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amberSui
-
2 # 木谷雲峰
第一,跟幾代國王的努力有關係。他們始終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一代國王為後一代國王打基礎,後一代國王在前一代國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這一點山東六國沒做到。第二,開放。秦國積極吸引各華人才,並做到用人不疑。從百里奚到商鞅,從張儀到範睢,從呂不韋到李斯,無不是山東六國的頂尖人才。這一點山東六國又沒做到。有了人才,制定了正確的國策,秦國才壯大起來,統一了全國
-
3 # 楊欽兆的歷史課
秦滅六國得益於秦國自身的強大與六國的逐漸衰弱。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幅度的提升,軍事實力更是僅次於齊楚,為後來的秦國伐交政策奠定了基礎。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相國張儀遊說列國,坑蒙拐騙為秦國取得不少土地,而列國又打不過秦國,只能一次次的用土地賄賂秦國,以求一時之自保。
然而用土地賄賂秦國,就好比抱薪救火,除非你把國土全給秦國,不然秦國是不會停止搶地盤的。
六國的滅亡與自身也有很大的關係,拿齊國來說,齊國與秦國原本不接壤,結果秦國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攻打周邊國家,而和齊國搞好關係,貪小便宜的齊國就眼睜睜的看著秦國滅掉了周邊國家,於是乎原本不接壤的兩個國家突然就變成了鄰國。
秦國本身還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將軍,長平之戰秦國白起滅掉了趙國三十萬大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後就被秦國滅掉了。
所以說,秦國之所以能滅六國,一方面得益於自身的強大軍事實力和正確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很好是利用了六國彼此之間的矛盾,讓六國不能聚在一起抗秦。給了秦國逐個消滅的機會。
-
4 # 中學地理楊老師
在戰國時代,一度強盛,並且擁有實力統一天下的諸侯還是有不少的,早期的魏國,後來的楚國、齊國、秦國,以及戰國後期崛起的趙國,都一度擁有不錯的軍事實力。但是最終由秦國統一了六國,既是秦國自身的努力的結果,也和六國自身的弱點有很大的關係。
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崛起的強國,憑藉著黃河中游良好的農業條件,內部經濟發展很好;以及先進的軍事改革,軍隊戰鬥力也很強;對外聯合三晉中的南韓和趙國,同進同退,軍事上取得了不斷的勝利。最巔峰之時,幾乎是列國臣服,還差點滅掉了秦國。
然而,魏國最大的劣勢在於三家分晉中,魏國的領土被東西分開,首尾不能接應。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向三晉中的南韓動手,這樣就會損失一個可靠的盟友(小弟),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一旦形勢發生變化,魏國還是會處於不利的境地。
魏國如果集中全力滅掉秦國,或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兼併天下。但是魏國在軍事上沒能滅掉秦國,同時又將矛頭指向了曾經最支援自己的小弟,南韓和趙國,使得自己的優勢迅速喪失。最終,窮兵黷武的魏國在經歷了數次戰役的失敗,走下了神壇。
齊國,在桂陵和馬陵之戰之後,取代了魏國,成為新的霸主。齊國似乎也是戰國七雄中,條件不錯的一個,它背靠著大海,沒有後顧之憂。又有黃河天塹,遮蔽北方的諸侯,繼承者春秋時代的巨大家業,似乎只要搞好內政,完善封建改革,齊國應該是很有機會統一天下的。
不過齊國的領土有限,西邊與三晉為鄰,南邊與楚國相鄰,都是不好對付的硬茬,齊國向任何一國擴張,都會引起列國的戒心。秦國擴張,尚且有崤函之固來抵抗合縱的聯軍,齊國一旦被列國聯合討伐,就沒有那麼容易抵抗了。加上齊國的內政一直比較混亂,封建改革也十分不徹底,所以儘管一度在軍事上挫敗了魏國的進攻,和秦國東西稱霸了一段時間,最終還是因為外交的失策,滅掉了宋國,招來了列國的討伐,險些亡國,儘管最終得以儲存疆土,但是也是大勢已去。楚國,是春秋到戰國時代裡自始至終都擁有統一實力的諸侯,也是一度擁有統一雄心的諸侯。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疆域幾乎是其他六國的總和。在很多人的眼裡,楚國沒有統一六國非常可惜。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強大的對手秦國,楚國是最有實力統一的。楚國之所以沒能統一,是內政腐敗混亂,外交搖擺不定,軍事改革不徹底等眾多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最後就是趙國,在戰國後期也一度崛起,不過比起其他的諸侯,趙國更多的是透過軍事改革,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阻擋秦國的諸侯。不過在長平之戰等重要的戰役中,趙國的用人不當,造成了軍事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最終失去了阻擋秦軍的力量。
