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死不喝孟婆湯

    答案是不行。

    木星是太陽系內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是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是太陽系行星中名副其實的老大哥,僅僅是大紅斑,直徑就能放下3個地球(當然它在逐漸變小)。對於我們的地球來說,是真正的龐然大物。

    然而要想變為恆星,點燃核聚變,木星仍然遠遠不夠格。木星的直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在真正的恆星太陽面前,木星太小了。13倍的木星質量才可以點燃氘核聚變,但產能速率極低,也就是褐矮星,相當於入門原子彈; 81倍木星質量可以點燃氫聚變,恆星可以發光,但很暗弱,但是可以稱為恆星了,相當於入門氫彈。

  • 2 # 刁博

    題主既然問出這種問題,應該明白恆星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的。

    太陽是一顆恆星,它上面進行著核聚變。要想產生核聚變,需要有高溫高壓,太陽的質量足夠大,太陽有強大的引力使中心處有足夠大的壓強和溫度,這樣就點燃了核聚變。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周圍還有數十顆大大小小的衛星,有些衛星個頭還挺大,因此木星及其衛星有一個別號叫做“小太陽系”。

    木星畢竟還是要比太陽小的,它還質量還不夠大,不能點燃它中心處的核聚變,它不可能變成恆星。

    透過理論計算可知,如果木星的質量變為現在的13倍,它就有可能點燃中心處的核聚變。不過這個核聚變不能持續,木星仍然不能是一顆恆星。只有質量繼續增大,增大到目前的八九十倍時,才有足夠大的引力維持核聚變的持續發生,這樣木星就成了一顆入門級的恆星。

    現在的木星距離恆星還差老遠呢。

  • 3 # 一點科技工作室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看看太陽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太陽也是天體物理學上的“恆星”,儘管在我們地球人看來,太陽的質量已經是無法想像的存在,但在宇宙眾多恆星當中,它卻是最小的一撮小恆星序列。一般在天體上,質量小於2.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為小質量恆星,介於2.3倍~8.5倍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為中等質量恆星,大於8.5倍太陽質量的為大質量恆星。

    也就是說,想成為恆星,天體的質量必須與太陽質量相近或大於太陽質量。

    另外,太陽目前正處於壯年(已活了50億年),還有50億年後,由於核心以氫燃料為核聚變,當氫燃料燃燒完畢之後,產生大量的氦卻並不能被點燃(氦被點燃的熱點比氫更高),此時太陽內部的熱能輻射壓大幅度減小,不足以抵抗自身重力而轉變成迅速坍塌收縮過程。但是,我們知道,“物極必反”,太陽不斷收縮必然造成密度和壓力迅速升高、內部溫度將變得越來越高(高壓下產生熱能),當溫度達到一定水平致使難以被點燃的氦點燃了,而高溫也把太陽外殼膨脹,形成內部收縮外部膨脹的局面。這樣就變成核心高能輻射迅速膨脹的天體——紅巨星,當膨脹到一定程度,就連地球也被這個紅巨星包含在它的肚子裡面。

    所以,當一般說到紅巨星的時候,其內部燃料為氦而不是氫,太陽轉變成紅巨星的時候,地球就會被徹底毀滅。

    那麼,紅巨星中的氦燃料燃燒完畢之後,會變成什麼天體呢?

    當然,跟上面氫燃料為核聚變結局一樣,核心的氦也被燒光之後,會留下生成碳和氧等物質。此時重力又佔據強勢一方,紅巨星坍塌收縮過程重演,當內部密度和壓力變得更加大時,溫度也隨著增高,然而此時太陽(紅巨星)質量已變得非常小(質能守恆,能量的損失必定造成質量的損耗),壓力引起的溫度不足以達到點燃碳和氧核聚變條件,只有外層的氫和氦繼續燃燒,發揮著餘暉。當收縮壓力越來越大,密度也越來越大,構成物質的電子會產生抵抗力阻止收縮過程,直到被壓縮到某種密度時,核心就會變成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天體——白矮星。

    而外部則繼續膨脹輻射,內外之間會逐漸形成兩個明顯的分層,最終脫離形成由外層組成的“星雲”,消失於宇宙中;內部形成單獨的天體,也就是上文說到的白矮星。

    當白矮星耗盡所有的能量的時候(此時內部沒有任何燃料,靠著以前的預熱發光發亮),收縮過程中止之時,白矮星就變成黑矮星。因此,天體物理上的定義黑矮星為:

    由低溫簡併電子氣體組成,由於整個星體處於最低的能態,因此無法再產生能量輻射了。以碳為主和少量氧構成。

    白矮星冷卻成黑矮星的過程十分緩慢,可能需要100億年左右。

    終上所述,特別是太陽後期的演化過程,著重關鍵詞質量、密度、自身引力。儘管木星質量比其他太陽系的行星大得多,是氣態巨行星,而且上面主要有氫(很多)和氦(佔總質量的25%),遠遠達不到由熱壓轉換成“熱燃”的過程,只會形成液態氫;即使有外力點燃氫,但這一點小量不足以維持(據推測,木星的中心並不是由氫和氦組成,而是一個含矽酸鹽和鐵等物質組成的核區,物質組成與密度呈連續過渡),更何況還有熱點更高的氦如何點燃?

