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曹老師xixi
現在總有一種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皇帝昏庸朝野腐敗,而且是因為其他這樣那樣的原因,比如問題中說書的觀點,主要原因是由於明朝了千年一遇的大災荒,由於環境惡劣,糧食不足,直接導致的明朝政治崩潰,軍隊戰鬥力下降,民間起義不斷,實際上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就算明朝的糧食充足,依然會滅亡。
一、只有明朝管轄地區出現大災荒了嗎?
網上有一句打油詩,“我說明亡於鼠疫,無奈蒙滿都免疫,我說明亡於天災,竟然只在明疆土。”,一語道破,明末的天災確實是發生的,對明朝政權確實有一定的衝擊,對明朝的統治確實也造成了影響,但是難道這樣的天災,只對明朝有效嗎?對蒙古,對滿清,甚至多李自成起義軍都無效嗎?按照《閱世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和《明清災荒食人年表》中記載,明朝的這次災荒準確的名稱應該叫做“明清大災荒”,不僅涉及範圍大,並且時間跨度長,從珠三角一直跨到東北關外,時間更是延續到康熙中期。為何明朝滅亡了?明顯人禍才是主要原因。
二、紅薯、玉米什麼時候引進中國的?
紅薯於萬曆21年(1593年)的引入中國,由西班牙殖民者從美洲帶往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呂宋)商人帶回國內,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和談遷《棗林雜俎》對紅薯緣由均有記載。
玉米則更早,在嘉靖三十九年的《平涼府志》把玉米稱為“番麥”和“西天麥”。根據明代各省通志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中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1643年為止已經全國都有種植。
所以何談明朝要是有紅薯、玉米,就不會被清朝滅亡?
三、紅薯、玉米在古代的重要性。
紅薯、玉米在古代的重要性並不突出,有部分人認為清政權建立後,隨著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然而實際上根據研究指出,清朝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產量事實上僅佔當時全中國糧食產量的4.63%。
所以綜合所述,明朝要是有紅薯、玉米,就不會被清朝滅亡,這個說法是沒有道理的,明朝實際上也不是被清朝滅的,而是李自成滅的,而明朝打不過清朝,主要原因就是領導者的無能,軍隊的腐敗,國庫的空虛,什麼環境惡劣之類的都是次要原因。
-
3 # 魔方歷史觀
這個問題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說如果明末時期,有糧食,是不是就不會出現亡國的結局。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個王朝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由量變引發的質變,不是單個的原因就能使得一個古代王朝亡國。
明朝也是如此,所謂大廈將傾,明末時期,整個國家已經是千瘡百孔,屬於是“危房”,倒塌是早晚的事兒,就算當時明朝時期,糧食充足,軍隊有軍糧,百姓有存糧,明朝滅亡的結局也不會改變。
因為糧食對於當時“病入膏肓”的明朝而言,是治標不治本。明朝當時內部吏治腐敗、自然天災、起義頻發、國庫空虛,外部又有著皇太極的進攻,可以說是一種頭皮發麻的局面。
當時明朝崇禎帝雖然以身作則的勤政,但是大臣方面就欠缺了意思,從朝堂官員到地方官員,吏治腐敗的問題已經是“頑疾”,國庫空虛也是一大問題,關外還有戰爭。
