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孩子對某個任課老師有一些成見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先不要發表意見,讓孩子信任父母,然後深入瞭解孩子不喜歡老師的原因,找準原因後幫助孩子緩解這種“不喜歡”的情緒,與老師和孩子都進行良好的溝通。 讓孩子接受他“不喜歡”的老師前,家長關鍵就在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成為他心目中真正的朋友,那麼再討論任何問題就容易得多了。家長朋友切忌一上來就用個人的價值觀去評價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而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樣才有機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瞭解到孩子的想法後,也不要盲目信從,要及時與老師聯絡,先聽聽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和想法。另外,還可以和孩子的同學、家長聯絡,聽聽他們對此老師的看法等。這麼做不是不相信孩子,而是孩子的年齡導致他的思維可能會有一些偏見和不客觀的事實,找到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全面瞭解後,再做進一步的分析,找到解決辦法。 措施一:深入瞭解“不喜歡”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對老師產生成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什麼方面的成見?是對老師為人的厭惡?是對老師教學的厭惡?是對老師教學方式的反對?是對老師素質的鄙視?當前,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某些教師自身素質欠缺的原因,很多孩子對於某些任課老師存在牴觸心理。於是,有的孩子就會僅憑一些個人的直觀感覺對任課老師下結論。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的原因有時很簡單,也許就是因為這位男老師“娘”!還有的認為老師很“偏心”,因為老師往往會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寬容許多,這可能就是孩子眼裡的“偏心”。 不喜歡老師的原因具體我們可以分為兩類來說。第一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存在人品或者形象等方面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和孩子達成一點共識,告訴孩子我們向這位老師學習的是具體這門課的專業知識,其他方面無須向他學習,完全可以向其他人品和形象好的老師或者前輩學習。第二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教課專業水平差而不喜歡他,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曾經有一個學生,特別不喜歡生物老師,認為他很不稱職。後來,我讓他把老師的講課毛病挑出來,不要考慮其他衣著、方言等因素。他就用一個本子專門記錄老師的授課毛病,每次和我見面都要“點評”一番。結果,他期末考試時,生物考了全班最高分。為什麼呢?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其實,他自己變成了生物課督導,站的位置和角度比任課老師還要高。這樣一來,不知不覺就學進去了,這也是“學習的角度”之妙用。 我們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哪方面原因導致他們不喜歡這位老師。這也有助於孩子自己調整對老師的認同感,深入分析原因,有的放矢。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衣取人;我們是來聽老師講課的,只要老師的課講得還說得過去,管其他方面幹什麼呢?更何況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老師,怎能“恨屋及烏”?這些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未成年人往往是情緒大於理性。 措施二:接受不完美的老師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老師。有的老師教學和人品都沒有問題,但就是比較嚴厲和苛刻,這樣也容易不被孩子喜歡。我們知道,孩子進入社會,免不了會遇到嚴厲的上司或老闆,而教孩子們接受一位並不完美的老師、學會與一位苛求的老師相處的同時,我們也在教他們如何成功地與一位嚴苛的老闆相處。 孩子放學回家後往往和家長談起某老師怎麼樣,同學們如何評價某老師,說起某老師的一些缺點。這時家長除了耐心傾聽,而應該從側面講一些自己所知道的這位老師的優點,幫助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因為“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師才願意服從他。 在瞭解不喜歡任課老師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家長要和老師、孩子分別來談。和孩子溝通完後,家長要主動和老師溝通,以尊敬、虛心的態度,傾聽老師的說法,包括批評孩子甚至批評自己的話。家長這樣做,會促使老師自省。如果老師也存在問題,委婉地提出並真誠告訴他: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為了孩子進步。老師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往往會想辦法改正。最後一定要記得感謝老師,畢竟要考慮對方的心理感受。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千萬不要回家就對孩子一頓批評,如果你批評孩子,他會對任課老師更加反感,因為他會認為他被罵都是任課老師告狀導致的。要了解孩子在此門功課的表現,抓住孩子可以表揚的地方,然後這段時間要多和老師溝通,任課老師一般也會和家長很好配合,去挽救這個孩子對此門學科的興趣。畢竟沒有老師願意看到一個學生是因為自己而喪失對此學科的興趣。當著孩子的面,以引導疏通為主,儘量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不是為了老師而學習,不能因為老師的原因而放棄對該課程的興趣。 