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芳先生
-
2 # 83農村大叔
自己種了兩年了,種的面積小,自己土豆種的單壟雙行,土豆種好後起壟鋪好地膜後表面要扇土,覆土大概二三公分就行。
如果種的面積少起壟後壟兩側有二十公分左右深的排水溝,澆地可以直接洇排水溝,但是需要灌溉方便的地塊,但是這樣澆地須水量大。
如果種植面積大可以鋪設滴灌,用滴灌澆地比較節省水,而且滴灌澆地方便施肥也比較方便,省時省力,優點很多。一畝地的滴灌帶成本在一百多到二百之間。
鋪設滴灌需要二級倒水,投資比較大適合灌溉有點困難的地方,或者水源比較少的。不過現在灌溉方便的地方現在都有滴灌了,比較省心,我這邊種一些經濟作物現在基本都是用滴灌帶了,我自己用滴灌帶有有好幾年了,比較省水,而且還方便。
如果種馬鈴薯灌溉不方便可以考慮用滴灌帶。
-
3 # 南粵新農人
甘肅是馬鈴薯主產區,馬鈴薯在甘肅農業佔有據重要的地位。目前因農產品供求形勢的變化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馬鈴薯已由單純的增加口糧、解決溫飽的糧食作物轉變為重要的糧、菜、加工等多種用途的兼用作物,由於其產量高、耐瘠薄、抗乾旱、適應性強、比較效益高等特點,已成為甘肅最具有發展前景的高產重要農作物之一,馬鈴薯在甘肅的種植面積也是逐年擴大。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來源甘肅省馬鈴薯主產區屬於旱作農業區。自2000年以來,該區自然降水逐年減少,乾旱範圍逐漸擴大,大旱頻率上升,特別是春旱和初夏乾旱普遍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播種、出苗和產量、品質,成為甘肅省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但是,甘肅省降雨集中在6~8月,而且9~11月的秋雨較多,而此時農作物基本進入成熟收穫期,難以充分利用;同時冬春乾旱突出,秋季降雨帶來的土壤水分被蒸發,導致春季4~5月無法播種。
破解馬鈴薯等旱作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以克服幹早威脅為首要目標,以秋季全田覆膜保水為主要手段,透過一系列試驗研究與生產實踐,甘肅的農技部門研發出了以“黑(白)色地膜+全覆蓋+雙壟(大壟)+秋季(或頂凌和播前)覆膜+側播+脫毒種薯+藥劑拌種+複合微生物肥料+病蟲害防治”技術為核心的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該馬鈴薯種植技術為甘肅及西北乾旱地區旱作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介紹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是對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栽培技術、全膜雙壟側播馬鈴薯栽培技術、馬鈴薯黑色地膜全覆蓋壟作側播栽培技術、馬鈴薯地膜覆蓋壟作溝灌栽培技術、全膜雙壟一膜兩年用馬鈴薯栽培技術的整合與創新。該技術地表覆蓋率達到100%,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來保蓄土壤水分,顯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同時,地膜覆蓋以後,耕層土壤溫度顯著提高,促進根系的發育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尤其是採用黑色地膜覆蓋,對抑制雜草、減少病蟲草害發生、調節薯塊膨大期土壤溫度、減少青頭薯等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該技術的創新,實現了“六大轉變”,由露地栽培向地膜覆蓋轉變,由平鋪培土向大壟側播轉變,由常規自留種薯向脫毒種薯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高水肥高投入高產出集約化種植理念轉變,由地膜簡單應用向回收迴圈利用轉變,由低種植密度向較高種植密度轉變,使甘肅馬鈴薯種植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現狀目前甘肅全境累計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馬鈴薯栽培技術582.8萬畝,平均畝產1782.3千克,較對照畝增產379.5千克,增產率27.0%,總增產馬鈴薯24.7萬噸;全膜雙壟側播馬鈴薯栽培技術1157萬畝,平均畝產1821.5千克,較對照畝增產401.6千克,增產率28.3%,總增產馬鈴薯465萬噸;馬鈴薯黑色地膜全覆蓋壟作側播栽培技術1493.5萬畝,平均畝產1979.5千克,較對照畝增產569.9千克,增產率40.4%,總增產馬鈴薯851.1萬噸;馬鈴薯地膜覆蓋壟作溝灌栽培技術875.6萬畝,平均畝產2828.6千克,較對照畝增產516.6千克,增產率22.3%,總增產馬鈴薯452.3萬噸;全膜雙壟一膜兩年用馬鈴薯栽培技術120.0萬畝,平均畝產1691.6千克,較對照畝增產274.9千克,增產率19.4%,總增產馬鈴薯33萬噸。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適宜範圍與推廣前景①適宜範圍。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非常適合在甘肅省年降水300~500毫米的旱作農業區和灌溉農業區,像榆中、會寧、環縣等中東部常年受早的半乾旱和半溼潤偏旱地區以及河西及沿黃灌區推廣;西北、華北、東北類似乾旱地區也適宜推廣。
