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心如舊

    司馬懿臨死前,為啥不把權力交給司馬昭要交給司馬師?

    讀了一些答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了立長子的時代規矩。應該說這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司馬師年齡大一些,社會經驗多,閱歷豐富,更重要的是,當時司馬師已經握有重要職權,能夠掌控局勢,一舉一動舉足輕重。對於司馬懿來說,司馬師,司馬昭是親親的親兄弟,沒必要厚此薄彼。

    相比於司馬懿,司馬師更加老到,熟喑權力遊戲。請看三國演義一百一十回:“司馬師臥病不起,喚諸葛誕入賬,賜以印綬,加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路軍馬。班師回許昌,師目痛不止,每夜只見李豐,張緝,夏侯玄三人立於榻前。師心神恍惚,自料難保,遂令人往洛陽取司馬昭到。昭哭拜於床下,師遺言曰:“吾今權重,雖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繼為之,大事切不可輕託他人,自取滅族之禍“。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昭急欲問時,師大叫一聲,眼睛姘出而死。時正元二年二月也。

    正元二年(255)二月,司馬師在平定淮南反叛時眼瘤病發,臨死前一再叮囑司馬昭,一定要牢牢把握權力,不可鬆懈,以避免滅族之禍。這也是司馬昭後來為了一首小詩,起了殺掉曹髦之心的主要緣由之一,而父親司馬懿死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他殺了曹爽滿門,以後可能被曹氏反攻倒算的事情,這說明司馬師更狡猾更奸詐,比司馬昭更適合把控政治權力。

  • 2 # 仁勇校尉

    除了其它答案提到的司馬師是長子外,司馬師還是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最重要的助手,而司馬昭在高平陵之變中作用有限。假如司馬懿想傳位司馬昭而不是司馬師,也是做不到的。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依靠的軍事力量就完全是由司馬師掌控。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時,已經被曹爽排擠出權力中心多年,能夠掌握的實力有限。司馬家這時在京城軍中掌握軍權的只有司馬師。司馬師當時的職位是中護軍,這是個非常重要的高階職位,掌握京城的中軍武官人事權和部分兵權。司馬師掌握的這部分兵權,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最重要的軍事資本。

    司馬師另外畜養了三千死士,能夠畜養這麼多死士也和司馬師中護軍職位帶來的便利關係很大。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掌握的軍事力量只有司馬師手中的這兩部分。

    司馬師的地位如此重要,司馬懿前期政變準備的各種策劃司馬師自然也深度參與了。可以說司馬師是司馬懿政變成功除了司馬懿自己外最大的功臣。

    而司馬昭是在高平陵政變前夕,才得到了政變的訊息。前期的謀劃,司馬懿都是瞞著司馬昭的。可見兩人地位極大的差距。

    司馬師如此的地位,自然早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班底,繼承司馬懿的地位不會有任何挑戰。即使司馬懿自己,如果有想法把權力交給司馬昭,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 3 # 平安讀歷史

    因為司馬師是嫡長子,自古以來都有把家族傳給嫡長子一說。司馬師至少在當時是司馬懿最傑出的兒子,並且出任中護軍一職,掌握部分兵權。司馬懿在高平陵兵變得以成功的三千死士主要就是司馬師培養和掌握的。所以在司馬懿死的時候,司馬師無論從哪一方面都看起來比司馬昭更加優秀,司馬昭當時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不足以應付司馬懿死後錯綜複雜的局面。而且如果把權力傳給司馬昭,恐怕也會引起家族之間的內鬥。

    司馬師沒有辜負司馬懿的期望,在掌握大權後,面對群狼環伺的局面,司馬師逐步對曹魏政權中央和地方的司馬家族反對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平定了淮南地區一系列叛亂,穩定了與蜀漢、孫吳的戰線。同時也加強了對內部的控制,先後廢掉皇后張氏和齊王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震懾朝野。在平定淮南文欽叛亂時,文欽之子文鴦帶兵深夜襲擊司馬師,當時司馬師正患眼疾,情況危急之下,眼珠崩出眼眶,後來死於許昌。臨死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司馬昭。

    經過多年曆練,司馬昭也成長了起來,能力已非過去同日而語。對內除掉了傀儡皇帝曹髦,進一步控制了朝政。對外,打敗了徵東將軍諸葛誕的反叛和吳國的干涉,又滅掉了蜀國,為司馬氏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到司馬昭死的時候,其子司馬炎稱帝代魏可謂水到渠成,沒有任何懸念。

  • 4 # 白馬嘯長安

    從宗法制度上,司馬師是嫡長子。雖然當時尚未確立傳嫡長子的制度,但從對家族的凝聚力、減少紛爭內耗來說,漢家的家族逐漸向長子繼承靠攏。

    從影響力和擁有的實權來說,也應該由司馬師繼承衣缽。奪取魏國權力的高平陵之變,司馬師已經參與了司馬懿的軍政大事。包括司馬家的家軍也是由司馬師負責訓練的。而司馬昭還沒有進入集團核心。當高平陵之變前夜,司馬懿向兩個兒子託底交代。司馬昭緊張得一夜未睡,而司馬師安然入睡。

    司馬懿

    司馬師

    司馬昭

  • 5 # 科幻故事鋪

    歷史上的司馬昭,遠比司馬師出名,除了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還有一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這句俗語講的大概就是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鄧艾滅蜀。

    兩兄弟實力相當,再則中國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聰明的司馬懿怎會不知?所以司馬師是唯一的繼承人!司馬懿選定司馬師作為接班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若論軍政能力及歷史地位,司馬昭是遠遠不及司馬師的。

    司馬懿一共生了九個兒子。司馬懿要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只與一個人長期密謀,就是司馬師。到了政變前的那一夜,司馬懿把計劃告訴了司馬昭,那時的司馬師聽後就跟沒什麼事似的。而司馬昭聽後卻嚇得一夜沒睡著,一身冷汗,緊張兮兮,坐臥不寧。司馬懿由此認定大兒子司馬師更有大將氣度。

