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里人佳
-
2 # 西河阿光
苦瓜炭疽病的防治 症狀:
苦瓜炭疽病主要為害瓜條,亦為害葉片和莖蔓。幼苗多從子葉邊緣侵染,形成半圓形凹陷斑。初為淺黃色,後變為紅褐色,潮溼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黏稠物。幼莖染病,病斑較小,黃褐至棕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莖蔓染病,病斑黃褐色,梭形或長條形,略下陷,有時龜裂。瓜條染病,初為水漬狀,不規則,後凹陷,其上產生粉紅色粘稠狀物,上生黑色小點,病瓜多畸形,易開裂。 發生規律:以菌絲體或擬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內或扶著在種子表面越冬,借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幼苗。在高溫多餘的6—9月發生嚴重。田間土壤過溼、植株廕庇、與瓜類作物連茬種植等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藥劑噴霧防治:發病初期噴灑25%攏總好(咪鮮胺+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700—800倍液+75%聖克(百菌清)可溼性粉劑700—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200—3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溼性粉劑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溼性粉劑45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4—5次。 苦瓜白粉病防治經驗 危害症狀 苗期至收穫期均可發生,而以生長中後期發病最盛,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莖和葉柄亦可受害,病害從植株中下部葉片開始發生,並迅速往上蔓延,發病初期,葉片正面或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粉斑,逐步擴大成大片白粉斑,發病嚴重時許多病斑連成片佈滿整個葉片,造成葉片枯黃、捲縮、變脆,果實停止生長,最終導致全株早衰死亡。 病原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物有性態為單囊殼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DC.),分別為子囊菌亞門單絲殼屬和白粉菌屬。 病原物無性態為半知菌粉孢黴菌(oidiumsp.)發病期間以無性態時期較常見,分生孢子梗圓柱形,不分枝,無色,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成串產生於分生孢子梗頂端。 病害迴圈 該病病原為子囊菌,為專性寄生菌。在寒冷地區,兩病菌以菌絲體或閉囊殼在寄主上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並進行再浸染,致病害蔓延擴充套件。 在溫暖地區,病菌不產生閉囊殼,以分生孢子進行初浸染和再侵染,完成其週年迴圈,無明顯越冬期。 發病條件 病菌以閉囊殼在寄主上或病殘體上越冬,或在保護地內越冬。翌春靠氣流、雨水傳播病菌。該病在田間流行的溫度為16℃~24℃。對相對溼度的適應範圍廣,當空氣溼度在45%~75%時發病快,超過95%時病情發展明顯受抑制。一般在雨量偏少的年份發病輕。病菌喜溫暖潮溼,通常溫暖溼潤、通風不良、光照不足、連續陰雨天、天氣悶熱或雨後轉晴極利於病害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長勢過弱或枝葉過密發病也較嚴重。 防治措施 農業措施 選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種種植。不同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早熟品種抗性弱,中晚熟品種抗性較強。 實行輪作,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最好能實行水旱輪作,減少病菌,宜選擇地勢高、土壤疏鬆乾爽、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 改進栽培管理,起高畦,挖深溝,施足基肥,在生長期加強肥水管理,避免氮肥過量,適當增施磷、鉀肥。 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切忌過密,植株生長過密時可適當修剪側枝,以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降雨後及時排水,避免積水,以降低田間溼度,減少白粉病的發生。在生長中後期要及時剪掉老葉及病葉,收穫後及時清園,減少病原菌。 物理防治 發病初期噴高脂乳劑或2B,濃度30-50倍,噴後在植物體表面形成1層薄膜,不僅可防止病菌侵人,還可造成缺氧條件使白粉菌死亡。一般每5~6天噴1次,連噴3~4次。 生物防治 初期噴灑抗菌素農抗120或農抗B-10,濃度100ppm,每隔6~7天再噴1次,連噴2-3次,防效達90%以上。 