總的來說,東方六國當中,要麼就是地理位置不太好,要麼就是內政好幾年,壞幾年,不能持續的維持上升的勢頭,要麼就是外交策略失策,要麼就是封建改革不徹底,造成了六國最終都無法統一,甚至不能阻止秦國的蠶食。
反觀秦國,奮六世之餘烈,連續出了幾代勵精圖治的君王,對內將商君之法發揚光大,對外製定了合理的外交政策,西掃義渠,南滅巴蜀,鞏固了自己的後方,東方是遠交近攻,不斷的蠶食東方諸侯。加之秦國的地理位置優越,關中平原土地肥沃,農業基礎雄厚。最終統一六國,既是上天的恩賜,更是秦人自身的努力。
-
5 # 淨月暖陽
秦之所以滅六國,六國之所以被滅,原因很多,我說一個。秦只有一個大門閥,就是秦王。六國除了王侯外,還有很多氏族大家。
秦之改革,只要王可忍受,可獲利,可讓利就可以了,所以商鞅雖死,商君之法卻不變。文臣大都是六國而來,用之則賞,不用則去。武將出自本土,有功則賞,無功無賞,壓制皇親國戚,無功亦難列朝堂之上。一百多年的積累,終於一統天下。
反觀山東六國,除王侯外,還有門閥世家,多方利益要平衡,平衡不好,國將不國。如三家分晉,強大的晉被國內世家大族分裂成魏、趙、韓。又如田齊代姜齊。
戰國赫赫有名的“四公子”,也是王的親屬分權的標誌,各公子名望如日中天,對王權的牽制和分散作用極為明顯。
故,各國雖前後也有變法,但應觸及各方勢力利益,終不能成。因為變法的目的,就是要加強集權的力量,王的力量,而使國強大。如吳起,在魏之變法,使魏強大,很快被擠走。去楚再行變法,又被各大族所殺。
從治理國家來看,也許六國之“民主”挺好,但身處戰國,強敵環視,弱肉強食,秦之獨裁為成功之道。
-
6 # 大飛哥愛歷史
地理位置優勢,秦國在中國西部,東有函谷關,崤山之險,易守難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穩步提升,至始皇帝統一六國,秦國國力一直處於上升狀態。
秦國大量任用客卿,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相容幷包,善於利用各國的優秀人才,張儀周遊列國,遠交近攻,水工鄭國開鑿的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一片沃野,李斯的《諫逐客書》是反映秦國這一政策的最好作品。再就是國君對軍隊將領絕對信任,所以戰國時期秦國是諸國當中名將最多的國家,白起.王翦.蒙嗷,蒙武,蒙恬,李信,王離等名將為秦國擊敗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國到了秦王贏政時期,國力達到鼎盛,奮六世之餘烈,合眾連橫,遠交近攻,先後擊敗六國。
觀齊.楚.燕.韓.趙.魏等國,尤其是齊楚二國,實力不可謂不強,當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戰國四公子,六國抗秦雖取得一定勝利,但是最終還是被秦國逐個擊破,根本原因就是六國各有心思,遇戰皆畏縮不前,儲存實力。國君對統軍大將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六國相繼滅亡,最根本一點,我們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因為秦國不論是社會制度和軍事制度,都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要求。反觀各國甚至還保留有奴隸制度,秦國已經開始邁進了封建社會的門檻,六國焉有不敗之理。
-
7 # 大福讀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建統一的國家,也是極其短命的一朝。秦始皇之所以能迅速統一六國,就人才角度而言,是因為他善於識才,愛才和用才。
繼承穆公時代以來的歷賢任能的政策,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四處招攬人才,唯才是舉的策略立刻吸引了東方六國各類人才進入秦國。所以秦國能後來居上,趕超六國,最後完成統一。
公元前287年,嬴政執政後,開始策劃統一中國。他尤其青睞同樣偏愛“商君之學”的雜學家尉繚,“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以為國尉,卒用其計策”。此外,楚國李斯“說秦王”,嬴政與之相見後,即刻“拜斯為長史,聽其計”,以至於兩人的關係達到了“人臣無二”的程度。而且秦始皇尤其崇拜李斯的同門韓非,在閱讀了韓非的著作後,發表了“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嘆。所以,秦始皇在政治上優待人才的政策,是他能夠迅速統一天下的根本,也是他後來能進行思想統一的重要班底。
再者,從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嬴政連續提拔了老將王剪、內史騰、桓漪、楊端和、羌癮、王責、辛勝,乃至年青將領李信、蒙恬等人,他們為始皇帝兼併六國而衝鋒陷陣,馳騁沙場!