    司馬懿去世後,因高平陵政變留下的惡劣影響,實際上司馬家執掌的政權非常不穩。司馬師被任命為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成為第一權臣。

    司馬師一步步對曹魏政權中央和地方的司馬家族反對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平定了淮南地區一系列叛亂,穩定了與蜀漢、孫吳的戰線。加強了對內部的控制,先後廢掉皇后張氏和齊王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震懾朝野,反對力量頓時鴉雀無聲。

    更重要的是,司馬師完成了對曹魏元老力量第二代子弟,即紅二代的思想改造,把他們緊密團結在司馬家族的周圍,司馬氏的“大晉夢”成為新興權貴的共同夢想,在事實上奠定了魏晉禪代的政治基礎。

    可惜在平定淮南文欽叛亂,文鴦帶兵深夜攻擊司馬師,當時司馬師正患眼疾,情況危急之下,眼珠崩出眼眶,公元255年,司馬師死於許昌。由於沒有兒子,臨死前,他將權力移交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昭。

    歷史上司馬師是有一兒,名叫司馬攸,但其實司馬攸也是司馬昭的親兒子,當初因司馬師膝下無子,司馬懿做主把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但在古代,一旦過繼給別家成為別人的嗣子,就和本家沒有宗法上的關係了。儘管司馬攸是司馬昭血緣上的兒子,但是宗法上只能是他侄子。

    司馬昭接替哥哥任大將軍後,對外西滅蜀國,南征東吳,基本蕩定天下,對內,幹掉曹髦,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只不過是順手摘掉早已經熟透了的果子而已。司馬師是一個優秀的權謀家,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個將國家利益、革命大業看得高於一切的負責任的領導人,一個亂世中的英雄。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馬師,沒有來得及享天下之大位,只活了48歲。

    司馬昭執政後,因與哥哥感情深厚,一度要立司馬師之子為世子,後來大臣勸諫,考慮到政權穩定,才改立司馬炎。

    後來,開創晉朝的晉武帝司馬炎追諡司馬師為景皇帝,算是對司馬師一生功業的最好緬懷和評價。從分久必合的歷史大趨勢看,由三國分裂到晉朝統一,是歷史的大潮流。司馬師正是順應了這個潮流,推動了歷史進步,最終為此獻出生命。這也是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吧。

  • 6 # 穿越再現彼岸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這是高貴鄉公曹髦(魏帝)親自討伐司馬昭時所說的話,司馬昭當時已經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政局。在司馬氏掌控曹魏的過程中,司馬師功不可沒。要是比才能手段狠辣,司馬昭肯定比不上司馬師,司馬師的才能要比司馬昭高出一截的(有人稱他文比司馬懿,武比司馬昭)。(司馬師劇照)

    司馬懿為什麼優先選擇司馬師?

    一、宗法制度的原因。嫡長子繼承製是自西周以來基本的宗法制度,在曹魏時期的司馬懿也免不了俗的,優先培養物件就是自己正妻所生的嫡長子司馬師了,司馬昭是老二處於輔助的位置。(長子繼承製圖)

    如果嫡長子在政治軍事上沒有才能,司馬懿肯定會選擇自己適合的後代繼承他的政治事業的,從司馬懿培養的後代發展來看,司馬師文武兼備,心狠手辣,足以繼承司馬懿的衣缽。而司馬昭只注重在軍事上的培養,不像司馬師文武兼備,兄弟兩個相輔相成的關係。

    二、司馬師果斷殺妻。年輕的司馬師娶了夏侯徽為妻子,夏侯徽是曹魏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的女兒,親舅舅是曹真,這段婚姻明顯是一場政治婚姻,曹魏希望透過聯姻控制司馬懿家族。夏侯徽和司馬師共生了五個女兒,夫妻感情不錯,不過也讓她發現了司馬師的不臣之心,司馬師為了不讓夏侯徽將這樣的訊息提供給曹魏當權者,趁著疫病流行的當口,毒殺了年僅24歲的夏侯徽,謊稱是得疫病而亡。(夏侯徽劇照)

    三、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豢養了大批死士,以防不測。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的武裝是司馬師豢養的3000死士(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整個執行者也是司馬師,司馬昭始終處於輔助的地位,在政變成功後,司馬師的功勞排在第一位。根據史書記載,當司馬懿決定發動政變時,叫來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司馬師談定自若,而司馬昭整夜睡不著覺,非常焦慮。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全盤計劃司馬昭是沒有全部掌握的,真正掌握全域性的是司馬懿和司馬師,而且司馬師是最重要的執行者,親兄弟也是有先有後的。(司馬昭劇照)

    在司馬懿眼中,司馬師才能明顯要比司馬昭高出一截的,因此優先選擇了嫡長子司馬師。

    司馬懿的選擇是否正確?

    251年司馬懿病死,司馬師獲封大將軍,掌控曹魏軍政大權。剛剛登上權利高峰的司馬師急於建立軍功,於252年進攻吳國的東興,東興之戰卻被吳國諸葛恪擊敗,當朝臣準備處罰戰敗的將軍們時,司馬師將全部責任承擔起來,將領們只是對調和待遇稍稍有變動,司馬師勇於承擔責任,一大批的將軍自然願意追隨他了,戰爭打敗了,司馬師收穫了人心,壞事變成了好事。(司馬懿劇照)

    253年,吳國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合肥新城,司馬師與將領們制定了堅守策略,諸葛恪損兵折將,適當時機司馬師命精銳之師截斷諸葛恪後路,大敗諸葛恪。

    司馬師大權獨攬,引起魏帝曹芳的不滿,與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李豐、張緝(曹芳皇后的父親)等商議廢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這事怎麼能逃得過司馬師的眼線,三人被夷滅三族,皇后被廢,魏帝曹芳也不久後被廢。

    依附曹爽的魏軍將領毌丘儉、文欽在淮南反叛,這應該是司馬懿處置曹爽家族的後遺症,司馬師親自帶軍平了叛亂。

    在進行這些政治軍事操作時,司馬昭輔佐自己的哥哥司馬師的。司馬師在平叛過程中,由於受到驚嚇,加上自己的原來就有病,不久病亡,將接班人指定為司馬昭。

    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執政,司馬師將曹魏的敵對政治軍事勢力幾乎拔了了個乾乾淨淨,司馬懿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到司馬昭時曹魏政治局面要好操控多了。

    司馬師為啥選擇司馬昭接替?