②推廣前景。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早作節水技術實現了對現有的抗旱新材料、新技術、新措施、組裝配套,並研製了效能穩定、使用高效的新型機械形成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的馬鈴薯綜合抗旱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農田降水的高效利用。該技術在覆蓋方式上從半膜覆蓋向全膜覆蓋轉變,在覆蓋時間上從播前覆膜向秋覆膜和頂凌覆膜轉變,在播種方式上從平鋪穴播向溝壟種植轉變,整合膜面集雨、覆蓋抑蒸、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不僅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雨水,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而且能利用雙壟面進行集流,充分接納作物生長期間的全部降雨,特別對10毫米以下的微小降雨能夠有效攔截,集雨、保墒、增產效果十分顯著。一般較半膜平鋪馬鈴薯增產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以上,耕層土壤水分含量提高40%以上。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的核心是保水、增溫,從而對北方乾旱地區有重要推廣價值。北方甘肅、陝西、寧夏、青海新疆、山西、內蒙古、河南、河北、遼寧等10個省區現有早地面積2.7億畝,適宜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旱作農業面積按1.5億畝,畝增產按145千克計算,年可增產糧食275萬噸。在這些地區示範推廣這項技術,不僅可以解決乾旱地區農民的口糧問題,為農民增收開闢新的渠道,而且為發展畜牧業提供大量飼草飼料,顯著提高旱作農業區的綜合生產能力,對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推動旱作區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流程※選茬選地※
馬鈴薯屬於茄科類農作物,非常忌連茬種植,適合和十字花科、豆科以及禾本科農作物連茬種植;為減少土傳病害發生,馬鈴薯種植一定要避開與辣椒、菸草、茄子、番茄這些茄科類農作物連茬種植。
馬鈴薯根系入土淺,主要分佈在耕作層,在土層裡結薯,要達到優質高產需選擇土壤耕作層深厚(活土層深度60釐米)、質地疏鬆、有機質含量高、肥力中上、保肥保水能力較強、養分供應穩定的地塊。
※整地施肥※
秋覆膜地塊,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滅茬。頂凌覆膜地塊在早春土壤解凍時及時整地起壟,並結合整地深施腐熟有機肥,施用最適宜時期是秋季,深度20~30釐米,一般畝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千克,並將所用化肥全田施肥或壟側集中施肥,肥料最好選用馬鈴薯配方肥或者複合微生物肥料。
在氮、磷、鉀化肥施用量方面,馬鈴薯芽條生長期至幼苗期施足磷肥,促進根系生長;塊莖形成期至塊莖膨大期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澱粉積累期保證磷、鉀肥充足供應,特別是要保證鉀肥的充足供應,建議以速效鉀為主,減少氮肥施用,以促進塊莖澱粉的積累。氮肥總量的2/3作基肥,1/3作追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馬鈴薯不同生育時期追施鉀肥效果不同,以現蕾期追施鉀肥效果最好,有利於延長生育期,提高塊莖產量,肥料以硫酸鉀為好。
同時,為了提高馬鈴薯單株結薯數、單株產量、大中薯率,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減輕有害物質對土壤及其馬鈴薯產品的汙染,可選用100%的長效肥緩控釋肥、微生物複合肥和有機肥。
※土壤消毒※
種植馬鈴薯的地塊,如果地下害蟲嚴重的,可在地塊起壟後用細沙土拌40%辛硫酸乳油製成毒土撒施於地下,或者直接用40%辛硫酸乳油兌水750千克噴施;雜草較多的的地塊,可結合施基肥時噴施48%氟樂靈乳油6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或者在地塊起壟後壟面噴施5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
※起壟覆膜※