章太炎曾在《秦政記》中評價了秦始皇用人唯賢的人才政策,“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於秦。秦始負乙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所任將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同時,秦始皇會用人。
當初滅楚,秦始皇三顧王翦鄉里,懇請卸甲歸田的老將出徵。當王翦以“病不能將”為由時,秦始皇越加誠懇道“將軍雖病,猶忍寡人乎?”後來王翦提出要想讓他掛帥出征,必須要用六十萬人並要求始皇帝撥給良田大宅為條件時,秦始皇一口答應,並且一直將出徵的王翦送到灞上。
再者,秦始皇從諫如流。
在逐客問題上,讀了李斯的《諫逐客書》,秦始皇被李斯雄辯的事實和逐客的利害關係折服。即使李斯露骨的評判秦始皇鎖國政策,秦始皇卻沒有惱怒,並且聽從李斯建議廢除了逐客令,而且提拔李斯官至廷尉。最讓帝王不能忍受的是來自臣下的辱罵。當尉繚評價秦始皇“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鶩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易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但是秦始皇卻不在意,仍然提拔尉繚為國尉且言聽計從。
-
8 # 史學達人
一
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有韓、趙、魏、燕、楚、齊。我寫的這六個國家的順序也是秦始皇滅六國時候的先後順序。
秦始皇為什麼會按照這個順序來滅六國呢?
這還要追隨到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時期,秦昭王時期也是秦國發展史上的最頂峰時期。
那時候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一個國家就是趙國,趙國的王就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不過趙國的強大如同曇花一現,他隨著趙武靈王的死去,也跟著迅速衰落了下來。
秦國始終有一個野心,那就是統一全國,正好當時戰國晚期最有政治眼光的范雎在秦昭王這裡做宰相,他為秦昭王定了一個統一全國的策略,那就是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的好處就是秦國把最近的土地打下一寸來,這一寸就能劃入到秦國的版圖,打下一尺來就能把一尺地劃入秦國的版圖中。
總之就是不斷的蠶食六國,讓自己一步步做大做強。
無疑,這也是最可行的策略,所以,這一策略就被秦國的歷代君王給傳承了下來。
二
秦始皇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開始獨掌秦國的政權,他先是把家室給處理完,處死了他的後父嫪毐,囚禁了他的母親趙姬,流放了他的義父呂不韋。
騰出手來的秦始皇就開始考慮滅六國的事情了。
南韓距離秦國最近,所以,南韓是第一個要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這時候的南韓已經成了秦國的附屬國,秦國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從來不敢反抗,但是即使這樣,秦國照樣要滅它。
南韓肯定不想被滅,韓王就讓自己兒子韓非去秦國說服秦王嬴政。
韓非是一個有口吃的人,韓王為什麼讓韓非去說服秦王呢?
