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客先生dys123
    孔子的目標

    孔子的儒家理論是偉大的理想的理論!但在當時的環境裡他無法得志!因為他的追求是普及學說,引導思潮,教育人的思想觀念,建立儒家理論基礎,從而改變天下社會里人群總體意識形態!

    孔子推行學說理論的方式

    孔子開始推行儒家理論走的方式是尋找支援他理論學說的君王為主!這個方向沒錯誤,因為君王掌控著一個國家的一切,君王如果推行普及這個思想是可以用法令強制的、是可以最大普及化的、是可以由上層建築引領的!這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孔子後來的推行方式是吸取開始方式的失敗以後,不得已採取的方式那就是教學傳授,他可以稱為普及教育的第一位老師!大量收學生弟子!他的學生出名的就有72人!按百里挑前三說,他直接傳授的弟子有三千人左右!這三千個人在開枝散葉,等於一個倒金字塔鋪開去!

    孔子第一推行方式的失敗原因

    借君王權勢推行理論學說失敗是孔子實際行動的真實結果!

    當時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武力強大左右著一切,儒家平和理論也好,中庸之道也好和武力為王,武力奪取一切的現實格格不入!當時各種勢力割據一方,勢均力敵相差不大,統治群體為自身階層謀取最大化利益,在相同階層系統裡是你想吃掉我,我想吃掉你!我怕被你滅你怕被我滅!眼前的敵人是同階層的各方勢力!他們的一切停留在表面爭鬥!至於老百姓對於他們來講是弱小,散亂,被通知被壓制的下層階級,他們就是從老百姓手裡奪取利益價值以維護自身利益,怎麼會許可儒家理論讓利於民!

    這種現象第一眼前局面的制約性,第二是沒有眼光的前瞻性,第三是急功近利的謀取性!這也就是各處君王雖然感覺孔子的思想有其道理,但在亂世之中無法立刻發揮效力這是一,二是自身統治階層的利益怎麼能和下賤老百姓平起平坐呢,這是他們不容許的!因為這兩個原因孔子自然無法得到君王重用,他的儒家思想自然被侷限了,他本人自然也無法得志擴充套件了!

    孔子失敗於當時的原因還有傳播受眾、空間、環境、時間等方面的侷限性!

    在當時的時代資訊傳播是非常不流暢的,不像今天這樣迅速和廣闊!人走、馬行、交通等及不發達,孔子群及一前半身所走的地方方圓不過幾千里(估計)左右吧!他能所達到的地方大多是一些都城,環境想多比較少,比較封閉接觸的人在今天看是非常少的,但在當時環境看已經非常之多了,因為地域交通,時間,接觸面等關係限制著他的發展!

    再說受眾人群,第一君王類,第二上流社會,第三平行傳播者,第四學生!這些整體講人佔比非常小,但當時這是最重要的渠道!整個人群裡能讀書認字的人恐怕佔比也就十之一二,所以無法迅速被大眾接收到。所有資訊通道被一部分人把持著大部分!當時亂世老百姓關注的是衣食果腹,關注的是生命生存基礎!至於思想精神追求根本不會過多考慮!這樣思想理論受用人群就比較少!

    門派之爭,當時學派還有道家,兵傢什麼百家爭鳴!這種門派之爭也會互相制約,互相壓制,必須經過實踐驗證,長期有效的思想理論才會被主流接受!當時條件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孔子才四處遊說,想借助君王來實踐驗證,以便被推廣給人看!結果當時以失敗為結果!

    偉大思想人物學說的延後性

    我們大家看歷史發展,歷史上一些偉大人物偉大思想學說,還有作品成就什麼的,受時代的侷限,受環境的束縛,受時間的推廣和驗證等等!成為揚名天下的名作名人都有明顯的滯後性!這些人之所以偉大就是他們的前瞻性,高於當時時代的低端性,逐步透過傳播和實踐才被接受被認可!這種延後性也就讓他們成為歷史上的偉人,當時的普人!

    結束語:總之孔子在當時時代不得志,當然是當時時代環境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實踐驗證結論的延後性!短暫的生命沒有給他過多的時間來實現他的志向!但他的努力傳學取得了繁花似錦的發展結果!也算志得張揚於碩果累累!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可謂生逢亂世,按他自已的話說,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

    他的綱常有序,仁義道德的理論,自然不會被一心爭霸的諸侯君主所接受。因為這些人追求的是霸道。所以孔子的王道之說則四處碰壁。

    賢者不成名於先,必將取貴於後,好象專為孔子創出的佳句。

    他去世後,眾弟子把他生前的言語、主張編輯成《論語》、《春秋》等一系列精典,稱為儒學,為當時重要流派之一。

    至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儒家成為正統,影響中國兩千三百年之久。這恐怕連孔子生前也未曾料到的。