    司馬師和夏侯徽有五個女兒,但是一個兒子也沒有,過繼了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為養子。當他病重時,能夠順利接過政治軍事權利的只有自己的弟弟司馬昭了,別無選擇。

    司馬昭病重之時非常擔心司馬攸這一支後裔的將來命運,特別交代過司馬炎,司馬炎對自己親弟弟司馬攸也重用,最終司馬攸難免被讒言擊中,憂憤而死。

  • 7 # 中孚鑑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司馬懿之子,司馬懿在曹丕臨終前和曹真等被指定為輔政大臣,後曹叡臨終時,又指定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後來司馬懿因為受到曹爽的猜忌打壓,不得已而韜光養晦。而後司馬懿抓住機會,在曹爽和曹芳蒲高平陵的時侯,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從而取得權利。從此曹魏的朝政大權就落入了司馬懿的手中,為以後司馬炎以晉代魏、登基為帝奠定了基礎。

    後來司馬懿去世,司馬師則成了撫軍大將軍,接掌曹魏的軍政大權,後又升為大將軍。司馬昭是司馬炎的父親,他和司馬懿、司馬師都對晉朝的建立做出了貢獻,司馬昭後來在曹魏也頗的人心,為司馬炎稱帝奠定基礎。

    那司馬懿去世後,為什麼權利不交給司馬昭,而交給司馬師呢?

    司馬懿把權利交給司馬師不交給司馬昭,因為在古代注重嫡庶長幼之分。司馬師是司馬昭的同母兄長,在這一點上,司馬懿也會優先考慮把權利交給司馬師的。

    同時司馬師很有能力,那時司馬昭的能力還沒有展現出來。司馬師沉著堅強,頗有雄才大略。比如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他把機會告訴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昭是擔心的整晚睡不著,而司馬懿卻平靜的如平常一樣。同時他也有很高的軍事才能。比如他曾於新城之戰中打敗過東吳諸葛恪的大軍。

    當時司馬氏雖然掌握了曹魏軍政大權,但是還不是很穩固,因為曹魏朝廷中,還是有不少忠於曹氏反對司馬氏的。面對這種局面,司馬懿必須選擇一個優秀的接班人。若能力、氣魄等不足以應付當時的時局,不僅司馬氏會失去權利,而且還會對司馬氏有很大的災難。

    這個接班人的人選就是司馬師,因為司馬師比司馬昭更適合。所以司馬懿死後,把權利交給司馬氏而不是司馬昭。

    司馬師掌握權利後,他整肅綱紀,頗有功效,然而他畢竟是專權。故而受到魏帝和魏臣的反對,所以魏帝曹芳打算讓夏侯玄等人發動政變,廢了司馬師。但是這個計劃卻被洩露,從而夏侯玄等人被殺,張皇后被廢。

    沒多久,因為魏帝對司馬師的猜忌,司馬師於是就廢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然而不管誰為皇帝,司馬師兄弟始終掌握著大權。後來司馬師去師,諡號忠武。

    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接掌權利,到司馬炎繼晉王位後,司馬氏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經營,最終以晉代魏,司馬炎稱帝后,尊司馬師為景帝,廟號世宗。

  • 8 # 密探零零發

    在三國的歷史上,老曹、老劉家以及老孫家鬥得不可開交,但萬萬沒有想到本來是三人鬥地主,最後竟然司馬家橫插一腳,變成了四人打麻將,還直接被司馬家給截胡了,老曹家完全就是給司馬家做了嫁衣。後來,司馬懿死後,為何將權力交給了司馬師,而並非我們熟知的司馬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歷史上魏國第四位皇帝曹髦在帶兵誅殺司馬昭的時候,說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令司馬昭這個大奸臣的名聲大噪,可以說能夠跟他的先祖曹操媲美。因此,很多人都是認為在司馬懿眾多的兒子中司馬昭最為厲害。那麼,為何在司馬懿死後,沒有將權力交給司馬昭,而是司馬師呢?

    實際上,我們都錯了。歷史上真正的司馬師比司馬昭更狠、貢獻更大,理應由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大權。關於此事的具體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一是無論司馬懿立長還是立賢,司馬師都完勝司馬昭。首先,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司馬懿的嫡子,但是司馬師更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司馬懿要選司馬師。其次,司馬師還非常優秀,無論帶兵打仗,還是管理政事以及謀略都是佼佼者,他的才能都遠勝司馬昭。只是司馬師比較低調,又英年早逝,而不為人知。

    二是司馬師比司馬昭更狠。司馬師早年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兩人婚後育有五女。他們的結合雖然是政治聯姻,但是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然而司馬師早就有不臣之心,他擔心暴露,對自己的妻子司馬徽很是顧忌。於是乎,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司馬徽毒殺。由此可見,他的心腸有多毒,這一點跟他老爸司馬懿很像。

    三是司馬師比司馬昭的功勞更大。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立下大功,事後被加封封為長平鄉侯,加衛將軍之職。在政變前夜,司馬懿將計劃告知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司馬昭擔心地整晚都睡不著覺,而司馬師卻像沒事人一樣,安然入睡,這就是差別。因此,司馬懿很是看好自己的長子司馬師。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就此接過了司馬懿的大權,執掌魏國軍政大權。隨後,司馬師既要對外抵禦蜀國和東吳的進攻,對內還要平亂,排除異己。後來,由於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他患有眼疾。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馬師痛死於許昌,終年48歲。在司馬師死後,他的弟弟司馬昭接過了大權,完成他們司馬家最後的事業。

    總之,在司馬懿死後,將大權交給長子司馬師是實至名歸,明智之舉。只是司馬師太短命,而司馬昭在後世太出名,而讓我們誤以為司馬昭更為優秀,更為適合。各位,你們認為呢?