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教師也是人,難免有缺點、有錯誤,最忌諱家長站在狹隘的立場,對老師評頭論足,一旦家長對教師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難的。在家裡,一定要形成尊師重教之風,這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要儘量幫老師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儘管教師隊伍中一定會有一些不能讓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師,但幫孩子看到學校和老師積極正面的一面,對自己的孩子學習和心理成長會有很大的好處。措施三:新換的老師要適應 有一位學生寫信求助:我以前的英語老師很好也很喜歡我,我忘記不了他。他使我喜歡上英語,但是一換新的老師,我的英語成績一落直下,從以前的 90多分到現在的 60多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我就是不喜歡現在的老師,好希望還是以前的老師教我啊! 從小學到大學,換老師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一學年會有變動,但有的學校也可能因為教師臨時有突發情況而學期中間變動老師。儘管家長和學生都多少有些怨言,但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反而顯得格外重要些。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母親是怎麼做的。 “女兒剛上初中二年級時,對剛換的數學老師特別不適應,回家總和我嘮叨:現在的數學老師遠不如原來老師講得好,普通話也不標準。還學著她老師說的不標準的普通話。我仔細地瞭解了孩子新來的數學老師,知道她是剛從外省市學校選拔上來的高階教師,教學成績非常好,只是普通話裡有一些地方口音。我還在網路上能查到新數學老師的一些榮譽資料。吃飯的時候,我當著女兒的面,故意和她爸爸說起數學老師獲得的各種榮譽,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講課也非常出色。飯後讓女兒一起看了網路上老師的成果。女兒沒說什麼,但從表情上已經感覺到孩子比較崇拜這位新的數學老師了。此後,從女兒嘴裡再也聽不到對數學老師反感的話了,相反,女兒說的都是數學老師多麼多麼好,因為她已經適應了數學老師的授課方式了。” 其實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在孩子新換了老師因不適應而不喜歡時,我們努力挖掘老師的優點,家長可以到學校做一些觀察、調查,儘可能多地瞭解老師的閃光點,然後把老師的這些長處告訴孩子,去沖淡孩子對老師的不良印象。其次,我們還可以設法取得老師的幫助。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如果能設法讓新來的老師給予孩子一些“偏愛”,比如批改作業詳細一些,作業後面多一些批語,多給孩子一些表揚鼓勵和個別輔導等,孩子很快就能改變對新老師的看法。 措施四:老師確實有問題怎麼辦 在小斌最後不得不轉學的案例中,老師確實冤枉了孩子,但家長的做法也比較過激。當一個孩子抱怨說不喜歡某一位老師,或者說老師有多“可惡”的時候,他可能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傾訴的物件,把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緒或不滿發洩出來。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一雙傾聽的耳朵,而不是說教、批評,也不是想找家長去幫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更不需要像小斌父親那樣的家長去把事情搞得不堪收拾。當然,老師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時,如果老師比較豁達、開明,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指出;如果老師不很豁達、開明,家長也可以考慮向學校領導反映。如果教師的專業素質真的很差,家長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家長溝通,如果大家都比較認同,就可以考慮向學校反應是否更換老師,但是這些都不能讓孩子知道,堅決杜絕孩子產生驕橫跋扈的心態。不能讓孩子感到,他不喜歡的老師是可以換掉的。 家長要充分理解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動機和目的是相同的。家長到學校來找老師,是為了孩子,老師叫您到學校來,指出孩子的問題,挑孩子的毛病也是為了孩子。不同的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但大目標是一致的。這是家校配合教育的大前提,要充分理解老師。理解到位了,就不會在家校配合上跟老師、學校鬧彆扭。即使老師和學校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要理解老師和學校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咱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家長與學校、老師的和諧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培養孩子的前提。因此,老師確是存在問題時,父母首先要理智地解決問題,而不要讓問題極端化,最後對老師一生造成傷害,對孩子也造成不好的影響。 總之,哪怕是對老師的有些做法不理解也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橫加指責,或是簡單否定老師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家長可以和老師單獨協商,也許是雙方所處的位置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同,經過溝通後才可能達到相互理解。如果不主動溝通,而是不負責任的胡亂評價、發牢騷,容易造成孩子對老師不正確的看法,影響孩子對老師的信任程度。如果學生不信任老師,老師的教育也不會走進學生心裡,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的正常進行。家長無論對學校和老師有怎樣的不理解,為了教育孩子,要用積極的態度宣傳老師,樹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即使學生對老師有意見,家長在中間也應該正面引導,一旦老師在學生心中沒了地位,老師的教育就會在孩子身上“失靈”,直接受損失的是學生。