  • 4 # 宇宙觀察

    在距離地球9.3億千米的太空中,有著太陽系內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目前有多達67顆衛星圍繞著它執行

    很多人都知道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但木星的質量卻是太陽系其他所有行星加起來質量的2.5倍,也就是說在太陽系除了太陽質量外“僅剩”的0.14%質量裡,木星就佔去了一大半。

    相比天文學家對木星的“如數家珍”,絕大部分普通人對木星瞭解還都僅限於“太陽系最大行星”“大紅斑”,不過很多人在看完今年年初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後對木星的瞭解又加深了許多,因為在電影的最後人類利用地球發動機的噴焰成功點燃了木星和地球的混合氣體從而將地球推出了“危險區”

    然而嚴格意義來說《流浪地球》並不是第一個“點燃木星”的科幻作品,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就在他的《2010太空漫遊》中描寫了外星文明點燃木星使其成為太陽系第二個恆星的故事,而外星文明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木星衛星上的“太陽系新生命”提供足夠的光和熱。

    那麼在科幻作品頻頻“點燃木星”的情況下,現實中的木星真可以被點燃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木星本身沒有氧氣只有和太陽一樣的氫和氦,所以想讓木星發生化學燃燒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讓木星的氫元素髮生核聚變反應,從而讓木星從一顆行星變成一顆恆星。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木星的質量大體只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三),而恆星的質量下限又是太陽的百分之一,所以木星只有再“增重”80到100倍才能讓內部溫度和壓力達到氫元素核聚變所需要的標準

    然而要從太陽系再找80到100倍木星質量的物質是不可能的,所以“點燃木星”終究只能是一個科幻設想。

    從科學角度來看,如果木星真的增重80倍變成恆星的話,太陽系從此就會變成雙恆星系,“新晉恆星”的引力也會干擾其他行星的軌道,更重要的是地球的環境也會因為“新太陽”的出現而朝著不可知的方向變化。

    綜上所述木星還是老老實實做一顆行星為好,太陽系內有太陽這一顆恆星就夠用了

  • 5 # 太陽系長兼地球球長

    科學家說不可能、原因是雖然木星有大量氫氣、但是氫氣的燃燒需要氧氣助燃、而木星缺少氧氣、就算有大量氧氣燃燒成功、木星的氫氣可以在100年內燃燒乾淨、然後熄滅、而太陽不同、組成物質差別很大

  • 6 # 鍾銘聊科學

    成為恆星的最低門檻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都是天體還會有恆星、行星、衛星的區別?而且宇宙還存在著很多脾氣暴差的天體,比如:黑洞、中子星、白矮星之類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同和區別?

    如果非要找出一個最為核心的因素,那就是:質量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按照目前主流的理論,天體的形成是來自於分子云的引力坍縮。但在形成過程當中,有些天體的質量巨大,有些天體的質量就比較小。

    拿太陽來做參考,如果天體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7%,那就會成為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一顆恆星。

    具體來說就是,巨大的引力會迫使恆星的中心溫度急劇上升,比如;太陽核心的溫度就能達到1500萬度,一般來說,此時的恆星核心都會成為等離子態。在這種狀態下,內部的原子結構都不存在了,電子和原子核會到底亂串。

    由於宇宙中99%以上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因此,恆星主要也是氫原子和氦原子構成的。這意味著,恆星內部會有大量的氫原子核到底亂串。這時候氫原子核之間就有一定的機率發生核聚變反應,點亮恆星。說白了就是,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發生核聚變生成氦原子核,損失的靜止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這當中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條叫作質子-質子反應鏈。

    另一條叫作碳氮氧迴圈。(碳、氮、氧在其中充當的是類似於催化劑的作用。)

    如果天體的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7%,那這個天體就不具備成為一顆恆星的可能性。

    事實上,就存在一類天體在還是原恆星時,由於質量不夠大的,使得恆星的核心溫度不夠高,以至於無法點亮核聚變反應,那它們就會成為一顆褐矮星。(當然,更多的其實根本連褐矮星這個階段都達不到,只是一顆普普通通的行星而已。)