  • 9 # 醉美木瀆

    有時候古人和古董是一個道理,古董要值錢關鍵得有故事,秦始皇穿過的草鞋如果能儲存到現在,比一卡車香奈兒還要值錢。古人要出名也要有故事,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每一個都有一個令人刻骨銘心的故事做支撐。

    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一個道理,曹魏廢帝高貴鄉公估計也沒想到他的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司馬昭打了副金字招牌,讓司馬昭成為晉之後最有名的亂臣賊子,雖然是惡名,但確實是出名。

    司馬師是誰,好多人都不知道,實際上司馬昭在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就是一個“受氣包”,在司馬師面前就是一個“乖寶寶”。

    司馬師在魏晉革命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為司馬懿的嫡長子,如果不是司馬師早死無後,皇位根本就輪不到司馬昭一系來做。

    奠定司馬氏地位的高平陵之變,當時任中護軍,掌管軍官選拔任用的司馬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他暗中籠絡的三千死士是司馬氏在政變中最大的支撐力量。連司馬師的父親司馬懿都讚歎:“沒想到我這個兒子這麼有出息。”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司馬懿:此子竟可也。

    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是毫無疑問的第一繼承人,掌權後為了震懾曹魏老臣,增加自己功業威望,司馬師興師伐吳,結果大敗,想露臉,結果漏了屁股出來。事後,司馬師雖然自我檢討過,但是真正挨板子,背黑鍋的還是司馬昭。

    所以,在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司馬昭根本就沒有機會繼承司馬懿的位置,後來司馬師在南征淮南時因病去世。司馬昭也不是司馬氏公認的繼承人,只是由於司馬師無子,後來過繼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當時司馬攸年紀尚小,而司馬家威望最高的司馬孚(司馬懿之弟,司馬師,司馬昭之叔父)又一意要做曹魏的純臣,司馬昭才在軍中繼承司馬師的權利。

  • 10 # 於左

    嘉平三年六月,司馬懿患病,八月離世,時年七十三歲。

    司馬懿一共有九個兒子,九人當中,司馬師排行老大,他還有兩個同胞弟弟司馬昭和司馬乾。其中,司馬師和司馬昭二人比較出色,司馬乾這個人脾氣古怪,難堪大用,其他幾個兒子,司馬亮、司馬伷、司馬京、司馬駿、司馬肜和司馬倫,能力都很一般。

    司馬懿一直是把老大司馬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的,《晉書》中這樣描述司馬師:“雅有風彩,沉毅多大略。”

    當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前,只有大兒子司馬師知道這個秘密,司馬師事先組織了三千勇士,外人毫無知覺,可見他辦事極為嚴謹周密,很像他的父親。

    政變之前,司馬師異常鎮定,全無一點異常。政變當中,他從容穩健,指揮的人馬陣列整齊。這些都讓司馬懿非常滿意,說:“此子竟可也。”

    對於另一個兒子司馬昭,司馬懿也很重視,同樣用心培養,但與司馬師總是有一點差別,也缺少歷練。

    司馬懿這個人深謀遠慮,“猜忌多權變”,他的死並不突然,所以有充分的時間佈置後事。他倚重司馬師是必然的,對於司馬昭等兒子一定也有必要的交待,但不會託付太多,免得他們和大哥司馬師形成競爭的局面,削弱自家的力量,讓外人得利。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由衛將軍升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開始全面掌權。

  • 11 # 三國村夫200513113

    廢長立幼乃大忌 而且兵權主要在司馬師手中司馬師的能力也遠遠高於司馬昭 司馬懿比諸葛亮能就能在這兩個兒子出生早 隨時帶在身邊教導 這司馬家是漢族大姓,所以在教育方面也是非常嚴厲 家族成員從小就培養了極高的修養 而作為長子司馬師自然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司馬昭如果沒有絕對的過人能力,絕對不可能廢長立幼的 君不見袁本初 劉景升嗎?

  • 12 # 每日趣評

    我記得電視劇《虎嘯龍吟》裡面,司馬懿曾經對候吉說過一句話:刀已不在我手。什麼意思呢?司馬昭殺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馬懿要為候吉報仇,但是司馬師阻止了司馬懿,司馬懿感嘆:自己已經控制不了局勢了,兒子畢竟已經長大,尤其是司馬師。

    這句話也能很好的解釋司馬懿死後,為什麼是司馬師接權,而不是司馬昭。換句話說,司馬師是憑藉實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馬懿有意安排的。為什麼呢?當時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權,朝中流傳這麼一句話:

    及宣帝薨,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

    伊尹比喻的是司馬懿,說司馬懿像伊尹輔佐商君一樣輔佐魏國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後,伊陟繼續接權輔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馬師,說司馬師像司馬懿一樣有實力,能夠繼續輔佐魏國皇帝。如此看來,大家對司馬師的評價是一致的:司馬師接權,理所當然,實力使然。那麼司馬師有這麼厲害嗎?讓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下曹叡死後的權利分配問題,曹叡任命了兩位顧命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兩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權。曹叡的意圖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專權。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統領,職位為中領軍。司馬懿的禁兵由司馬師統領,其職位為中護軍。相比而言,中領軍權利要大於中護軍,兩人雖然都有總領禁軍的權利,但中領軍是禁軍將領的長官,統領下面的中護軍、五校尉以及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禁軍首領。

    雖然名義上曹羲職位比司馬師要高,但其實兩人實力相當。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馬懿,統領的禁兵數目也都是3000人。請記住這個數字,後期司馬師就是利用這個數字來發動的政變。

    曹爽為了壓制司馬懿,推薦司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義上升官了,但是權利卻失去了。後來曹爽為了掌控軍隊,故意策劃了一次伐蜀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曹爽的勢力已經滲透入魏國軍隊內。那麼曹爽為什麼後來被司馬懿篡權了呢?