當發現孩子對某個任課老師有一些成見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傾聽。先不要發表意見,讓孩子信任父母,然後深入瞭解孩子不喜歡老師的原因,找準原因後幫助孩子緩解這種“不喜歡”的情緒,與老師和孩子都進行良好的溝通。 讓孩子接受他“不喜歡”的老師前,家長關鍵就在於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成為他心目中真正的朋友,那麼再討論任何問題就容易得多了。家長朋友切忌一上來就用個人的價值觀去評價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而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這樣才有機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瞭解到孩子的想法後,也不要盲目信從,要及時與老師聯絡,先聽聽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和想法。另外,還可以和孩子的同學、家長聯絡,聽聽他們對此老師的看法等。這麼做不是不相信孩子,而是孩子的年齡導致他的思維可能會有一些偏見和不客觀的事實,找到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全面瞭解後,再做進一步的分析,找到解決辦法。 措施一:深入瞭解“不喜歡”的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對老師產生成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什麼方面的成見?是對老師為人的厭惡?是對老師教學的厭惡?是對老師教學方式的反對?是對老師素質的鄙視?當前,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某些教師自身素質欠缺的原因,很多孩子對於某些任課老師存在牴觸心理。於是,有的孩子就會僅憑一些個人的直觀感覺對任課老師下結論。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的原因有時很簡單,也許就是因為這位男老師“娘”!還有的認為老師很“偏心”,因為老師往往會對成績優秀的孩子寬容許多,這可能就是孩子眼裡的“偏心”。 不喜歡老師的原因具體我們可以分為兩類來說。第一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存在人品或者形象等方面的問題,那麼我們要和孩子達成一點共識,告訴孩子我們向這位老師學習的是具體這門課的專業知識,其他方面無須向他學習,完全可以向其他人品和形象好的老師或者前輩學習。第二類,如果孩子認為這位老師教課專業水平差而不喜歡他,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曾經有一個學生,特別不喜歡生物老師,認為他很不稱職。後來,我讓他把老師的講課毛病挑出來,不要考慮其他衣著、方言等因素。他就用一個本子專門記錄老師的授課毛病,每次和我見面都要“點評”一番。結果,他期末考試時,生物考了全班最高分。為什麼呢?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其實,他自己變成了生物課督導,站的位置和角度比任課老師還要高。這樣一來,不知不覺就學進去了,這也是“學習的角度”之妙用。 我們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哪方面原因導致他們不喜歡這位老師。這也有助於孩子自己調整對老師的認同感,深入分析原因,有的放矢。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衣取人;我們是來聽老師講課的,只要老師的課講得還說得過去,管其他方面幹什麼呢?更何況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老師,怎能“恨屋及烏”?這些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未成年人往往是情緒大於理性。 措施二:接受不完美的老師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老師。有的老師教學和人品都沒有問題,但就是比較嚴厲和苛刻,這樣也容易不被孩子喜歡。我們知道,孩子進入社會,免不了會遇到嚴厲的上司或老闆,而教孩子們接受一位並不完美的老師、學會與一位苛求的老師相處的同時,我們也在教他們如何成功地與一位嚴苛的老闆相處。 孩子放學回家後往往和家長談起某老師怎麼樣,同學們如何評價某老師,說起某老師的一些缺點。這時家長除了耐心傾聽,而應該從側面講一些自己所知道的這位老師的優點,幫助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因為“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師才願意服從他。 在瞭解不喜歡任課老師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家長要和老師、孩子分別來談。和孩子溝通完後,家長要主動和老師溝通,以尊敬、虛心的態度,傾聽老師的說法,包括批評孩子甚至批評自己的話。家長這樣做,會促使老師自省。如果老師也存在問題,委婉地提出並真誠告訴他: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為了孩子進步。老師如果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往往會想辦法改正。最後一定要記得感謝老師,畢竟要考慮對方的心理感受。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千萬不要回家就對孩子一頓批評,如果你批評孩子,他會對任課老師更加反感,因為他會認為他被罵都是任課老師告狀導致的。要了解孩子在此門功課的表現,抓住孩子可以表揚的地方,然後這段時間要多和老師溝通,任課老師一般也會和家長很好配合,去挽救這個孩子對此門學科的興趣。畢竟沒有老師願意看到一個學生是因為自己而喪失對此學科的興趣。當著孩子的面,以引導疏通為主,儘量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不是為了老師而學習,不能因為老師的原因而放棄對該課程的興趣。 