    在我們的太陽系當中,太陽佔據了整個恆星系99.86%的質量,在剩餘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它是一顆巨行星,除了之外的行星加起來的質量都沒有它大,準確說是它是剩餘行星質量之和的2.5倍。

    但木星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它距離成為一顆恆星的最低門檻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太陽質量的7%),而且差距還不是一點點,而是差了70多倍左右。由於質量不足以達到這個門檻,導致木星自身的引力不足以引發核聚變反應,因此,木星很難成為一顆恆星。不僅如此,就算把太陽系內除太陽之外的剩餘所有質量都給它,質量也還是夠不到那個最低的門檻。

    木星

    雖然成為不了一顆恆星,但是木星核心是極為恐怖的。木星內部的溫度可以達3.6萬度,同時壓力可以達到3000~4500GP。

    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木星的核心主要是由金屬氫構成的。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金屬氫。這種金屬氫說白了就是可以導電的氫。

    當然,你可能會說了,有沒有人進入到過木星,如何知道木星核心是這樣的,而且金屬氫聽起來也很奇怪。科學家為了證明這一點,其實一直在試圖在實驗室裡合成,201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就利用鑽石高壓砧法(以3250萬千克的力施加在6.5平方釐米的氫樣本上),在幾乎逼近鑽石強度崩潰邊緣時,成功把氣態氫壓縮成了金屬氫。這也證明了在高壓下,氫是可以被壓縮成金屬氫的。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成為一顆恆星的門檻是太陽質量的7%及以上,木星只有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因此無法成為一顆恆星。不過,雖然成為不了一顆恆星,但木星核心的氫在高溫高壓下,已經呈現出了很反常的金屬態。

  • 7 # 科研小蟲

    木星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但它仍然需要更多的質量才能有可能變成第二個太陽。

    失敗的恆星

    木星通常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因為儘管它像大多數普通恆星一樣大多是氫,但它的質量不足以在其核心中開始熱核反應,並因此成為“真正的恆星”。但是“失敗的恆星”這個詞有點用詞不當。從理論上講,只要向其中新增足夠的物質,任何物體都可以變成一顆恆星。有了足夠的質量,物體的內部壓力和溫度將達到啟動熱核反應所需的閾值。對於最簡單的元素氫,該閾值最小。

    如何使木星變成恆星

    為了使木星變成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將必須增加木星質量的1000倍。但是,要製造一個較冷的“紅矮星”,只需要增加約80個木星質量即可。儘管確切數字仍然不確定,仍有可能形成僅約13個木星質量的“棕矮星”(氘而不是氫在恆星核心中融合)。 因此,木星不能也不會自發地成為恆星,但是如果至少有13個額外的木星質量物體碰巧與它碰撞,那麼它就有機會。

  • 8 # 太空科學站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仰望星空時看到的大部分星星其實都是和太陽一樣會發光發熱的恆星

    那麼恆星為什麼會發光發熱呢?答案是因為原恆星都是由氫和氦組成的,而當原恆星核心溫度和壓強達到氫元素核聚變的“底線”時,由內而外的氫元素核聚變反應便會“點亮”原本暗淡的原恆星,這也意味著茫茫宇宙中又多了一顆進入主序星階段的恆星。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恆星誕生有兩個條件,第一是核聚變需要的氫元素,第二是足夠的質量,因為只有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核心區域才會產生足夠的溫度和壓強。

    木星作為太陽系內質量和體積最大的行星,大氣層內氫元素佔比為75%,氦元素佔比為24%,有趣的是這與太陽的氫氦分佈也基本相同(氫元素佔太陽質量的四分之三),因此在《流浪地球》和《2010太空漫遊》等科幻裡都有“點燃木星”或者“把木星變成恆星”的情節出現,那麼現實中的木星真的有可能從一顆氣態巨行星變成一顆發光發熱的恆星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在宇宙恆星的質量下限中以我們的太陽為標準,質量在0.075到0.5倍太陽質量的紅矮星就是宇宙中質量最小的恆星,所以說恆星的質量下限就是0.075倍太陽質量,所以說木星只要達到這個質量,其核心區域的溫度和壓強就能“點燃”氫元素核聚變反應,從而讓木星“蛻變”成一顆紅矮星。

    可惜的是木星質量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倍太陽質量,所以說木星需要將自身質量再增加75倍才能從一顆氣態巨行星變成一顆紅矮星。

