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冼容均
-
2 # 生活記錄工
你好朋友。
我也是農村的,以前在家裡也做過非常多的農事,看到這麼多朋友,在這兒也回憶一下以前在村裡的農忙生活。
我們家鄉全部是規模化的生產冬菇。年前把做香菇的櫟樹粉碎好堆在倉庫裡。過年後三月份就要開始準備裝基料了,這個就要村裡面非常多的人共同聯合,每戶出一兩個人,一起約定好哪一天到哪家幫忙,一般最少都有15個人以上。每一家都要做一天,人太少了非常的累。
輪到我們家的那一天早上,很早村裡面的叔叔嬸嬸還有自家親戚男女老少就來了,首先我們幾個就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幾百千多斤大麥麩皮,百多兩百斤紅糖摻在倉庫年前粉碎好的的木屑裡,然後男的就拿那種非常大的鐵鍬翻堆攪拌,嬸嬸嫂子們女的就可以先在那兒歇著喝茶。
反反覆覆的一大幫人攪拌兩三次以後就差不多了,一起歇會喝喝茶,然後就要用裝袋機裝袋了,這種裝袋機說實話大概是微型的那種,上料,套袋。裝袋,封口所有的全部要靠人工搞定。
少歇一會之後,就開始啟動裝袋機,一大幫人事先安排好誰做哪個,誰做哪個,就開始了。首先安排兩個年輕力壯的男的用大鐵鏟向進料口裡裝料,這個機器下料還是非常快的。而那一大堆料一般每家都有三五萬斤有的甚至更多,所以這個上料的兩個非常的累呀!幾乎全程揮汗如雨,不是年輕力壯的還不行。
上料之後,在出口要找兩個手腳非常快,眼力非常準的套袋的人,那個膠袋與出料管口粗細幾乎相同,長度也剛剛好,都是四五十公分長,套單的人要拿個袋子在一秒鐘之內把它套在管口上,同時推到底部,然後用力頂著慢慢後退,讓料慢慢進到袋裡面,同時還要用力擠緊。手腳慢了搞不贏,料就會從出料管飛出去。我在家最開始做都是不開機,然後在那裡練習套袋。
套袋擠緊裝滿料以後把它放在後面,後面就是一排的嬸嬸嫂子姐姐們的,女的在那裡封口。這個也不好做,抓到袋子之後要使勁的把它在地上震幾下裝的太少的要往裡面添一點兒料,然後就拿事先準備好的扎繩把口對摺幾次以後扎死, 袋子裡面的料不要塞得太緊,袋口一定要扎死,要不然後面高溫蒸料時會破。這裡的人是最多的,也最熱鬧,大家一邊天南海北的聊天開玩笑,一邊飛快的做著手上的事。在這兒說點兒搞笑的,有次有個嫂子穿衣服有點走光,而那嫂子非要在最前面做,有一次她彎腰時不知道是哪個趁她不注意把木渣丟到她衣服裡面去,要知道那個木渣沾到衣服裡面很難拿出來的,大家全部都笑得要死。
袋口扎死之後,最少會有兩個來專門收料把它放到遠處碼堆,一般是安排歲數大一點的叔叔或者是爺爺來做的,因為簡單不需要出太大力,比較輕鬆,拿去放在那裡就不用管了。
碼堆就是堆起來。一般一堆有三四米長,三四米高。因為裝料的袋子只有四五十公分長而且是圓的,這個堆在一起很不好搞,容易滾動移動位置搞不好會倒,另外在堆中間會安置迴旋蒸汽管。對這個要非常的仔細慎重,千萬不能倒,所以一般是三個人四個人來幫忙堆。
一大幫人熱熱鬧鬧有序的直到中午,然後到我們家吃飯。到誰家做事就在誰家吃中午飯和吃晚飯,一般最少都要擺兩大桌,每一桌將近20個菜。大家都圍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飯,然後休息一下,下午就仍然繼續一直把它做完,完工以後就吃晚飯,各自回家,第二天又到約定的另外一家去做,又繼續這樣。
而我們等客人全部走完以後,首先用薄膜把那一大堆料全部包起來,要把它包緊,用纜繩捆緊,不然後面通入蒸氣會脹破。然後開始把蒸汽鍋爐裡面灌滿水,連上管通到料堆裡面蒸汽管裡面,就開猛火用鍋爐產生的高溫蒸汽進到料堆裡面消毒三天三夜。消毒期間日夜不能停火,最後這個香菇冬菇的基料就做好了。以後接入菌種就行了,也是很麻煩的事情。
