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隔壁小王
-
2 # DQDS88
首先這個問題,皇帝怎麼知道誰是忠臣,誰是奸臣?就像你描述的那樣,對他言聽計從未必是忠臣,反對他的未必是奸臣。
1 是看從那個角度來看。舉個例子,南宋高宗趙構,在他眼裡,秦檜就是忠臣,在人民群眾看來,秦檜就是奸臣。這是為什麼呢?角度不一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趙構本來是想有個半壁江山就可以了,並不想消滅金國,收復失地。可是,岳飛非要收復失地,迎會徽欽二宗。這就違背了高宗的意願,所以下場是肯定的。與其說是秦檜害死了岳飛,倒不如說是岳飛不順從高宗的心意,才被殺的。只是秦檜迎合了高宗的心意而已。就這麼簡單,在高宗眼裡,秦檜就是忠臣,岳飛就是奸臣。
一句話,順從就是忠臣,不順從就是奸臣,只是我們站的角度不一樣罷了。
2 人都是會變的,在一定的環境下,忠臣會變成奸臣;同樣,奸臣也會變成忠臣。這主要看這個皇帝的統治駕馭人的能力。還是舉個例子,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在首位的長孫無忌,在貞觀時期,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赫赫戰功。但是當李世民去世時,李治繼位,雖然史書上也沒有講長孫無忌有什麼別的越軌的行為,但我相信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的時候,心態肯定不一樣。面對自己年輕的外甥,多多少少會有些微妙的變化。否則也不會被武則天整死。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所謂奸臣、忠臣只是百姓的說法,在皇上眼裡臣下沒有是忠是奸,只有有用無用。好的皇上善於權謀,能夠充分調動大臣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一展所長。因為皇上知道,人無完人,剋制大臣的缺點,發揮其優點,是皇上的必修課。
明君都會讓大臣們的優點發揮到極限,讓他們的缺點隱於無形。所以忠奸很難區分,是忠是奸與皇帝有很大的關係,沒有天生的忠臣和天生的奸臣,全在皇帝的操控,好的皇帝讓他們的優點發揮了出來,在百姓眼裡他們自然是忠臣。差的皇帝把他們的缺點暴露出來,甚至蓋過了優點,在百姓眼裡,他們就是奸臣。
由於忠言逆耳,皇帝也是人,也願意聽逢迎之話,所以古來皇帝也是允許這樣一些人存在的,但絕對在皇帝的可控範圍之內,在皇帝眼裡,他們只是哄自己開心的人而已,要辦實事,還是會找能踏踏實實做事的人來幹。
碰到安於享樂的皇帝,大臣的優點就會成了他享樂的絆腳石,會被瘋狂打壓,而大臣的缺點卻成了讓皇帝快樂的必備條件,此消彼長,適者生存,大臣們也會發生了質的轉變,不願改變的只能一死而已。
所以明君善於用別人的優點,剋制他們的缺點,使之能為百姓做事,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定,國家富裕,這些人在皇帝心中實乃有用之人,在百姓心中是大忠之臣。
昏君則善於用他們的缺點,壓制他們的優點。這時人們心中的忠臣,在皇上眼裡卻是無用之人,甚至是阻礙自己的人,而人們心中的奸臣卻成了有用之才,他可以使皇帝快樂,哄皇帝開心。
-
4 # 四川達州人
皇帝才不管誰忠誰奸。
一個正常而且理智的皇帝,善於權謀之術,不僅需要能臣,直臣,也同樣需要弄臣,近臣以方便自己的管理。
以和珅為例。
和珅對當時的第一軍機大臣阿桂的攻擊,乾隆怎麼會不知道?和珅掌握了科舉,公開賣官鬻爵貪汙受賄的大體情況會不知道?
沒辦法,和珅會弄錢會來事,在貪汙受賄的同時也沒忘記給乾隆弄極品的古董字畫,幫著聚斂財富,解決很多乾隆不能出面也不好出面做的實際問題。
所以乾隆捨不得處置和珅。乾脆養得再肥點交給兒子處置。何況面子上也不能處理這個被自己信任與提拔多年的重臣。那豈不是等於乾隆說自己是昏聵的,被奴才騙了幾十年?
-
5 # 珞珈山的貓
先提一問:你覺得在宋高宗趙構眼裡,秦檜和岳飛誰忠誰奸?
何為忠臣?又何為奸臣?怕是誰也說不好!
