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蹤歷史腳步
-
2 # 老王頭談歷史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宋朝。
接著,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程序。後蜀、南漢等割據政權相繼滅亡後,大宋王朝就全力以赴地對付李煜(字重光)的南唐了。
一、大軍壓境,受命危難。
面對強敵,南唐後主李重光采取的是委屈求全、得過且過的應對策略。
宋王朝建立後,李重光就不斷向大宋進貢財物。導致南唐國庫越來越空虛,老百姓越來越困苦。
而且,李重光為了討好宋朝,求得一時苟安,曾上書趙匡胤,去掉國號“唐”,對他直呼其名即可。
但是,無論怎樣退讓,如何忍讓,李重光都無法緩解宋王朝對南唐的壓力,無法改變趙匡胤既定的消滅南唐的國策。
無奈之下,李重光決定讓大臣徐鉉到大宋去溝通、解釋,甚至是哀求,讓他偏居一隅,苟且偷生。
二、性情名士,舌戰太祖。
徐鉉,字鼎臣,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學家、書法家。是李重光的寵臣,頗有才學,平素以名臣自居。李煜下了詔令後,徐鉉就動身前往開封。
徐鼎臣明知,開封之行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但不能不去。其原因在於:一則報李重光之恩遇;二則向大宋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學;三則實地瞭解一下大宋的情況,也好讓李重光做好相應準備。總之,盡力施為吧。
見到了宋太祖後,徐鼎臣就鼓動三尺不爛之舌,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訴說李重光委曲求全的願望,以及大宋沒必要滅亡南唐的理由。
他直言宋太祖:“李重光無罪,陛下師出無名。”而且說:“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
宋太祖靜聽了徐鼎臣的長篇宏論後,異常平淡地問了徐鼎臣一句:既然比喻父子,難道父子能夠是兩家人嗎?
正自負於自己的才情的徐鉉,猛然間聽此一問,瞬間無言以對。隨即,徐鼎臣強烈地意識到,宋太祖消滅南唐的決心是異常堅定的,不容任何人忽悠、動搖。
頓時,他內心深處升起莫名的悲哀。但還得想方設法地遊說大宋皇上,以盡人臣之責。
於是,徐鼎臣整理了一下思緒,對宋太祖悽婉地說,除武力征討外,其它方式我們都可以考慮接受。
這時,宋太祖虎目圓睜,不再假以辭色,當即回絕道:徐先生不必多說了,江南沒有什麼罪過!但是,江山一統,天下一家,是大勢所趨。屆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耶!”
宋太祖底氣十足,直爽得很,說出的是深入淺出、不容置疑的道理——即使南唐沒什麼過錯,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只有臥榻之側乾淨亮堂了,我才能睡得舒適、安穩。
接著,宋太祖毅然決然地對徐鼎臣說,這個話題就過去了,我們聊點別的吧。徐鼎臣聽了,無奈地嘆了口氣,答道,謹遵聖諭。
於是,宋太祖就問徐鼎臣,世人多有稱讚李重光的,那麼請先生說說李重光究竟有何才能。徐鼎臣自豪地答道:“秋水之篇,天下傳頌。”
宋太祖聽了淡淡一笑,說:那隻不過是落魄文人的慘淡文辭罷了,不值一提!
徐鼎臣見宋太祖如此自負,文人的孤傲勁頭就上來了,應聲反問宋太祖:那麼,您有什麼名篇佳句可供欣賞的嗎?
宋太祖哈哈一笑,朗聲說道,想當年,我還處在逆境之時,從秦川回來,路過華山,因酒醉睡臥在道旁。
當我醒來時,月亮正好東昇,就應景作了一首詠月的詩,記得其中的兩句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徐先生,你覺得這兩句詩如何?
自詡為一代名士、名臣的徐鼎臣聽聞,暗自慚愧,大為歎服:宋太祖的氣魄胸懷、膽識豪氣,李重光確實難以企及;李重光也確實不能與宋太祖同日而語。
李重光遇上這樣的霸主就自認倒黴吧……
三、南塘覆亡,歸命大宋。
後來,南唐滅亡了,徐鼎臣和李重光一起被俘虜到了開封。宋太祖與徐鼎臣又有了一次對話。
宋太祖責問徐鼎臣:徐先生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的為李煜效勞,對抗大宋?