藥劑防治 對於藥劑,在這裡也不重點的推薦,只是和大家交流一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個人認為,國內白粉病防治藥劑已經到了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硫磺、石硫合劑、甲基託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等無機硫和其它廣譜殺菌劑為代表,對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該類藥劑對白粉病幾乎無治療效果,主要用於發病前保護,同時硫製劑對許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階段:以三唑酮(粉鏽寧)、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矽唑等為代表的三唑系列殺菌劑,比第一代殺菌劑對白粉病的活性有較大提高。但該類化合物對病菌作用位點單一。病菌對該藥劑有互動抗性。同時該類化合物對植物有刺激性,特別是對瓜類有敏感,用量稍大就會抑制植物生長,降低產量。該類藥劑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階段:以進口醚菌酯為代表的新化合物種類,作用機理獨特,作用位點較多,對白粉病專性治療較高,效果可達到90%以上;不過由於國內近幾年來長期連續使用,已產生明顯抗藥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時進口藥劑成本太高,對中國農民來說難以接受。 第四階段:以乙嘧酚為代表的高效化合物,全新作用機理,保護內吸治療剷除、專治白粉病,防效達到90%以上,相當於進口的翠貝,最主要的優勢是對作物高度安全。不過廣譜性方面不夠,由於國內部分地區的連續使用,也反映有了抗性。 這些藥劑的不斷推出至少說明了四點: (1)白粉病防治史是一個藥劑的不斷更新換代的歷史,一直會有一個全新的藥劑出現。 (2)說明這許多藥劑都有各自侷限性,沒有哪一個是為廣大經銷商和農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種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使用。 (3)由於白粉病對藥物具有很強的抗性,由於各個地區的用藥水平不一樣,所以使用者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予以用藥,最好結合田間的藥效試驗,選擇最佳的藥劑,並做到輪換使用。 (4)白粉病的防治上最好結合一些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一些措施,做到綜合防治,不能單單依賴化學藥劑,這也是延長藥劑使用壽命和保護環境安全的需求。 苦瓜白粉病、霜黴病的診斷與防治 一般情況下,苦瓜的白粉病和霜黴病的識別是比較容易的,主要根據其症狀來區分:苦爪白粉病在葉片的正面、背面形成白粉斑,苦瓜霜黴病在葉片背面長出白色黴狀物或病斑受葉脈限制。但在實際田間或大棚內,不可能看到如此典型的症狀,有時只看到葉片正面現淺黃色小斑,很少見到黴層。許多苦瓜種植者常將白粉病當霜黴病來防治,造成用藥不對,不但沒有把病害控制,反而延誤病害防治時間致使病情加重。現將這兩種病害的診斷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l、診斷 1.1 苦瓜自粉病 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類單囊殼白粉菌(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分生抱子萌發溫度範圍10~30℃,適溫20~25℃,且需要較高溼度。田間溼度大,氣溫16~24℃,或於溼交替出現則發病重;栽培地勢低窪,氮肥過多或肥料不足,通風不良以及生長過旺或衰弱等都容易發病。苦瓜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及莖杆,很少為害果實。初生近圓形粉斑,嚴重時出現褪綠色斑點,有的連成大片或佈滿 整個葉片(正面或背面)致葉片變黃,終致乾枯,使植株生長及結瓜受阻,生育期縮短,產量降低。進入秋季有時在白色黴斑上長出很多黑色的小點,這點有別於霜黴病。 1.2 苦瓜霜黴病 苦瓜霜黴病是由古巴假霜黴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萌發的溫度範圍4-32℃,適溫15~19℃,低溫陰雨易誘發本病,在廣西5-6月及9-10月易發生,一般遇連綿陰雨後發病,排水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密植等情況下發病重。苦瓜霜黴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面現淺黃色小斑,後擴大,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這點和白粉病有區別),顏色由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嚴重時病斑融合為斑塊。溼度大時,在葉背面長出白色黴狀物,有時葉面也可見白色菌絲,天氣乾燥時則很少見到黴層,該病田間症狀與苦爪白粉病酷似。診斷苦瓜霜黴病時,主要從初發病葉片進行鑑定。
2、防治 苦瓜白粉病和霜黴病的防治措施在農業防治上基本一致,在發病適溫範圍內,溼度是關鍵,在氣溫20℃左右,溼度80%以上易發病,因此功口強田間或大棚的管理工作,注意行株間通風、排溼,具有控制病害發生和發展的作用。 2.1 苦瓜白粉病的防治 ①選擇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豐成牌大肉一號、二號、三號苦瓜。 ②選擇地勢較高,利於排水的田塊種植施足底肥,忌偏施氮肥,生長期適當噴2-3次奧普爾或基因活化劑等葉面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③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大棚栽培多施有機肥,早春少澆水,多中耕,提高棚溫,注意通風,降低空氣溼度。