因為韓非的才能,還有一點就是秦王嬴政是韓非的粉絲,嬴政讀過韓非的文章,他把韓非的文章視為天作,並且嬴政在看完韓非的文章後發過感慨,我要是能見到韓非的話,死而無憾了。可見嬴政對韓非的崇拜。
韓非到了秦國,他告訴秦王嬴政,南韓不能滅,你要是滅的話,最好是滅趙國。原因就是南韓比較弱,滅不滅南韓對秦國來說作用不大,但是趙國就不一樣了,趙國很強悍,只要把強趙給滅了,其它國家也就不敢對抗秦國了。
三
秦始皇覺得韓非說的有道理,他想考慮考慮。可是,這時候秦國的宰相李斯堅決的反對。
李斯是韓非的同學,他們都是荀子的學生,而且李斯還知道,他學的沒有韓非學的好。若是韓非在秦始皇身邊發光發熱,就沒有李斯的什麼事了。
所以,為了私心,也是為了國事,李斯建議嬴政一定要把韓非給殺掉。
李斯告訴秦王嬴政,韓非必須殺,因為他是南韓的公子,他在考慮事情的時候,肯定是先考慮南韓,然後才考慮秦國的。
嬴政說把韓非給放了,李斯說韓非不能放,因為他對秦國的國事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放了他對秦國沒有好處。
李斯把韓非給關了起來,然後又送給韓非一劑毒藥,韓非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韓非死了,秦國向南韓出兵,直接攻打南韓的都城,南韓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就被秦國滅掉了。
關於南韓的被滅,史記用了不到二十個字。
四
下一個要被滅的國家是趙國,趙國不好滅,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大障礙,因為趙國的名將比較多,戰國四大名將,趙國有兩個,一個就是廉頗,另一個是李牧。
秦國也有兩個,一個是白起,一個是王翦。
可以說當時的趙國和秦國的實力是不分伯仲之間的。可是發生了一件事,徹底讓趙國給垮了下來,那就是長平之戰。
這時候的秦國是秦昭王統治的時期,而趙國則是剛經過趙武靈王改革不久後的趙孝成王的時代。
這一時期趙國的名將有廉頗,有趙奢,當然還有趙奢的兒子趙括。
剛開始趙孝成王是安排廉頗來對抗秦軍的進攻的,地點就是趙國的長平。
廉頗實行的是守城的打法,不管秦軍是如何吆喝,廉頗就是不出城迎戰。這樣的對抗一打就是三年的時間。
長期耗戰對於秦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長平是趙國的,趙國很容易得到輜重的補充,秦國補充糧草就困難了。
五
在這種情況下,秦軍就使用了一個反間計,他們用金錢賄賂了趙國的高官,讓這些高官在趙國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人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廉頗他們根本就沒放在眼裡過,你看我們來打趙國,廉頗連迎戰都不敢。
這樣話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裡,他為廉頗不應戰的作為趕到恥辱,於是他撤了主將廉頗的位置,把趙括給推到了前線。
趙括上了戰場,他就率領四十萬趙軍主動去迎戰秦軍去了。
這時候的秦軍也偷偷的換了將領,把原來的主帥換成了最能打的白起,結果趙括剛一出師,四十萬大軍就被秦軍截成了兩半,並且白起還把趙國的糧道給斷了。
在趙軍斷糧四十多天之後,實在沒有什麼吃的了,趙括想突圍出去,結果戰敗而自殺。
四十萬趙軍向白起投降,白起把這四十多萬人全部坑殺了。
趙國自此一蹶不振。
這時候白起想去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但是被秦昭王阻止了,趙國又多存活了二十多年,到了秦始皇時期,在打趙國就容易的多了。
可是,這時候趙國還有一個叫李牧的名將,秦始皇派兵圍剿邯鄲的時候,被李牧打敗了。
六
當秦王嬴政派王翦再次打邯鄲的時候,王翦知道李牧在,他就有點膽怯了,因為李牧不好打呀,肯定是不能和李牧硬拼的。
王翦想了想又用了一件反間計,他買通了趙國的大臣郭開,郭開在趙王面前大說李牧的壞話,趙王信以為真,把李牧秘密的給殺害了。