大家一起聯合起來做事,那麼團結那麼熱鬧,直到現在都還是這樣的。現在想起來感覺真好。
-
3 # 海峰150341637
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沿河看柳,五九六九耕牛滿地走。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正是乍暖還寒的時候,但是隨著地溫悄悄的上升,小草也偷偷的從石頭底下迫不及待的探出尖尖的小腦袋。
一年之計在一春,早春時節,憋了一個冬天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走向田野,去沐浴春天的Sunny,呼吸著充滿新鮮泥士氣息的空氣,陶醉在春天裡。
這時候,田野裡撒滿了人,到處三個一夥,四個群,原來正在春耕。
女人們把地裡一堆一堆計程車雜肥,用鐵掀奮力揚起,均勻撒開。
男勞力則捲起褲腿赤著腳板,用粗壯的雙手,一邊揮著鞭趕著牛,一邊用右手扶著犁把,並高聲咳喝著。兩頭高大健壯的黃牛被驅趕著不緊不慢的一邊喘著粗氣,嘴裡還不停的咀嚼著從胃倒沫出來的草沫,一邊又奮力前行。磨的光滑錚亮的犁鏵把溫暖溼潤的土壤紛紛翻向一邊。梨出一道深溝,耕到地頭,農民把手裡的準繩一抖,喝一聲,拐了,兩頭牛便聽話的調轉過頭來,向回梨去,,來回四趟便是一龔地瓜溝。
不消一個時宸便梨出一大片土地來。
犁有約莫一畝地光景,就必須休息,讓牛倒沫一陣,然後繼續耕作。
-
4 # 2868173650924大新疆
春天悄悄地來到了新疆,人們走出家門沐浴著春天的Sunny。從城鎮到農村,人們開始準備著春耕春播,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農民美好夢想的開始,也是農民最忙的時刻,起五更睡半夜,把好春播這一關,爭取一播全苗。
新疆地域遼闊,人少地多,機械化程度高,各種農機具是農民的好助手,每到春天,中國產進口的各種拖拉機在田間地頭賓士著,有的在耙地,有的在打藥,還有的在播棉花,展現一幅春播的畫絹。
在播好的棉田中一條條輸水支管橫串棉田,棉農在安裝滴灌,抓進度,抓質量,保質保量安裝好每個小三通和接頭,為滴好水,出全苗打好基礎。
棉農的期盼著秋天的豐收,也期盼著棉價走高,即豐收也豐產滿足棉農的心願,春播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今後還有可能困難擋在勝利路上,要時刻準備戰勝天災才能奪取最後的勝利,祝願廣大棉農心想事成,萬亊如意。
-
5 # 任逍遙的精彩生活Vlog
如今科技很發達,很多地方都時機械化了。我要分享的時傳統農耕,傳統農耕場景則是體現中華千年的農耕文明之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傳統農耕大概分以下四類:
1、中國傳統農畜品種,其中包括五穀、稻麥、六畜、漁禽;
插秧,我們那叫栽秧,農曆四五月份開始
2.傳統作物加工,包括加工水稻,加工小麥等;
這叫打米機,把稻穀放進鬥裡面,出來的就算大家熟悉的大米了
3.傳統農耕,其中包括耕作技術、耕作工具、施肥防蟲等;
這是用牛耕田,看起來簡單,其實有點難,反正我沒學會
4.農田水利,其中包括提水工具、明渠、井渠等;
在沒自來水的時候,要到水井裡挑水的,我們那用的時木桶,後來用膠桶,
-
6 # 農鄉一家人
能否分享一下農耕的場景?