    主要原因在於曹爽太自大了,司馬懿裝病後,曹爽肆意張狂,利用手中的權利培植私人勢力,甚至欺負皇室成員,搞亂社會風氣:

    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先帝曹叡的後宮妃子被曹爽安排去當歌姬、舞姬。曹爽還擅取武庫兵器,組建自己的私人練兵場。曹爽的行徑引起皇室成員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轉向司馬懿,於是司馬懿開始謀劃清君側,除掉曹爽。司馬懿找司馬師商討如何對付曹爽,商討一開始,司馬懿就震驚了,原來司馬師早有準備:

    帝(景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那麼司馬師為什麼要提前陰養死士呢?而且數目是3000人?司馬師認為司馬懿被架空以後,接下來就該輪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暫時不想做這麼絕而已。自己處於中護軍的位置,遲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殺,作為家裡的長子,作為朝中最後一道屏障,司馬師必須做準備,以預防最壞的結果。

    而司馬師只統領3000禁軍,曹羲也同樣統領3000禁軍,而且曹羲還有優先控制其他禁軍的權利,因此,司馬師只有自己組織力量,於是司馬師陰養3000死士,以備不測。

    曹爽做夢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謀反。因此,當高平陵政變那一天,曹爽帶著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陽城時,總領軍曹羲也在其中。謀士桓範提醒他,應該留下曹羲,控制禁軍。萬一有人謀反呢?曹爽大笑說道:誰敢?

    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由此不復並行。至是乃盡出也。

    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司馬懿領著司馬師等人,迅速佔據了司馬門,阻斷了洛陽浮橋,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門,處事果斷幹練,連司馬懿都稱讚道:這小子可以!

    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因此,從整個高平陵政變來看,司馬懿是一面旗幟,真正的主力其實是司馬師。如果沒有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沒有司馬師臨危不亂的指揮,這次政變能不能成功還真的不一定。

    當司馬炎接受禪讓開創晉朝後,除了追封自己的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外,還追封了司馬師為景皇帝,因為司馬師受得起這個稱號,他是西晉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昭為典農中郎將,而司馬師為中護軍。兩個兒子相比而言,司馬師才是父親司馬懿的重要依靠。後來發動高平陵政變,正是由於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司馬懿才得以發動政變成功。在整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得當,鎮靜自若。而司馬昭則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覺。因此司馬懿死後,司馬師順利接權,這在當時是公認的實力所然,不存在任何爭議,甚至連司馬昭也認為應該這樣。

  • 13 # 魚大嘴

    1世家大族尤重禮法,司馬懿也是在兄長和父親都逝去之後,才以嫡次子的名義繼承整個司馬家,成為家主。

    2司馬師作為家主嫡長子,天生就肩負了整個司馬家的厚望,這不僅僅是司馬懿一家人的事情,關乎到司馬家幾千口人的禮法問題,家主也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決定繼承人,否則家族很容易陷入內鬥而沒有凝聚力。

    3司馬師能征善戰,文武雙全,大多數人對三國早期的文臣武將耳熟能詳,而忽略了三國後期同樣是人才輩出,其中司馬師絕對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如果說司馬懿還只是一個熟讀兵書的儒帥,骨子裡實際上是個文人!那司馬師絕對是自小從鐵與血之中鑄就的沙場大將!從他少年到成年,也正是司馬懿從御使大夫轉向軍界三把手驃騎大將軍的過程,為父親牢牢抓住軍權就是家族賦予他的使命。

    4司馬師的夫人夏侯徽乃是夏侯家族嫡女,其父乃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其母是曹真之妹,這對於司馬師踏入軍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司馬師的個性和司馬懿司馬昭完全不同,他的父親和二弟從小成長在陰謀詭詐之中,而他的成長曆程大多是在軍旅之中,他真正擁有父親和兄弟都不具備的殺伐決斷,就高平陵之變而言,其實完全是司馬師作為嫡長子代表司馬家和曹氏的決戰,此時司馬懿已經70歲,若司馬師對於司馬家的未來選擇隱,他司馬懿就只能裝病至死!若司馬師決定奮起一搏,司馬懿也願意為了司馬家最後掃清障礙而奮起一搏。

    坐觀司馬懿一生,把順天應人這四個字使用到了極致,他從不會像忠烈之士那樣文死諫武死戰!他只會在明哲保身的情況下利益最大化。

    他的一生中都活在曹氏的陰影下,已經忍到了七十歲,如果他的兒子並不具備他的才能,他一定會選擇繼續忍下去,但司馬師的狠辣和強悍讓他看到了希望,如果說司馬懿代表了人性的黑暗,那司馬師就是茫茫的黑夜看不到盡頭。

    那三千死士完全是司馬師一手訓練籌劃,長達十年外界都看不出端倪,這隱忍的能力堪稱古今罕有。

    從毒殺妻子夏侯徽,到親手殺死曹爽滿門,之後又親手誅殺大舅子夏侯玄及其黨羽數千人,司馬師之殘酷可謂是青出於藍!

  • 14 # 秉燭讀春秋

    司馬懿臨死前把魏國大將軍的爵位讓司馬師繼承了,為什麼沒把大權交給司馬昭呢?

    其中有兩種原因,其一司馬師是長子,司馬昭是次子。按照繼承順序,總要講究一個先來後到吧?雖然司馬懿不是皇帝,但也是一個高官吧,繼承法他還是懂的。其二就是司馬師的能力要比司馬昭強許多,歷史上雖然司馬昭的名氣要比司馬師大許多,這得益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的是司馬昭的政治野心很大。但是他的軍事和謀略水平不及司馬師,這在《軍師聯盟》電視劇中有所表現。我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能力強是有根據的,且聽我一一為你道來。

    1.司馬師是司馬懿和張春華的長子,是司馬昭的親哥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所以成功,得益於司馬師的外圍工作做的相當出色。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這事大家不陌生吧?也就是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上墳燒紙之際,京城曹爽人馬空虛之時,讓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了京城四門,司馬師陰養的2000千死士派上了用場,把曹爽回宮的道路都戒嚴了,針扎不透,水潑不進。沒有司馬師的謀略和膽略,憑司馬懿一個70多的老頭子能起多大的浪花?