對於皇帝而言,普天之下的所有的人都是共其選用的子民。因此,皇帝選用人才往往是不拘一格的。用其才而不用其糟粕,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便可。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下,皇帝任用官員臣子的一般原則。
第一點忠君愛國。每個皇帝選用人才,第一點都是要求忠於自己、忠於國家。否則才華再高、治國能力再強也不適合出將入相出任官員。這一點很多皇帝都很容易掌握,對於臣子是不是忠於自己?對於大多數皇帝來說,還是心知肚明的。因此這第一點是評價一個官員的基礎。第二點便是能力,選拔官員的作用是用來管理國家和治理江山社稷的,因此個人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皇帝是否能夠重用提拔這個官員。這是為何,有些人仕途平步青雲,有些官員默默無聞。
第三點, 善解人意,作為皇帝選拔出來輔助自己的官員臣子。能夠體諒和理解皇帝的難處和心思。在皇帝眼裡是官員是否為忠臣的一個標準,就像和珅能夠理解乾隆的一些想法,並且幫助乾隆解決問題,因此,在乾隆眼裡和珅便是忠臣!因此忠臣和姦臣的定義和界限是模糊的,對於同一個官員,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固守祖宗禮法是忠臣,推陳出新也是忠臣;然而一念之間,冥頑不化誤國誤民是奸臣,動搖禮法根基也是奸臣。
就像一直以:“還我河山,迎回二聖”為口號的岳飛,趙構12道金牌召他不回,這在百姓心中是忠臣,在趙構眼中他卻是一個食我俸祿、領我兵馬而不忠於自己的奸臣,因此不能留他於世上。而善於揣摩趙構心思的秦檜,總是能夠理解趙構的想法和心理,並且幫助趙構解決問題。因此在宋高宗趙構眼裡,秦檜便是忠臣。因此回到最初的問題,你覺得在宋高宗趙構眼裡,秦檜和岳飛誰忠誰奸?
-
6 # 日記哥愛讀書
【是非曲直滄桑世間】
謝謝邀請!依我來看,處於皇權頂端政治深謀遠慮的皇帝來講。在陰謀陽謀陰奉陽違的近臣中,皇帝不僅需要忠臣,奸臣,更多的是替其實際分憂、取得萬世功名的能臣!在這三種權臣之中,每種勢力相互博弈,每個朝臣互相算計,以達到自己需要的“事”機!而皇權政治是謀“勢”,三種權勢也都可成事,或敗事!皇帝只能舉成事者,斥敗事者!皇帝不需分忠奸,無需分忠奸,只需揚名立萬,萬世師表!風行君帶你從細微處解讀不一樣的文史,歡迎欣賞
-
7 # 順其自然65491946
說好聽話的人是奸臣。老挑毛病的人是忠臣。所以皇帝即離不開忠臣的忠心耿耿,保家衛國。也離不開奸臣的阿諛奉承,投其所好,心情愉悅。這好像是電視劇,李衛當官中的李衛問康熙皇帝,時,康熙帝的回答。康熙帝的話是忠臣一天到晚喋喋不休的說這也不好,那也不對,令人心煩。而奸臣確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淨說好聽的,讓心裡舒服,高興,痛快。所以皇帝是即離不開忠臣,也離不開奸臣啊。細想之下,果然如此。皇上聖明。吾皇萬歲!萬萬歲!
-
8 # 歷史軍魂
感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皇帝不需要知道誰是忠臣和姦臣。所謂的忠臣和姦臣只有老百姓才會分的這樣清楚,實際上這就將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一樣。人性是複雜的,不能簡單地分為好人、壞人,忠臣和姦臣。如王安石變法就遭到保守派司馬光的反對,對王安石的變法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你能說王安石就是忠臣,司馬光反對變法就是奸臣嗎?
忠奸也與皇帝個人有關,如秦檜在民間那是絕對的奸臣,但是在宋高宗眼裡那是絕對的“忠臣”,因為秦檜是站在宋高宗一邊的,能秉承皇帝的意志辦事。相反,岳飛一心想收回中原,迎回二聖,這是宋高宗最忌諱的。如果真的迎回二聖,就沒有宋高宗什麼事了。因此,在宋高宗眼裡岳飛就是“奸臣”。
-
9 # 君山話史
忠臣腦門上沒有刻一個“忠”字,奸臣腦門上沒刻一個“奸”字。皇帝也是人,有的大忠在皇帝看來是奸,有的大奸在皇帝看來是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要以為皇帝智商就高,多數情況下他也懵然不知。
這裡我分享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忠奸之辨的故事。
(漢元帝)
西漢從漢元帝開始衰落,原因在於石顯亂政。漢元帝就是一個忠奸莫辨的皇帝,當時著名的學者京房決定以一種特殊的勸諫皇帝,看清奸佞之徒的面目,於是有了以下這個著名的對話。
京房找到了一個與皇帝單獨交談的機會。他先從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昏君說起,問漢元帝道:“周幽王與周厲王使國家陷於危亂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們都任用什麼人呢?”