現在農村裡正是農田耕地的時期,正忙著栽秧的時期,現在我來為大家分享一下農田農耕的場景吧!
我的分享:
一、現在農民伯伯們正在用牛來犁田,整地,為栽秧做好提前準備。
二、現在的秧苗都長得差不多了。
這就是現在的秧苗,隨時都可以栽種了,有的已經種了。
三、其實栽秧還是有講究的,栽秧不是就這樣隨便亂栽的,亂栽的話,以後收稻穀時不好收割,所以栽秧還是要每行每豎還是得對齊!如下圖所示:
這樣栽的秧苗既好看又美觀!
以上敘述就是現在農村裡人們農耕的場景,這就是我的分享!
文字編輯 小王先生
-
7 # 山裡娃王學啟
我們老家以前還是用的犁地的犁,就是有一個長長的把頭,由人來控制其方向,底下裝有一個鐵質的鏟子,用來翻地,前邊由兩頭牛,或者兩頭騾子牽引。人、牛(騾)、犁配合默契,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畫面。那種配合,是耕牛在長期磨合訓練實踐中形成的條件反射,經過牛主人在田間“噠噠--咧咧--喔喔--哈”反覆呼喊提示,使耕牛慢慢懂得了“噠噠”是往右拐,“咧咧”是往左拐,“喔喔”是站著或停下,“哈哈”是往前走。
想起那春雨綿綿的田野裡,農夫頭戴箬笠,身著蓑衣,執犁揚鞭,說著“牛”語指揮耕牛。耕牛緩緩走在前面,田裡的泥水嘩嘩翻滾,幾隻覓食的鳥兒在田野上空飛舞,膽大的鳥兒在牛背上棲息,耕牛昂頭一聲長哞,驚飛鳥兒,哞聲在田野裡悠悠迴盪。這種美妙畫圖讓人魂牽夢繞的場景,就是我們鄉愁裡最美最有韻味記憶。似乎只有這樣的場景才是真正的農耕場景。
-
8 # 草炭大叔
謝邀分享北緯43°—黃金水稻帶星星哨水庫灌溉水好地好水做好米!【土壤】 萬昌鎮是永吉縣的水稻主產區,水田面積4900公頃。萬昌鎮地處北緯43°,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松花江兩條支流——岔路河、飲馬河滋養的黑土地,經過千萬年積澱形成的草甸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酸鹼度適宜、保蓄水肥能力強,各種營養元素齊全且均衡,其豐富的營養為水稻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水質】 水質純:萬昌鎮稻田全部使用吉林省大型水庫一星星哨水庫自流灌溉水,1.3億立方米蓄水全部是由自然降水及泉水彙集而成,水庫集水區域山高林密,無水土流失,自然降水經過林木過濾,水質清潔,保證了天然純正。【氣候】 優宜:水稻生長季節4-9月≥10℃活動積溫2850℃,4-9月份平均日照時數為1500小時,無霜期130-140天,降雨600—650mm,雨熱同步,水稻生長前期溫度高,後期晝夜溫差大,為水稻生長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
-
9 # 籬笆院
農耕是一種兒時的記憶。小時候家裡的地都是用牛耕,過了幾年後開始大規模的使用機械,效率增進了不少,可是冷冰冰的機械不如人工熱鬧。
記得那時候總是坐著牛車下地幹活,牛成為農耕文明的必不可少的象徵,牛可以耕地,可以拉貨,是重要的農業生產成員。
-
10 # 怒族阿篤講茶
小時候跟著大人挖地犁地,種包穀栽秧苗。砍柴,放牛放羊…所有農活都幹過,13歲起替爸爸犁地,當時力氣太小了抬那個木杆都是吃力的,但是想讓大人多休息會,自己硬砍著犁完。現在農村的孩子比起過去幸福多了,沒有太多農活做,也很少這樣的經歷吧?