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15%粉鏽寧(三哇酮)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用45%超微粒硫磺膠懸液150-300倍液、73%特速哇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10%樂無病可溼性粉劑1200-1600倍液交替噴灑。 技術要點:早預防,白粉病一旦發生,流行很快,因此要注意發現中心病株並及時用藥;噴藥要周到,噴藥時要葉面葉背一起噴,才能把病菌殺死;大水量噴,該病菌遇水或溼度飽和時,易吸水破裂而死亡;持續用藥,白粉病的藥劑防治要持續進行,充分殺死殘留的菌絲體及分生抱子,防止再流行,一般第一次噴藥後每隔4巧天噴)次,連續噴2-3次。 2.2 苦瓜霜黴病的防治 ①參考白粉病防治措施。 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交替使用64%防毒礬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500~700倍液、72%克露可溼性粉劑500-700倍液、80%新萬生可溼性粉劑6oo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又名甲霜靈錳鋅)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噴藥要及時、周到、持續。
-
3 # 瑞克斯旺—侯
一般來說,苦瓜疫病多在開花以前顯症。葉片染病先失去光澤,後呈水燙狀萎凋下垂。一般下部葉片先發病,後逐漸向上蔓延。發病初期上述症狀早、晚尚能恢復,病情嚴重時則不能復原。仔細觀察植株基部變為水漬狀發軟,溼度大時可見病部長出很薄的一層白黴,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疫病發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遲早、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氣溫高低有關。發病早氣溫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進入雨季開始發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擴充套件蔓延或造成流行。生產上與瓜類作物連作、採用平畦栽培易發病,長期大水漫灌、澆水次數多、水量大發病重。
苦瓜疫病的防治方法
(1)採用高畦栽培,可減少與病菌接觸、提高地溫可起到早熟避病作用,如能採用地膜覆蓋,效果更好。
(2)儘量使瓜坐在壠上或高畦的畦面上,澆水時水深不要超過莖基部或坐瓜部位。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撤生石灰消毒。
(3)中心病株出現後及時噴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露或72%克霜氰可溼性粉劑6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苦瓜霜黴病與白粉病混發時,為減少打藥次數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霜黴病與炭疽病混發時,可選用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
-
4 # 燕子在新疆
苦瓜顧名思義以“苦”著稱,具有解毒消炎的作用,雖是食材具有藥性。每年開春大多家庭菜園都會種植,到了夏季就可以採收了。炎炎夏日來一盤涼拌苦瓜,可真是打開了味覺。
可是每年到了夏季結瓜時,也正是高溫多雨季,苦瓜的疫病發病嚴重,減少了產量。
苦瓜感染疫病是什麼樣的症狀呢?怎麼能看出來呢?苦瓜主要危害果實。一般接觸地面或靠近地面部分發病嚴重,呈黃褐色病斑,在潮溼時表面有白色黴層,苦瓜腐爛變臭,葉上病斑也呈黃褐色,受潮後長出白黴腐爛。蔓上感染時先為暗綠色,隨後變軟枯萎。
是什麼導致苦瓜發病呢?苦瓜發病的溫度為27-31度,在7-9月發病較快。在那時苦瓜正是結果期,需水量較多,在加上正值雨季,導致土壤含水量突增,易引發疫病發生。
苦瓜疫病發病嚴重,如何防治是我們農戶比較關心的問題。①實行輪作:對苦瓜的田塊要求與豆類,茄科類的蔬菜實行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多施有機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性。在地面上的瓜我們要用草或磚墊瓜,以免直接接觸地面。
②實行高壟栽培:高壟栽培有利於根系生長,在雨季或澆水後有利於排水,防止底部瓜果受到感染。
④藥物防治:在發病前噴灑1:1:250倍的波爾多液,或噴灑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鋅700倍液。在噴藥時要細緻周到,靠近地表的果實,葉片要及時噴到,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3-4次。
苦瓜疫病在高溫多雨的季節發病嚴重,主要危害果實,靠近地面危害較嚴重,可以造成果實腐爛發臭,在潮溼的環境下有黴層出現。在防治時我們要採取高壟栽培,防止地面積水過多過溼;栽培時要與豆類,茄科類輪作,發現病葉病株及時拔除,在採取藥物防治時要多種藥劑交替使用,並做到噴灑細緻周到,特別是靠近地面要噴到,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夠有效的防治。〔如需更多精彩的農業種植知識和科學的管理,請點選關注哦!〕
-
5 # 青青細雨
現在是高溫多雨的季節,正是苦瓜疫病多發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防治疫病,才能不影響苦瓜的品質和產量呢?
我覺得,這牽涉到疫病的防治問題,就得先了解疫病的症狀是啥?發病規律是啥?然後才能根據病狀與發病規律做到有效預防,大家說對嗎?