    就算司馬懿有謀略,但此時政變時,司馬懿沒有調兵權,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太傅。事實是,政變前夜,當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後,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而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2.我們來比較一下兄弟二人廢立皇帝之事。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乾脆利落沒有拖泥帶水。話說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不堪做傀儡皇帝,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司馬師派兵殺掉李豐、夏侯玄、張緝三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而後廢曹芳為齊王,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和司馬昭依然大權在握。

    等司馬師因病死後,司馬昭接過了哥哥大將軍的權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沒有篡位,弄得滿城風雨,他沒有司馬師偽裝的巧妙,司馬師始終圍著老太后轉,從名義上尊重皇室,畢竟老太后郭氏說了算。

    話說皇帝曹髦可不像曹芳那麼窩囊,年輕氣盛,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拔劍找司馬昭拼命,司馬昭急忙找來賈充,賈充面對曹髦,鼓動成濟用長槍刺死了曹髦,於是國內一片譁然,做臣子的公然弒君,成何體統,迫於壓力,司馬昭讓成濟做了替罪羊。然後立曹奐為帝。

    暫且不管二人做法是否正確,從處理突發事件來看,司馬師做的比司馬昭更高超,司馬昭顯得手忙腳亂。所有這些,司馬懿當然不知道,但從當初司馬師聽到政變計劃時,從容不迫的情形來看,司馬懿還是很看重司馬師的,出於種種理由,把大權交給長子司馬師是最佳人選。

  • 15 # 仁勇校尉

    即使司馬懿本人,臨終時也沒有能力將大權交給司馬昭而不是司馬師,司馬昭本人,在哥哥司馬師突然去世前,對自己有機會做上那把椅子恐怕也沒啥幻想。

    司馬師在司馬家的地位,可不僅僅是嫡長子,在高平陵政變中,司馬師是司馬氏陰謀集團裡僅次於司馬懿的重要人物。

    高平陵政變前,司馬懿已經離開權力中心多年,不再直接掌握軍權。司馬懿爭取的同盟蔣濟、高柔等人,和司馬懿一樣是很有資歷威望名位崇高但已經離開權力中心也不直接掌握軍權的人。司馬氏陰謀集團裡,唯一掌握一定兵權的是司馬懿的嫡長子司馬師。

    司馬師當時擔任中護軍,中護軍這個職位掌握首都禁軍的部分兵權和人事權,負責首都禁軍的武官典選工作,是個十分重要的職位。曹爽讓司馬師長期擔任中護軍,是其最大的失誤。

    利用司馬家的勢力和中護軍職位的便利,司馬師同時還陰養死士三千。

    三千死士和司馬師以中護軍職位掌握的部分兵力,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直接掌握的全部軍事力量。

    高平陵事變中司馬師的地位如此重要,自然很早就參與了政變的謀劃。而司馬昭是政變發動前夕才被正式通知政變的訊息,在政變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作為高平陵政變中僅次於司馬懿的重要人物,司馬師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加上嫡長子的身份,司馬昭沒有任何可能挑戰司馬師的繼承人位置。

    司馬師繼位後,也沒有兄終弟及把司馬昭作為繼承人的想法。司馬昭後來能繼位純粹是天上掉餡餅的意外。

    司馬師自己沒有親生兒子,過繼了司馬昭的一個兒子司馬攸作為自己的兒子。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在平定毌丘儉發動的淮南叛亂(第二次淮南叛亂)中,戰場上遭遇文鴦帶兵襲營,驚嚇過度後眼睛被震出眼眶,不久死去。司馬師的死是一個意外,他自己之前也沒想到。此時司馬攸只有7歲,顯然無法繼承位置。司馬昭作為司馬懿兒子中的嫡子年齡又僅次於司馬師,司馬師只能選擇讓司馬昭繼承位置。

  • 16 # 王朝名將與英雄史詩

    因為司馬師的能力比司馬昭更強,而且司馬師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繼承了曹操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提拔和任用寒族出身的人當官:著名的有鄧艾、石苞、王基等人。如果歷史給予司馬師時間的話,他很可能繼承曹操的遺志,建立起一種完全不同於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

    可惜,司馬師死的太早,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他的弟弟司馬昭就是一個純粹的官僚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就在於理想。政治家心心念唸的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政客想到的則是個人前途、家族命運。司馬昭想做的就是簡單篡位,把曹丕和東漢辦過的手續再辦一遍,他更需要士族尤其是大士族的支援,於是他推出了一個比九品中正制更讓他們滿意的制度——五等爵制。這是一個在東周末年就已經要死亡的制度,司馬昭在這裡再度拿出來實際上是利用公、侯、伯、子、男的層級對士族的特權進行劃分,讓司馬家擁有對士族等級再支配的權力。這個建立在分封制之上的制度讓整個中國被劃分為千萬個小家族,國的概念因為離得太遠不再重要,家才是第一位的。於此同時,為了徹底掌控政權,司馬家開始讓自己的親戚佔據曹魏帝國的個個重要位置,關中都督司馬望就是開始。代魏稱帝后,晉武帝司馬炎在親戚當中大封王爵,而且是實封,不是虛封,每個王都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這實際上是開了歷史的倒車,西晉的滅亡和五胡亂華的禍根就在於此。

  • 1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因為司馬師是嫡長子且能力出眾。

    開個天眼從後往前看,我們可以知道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三人都不是善茬,如果真要論個高低的話,可能真是按年齡排的,早出生幾年的司馬師,手段遠比司馬昭要強。

    司馬師跟司馬昭是同母兄弟,司馬師比司馬昭大三歲,許多時候年齡大不一定能力強,但在司馬師這裡,年齡大局勢能力強,而且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司馬師雖然出身名門,父親又是曹魏高官,可他也遭遇過挫折,在司馬師19歲時,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馬懿成為了託孤重臣之一,司馬師依仗父蔭,成了曹魏最頂級的公子哥。

    據《晉書》記載,司馬師“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也就是氣質不凡、內涵豐富、名聲遠揚,而在曹魏,這種身份無疑是仕途的拍門磚,飛黃騰達不過時間問題。

    進入仕途自然少不了與人交往,司馬師在當時有兩個好友,一個是何晏,另一個是夏侯玄,夏侯玄還是司馬師的大舅哥。

    何晏給了這個三人團體很誇張的評價:“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最後一個是何晏形容自己的)

    三個年輕氣盛又負有盛名的公子哥聚在一起,自然也會吸引洛陽城內的其他高官子弟,這幫人聚在一起談什麼呢?顯然不會是奢侈無用的事,這不符合他們心中的抱負,更可能的是談論一些跟時政、學術相關的話題。

    年輕人的觀念與老臣們總是不同的,再加上他們在年輕人當中的影響力,他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勢必會對當時的主流思想和政治方針造成影響,從而招致老臣們的反感,大臣們的態度還算輕的,關鍵是皇帝不爽,朕辛辛苦苦設立的制度,一幫小子就妄加議論,簡直不知天高地厚!