作為階下囚的徐鼎臣從容答道:“犬吠非其主。……”又說:“臣為江南大臣,國亡罪當死,不當問其他。”
徐鼎臣的話語中沒有任何膽怯、虛偽的成分,透著的是真誠,昭示出的是骨氣。為此打動了宋太祖。
於是,宋太祖嘆息道:“功臣也,事我當如李氏。”隨之,宋太祖詔封徐鼎臣為太子率更令,後徐鉉累官至左散騎常侍。
宋代開國後,宋太祖即厚待文人學士。整個宋代(包括南宋),死於非命的文人,相較其它朝代,是少之又少的。這也是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一大因素。同時,重文輕武,也是大宋滅亡的重要因素。
回覆列表
話說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建立於五代十國割據的基礎上,剛建國那會兒實際上還有好幾個並列的割據政權,比如後蜀、南唐、南漢等等。
就說北宋初年,南唐已經向北宋稱臣,但還沒正式被吞併的時候。按慣例,既然稱臣了,那麼每年就都得派使臣來向北宋上貢品。這一年,南唐派來的使者叫做徐鉉,這人在江左名氣很大,尤其以文學辭賦見長。按規矩,北宋朝堂得派個人去迎接徐鉉,順便也押送貢品。可這回北宋朝堂上可犯了難。為何呢?就因為這徐鉉名氣實在太大,朝堂上的袞袞諸公,都害怕言辭上不敵徐鉉,丟了面子。
大家都不敢去,宰相也沒有辦法,只好把事兒報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只見太祖略一沉吟:“事兒不大,看朕的吧!”然後就命人從殿前司裡找了十個不識字的侍衛,隨手一點:“就他了!”就這麼選了個目不識丁的侍衛去迎接徐鉉了。滿朝文武看得那叫一個迷啊,可這事兒是你們不敢幹才鬧到皇帝那兒的啊,這還能說啥呢?
且說這侍衛,估計人也是懵的吧,只得遵命前往長江邊上,接了徐鉉。這徐鉉不愧是江左名士啊,見了使者就侃侃而談,所謂“詞鋒如雲,旁觀駭愕”。這侍衛字都不認識,哪聽得懂徐鉉說啥,只能是“徒唯唯”,也就是一律點頭稱是算了。
這徐鉉來出使,也是存了心思較量一番的。畢竟咱說實話,這稱臣上貢,實在不是個長臉的事兒。作為使者的徐鉉,如果能在言語上勝過北宋的官員一籌,那也算多少挽回了一點顏面吧。可徐鉉看著這個“徒唯唯”的使者,心裡也犯嘀咕,看不出個深淺來啊,於是只好繼續跟人“尬聊”。一連幾天,說的徐鉉是口乾舌燥,對面就是不跟他辯論,最後徐鉉自己也覺得無趣,只好就不說話了。這次外交活動,北宋政府雖然沒贏,但也說不上輸,起碼顏面得以儲存。
這個歷史呢,來自明朝人馮夢龍寫的《智囊》一書,乃小說家言。而且《智囊》這個書,以及後來的《智囊補》等書,都是馮夢龍用來表達自己政治意見的寓言故事。所以以上這個故事,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過,這個咱們得存疑。不過呢,事雖不見得是真的,但其中的道理卻不是假的。作者借用宋太祖趙匡胤的行為,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做事或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叫做“逆轉思維”。
逆轉思維,又叫反向思維法。回到宋太祖這個例子,面對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正常的思路應該是找一個比他更能言善辯的,這樣才能勝過他。可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呢?那不妨反過來想想,找一個完全不懂的人會怎樣?這畢竟是個外交場合,徐鉉潛意識裡就會認為,對面的人應該很厲害。對方的反常舉動,反而就顯得高深莫測起來,讓徐鉉摸不清深淺,最終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長處。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逆轉思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