苦瓜的發病症狀是啥?苦瓜疫病主要危害葉片與果實。葉片發病時,初呈水浸狀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明顯,溼度大時病斑擴充套件快速,葉片迅速腐爛;氣候乾旱時病斑發展緩慢,邊緣暗綠色,中部淡褐色,常常乾枯、脆裂。果實發病時,從花蒂開始,出現水漬狀病斑,類圓形。剛開始表現不明顯,但後來果實會皺縮、軟腐,潮溼時表面呈白色綿黴狀,瓜腐味臭。另外,疫病也危害植株,從近地面莖部開始發生,初呈水漬狀,暗綠色,病部軟化縊縮,上部萎蔫下垂,全株枯死。
苦瓜的發病規律是啥?疫病主要由土壤中病菌、病株殘體上病菌,在越冬後,隨雨水、氣流、濺水方式傳播、蔓延。苦瓜種子也可能攜帶病菌。
1、在低溫、陰雨的條件下發生;
2、在高溫天旱之後逢甘淋的條件下發生;
3、在果實進入成長期後,澆大水的情況下產生;
4、土壤含水量忽然增高的情況下發生;
5、在低窪、排水不良的情況下發生;
6、在重茬連作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7、爬架苦瓜比爬地苦瓜發生輕微很多。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苦瓜發病症狀是比較嚴重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同時,也清楚知道疫病發生的規律是什麼。由此,我們不難得出如何做好疫病的預防,使得苦瓜品質與產量不受影響。
1、種植苦瓜時對種子進行消毒,如何消毒?可用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泡種子,時間半個小時,然後進行催芽。
2、對育苗床土進行消毒,選擇大田土後,用敵克松、甲霜靈,配合新高脂膜一起,增加藥效。這樣,種子、床土的消毒,就做到了雙保險。
3、由於苦瓜忌連作重茬,因此栽種定植時,選擇5年未栽種過瓜類作物的地塊進行栽培。
4、在低溫、潮溼的條件下容易引發病害發生,出現這種情況時要提高謹惕,必要時需要提前噴施藥劑進行預防。
5、由於在晴天之後忽然下雨也可能會發生,所以當天氣忽然變化,晴後下雨,極可能就會發生疫病,雨後需要進行預防。
6、當果實進入膨大期時,對苦瓜進行噴水,極有可能生髮疫病,這時候也要注意提前預防,噴施藥劑。
7、事實證明,爬地苦瓜出現疫病的機率是爬架苦瓜的N多倍,所以,如果是苦瓜還沒搭架的,或是爬架不好的,得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處理。
8、當管理過程中不幸生髮疫病了,應該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處理:
第一步,拔除病株,並清撿乾淨病葉、病枝、病果,帶出地塊燒掉;
第二,摘枝打葉,加強通風;
第三,噴施藥劑,可採用50%速克靈可溼式粉劑2000倍液,或50%甲基託布津可溼式粉劑500倍液進行噴施。視患病嚴重與輕微,可適當增減藥劑含量,並注意交替使用。
這些預防與防治方法,前3種是種植時就提前預防的,後5種是高溫多雨隨時可能生髮的,所以說,預防疫病是整個生產過程中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只要細心入微,每時每刻做好預防與防治,對苦瓜品質與產量是影響不大的。
回覆列表
中文名
苦瓜疫病
病原
寄生疫黴
病害症狀
為害莖、葉及果實
防治方法
加強防澇,施有機肥
病害症狀
為害莖、葉及果實。本病以蔓基部和嫩蔓節部發病較多,初呈暗綠色,水浸狀,後變淡褐色,縊縮變細,病部以上葉片萎蔫枯死,葉片色澤仍保持綠色;葉片發病多從葉緣或葉尖開始,病斑暗綠色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邊緣不明顯,有隱約輪紋,潮溼時,擴充套件很快,軟腐,乾燥時病斑停止發展,邊緣褐色,中部青白色,乾枯易破裂。瓜果發生暗綠色近圓形水漬狀病斑,無明顯邊緣,很快擴充套件至整個果面,皺縮,軟腐,表面生灰白色稀疏黴狀物(孢子囊及孢囊梗)。
發病規律
除黃瓜外,還為害冬瓜、節瓜、西葫蘆、菜瓜、南瓜、西瓜。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留在土中越冬。種子亦能帶菌。菌絲體直接侵染蔓莖基部,或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透過雨水反濺到寄主植物上,萌發後直接從表皮侵入植株內。繼而在病斑上產生孢子囊及遊動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病菌發育溫度範圍5-37℃,最適溫度28-30℃。在適溫範圍內,雨季長短和降雨多少,是病害發生與流行的決定因素,雨季來得早、雨日持久、降雨量大,發病早、病情重。此外,田間排水不良、土壤溼度大,易誘發疫病。北方以秋黃瓜發病較多,華中及華南地區春黃瓜發病較普遍。
防治
高畦深溝,加強防澇,雨後及時排除漬水。深翻土地,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物理結構,提高植株抗病力。噴灑殺菌劑: 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25%瑞毒黴可溼性粉劑1000 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可溼性粉劑500-800倍液;80%噴克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每10天噴灑一次,共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