所以說,就算當時明朝有糧食,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明朝的滅亡是大勢所趨。
-
4 # 夏慈史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完全。先來說這一定的道理在哪,根據古代氣象資料,明朝末期剛好處於一個小冰河期,糧食大量減產,加上土地兼併嚴重,這樣老百姓面臨饑荒、死亡的威脅,唯一的辦法就是揭竿而起,這樣明朝就要出兵鎮壓,加之後金崛起,軍事開支就大幅度超過了國庫的賦稅,於是這些軍事開支又變成遼餉、練餉和剿餉等種種不合理負擔加到了百姓頭上,這就導致農民軍起義所波及的地域越來越廣,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最後在外患和內亂的雙重絞殺之下,明朝的國家機器肯定是要完蛋。
可以說這整個事情的起因就是糧食問題,如果老百姓有一種在極端氣候下還能高產的作物,那麼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拯救明朝。這裡就要說紅薯和玉米了,雖然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引進,但是真正讓老百姓接受成為食物,並且大量種植還是在清朝,而清朝人口暴增也是因為獲得這種耐旱高產的食物,不僅口感過得去又能補充大量蛋白質。可以說紅薯和玉米這類食物,的確可以讓古代老百姓在較少的土地情況下,也能夠保證不至於餓死。
如果當年明朝也大規模的種植紅薯、玉米等植物,就不會因為氣候突變饑荒以至於農民軍起義,這樣明朝的精銳部隊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努爾哈赤,或許可以和萬曆年間一樣,勉強度過一次軍事危機,但是以後呢?當土地兼併到連紅薯和玉米都救不了老百姓的時候呢?這也就是開頭說到的不完全的一面。明朝的覆滅故而有糧食減產的原因,但是首先還是明朝的土地兼併嚴重,衛所制屯田的名存實亡,以及文官之間的黨錮之爭,明朝宗室靡費巨資,甚至是將領大量蓄養私兵,都是導致王朝覆滅的原因。
可以說明朝的覆滅是從制度層面的腐朽,和其他歷代封建王朝一樣,很多有效的制度在百年之後就無法繼續執行,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國家,一旦土地所有權大量變更,那麼國家的賦稅收入就會減少,這樣一旦遇到大的戰事和自然災害,就無法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營,很可惜明朝沒有辦法從歷朝歷代吸取教訓,又走上了這條老路。
由此可見玉米和紅薯只不過是延緩明朝滅亡的續命藥丸,但是不可能解決明朝的根本問題,甚至是一條鞭法等改革都只能治標不治本,如果有徹底的變法維新或許還能讓明朝重新強大,但是很可惜崇禎沒有這個能力,當時的明朝的官員也沒有這個決心,寧可被農民軍和清軍搜刮金銀,也不拿出來充作軍餉,足見明朝滅亡是天要亡也。
你覺得明朝滅亡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呢?
-
5 # 榆木菌
我覺得這個觀點太片面了,紅薯玉米要能拯救一個朝代,那紅薯玉米將統治世界。要不你讓崇禎試著給皇太極和李自成賞兩個烤紅薯試試?
說正題,首先,明朝和清朝的戰爭實際上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戰爭。遊牧民族不生產糧食,也沒有鍋碗瓢盆,更沒有像樣的書籍文化。那他們怎麼生活?天天吃羊肉牛肉也會吃膩啊,咋辦呢?只能靠搶了。這一搶就搶到明朝身上了,但明朝也不是軟柿子,所以戰爭不可避免。農耕民族剛好彌補了遊牧民族所欠缺的。明末形勢圖(圖片來源:網路)