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教師也是人,難免有缺點、有錯誤,最忌諱家長站在狹隘的立場,對老師評頭論足,一旦家長對教師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難的。在家裡,一定要形成尊師重教之風,這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要儘量幫老師樹立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儘管教師隊伍中一定會有一些不能讓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師,但幫孩子看到學校和老師積極正面的一面,對自己的孩子學習和心理成長會有很大的好處。措施三:新換的老師要適應 有一位學生寫信求助:我以前的英語老師很好也很喜歡我,我忘記不了他。他使我喜歡上英語,但是一換新的老師,我的英語成績一落直下,從以前的 90多分到現在的 60多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我就是不喜歡現在的老師,好希望還是以前的老師教我啊! 從小學到大學,換老師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一學年會有變動,但有的學校也可能因為教師臨時有突發情況而學期中間變動老師。儘管家長和學生都多少有些怨言,但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反而顯得格外重要些。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母親是怎麼做的。 “女兒剛上初中二年級時,對剛換的數學老師特別不適應,回家總和我嘮叨:現在的數學老師遠不如原來老師講得好,普通話也不標準。還學著她老師說的不標準的普通話。我仔細地瞭解了孩子新來的數學老師,知道她是剛從外省市學校選拔上來的高階教師,教學成績非常好,只是普通話裡有一些地方口音。我還在網路上能查到新數學老師的一些榮譽資料。吃飯的時候,我當著女兒的面,故意和她爸爸說起數學老師獲得的各種榮譽,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講課也非常出色。飯後讓女兒一起看了網路上老師的成果。女兒沒說什麼,但從表情上已經感覺到孩子比較崇拜這位新的數學老師了。此後,從女兒嘴裡再也聽不到對數學老師反感的話了,相反,女兒說的都是數學老師多麼多麼好,因為她已經適應了數學老師的授課方式了。” 其實感情是需要培養的。在孩子新換了老師因不適應而不喜歡時,我們努力挖掘老師的優點,家長可以到學校做一些觀察、調查,儘可能多地瞭解老師的閃光點,然後把老師的這些長處告訴孩子,去沖淡孩子對老師的不良印象。其次,我們還可以設法取得老師的幫助。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如果能設法讓新來的老師給予孩子一些“偏愛”,比如批改作業詳細一些,作業後面多一些批語,多給孩子一些表揚鼓勵和個別輔導等,孩子很快就能改變對新老師的看法。 措施四:老師確實有問題怎麼辦 在小斌最後不得不轉學的案例中,老師確實冤枉了孩子,但家長的做法也比較過激。當一個孩子抱怨說不喜歡某一位老師,或者說老師有多“可惡”的時候,他可能只是需要找到一個傾訴的物件,把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緒或不滿發洩出來。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一雙傾聽的耳朵,而不是說教、批評,也不是想找家長去幫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更不需要像小斌父親那樣的家長去把事情搞得不堪收拾。當然,老師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時,如果老師比較豁達、開明,家長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委婉地指出;如果老師不很豁達、開明,家長也可以考慮向學校領導反映。如果教師的專業素質真的很差,家長可以適當地與其他家長溝通,如果大家都比較認同,就可以考慮向學校反應是否更換老師,但是這些都不能讓孩子知道,堅決杜絕孩子產生驕橫跋扈的心態。不能讓孩子感到,他不喜歡的老師是可以換掉的。 家長要充分理解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動機和目的是相同的。家長到學校來找老師,是為了孩子,老師叫您到學校來,指出孩子的問題,挑孩子的毛病也是為了孩子。不同的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但大目標是一致的。這是家校配合教育的大前提,要充分理解老師。理解到位了,就不會在家校配合上跟老師、學校鬧彆扭。即使老師和學校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要理解老師和學校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咱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家長與學校、老師的和諧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培養孩子的前提。因此,老師確是存在問題時,父母首先要理智地解決問題,而不要讓問題極端化,最後對老師一生造成傷害,對孩子也造成不好的影響。 總之,哪怕是對老師的有些做法不理解也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橫加指責,或是簡單否定老師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家長可以和老師單獨協商,也許是雙方所處的位置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同,經過溝通後才可能達到相互理解。如果不主動溝通,而是不負責任的胡亂評價、發牢騷,容易造成孩子對老師不正確的看法,影響孩子對老師的信任程度。如果學生不信任老師,老師的教育也不會走進學生心裡,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育的正常進行。家長無論對學校和老師有怎樣的不理解,為了教育孩子,要用積極的態度宣傳老師,樹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即使學生對老師有意見,家長在中間也應該正面引導,一旦老師在學生心中沒了地位,老師的教育就會在孩子身上“失靈”,直接受損失的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