-
11 # 內蒙愛種地的寶媽
我們這的農村現在是最忙的,我們這現種土豆,蘿蔔,載樹。每一塊地的人都是很多,扣地的大拖拉機黑天白天的翻地,機器在地裡幹活。載樹苗的幾百人,大家都是在外面幹活。
-
12 # 貴可春秋
每當過完清明節後就得開始育秧苗種植早稻,武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可以種植水稻兩季。水稻育秧是把水稻裝在麻袋裡面然後浸泡在水塘裡,過幾天后在平整好的水田裡撒上稻穀,鋪上塑膠薄膜,到五月中旬的時候秧苗就蔥蔥郁郁的長出來了,五月底六月初的時候開始扯秧,那時候有扯秧的秧馬凳,底部平滑,兩頭向上翹起,坐在上面兩手快速的扯秧,用稻草一把一把的捆好。
插秧前得把田裡灌上水,使田裡溼潤,所以農民們最渴望的就是雨三天兩頭地下,停停,下下;下下,停停。這樣,田間地頭的小路就滑滑的,連空氣也溼漉漉的,於是田裡的泥土就被老牛犁起,被雨水浸得軟軟的。戴著斗笠的男人在田裡一來一往的耙,濺起的水花交織在煙雨濛濛中,細緻的婦女彎著腰正在田埂上糊田埂,每塊稻田都水汪汪的,顯得很膏腴,很細膩。
雨停後,太陽從雲層中射了出來,積蓄著薄薄水面的秧田上會留下白白的雲影。這時勤勞、質樸的農婦們左手攥起一把秧苗,右手一上一下急速地把秧苗插進細軟的泥土中,只聽見田間“啪啪”的聲響,和著清風發出了迷人的韻律。在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田裡,婦女們正用同樣的姿勢和歡聲笑語,一行行一格格,帶著水韻和著節拍,將希望插進了大地。
那時我們小孩子喜歡插秧比賽,看誰插秧整齊快速,經常是插秧結束後臉上身上都是黃黃的泥巴。也許一天、兩天,一週、兩週,山坡上、平地上就會到處水汪汪、綠汪汪的,一大片、一大片出現在藍天白雲下。勤勞的人們,用酣暢淋漓的汗水,譜寫了勞動的篇章。
-
13 # 新疆特產和田大棗與核
我留著記憶裡的農耕場景比較清晰,因為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先說收麥子吧,那時候沒有(糠麥映)自動收割機的時候,都是父母提前把鐮刀磨的快快的,我也會有14天的暑假,因為開學需要給學校交5斤公糧的麥子,父母呢為了鍛鍊我們也會給我們一把鐮刀下地割麥子。去地裡的路上格外開心,帶著比自己頭大一圈的草帽,坐在父親騎的腳踏車後邊,一路唱著學校學的歌。到了地裡一開始很興奮啊,一眼望不到邊金黃的麥子,大人割4攏,我就割兩攏,很快就被拉下後邊很遠啦。這時候天也熱啦,也後悔跟到地裡來啦,然後找各種理由想回家。麥子收割完用拖拉機拉到農場上,大隊會給每家分一塊平整的場地,大人們開拖拉機拉著石滾黏麥子,我們就在麥基杆上翻跟頭。秋天最願意幹的就是壓靶,拖拉機在收割完的玉米地裡先犁地,靶地的時候最高興,坐在後邊的靶上拖拉機拉著滿地跑,可沒少掉下來哈哈,都是兒時美好的記憶啊
-
14 # 太行風雨程
農場在種子培育,苗木培育,畜牧培育,禽類培育新品質及技術研究方面,土地研究及設施裝置方面具有傳統優勢。農耕場當然有專業方面的優勢啦…
-
15 # 文鵬無不良嗜好
抽水忙、插秧忙、耕耘播種忙、麥子成熟收割季節忙,一場春耕生產的大忙時節、一場農業生產忙的新景象!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農村繁忙的好氣象。過去,從天剛剛亮就起床下地幹活,幹到晚上天黑了才收工回家,吃過晚飯已經就是夜間12點了。現在又不同了!與過去相比,完全是兩個樣兒了!
回覆列表
這個很簡單的,春種秋收,寒來暑往,苦過不知苦,累個不知累,要防天災防賊偷,一筆準順放東流,苦來豐產豐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