其次,明朝的滅亡是不僅僅是糧食方面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恐怕還是朝廷內部和軍餉不富裕的原因。當時明朝內部已經是處於病入膏肓的程度了,這個時候就得下猛藥,朝廷的猛藥誰下?還得是皇帝下,當時的皇帝崇禎雖然兢兢業業,勤於朝政,但他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剛愎自用,猜忌狐疑,這也造成了他對於明朝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有了很大的方向性錯誤。明思宗朱由檢(圖片來源:網路)
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我認為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從嘉靖朝開始,明朝已經走下坡路了,到了崇禎朝,各種積攢的矛盾爆發出來。嘉靖幾十年不上朝,萬曆也一樣,後來木匠上臺,朝廷更黑暗,百姓更苦了。明末時期,朝廷的內部矛盾,天災人禍,關內農民起義,關外滿清虎視眈眈,崇禎能撐個十幾年已經是極限了。每個朝代滅亡都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原因還是不得民心,為啥滿清入關後要籠絡人心,就是因為滿人明白明朝為啥敗亡的。
最後總結,紅薯玉米不會統治世界,統治世界的永遠是思想和拳頭。
-
6 # 二曲人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紅薯和玉米在崇禎之前已經傳入中國,並開始種植,只不過沒有達到主要農作物稻、麥、粱、菽(豆類總稱)、桑、麻和棉花的種植規模罷了。
這種認識,主要來源於對農民造反的推論。農民沒有糧食,不能生存,就聚眾造反了。如果當時有高產的紅薯和玉米,農民不缺吃的,就不會造反,明朝就不會滅亡。這有一定的道理,也部分符合當時農民無食可吃的情況,但原因找錯了。那麼,明朝是滅亡於什麼原因呢?總結起來,大約有三點。
一、農民生活的崩潰
農民賴以生存的是土地,可在明朝,特別是明朝中後期,大量土地掌握在皇族、功勳貴族、官僚、豪強手裡,一般農民無田可耕,只能出賣勞動力作僱工。
明朝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官田;一類是民田。明朝初立,官田是從元朝繼承來的官家土地,但這是有限的。此後,官田仍然在擴大,怎麼辦,就是把非官田劃撥為官田。什麼是官田呢?學田,皇莊,牧馬草場,城空地,苜蓿地,牲地,園陵,墳地,公佔隙地,諸王、公主、勳戚大臣、內監寺觀乞賜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廉田,軍民商屯田等叫做官田。除此之外就是民田。這裡要明確一個認識,所謂官田並不是公田,除軍民商屯田外,其他都是私田。只不過是歸皇族、勳戚、官僚等所有。民田才是一般百姓所有的私田。
在以上官田中,軍民商屯田在穩定明朝中葉以前的社會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些田地,朝廷用以安置變亂、災荒中逃難的人民,在使使流離失所者有居、有耕,能夠生存繁衍的同時,國家軍隊也得到了給養,軍民都感到寬裕。但中葉以後,盛行皇族、勳戚、官僚莊田化,隨著莊田的勢力擴大,就看上了軍民商屯田,於是強佔之,而原來的耕種者便失去了田地。莊田中勢力最大的是皇莊,皇莊的形成,主要由皇帝欽賜、莊主自己侵佔、社會奸人把普通人家的良田採用欺詐手段投獻給莊主等造成。
這樣一來,除了少部分有土地的自耕農以外,大部分農民成了租土地耕種的租戶,豐年還可以維持生計,歉年則難得溫飽,一遇荒年則生存無法保障。加之明朝稅收繁雜,稅監兇狠,農民交不起稅收,只有逃亡,大膽者便加入造反行列。以崇禎年間為例,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由於兵餉不足,每畝地稅收在九釐基礎上再加三釐。崇禎十年,皇帝下詔:“不集兵無以平賊,不增賦不以餉兵,其累吾民一年。”當年增加糧稅二百八十萬兩。過了一年,賊未平,又增加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先後共增加稅收一千七百六十萬兩。皇上增加的稅收,最後都轉移到農民身上,試問,農民能夠活下去嗎?