    可惜的是由於太陽佔據太陽系總質量99.86%,而木星的質量又是除太陽以外其他所有太陽系天體質量總和的2.5倍,因此木星是無法在太陽系內獲得足夠質量變成恆星的。

  • 9 # 時空通訊
    木星很可能會在50億年後變成一顆紅矮星,挑起太陽系老大的大梁。

    50億年後,太陽將壽終正寢,臨終前,會迴光返照,變成一個紅巨星。

    太陽外圍物質漸漸飄散到太空中,最終留下中心一個緻密的核,只有地球大小,卻有著太陽現在質量的一半左右,上面的物質呈電子簡併態,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1~10噸。

    太陽紅巨星時期,半徑擴大200~300倍,吞噬了水星和金星,地球是不是會被吞噬,尚無定論。太陽變成紅巨星後,膨脹到地球軌道甚至更遠,所以地球即便不被吞噬,也會被烤焦。

    太陽死亡後成為一顆白矮星,這顆白矮星得引力雖然在近距離很極端,但在長距離就比太陽弱多了。

    因此自地球以後,幾顆行星可能都會脫離太陽引力而成為流浪星球,這些沒孃的孩子歸宿何處前景渺茫。

    這種艱難的時刻,很可能木星會擔負起太陽系挑梁的作用,收拾太陽老爹留下的爛攤子。

    木星是太陽系行星的老大,質量佔了太陽系的0.1%,也就是相當於太陽質量的0.1%,是地球質量的318倍,是其他七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

    但是,木星仍然只是一顆行星,變不了恆星。這是因為宇宙中最小質量的恆星都必須達到太陽質量的8%,只有這麼大質量的天體,中心壓力和溫度才能夠激發氫核聚變,才能夠成為自身發光發熱的一顆最小的恆星~紅矮星。

    木星要成為一顆這樣的恆星,還要增加自身質量的70多倍,因此,木星這輩子只能做大哥,而不能成為總舵把子。

    太陽死亡時外圍氣體物質的飄散,給木星一個大大的機會。

    木星是太陽系裡質量最大的行星,引力除了太陽,自然也是最大的。這樣太陽丟失的氣體質量,在飄過木星附近和周邊時,將會被木星引力所捕獲,這樣就會使得木星的質量越來越大。

    如果木星能夠捕獲到太陽膨脹飄走質量的15%以上,就會使自己的質量增加到太陽的8%左右,就很可能達到引燃核心氫核聚變的最低質量,成為一顆紅矮星。

    這樣崩潰了的太陽系就有了新的主子,木星就會搖身一變,從大哥級變成爹媽級,開始照看起這些逝去親爹親媽的孩子,形成新的恆星系統。

    不過這個恆星系統很可能會與太陽屍骸白矮星成為一顆雙星系統,帶領著無家可歸的原太陽系流亡天體繼續維持下去。

  • 10 # 漫步科學

    “木星能否變成太陽系第二顆恆星?”,雖然木星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質量都為氫氣,但是木星自身的質量還是太小,無法依靠自身的引力來點燃“核聚變”反應,因此目前認為木星是無法變成恆星的。

    木星

    和恆星類似,木星也是一顆氣態星體,其自身構成物質主要為氫氣與氦氣,科學家認為木星自身構成物質的比例和太陽系原始星雲非常吻合,因此通常認為木星和太陽一樣都是誕生於原始星雲,只不過在爭奪物質的過程中,原始太陽獲得了成功,所以木星可以看做是一顆“失敗的恆星”。

    點燃木星

    不同於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的點燃方式,如果木星要變成一顆恆星,那就需要它有足夠高的質量,來引發自身的核聚變反應。恆星的點燃方式我們可以參考太陽,太陽的質量高達2×10³⁰千克,從物質構成上看,太陽和木星很接近,超過百分之75的成分是氫元素。由於自身重力的影響,在太陽的核心處,其壓力可以達到30397500000000000帕斯卡,溫度可以達到1500萬攝氏度,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太陽內部的氫元素透過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據估算,在太陽內部每秒鐘有600000000000kg左右的氫聚變成596000000000千克的氦,這個過程虧損的質量達到400萬噸,也就是相當於釋放了360000000000000000000000焦耳的能量。

    現代科學認為,恆星存在著質量下限,大約為太陽質量的百分之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星體的質量不足太陽的百分之七,即使其擁有合適的“燃料”,也無法透過自身重力來點燃“核聚變”反應,然而木星的質量僅僅為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左右,由此看來木星是不可能轉變為太陽的。

    結語

    木星雖然擁有合適的“燃料”,但由於其自身質量太小,無法透過自身重力為“核聚變”提供合適的“環境”,因此,目前看來,木星是無法變成恆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人沒有犯錯,沒有得罪別人,但是就有人欺負你,這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