採用寬壟雙行側播栽培。先用行寬100釐米的划行器沿等高線劃線,然後用步犁開溝起壟,壟寬60釐米,壟高15~18釐米,要求壟面和壟溝寬度均勻,壟面高低一致。為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對地塊起壟時同時進行地壟覆膜。雜草較多的的地塊,可結合施基肥時噴施48%氟樂靈乳油600倍液進行土壤處理,或者在地塊起壟後壟面噴施50%乙草胺乳油500倍液。
選用寬120釐米、厚0.01毫米的黑色地膜全地面覆蓋,每公頃大概需要105千克地膜。覆膜時膜與膜間不留空隙,地膜與壟面、壟間必須貼緊,兩幅膜相接處在壟溝中間,在壟溝取土壓膜。為防止大風揭膜,最好每隔2~3米橫壓土腰帶。覆膜後要防止人畜踐踏損壞地膜或大風揭膜,如有破損及時用土蓋嚴。覆膜7天后在壟側內每隔50釐米打一個直徑5毫米的滲水孔,方便降水入滲,覆膜時間最佳依次是秋季覆膜、頂凌覆膜、播前覆膜。
※品種選用※採用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種薯一定要選擇同時具有抗病、豐產的脫毒種薯。乾旱地區,或者半乾旱區選用莊薯3號、隴薯5號、隴薯6號、中薯5號、中薯8號、新大坪、青薯9號、青薯168、冀張薯12號;高寒陰溼地區、二陰地區選用莊薯3號、隴薯6號、隴薯7號、青薯9號、天薯11;以栽培早熟馬鈴薯為主的地區,或者土壤溫潤地區選用天薯10號、天薯11、LK99、費烏瑞它、克新1號、克新2號為主;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選用克新1號、大西洋、隴薯7號、夏坡蒂。
種薯出窖後要對薯塊進行挑選,去除劣質薯塊並對種薯進行曬種,經曬種的種薯用45%百菌靈600倍液進行藥水清毒,然後切塊,種薯切塊以50克大小為宜,切塊後掠乾等切口癒合後噴多一次消毒水,然後放入溫室進行催芽,等催芽成功後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
甘肅地區的露地馬鈴薯播種適期通常是在4月中下旬,採用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可提前到4月上旬。在大壟上用自制的點播器破膜按“品”字形點播,播種深度在15~20釐米左右,播種後將穴孔用細土及時封嚴,種植密度可依據土壤的肥力狀況、降水條件、品種特性這些因素來確定。
一般年降雨量達到300~350毫米的地區,每公頃可栽種45000~52500株,株植距離大概在35~40釐米之間;年降雨量達到350~450毫米的地區,每公頃可栽種52500~60000株,株植距離大概在30~35釐米之間;年降雨量達到450毫米以上的地區,每公頃可栽種60000~67500株,株植距離大概在27~30釐米之間。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或者土壤墒情好、土壤肥沃的地區,可適當的提高馬鈴薯栽種密度。
※田間管理※
①苗期管理。為利於種薯出苗,種薯播種後如遇降雨,播種孔會被泥土愈結出現板結現象,這時需要人工進行破開愈結的泥土;種薯幼苗破土後及時查苗,發現病苗及時撥除並補苗,發現缺苗的及時在別處移栽補苗;種薯出苗期間為防止燒苗,如發現幼苗與播種孔錯位需及時人工進行放苗。
②中期管理。馬鈴薯中期要預防晚疫病和早疫病發生,如發生這兩種病害,在發病初期選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者40%疫黴靈可溼性粉劑200倍液兩種藥劑交替噴施,每隔7天全田噴霧1次,需連噴2~3次。
壟膜溝灌技術為害最重的是早、晚疫病。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拔除。防治方法:應採取以亮盾拌種,大田按順序噴施大生45、金雷、克露、銀法利,也可按順序噴施80%代森錳鋅+58%甲霜錳鋅+72%霜脲錳鋅+72%霜脲錳鋅+58%甲霜錳鋅+72%霜脲錳鋅;或者按順序噴施80%代森錳鋅+58%甲霜錳鋅+72%霜脲錳鋅+72%霜脲錳鋅+6%毒死蜱·辛硫磷顆粒劑+72%霜脲錳鋅;或者按順序噴施30%甲霜靈嘧菌酯懸浮劑1000倍液+2.4%復硝酚鈉·萘乙酸懸浮劑1500倍液+5%香芹酚水劑來預防馬鈴薯早疫病害、晚疫病害的發生。
※適時收穫※
馬鈴薯生長期約120天左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成熟期。當地上部莖葉基本枯黃、塊莖容易分離時選晴天收穫。儘量減少創傷,防止窖藏期病害發生。收穫前15天應殺秧並清理出田塊,以防止薯塊接觸感染。剛採收的薯塊水分多,有些薯塊表皮可能有傷口,為避免薯塊變綠或者薯塊產生有毒物質,影響其商品食用價值,需對採收的薯塊進行處理,將薯塊進行晾曬,在晾曬時將有病蟲害的薯塊去除掉,待薯塊的傷口木栓癒合後或者水分稍幹後,才可銷售或者入窖貯藏。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地節水種植技術的技術優勢及效益分析※技術優勢※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解決了乾旱導致的播種或播種後出苗不全、苗情差的問題,集保墒、增墒、增溫、除草等技術於一體,透過在大小壟上全地面覆蓋黑色地膜,形成雨水集流面,能充分接納馬鈴薯生長期間的全部降水,最大限度地保蓄降水,減少土壤水分無效蒸發,保證馬鈴薯全生育期的水分供應;特別是能將春季8毫米以下的無效降水透過膜面彙集到壟溝內直接入滲到土壤中,提高春播時土壤墒情,保證了馬鈴薯正常出苗。