二、明朝統治的腐敗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開動十二分的腦筋,夢想打造永遠的明王朝,利用他有生之年的時間,為兒孫排除他認為的威脅。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明朝的威脅就是他的兒孫們自己。他大封宗室,這些族人,佔有大片土地,擁有胡作非為的特權,吃喝玩樂生孩子,孩子再生孩子,結果朱家後人越來越多,國家的負擔越來越重。如果光是這樣還算可以,要命的是這幫人還在社會上橫行無忌,擾害人民,妨礙行政,搞得官民皆怨。
朱元璋在世時嚴令禁止宦官干政,但他一死,老四造反,接著做皇帝,就把元璋的嚴令當耳傍風,此後歷代下來,宦官權勢,不斷翻新升高,至明熹宗時的魏忠賢達到了頂峰。趙翼在他的《二十四史扎記》中說:“中賢竊權,......遂群起附之。文臣則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龍、倪文煥,號五虎。武臣則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號五彪。又尚書周應秋,卿寺曹欽程等號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自內部六部,至四方督撫,無非逆黨。”
朱元璋對朝臣兇狠,但對老百姓還是比較寬容的,而他的子孫們卻沒有這個好心腸了,上行下效,地方胥吏便作惡多端,殘害百姓,百姓苦極。明末的黃宗羲說:吏胥之害天下,不可列舉。而大要有四。其一,天下有吏之法,而無朝廷之法。其二,天下吏為無賴子所據。其三、中央吏部不瞭解胥吏的任用,任由其自生繁衍。其四,胥吏成了家傳職業,形成無封建之國,有封建之吏。可以看出,這樣做的結果,胥吏數目勢必氾濫,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三、天災頻仍、經濟崩潰
明朝末年,旱、澇、蝗災不斷出現,給人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如崇禎初年,給事中馬懋才上疏:陝西延安府一年不下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人民爭相採食山間蓬草。至十月,蓬草盡,剝樹皮吃。至年終,樹皮盡,掘山中石塊吃,石塊不消化,腹脹下墜而死。人民中有不甘吃石塊而死的,就起來造反。所以,他總結說:造反次之,饑荒才是問題。
由於前述一、二的原因,明朝經濟已經崩潰,兵餉不可能按時、足額髮放,時間一久,軍隊便多處發生譁變,譁變計程車兵劫掠州庫,危害社會。
明朝還做了一件催生掘墓人的事,這就是裁驛。古時有驛站,傳遞社會資訊、為國家服務。還是前述的馬懋才,給皇帝上疏,為了節省開支,建議裁撤驛站。崇禎同意了,並在全國展開執行。而李自成就是被裁撤人員之一,被裁撤了的李自成,回到家鄉,缺吃少喝,他不願意過這種等死的日子,便加入到高迎祥的隊伍中,造反明朝。
綜上所述,明朝的滅亡,不與紅薯、玉米有關係,而是與他自己的作為有關係,是他自己把自己搞滅亡了。
-
7 # 葉飄刀
有一定道理
雖然說明朝滅亡是一個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個結合體,但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明朝滅亡一個重要因素的內亂,而內亂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年年天災,導致陝甘一帶的農作物大面積絕收,從而使得百姓活不下去,才引發了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反王的起義。
而當時的晚明實際上有紅薯和玉米的,只可惜沒有來得及推廣。
作為紅薯和玉米而言,擁有不佔好地,耐旱高產的優勢,如果當時在明朝已經大面積推廣種植紅薯和玉米,那麼北方的農民起義就會大大降低規模,從而使得明朝得以在小冰河時期得以延續。
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紅薯、玉米的重要性:
1. 雍正時期的改土歸流,也就是結束土司的統治改派流官。雲貴川等存在大量如同土皇帝一樣的少數民族土司,其長的存在年限以千年計。任你中土朝代更替,我自巍然不動。歷朝歷代雖然想了很多辦法,但最終沒有能夠完全實現改土歸流。然而這一點在清朝雍正做到了,是因為雍正的能力遠超此前歷朝歷代的明主,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紅薯、玉米的出現,土司所在的地方一般都是地勢險峻,山多地少,以往中央政權不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了征服這些地方,征服了也沒有多大的收益,然而當紅薯和玉米的出現,山地同樣可以生產大批的糧食,這些的土地一瞬間等於增值了,有了佔領的價值了。
2. 中國的人口,在清朝以前,中國曆朝歷代雖然沒有明確的人口普查制度,但據估計,哪怕是盛世最輝煌的時候,人口也就是1億人左右。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國的口號是四萬萬同胞,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口大約有四億人,清朝的時候,人口相比前代增長了四倍還多。為什麼,清朝是怎麼養活這些人的,答案同樣簡單就是玉米、紅薯、土豆等新農作物的引進,新的糧食,提高了土地產量,從而使得養活更多的人口成為了可能。
所以可以說紅薯、玉米看著不起眼,如果早早大規模推廣種植還真可能起到改天換地扭轉乾坤的作用,畢竟老百姓能吃飽肚子就不會去造反,而如果沒有李自成、張獻忠,那麼明清之間最終鹿死誰手還是兩說。
-
8 # 填哥嗑歷史
這個觀點荒謬。
繆在三個地方:
1.明朝不是被清朝滅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滅亡的. 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雖然後來有南明政權,但是不成氣候了。所以,明朝不是被清朝滅亡的。
2.番薯、玉米等農作物,在明朝時期就傳入中國了,只是還沒時間大面積推廣而已。
新航路開闢後,美洲的大量農作物被引入亞洲。番薯、玉米、辣椒、花生等等逐漸在東南亞推廣。進而由東南亞進入中國。這個大約在明朝萬曆年間。只是推廣需要一定的時間。明朝沒有推廣,就在農民起義浪潮中滅亡了。清朝大力推廣,造就了康乾盛世。
3.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有一天少吃了幾顆藥,死了。能夠說有這幾顆藥,就不會死了嗎?