王翦一聽說李牧死了,他帶領著秦軍僅僅十幾天的時間,就把趙國給拿下了。
燕和趙被滅之後,秦國開始到了對魏國下手的時候了。
魏國的都城是大梁,正好在黃河邊上。秦國滅魏國基本上沒費什麼功夫,把黃河的水灌入到了大梁城,魏國不攻自破。
就這樣魏國也被滅了,其實魏國被滅最冤了,因為魏華人才最多,但是都是因為主子昏庸,把人才給趕到其它國家去了,你看吳起、商鞅、范雎、孫斌、張儀、信陵君那一個不是魏國的英才呀。
七
可惜的是,這些人要麼不被魏國重用,要麼流失到它國。為它過服務去了,就是因為魏國的人,到了秦國,才使秦國強大起來的。
接下來就該滅燕國了,燕國是六國中最弱小的。
但是,燕國對秦始皇的威脅是最大的,因為他派了一個鼎級的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去了。可
以說這一次荊軻的刺殺是讓嬴政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可惜的是,荊軻並沒有得手,最後他被秦始皇給斬了頭。
荊軻一死,燕國刺殺秦始皇的事就敗露了,秦國的大軍到了燕國,燕國就滅亡了。
六國中的四個已經被滅了,還剩下兩個比較強大的國家,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都不錯,而且國家的面積都很大,一個就是楚國,另一個就是齊國。
秦國要先滅的是楚國,這時候的楚國名將是項燕,秦軍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殺向楚國去了。
可是到了楚國的邊境,王翦並沒有急於出兵,他要等楚國計程車氣降下來後,在和楚國交戰。
八
王翦把軍隊駐紮在邊境,每天殺牛,表演歌舞犒勞將士,就這樣過了一年。反正楚國無論是如何來激王翦,王翦就是不出兵。
楚軍項燕這邊不知道王翦究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這個仗到底打不打?
一年的時間王翦都是無動於衷,這讓項燕放鬆了對秦軍的警惕。在項燕要調動軍隊的時候,王翦帶領士兵給了項燕突然的一擊,楚軍打了一個大敗仗,最終項燕戰敗自殺,楚王也被殺,楚國滅亡。
還剩下一個齊國,齊國的齊王叫王建,秦國是如何滅掉其它五個國家的王建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九
當秦國的大兵臨境的時候,王建嚇的要死,他是不敢公然挑戰秦軍的,因為其它五個國王的下場,他是看的清清楚楚的。
秦國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先派了使者去齊國,使者告訴齊王田建,只要你放棄抵抗,秦王就會封給你五百里地,作為你的食邑,保證你的榮華富貴。
田建一聽還有這好事,投降了不但不殺我,還給我五百里地。
所以,田建就選擇了繳械投降。
田建投降後就跟著使者到了秦國去等著封賞去了,結果秦王嬴政把他放到了一片松樹林子當中,告訴他這個地方方圓五百里都是你的。
然後秦王嬴政又派兵把田建在的地方給圍了起來,斷水、斷糧,最終田建活活的給而死了。
至此,六國全部滅亡,秦國統一了中國。
回覆列表
根據我玩《魔獸爭霸》、《三國志9》、《信長之野望13》、《文明4戰國mode》、《三國全面戰爭》、《東方帝國》、一款大家都評論很弱智的圍棋小遊戲的經驗:得看地形,礦產,土地,等資源,勞動人口,兵役人口,武士/士,種族特性,特色兵種,科技樹,政策,和玩家的戰略決策,戰場微操……,從地形上看秦:1四塞之國又佔邊又有蜀國這樣吞下能成為穩定後方的地利,西邊地勢又高,經常有俯攻的優勢。六國:地利上齊佔邊但沒後方沒有利防禦地形,楚佔邊有後方,但沒防禦地形,都不如秦。晉國分成的三國在中間比較吃虧。燕國和趙國都得長期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防禦北方長城,成本很高。聽人說讀商君書能升職(被騙了TT)翻了一遍白話文版,發現商君制定的鼓勵耕種荒地,繁殖人口,禁商業,鼓勵軍功的制度,很適合在戰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