覆蓋黑色地膜,能有效的抑制土壤滋生雜草,減少了土壤中的養分消耗,為所栽種的馬鈴薯生長創造出了一個充足的蓄水蓄肥庫;在高溫季節時,黑膜可阻隔日光照射膜下土壤,保持了地溫,為地下的薯塊發育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環境,有利於加快薯塊膨大,降低畸形薯、青頭薯的產出率;覆蓋黑色地膜可為秋後馬鈴薯生長後期增加有效積溫,這對於延長馬鈴薯的生育期非常有用,也有利於提高中晚熟品種的馬鈴薯增產潛力,對於增產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效益分析※
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能明顯提高馬鈴薯產量,研究結果表明,增產幅度20%~80%,抗旱、增產效果顯著。
①經濟效益。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農田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變單一抗旱技術為綜合抗旱技術,變傳統抗旱技術為現代抗旱技術,使保水型農業與集雨型農業有機結合,抗旱、增產效果極其顯著。2005~2015年在甘肅省定西、慶陽、平涼、天水、張掖等10個市(州)的34個縣(區)累計推廣總規模3136.47萬畝,平均畝產2166.3千克,較對照(半膜覆蓋)畝增產505.3千克,增產30.4%,累計增產鮮薯1584.8萬噸,新增純收益387.69元/畝,總經濟效益76.49億元,年經濟效益6.95億元。
②社會效益。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一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提高馬鈴薯種植單產,在種植面積擴張有限的情況下,可有效提高幹旱半乾早地區的馬鈴薯總量,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有效抑制雜草的滋生,防止雜草與馬鈴薯爭肥爭水的不良影響,提高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水平。該技術可作為半乾旱地區糧食穩產、高產的一項短、平、快實用農業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可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增效。
③生態效益。馬鈴薯全膜覆蓋膜側播種旱作節水技術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蓄了土壤水分,減少土壤風蝕,有利於旱作農業區生態恢復、保土保肥、緩解“沙塵暴”的發生,維護生態安全;作物產量和副產物大幅度提高,不僅使農民收入得到增加,也為走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
-
4 # 武漢小覃
. 在盆內倒入適量的水,一般來說倒盆內的三分之一。
二. 將土豆防止水中。
三.在水中放入少許鹽。
一. 基本概念
1.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土豆、地蛋、洋芋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
2.馬鈴薯,高15-80釐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馬鈴薯是中國五大主食之一,其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
3.馬鈴薯是塊莖繁殖,可入藥,性平味甘,可以治胃痛、痄肋、癰腫等疾病。作為食物,其儲存週期不宜太長,一定要低溫、乾燥、密閉儲存。(注:幼芽有輕微毒性),有證據表明,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4倍左右。
二. 栽培歷史
土豆栽種植土豆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土豆被栽培出來的地方。
最重要的土豆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型別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型別。
十六世紀中期,土豆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三. 形態特徵
草本,地下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釐米;葉柄長約2.5-5釐米;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釐米,寬達3.2釐米,最小者長寬均不及1釐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毫米。馬鈴薯圓球狀,光滑,綠或紫褐色,直徑約1.5釐米。種子腎形,黃色。花期夏季。
回覆列表
馬鈴薯就是土豆,我們種土豆都是直接種,面積不大,幾分地那種,只是自己吃,就是用搞頭自己刨的壟,土豆長的也不錯。口感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