    得罪了皇帝,司馬師等一幫人全都被以行事浮華的名義被貶,司馬師這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驟然墜落,25歲的他回家造人去了,到27歲,他已經有了5個女兒。

    27歲那年,司馬師的妻子夏侯徽去世,《晉書》給出的說法是夏侯徽看出丈夫和公公有不臣之心,然後司馬師狠心殺妻,可關鍵是這一年魏明帝曹叡才滿三十歲,正值壯年,司馬懿在前線帶兵跟諸葛亮死耗(此年諸葛亮去世),司馬師在家蹲著,沒有官職,這就敢有不臣之心了?

    更可能的情況應該是夏侯徽死於傷病或者難產之類,而從兩人育有五女來看,夫妻的感情非常好,此後司馬師又娶過兩任妻子,但再沒有生育孩子。從這裡引申,妻子去世對司馬師就可能造成很大打擊,進而引發他性格的劇變,因為再次入仕的司馬師跟當初已經判若兩人。

    司馬師再次入仕是在司馬懿再次成為輔政大臣後,也就是曹叡去世,曹芳繼位後。這一次,司馬師的職位是中護軍。

    中護軍的職權有兩部分,一是掌握一部分都城外的禁軍,二是負責選拔武官。這個時期,司馬師的本職工作倒是不重要(儘管他做的很好),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很嚇人的事——養死士,一養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個小數目,拿來幹嘛呢?自然是為了奪權。曹叡任命的輔政大臣有兩位,司馬炎個曹爽,一山不容二虎,隨著時間推移,兩人的明爭暗鬥趨近於白熱化,這三千死士,就是司馬師養來幫助父親奪權的。

    死士出場,是在那場改變司馬氏命運的政變——高平陵之變中,此時司馬懿已經被解除大部分權力,曹爽這才放心地跟皇帝出城去祭拜高平陵。發動政變的主力就是司馬師手中的禁軍和死士,如果沒有他,政變基本不用搞。

    因為動用的是司馬師的死士,司馬師自然是從頭到尾參與了整個密謀,那司馬昭在幹什麼呢?《晉書》記載:“宣帝(司馬懿)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司馬師)潛畫,文帝(司馬昭)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在政變前一晚,司馬懿把安排告訴了司馬昭,當晚入睡後,司馬懿派人去檢視兩個兒子的情況,發現司馬師安然入睡,而司馬昭則徹夜難眠。

    造反這麼大的事司馬昭剛剛知曉,睡不著也很正常,可他跟司馬師反應的不同可以說明司馬師的心理素質有多可怕,從頭策劃到尾,臨發動了,竟然還能安穩入睡,對現代人而言,簡簡單單一個高考就能讓不少人睡不好覺了,更何況失敗了就誅九族的政變。

    從這場政變中就可以看出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分別,也可以看出他們在司馬懿心中的地位,政變時“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這小子真能幹。

    政變後兩年司馬懿就去世了,司馬氏雖然權傾朝野,但還達不到改朝換代的程度,這時候把權力交給誰,司馬懿清楚得很。

  • 18 # 三國逐鹿

    四朝元老兩次託孤,三馬同槽以晉代魏。公元249年,魏國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陪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之時,以“陰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說服郭太后,進而控制京城,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何晏、鄧颺、丁謐等人三族。此後,以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為首的司馬家族掌握了曹魏大權,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將大權交給了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這其中有什麼原因?下面根據《三國演義》、《晉書》和《三國志》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馬師是曹魏宗室有姻親,能有效緩和與曹魏宗室的緊張關係。

    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與正妻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同母兄。他與曹魏宗室有姻親關係,曾經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兒,是曹操的夏侯本家,也是曹魏宗室。他與魏文帝曹丕關係密切,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曾奪取蜀漢上庸、平定三郡九縣、擊敗吳國諸葛瑾,因功封昌陵鄉侯。

    司馬師與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婚後兩人關係應該還不錯,要不怎麼會有五個孩子,只不過都是女兒。至於《晉書》記載的,夏侯徽知道司馬師不是曹魏的忠臣,被司馬師毒殺。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因為當時才公元234年,正是正當壯年的曹叡當政,司馬懿在前線與蜀漢丞相諸葛亮征戰,司馬家族怎麼可能生出不臣之心。距公元239年曹叡病逝有五年,距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還有15年,當時司馬家族是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的,現實情況也不允許,誰也想不到正值壯年的曹叡會一命嗚呼。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後無男,生五女。”

    因此,司馬懿選擇司馬師繼承自己的爵位,是因為司馬師不但是司馬家的掌權人,還是曹魏宗親,可以調和司馬家族與曹魏宗室的緊張關係。事實正是如此,在誅滅曹爽後,司馬懿利用司馬昭與夏侯玄的私人及姻親關係,將其徵召回朝,兵不血刃傑出其軍權。

    其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不同於司馬懿和司馬師,他是真的有狼子野心。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初衷只是為了自保,為了除掉已有反叛之心的曹爽,並不是為了取而代之。事實可以證明,司馬懿在誅滅曹爽集團後,並沒有廢立皇帝之心,仍然奉其為主。而司馬師掌權後,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慾望,即使在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密謀反叛事件後,他只是想到廢黜曹芳。司馬師本想立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堅持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他便放棄自己的想法,迎立曹髦到洛陽登基。