同樣的道理,明朝的滅亡,根本原因是朝政的腐敗和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而不是饑荒。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人說,明朝皇帝昏君庸主多。其實不然,明朝皇帝大多精明強幹。只不過他們很多不務正業。不是想著怎樣去管理國家,而是想著怎樣享樂。真正辦起事情來,他們一點不糊塗。但是,他們這樣做,在客觀上使得明朝政府執行效率低下,官員貪汙腐化盛行。中下層老百姓對明朝政府的不滿日益增加。基層組織渙散,則無力應對災荒。一旦遇到災荒,加上官府勒索,就會民變四起。
和很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樣,崇禎皇帝其實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是位勤政愛民的皇帝。但是他志大才疏,猜忌心重,剛愎自用,導致他成了末代皇帝。
東林黨人
崇禎皇帝在位17年,其實,他有很多機會可以改變明朝的命運。他當皇帝的時候,農民起義才剛剛爆發,崇禎有很多機會可以徹底鎮壓農民起義。但是,他沒有。後金之勢已成,但是袁崇煥,吳三桂等依然可以力壓清軍。但是,袁崇煥被冤殺。大明王朝自斷一臂。黨爭雖然嚴重,但兩個黨派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在無人可以代替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兩個黨派相互制衡。但是,他沒有,崇禎徹底剷除閹黨,導致東林黨坐大。大部分東林黨人,表面上風骨錚錚,其實貪汙腐化,導致明朝後期財政空缺,拒不捐款,清兵入關後則迅速投降。
所以,明朝的滅亡,是因為明朝後期朝政腐敗和崇禎皇帝的胡亂作為,這不是幾個番薯和玉米能挽救得了的.
回覆列表
一、紅薯、玉米在明代已經引進中國了
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一般認為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菲律賓生活的陳振龍帶回中國,在福建推廣,在當時便是公認的救荒作物,明末徐光啟將之從福建引進上海,隨後在江蘇一帶推廣。
玉米也在這時候,傳入中國。
若是說紅薯、玉米在明清的區別便是到了清代紅薯玉米推廣至全國,比之明代的區域性推廣大有增加。
二、紅薯和玉米可以養活更多的人,但是並不能阻止農民起義的發生發生農民起義,很多程度上是因為農民吃不飽,或發生大面積饑荒,但是吃不飽並不是農民起義發生最重要的原因。
統治階層的腐敗,如貪官汙吏叢生、苛捐雜稅等人禍也是造成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
即便紅薯等意味著糧食產量提高,但是糧食最終沒有落到農民手中,也是徒勞。
便是到了清朝,紅薯玉米基本上推廣到全國,養活了更多的人,迎來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是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仍是不斷。
儘管糧食產量提高,可以降低起義數量,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減少農民起義。
有學者研究發現,隨著紅薯玉米的推廣種植,達到一定程度,反而會催生農民起義。
其中一個重要的是帶來的人口急劇增長,會使本有的社會矛盾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明末社會矛盾是深層次的,最終演變成規模極大的農民起義,給滿清以可乘之機。
如現在很流行從氣候角度分析朝代更迭的原因。
這些農民之所以揭竿而起,並非吃不飽這麼簡單。
因此即便紅薯玉米在明代如清朝那樣,不但引進來而且大規模種植,也解決農民起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