漢元帝對歷史掌故也很熟悉,回答道:“這兩位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奸佞之人。”
京房問道:“兩位國君是明知奸佞仍然任用他們呢,還是認為他們是賢能之輩?”
漢元帝說:“當然是認為他們是賢能之輩了。”
京房接著問:“那為什麼現在我們卻說這些人是奸佞之人呢?”
漢元帝又答:“這些人將局勢搞得一片混亂,又陷國君於危險之中。我們事後來看,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真面目了。”
(京房)
京房深入問道:“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都沒有察覺呢?”
漢元帝說道:“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任用的都是賢能,要是他們能察覺到自己的錯誤,那豈不都成為明君了。”
京房繼續問:“齊桓公、秦二世都曾經譏諷周幽王與周厲王,可是齊桓公還任用了奸人豎刁,秦二世信任奸人趙高。他們都知道前世君主犯下的錯誤,為什麼自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漢元帝說:“只有聖明的君主才能以古鑑今啊。”
京房話鋒一轉:“陛下認為現在是治世還是亂世呢?”
漢元帝倒有自知之明,回答說:“現在當然也算亂世了,這還用問嗎?”
京房說:“陛下現在任用的都是什麼人呢?”
漢元帝頗為自得地說:“幸好,情況比起古代的例子要好,況且問題並不出在我信任的人身上。”
京房頓首道:“古代那些帝王也跟陛下的想法一樣。以後的人看現在的我們,就像我們看待前人一樣。”京房苦口婆心,繞了一個大圈子,就是要向皇帝說明,奸佞小人就在身邊,希望皇帝能以史為鑑。
漢元帝沉默良久後,才說一句話:“那麼現在作亂的人是誰呢?”他在心裡盤算了一通,仍沒有發現誰是奸佞之徒。
京房回答說:“明主應該心裡有數吧。”
漢元帝著實心裡沒數:“我確實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話,怎麼還會任用他呢?”
京房不得不提醒說:“就是皇上最信任的、與他在帷幄之內計議大事、擁有任免天下才士大權的那個人。”
皇帝聽明白了,京房說的這個人,就是石顯,但他只是輕描淡寫說道:“我已經知道你說的意思了。”
京房煞費苦心布了一個局,從古代說到當代,以辨忠奸,剖析相當深刻,堪稱高明。可是有沒有起到效果呢?還是沒有,漢元帝與古代昏君一樣,對身邊的奸佞小人不知不覺,對石顯的信任依然如故。而京房呢?這位著名的易學大師,最後還是沒有躲過石顯的報復,被扣了個罪名處死。
-
10 # 王榮聯1
謝謝邀請。為皇帝打工的臣僚們,沒有一個人的腦門上刻有“忠”或“奸”字的,那麼皇帝是如何辨別誰忠誰奸呢?很簡單,標準只有一個,一切以皇帝為中心。凡與皇帝同心同德的就是忠臣,凡與皇帝離心離德的就是奸臣。任何人的任何評判都是浮雲。這樣的例子,歷史上舉不勝舉。比如,明朝的朱棣篡位登基後,三請方孝孺為其登基寫詔書,方孝孺自命清高,堅持原則,拒寫詔書,連新皇帝親自登門造訪都不給面子。在朱棣眼裡,方孝孺就是大明不折不扣的奸臣。最終,遭遇滅十族的厄運。再比如,宋朝皇帝趙構主張與金人議和,不贊同徽、欽二帝返宋。當時秦檜表示堅決支援和擁護,趙構就認為秦檜是朝廷貼心貼肺的忠臣。而岳飛的觀點與秦檜相反,他就主張迎徽、欽二帝返宋,與金人拼一死戰。因此,在皇帝眼裡誰忠誰奸,難道還不分明?!
回覆列表
對皇帝來說能做事情的就行了,無所謂忠奸,奸臣一旦名聲臭到一定程度就把他殺了,不但能獲得好名聲,還能得到百姓的愛戴。懲處的都是不能做事的貪官,有用的等他做不了事了在大力查辦當作典型。清官則就找個清閒的地方擺起來給人看,告訴老百姓我會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