筆來,寫寫我和朋友的過去,寫點我小時候和父母親,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
有時候,寫到和兄弟姐妹在一起,遇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時,自己都在那裡笑出聲來,唉,這一切都成了過去。
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安定的社會中,早上起來,身披清晨的Sunny去晨練散步。
看著公園裡,大夥在一起又說又笑,在鍛鍊著身體。
一位遛鳥的老人,兩隻手裡,各提著一個鳥籠子,開啟布罩,把鳥籠掛在樹杈上。
我耳邊上,就聽到鳥兒們,在互相打招呼,然後,歡快地嘰嘰喳喳,唱起了他們自己能聽懂的歌。
電視裡,不斷播放著外國某個國家,因為土地,民族宗教關係。
宗教衝突,被飛機轟炸炸死了多少人,婦女們哭泣的鏡頭,不忍心去看。
又有多少難民,逃出自己的國家,乘坐小船翻覆在大海中,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幾歲的小男孩,成為難民,淹死在大海中,被衝到海灘上,小男海趴在那裡的電視畫面,震驚了全世界,真是悲哀啊!
在平安的中國,我們要知足常樂,
我為生在幸福的中國而自豪,我為是華人而驕傲!
-
10 # 青木茶館
“養心莫善於寡慾”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意為修養內心的方法在於減少慾望。這與當下流行的“斷舍離”、“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殊途同歸。
人的慾望是無盡的,但又有多少是必不可少或真正有益的?有多少人花高價買手機卻發現只是打打電話、發發訊息,有多少人買衣服只是因為店鋪門口的促銷廣告,又有多少人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自己曾有過某樣東西卻覺得失去了也無關緊要。
此類觀點主張減少慾望,減少慾望不是捨棄一切, 而是不把時間心思花在無意義的事物上。更多地投資自身。這個時候內心非但不會感到空蕩,反而會很富足,更多時間更多心思可用於思考、修身,用於做真正對自己有益的事。這就是“寡慾養心”、“知足常樂”的內涵所在。
回覆列表
“知而不足,何其樂”……
今日春分節氣,恰逢與世界幸福日重逢,又稱“春和”……
早晨恰好又讀了關於“慾望”一詞的理解,每個人都️“慾望”,當“理想”超越了自己可以承受的標準,那將是“慾望”……
疫情,對於我的觸動非常之大,之前我總在為自己設定目標,在忙碌著,對於“家和”的概念,只停留在認知上,實際的生活如白紙一張,沒有留痕……疫情蔓延,我們小區也“封區”14天宅在家裡,我似乎覺得自己要瘋狂的節奏,這種“瘋狂”是,要好好利用14天陪伴家人,如果生命只有14天我該如何存活,如何過好生命的最後朝夕……那麼改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觀……每天早起為家人準備合理的餐食,早晨的15種食材,晚餐後都備齊,白天,兒子的學習時間都按照課程表走,10分鐘的休息時間改成為父母和兒子榨新鮮的果汁,分分鐘鍾都在珍惜,下午時段跑步或者瑜伽,週末時間看看電影,我選擇的是《後天》與《千與千尋》……最現實的災難與最童心的善知,都是一種覺醒……喚醒自己本性的種子……當災難來臨時可以靜觀內心,懂得人生出了生死,要懂得與家人團聚的知足,養好本心,守護好自己的慾望……合理的選擇慾望的真正本質……不亂於心,不困於欲……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