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6民族行旅遊網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春節剛過,下面簡單列舉幾個民族過年的習俗,希望對以後想去少數民族地區體驗年節氛圍、文化的小夥伴有幫助。

    蒙古族

    蒙古族崇尚白色,故將正月成為“白月”,過年節稱為“白節”。他們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過年的準備工作,包括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等,人需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在除夕夜裡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除夕當天,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還要蒸很多很多米飯,預示富裕。飯桌上需有白斬雞。家中有老人的,還要準備燉豬腳、燉整雞等。壯族過春節,粽子是不可或缺的高貴食品,三十晚上不吃,留到初一初二有客人時招待。此外,還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活動,整個春節期間熱鬧非凡。

    北韓族

    除夕晚上,北韓族人全家守歲至天亮。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活動。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眾人圍著點燃的望月架,奏響長鼓、筒簫、嗩吶等樂器,隨著悠揚的樂曲翩然起舞。

    高山族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大家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隨著樂曲盡情歌舞。有些村寨還會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活動。

    土家族

    土家族春節要跳“擺手舞”。在以前,跳擺手舞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搖擺吶喊,男女老少參與其中,拜了神後再跳舞。隨著時代發展,現代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精彩專案。

  • 2 # 魚樂娛樂6

    我生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但我是漢民。回民本身不過春節,他們更重視自己本民族的節日,例如開齋節,古爾邦節,但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千百年的文化習俗相互影響,回族兄弟姐妹也會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相互送上祝福,我在開齋節也收取到回族兄弟朋友的禮物祝福,同樣在春節期間我也會為他們送上真摯的祝福。至於寧夏的漢族兄弟依然按照傳統習俗過春節,年23大掃除,年30去老人家給父母長輩拜年,初二回孃家,就是現在食物的極其豐富,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少,加上城區不讓放炮,感覺過年越過越沒味道了,不是喝酒,就是打牌,我基本都是初三後就約著朋友天天釣魚去了。

  • 3 # 黑眼歷史觀

    廣西過年吃粽子,在除夕夜包粽子、煮粽子。【不知道廣東雲南那邊怎麼樣。】

    當然,說的並非是端午節的三角粽,而是一種至少有礦泉水瓶大小的粽子,有的地方甚至有一個兩三斤重的大粽子,還有幾乎可以當枕頭的枕頭粽。

    所用粽葉並非箬竹葉,而是香蕉葉,或者如下圖這種大葉子。

    外面一層米,再鋪上一層綠豆、板栗等,中間放上一塊醃製過的肥肉。在鍋中煮粽子時,肥肉的油脂會滲透到米中,整塊肥肉就變成肥而不膩,沒有一口咬下去出油的感覺。口感上像沒粘性的軟糖。大粽葉的味道也滲透進米中,帶有粽葉的味道。

    煮熟後,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掛起來,乾燥後再慢慢吃,有各種吃法,最簡單就是直接食用、直接加熱後食用,有的如同街邊小吃的油炸、油煎粽子【切片油炸,或者整個油炸】,直接帶葉子丟進碳火了烤熱,用糖水煮切片的甜粽子。

    ↓切片油炸粽子

    ↓較為常見的春節粽子。

    ↓橫縣大粽,光肥肉就有二兩,整個粽子約兩三斤。

  • 4 # 神奇九州

    我們是彝族,我們其實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是我們的火把節。除了過年這就是我們最隆重的節日了,在一前會每人做一個火把,晚上拿著玩。現在改變了在中間架很多柴,燒一個大火。看著熊熊大火,大家都圍著歡樂的歌舞。也有對山歌,如果是未婚男女對上眼了就成一對。上就不說了,現在說說我們過年的習俗。我們過年初一到初三都去上山玩,對山歌,這也是從以前的火把節才唱山歌,演變到現在過年也唱山歌的由來。

  • 5 # 阿狸爸爸懂事局

    1,苗族。正月初十是梭嘎長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節,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夥歌舞狂歡過節。這一天是未婚青年們談情說愛的好日子,他們走村串寨尋找心上人。長角苗年輕男人拿竹製蘆笙、口絃琴、竹笛,或者摘幾片木葉,來到中意的女孩家門前對歌。

    每逢跳花節日,苗族姑娘都盛裝打扮自己。在跳花場上,人們可以看到,一個比一個打扮得漂亮,並從打扮上可看到各自刺繡手藝的精絕,雙手的靈巧。因而跳花節似薩是苗族服飾的展覽,也可說是服飾的大競賽。

    2. 侗族。每年春節期間,黔東南小黃侗寨都會舉辦千人“大歌”來慶祝新一年的來臨。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際和戀愛活動方式。又稱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語稱“鳥蓊”,在春節期間,侗族男女青年們會三五成群,相約在坡上、樹下對唱情歌。如果有男女情投意合,則男女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

  • 6 # 文史博物苑

    講一個比較有特點的吧:東北的滿族,在過年的時候貼的春聯,並不和漢族一樣。他們貼的春聯都是白紙黑字,而不是紅紙黑字。比如瀋陽盛京故宮的春聯,就是白色的,就連門神的底色都是白色。究其原因,是因為生活在白山黑水間,崇尚白色的緣故。

  • 7 # 秦勇看世界

    在中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裡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裡,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裡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莊”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繡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裡,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 8 # 郎小胖

    56個民族,這要是回答上來可就牛逼了~

    作為滿族人,我只知道現在自己民族的很多東西已經漢化了,只知道不吃狗肉,剩下的真的就沒啥了,和普通大眾一樣。

  • 9 # 努力撒狗糧

    藏族的春節習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著五彩繽紛的綢帶。

      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稱為“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上午一定要給長輩拜年。

      壯族的春節習俗

      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各種文體活動,比如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活動。

      白族的春節習俗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青年男女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春節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的春節習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 10 # 浪灣華僑

    首先我本人是一個少數民族的,那麼說到過年的風俗,我想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而我們那裡過大年首先是每家每戶必須要包粽子,包粽子的步驟首先是到街上去買粽子葉和粽子葉的繩子,然後家裡有糯米的拿到水裡面泡起來,大概泡一個鐘頭給他發起來,然後在拿那個紅豆或者是綠豆磨成一半一半,注意不要磨得太碎了。磨好以後再去泡水可用溫開水泡起來,等它泡軟即可,然後再拿幾斤五花肉切成兩個食指長,再拿耗油和黃豆醬跟五花肉拌在一起就可以了。等糯米和紅豆或者綠豆泡好後就可以真正的包粽子了。當然粽子裡面還是可以放其他的佐料,比如雞蛋黃,其他的肉類等等,根據個人喜歡來放。那開始包粽子首先拿兩片葉子,然後放一點糯米,再放一點肉,再放一點綠豆或者紅豆,然後把粽子葉包起來好後,開始拿粽子繩子綁好就可以。等粽子全部做好以後,就可以拿到鍋裡面去煮,煮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煮四個鐘頭以上,就可以吃了。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PC版《全境封鎖2》放棄STEAM轉投EPIC商城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