    反觀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曹髦和自己攤牌,率軍殺向司馬府時,默許自己的手下中護軍賈充和太子舍人成濟殺害了皇帝曹髦。這在古代是十惡不赦的弒君大罪,他卻明目張膽地幹了,還臉不紅心不跳。事後,他僅僅殺了小小的成濟來善後弒君這樣的大罪,安撫天下人之口。這樣的權臣,已經到了可以隨意弒殺皇帝的地步,還有什麼事是不敢幹的嗎?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最後,司馬師與司馬昭才能不分上下,遇大事比司馬昭沉著冷靜。

    在決定司馬家族命運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率領“陰養的三千死士”,佔據京城各門,穩定局勢,是這次政變能否成功的關鍵力量。在政變前一天,司馬師從容安排各項事宜,安然入睡,而剛剛得知即將政變的司馬昭由於過度緊張,徹夜未眠。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受到司馬懿的器重,然而從政變前兩個兒子的表現中,他看到司馬師遇大事沉著冷靜,將大權交給司馬師更加合適,更加放心。

    至於司馬師是嫡長子,司馬昭是嫡次子,古代立長不立幼,司馬懿才將大權交給司馬師。並不是沒有這種考慮,可是這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三國時期,像司馬家族、鍾家等門閥世家,為了家族的長盛不衰,繼承者並非必須是嫡子,像袁紹、鍾會等都是庶出,依然有很大的權勢。因此,司馬師只是恰巧是嫡長子而已,主要還是看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個人中誰的能力強,誰才能繼承權勢。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師和司馬昭的?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的性格比司馬師要更沉靜一點,更具有政治謀略一點,更像一個政治家。說起來,司馬懿選擇是司馬昭而不司馬師當接班人,似乎更恰當一點。那麼,為什麼司馬懿最終選擇了司馬師呢?

    (司馬懿劇照)

    我覺得司馬懿最終選擇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有以下一些考慮。

    一、避免內部紛爭。

    司馬懿雖然透過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權力,後來又打擊了以王凌為首的反對者,還把曹魏皇室大都監控起來。但整個曹魏依然很不太平。反對司馬家族,想把司馬家族搞下來的人,依然非常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司馬家族內部再出現紛爭,肯定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司馬家族的人,只有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才能保住權位不倒。

    傳位給司馬師,顯然是加強內部團結的重要措施。一來,司馬師是嫡長子。嫡長子是天經地義的接班人,傳位給嫡長子,其他兒子都不會有太大的意見。若傳位給次子司馬昭,司馬師肯定不服。只要兒子們有人不服,內部就會鬧分裂。

    還有一點,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懿傳位給司馬師,司馬師去世後,最終肯定是司馬昭接班。也就是說,司馬昭其實並不著急。不著急,他就絕對不會起來反對司馬師,而且還會一心一意地幫助司馬師打江山。因為他這樣做,其實就在為自己打江山,只不過先儲存在那裡而已。

    (司馬師劇照)

    二,延續發展策略。

    司馬懿奪取曹魏江山,可以說下的是一盤大棋。下急了和下緩了都不行。他知道江山不是在他那一代能夠奪得的。甚至在他兒子那一代,也不一定能夠奪得。所以這棋路絕對不能亂。

    司馬懿已經透過政變奪取了政權,接下來最重要的是保衛政權。要想保衛司馬家族的政權,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嚴厲打擊,第二步是拉攏服帖。

    司馬懿奪政權的辦法,和曹操是不一樣的。曹操當年在當了丞相以後,沒有人和他爭位。那些人才,大都是他選拔起來歸附於他的。也就是說,他在曹魏國內是沒有什麼敵人的,敵人都是外部的諸侯。曹操在國內不需要進行嚴厲打擊。

    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的政權一開始都是奪過來的。要是不進行嚴厲打壓,剛奪取不久的政權,肯定很容易就被政敵給推翻。而要完成這個任務,性格剛強,敢作敢為的司馬師,肯定比司馬昭更恰當一點。

    等到司馬師嚴厲打壓,把政敵都打壓下去以後,司馬家族可以再進行第二步,實施仁政,拉攏更多的人。而這個工作,司馬昭會更恰當。

    (後來,晉朝建立以後,司馬家族因為封賞了不少人,造成了權力分散,最後造成全國性動亂,這顯然是把二步棋下過了的緣故。)

    (司馬昭劇照)

    三、功勞決定地位。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位的過程中,司馬師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

    當年司馬懿父子是分工合作,完成這一場大戲的。司馬懿負責裝病,把病裝得越重越好。而司馬師就負責“蓄養死士”,拉攏其他願意跟著司馬家族乾的大臣。拉攏大臣這件事,司馬昭也可以幹,但是“蓄養死士”這件事,就只是司馬師一個人乾的,最後也是司馬師組織起來的,所以說司馬師的功勞最大。

    同時,司馬師在征戰過程中,所立的功勞也最多。他在朝廷中所任的官職,也比司馬昭大。

    既然司馬師功勞大,職位高,他接司馬懿的班,司馬家族裡的人沒有意見,別人也不會有什麼意見。

    (參考資料:《晉書》《三國志》)

  • 20 # 談古論金

    司馬懿死後,權力不交給司馬昭卻交給司馬師的原因如下:

    一方面,司馬師是長子,另一方面,司馬師比司馬昭有才幹。

    史載:

    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宣穆皇后崩,居喪以至孝聞。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競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司馬師的才華能力和美譽度與正始名士齊名,但比不諳世務的他們來說,實際的政治才能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前唯獨和他密謀而沒有和司馬昭商議,臨變前告訴兩個兒子,司馬師渾然如平日安寢,司馬昭卻緊張到失眠,兩兄弟高下立判。

    至於偷偷養了3000死士眾人毫無察覺,一朝使用,如身使臂,更看出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

    及宣帝薨(司馬懿去世),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司馬師成為司馬懿的繼承人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的童年可以怎樣編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