    生前無名不得志,身後顯赫留芳,這樣的例子中外很多。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前窮困潦倒,衣食不保,一把辛酸淚,誰知其中味,含辛茹苦、披刪十載寫成的《石頭記》,無人問津,不能發表。去世多年後才成名的。

    世界著名作曲家,奧地人舒伯特,生前無名且常餓肚子。一次實在餓得不行,在一家飯館飽餐一頓後,無錢支付,只得在自已的襯衣上譜寫了一首曲子,抵做飯線。他去世後,飯館老闆以萬倍的飯錢拍賣了這件襯衣。他就是後來世界聞名的《搖籃曲》。

    孔子生前雖不得志,但身後還是榮幸的。他的地位一直在上升,直至文宣王。現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稱孔子學院,足顯他在中國文化傳承上的地位。

  • 3 # 小姜聊史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一個遵循禮數的人,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恢復西周禮數,讓社會井井有條重新回到正規。

    但他所屬的春秋時期禮樂崩壞,下克上,子克父,弟克兄的事情屢見不鮮。各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動的非正義戰爭數不勝數,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連年炮火使的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而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恢復西周禮數,強調“周禮治國”。所謂周禮其實就是西周初期周公旦所建立的一整套宗法制度,對飲食、起居、禮節等社會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分明的等級制度。天子做的事情臣子不能做,臣子做的事情平民百姓不能做。所有人按自己的身份去做事,斷絕了大家的非分之想,整個社會也就和睦、仁愛。這也是孔子乃至儒家一直奮鬥的理想生活。孔子為了能夠恢復周朝制度,使社會不在動盪,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於是辭去在魯國的官職開始周遊列國,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得到支援,讓各國放棄手足相殘,從新確立周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但春秋時期各國君主都在群雄涿鹿,都想替代周室成為天下共主,大家好不容易拜託周室的束縛怎麼還能在乖乖的稱臣呢,孔子和弟子們先後去了陳國、曹國、鄭國、蔡國等國,但都沒有達到孔子想要的結果。各國都早已忘了周王朝帶給自己的恩德,每個國家都崇尚霸業,崇尚爾虞我詐,弱肉強食。

    在外奔波十餘年的孔子無奈只好重新回到魯國進行學術研究,雖說孔子的政治主張沒有實現,但他的周禮思想卻成為了經典一直影響著我們。如果孔子所屬的年代是天下初定,百廢待興的話,那麼他的思想是會被支援的,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是正確的,但是在天下大亂,雄霸天下的時代,用仁愛的制度去治國顯然是不會被接受的。

  • 4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孔子沒有不得志,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一套建立人類文明思想學術。他實際上做到了,可是他後繼無人,沒有一個弟子可以理解孔子所說的所做的。孔子講的說的並沒有被後人能理解。比如說,孔子所說的君子,君子之道,二千年來大家真正瞭解了嗎?什麼人稱為君子?恐怕知道的並不是很多而是極少,我不論你是究竟什麼的專家教授,學了一輩子《論語》何為孔子說的君子,都還不瞭解,不知道學了些什麼東東!我認為有一個一個字也不認識放牛的,他也可以是君子,並不是拿支筆唱個詩作個詞寫一手好書法就叫君子。君子是一個通理者,只要懂理識禮他就是個君子,最多因為不識文字算是個有侷限的小君子。如果讀五車書,還對人類社會的禮不明,理不清,這算君子?這個不是廢物就是個多餘出來的毒瘤了。

    孔子並不是俗貨那樣弄個高官,佔大片土地到手了,認為這是成功人生。春風得志,恐怕這是小人得志才對吧!這種思想可以和孔子相提?

  • 5 # 牛哥談人生

    何止老夫子一人不得志,我且隨便來說說幾個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

    特別說明:以下排名,不論出生先後和名氣大小,呵呵,特此說明。

    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陸游、韓非子、辛棄疾、蘇軾、蒲松齡、曹雪芹、吳承恩…

    就這些個名字如雷貫耳的詩詞大家,哪一位放在現在,不是拿諾貝爾文學獎如探囊取物?

  • 6 # 使用者碧家小玉

    三教九流,三教之首—儒教。

    儒教是如家教育,也是中國教育的起源與鼻祖。流傳至今從未中斷。

    得志是幹嘛的?當官嗎?

  • 7 # 日月明rym1220

    古來聖賢皆寂寞,為什麼?就在於他們的思想和認識與眾卓而不同,往往是超前的,不能為同時代大多數人所理解,因而都很孤獨和寂寞,少有“知音”。

    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外,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創始人,生前都很坎坷。耶穌基督出身貧苦,生在馬廄裡,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默罕默德娶的是寡婦,可見其身份和影響,生前也很一般。他們的思想和聲望,都是在他們身後,隨著世人對他們認識的提高,逐漸影響開的。

    孔子一生也很不得意,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兜售他的思想,卻四處碰壁,不被待見,用他自己的話講:惶惶如喪家之犬,影響並不很大。他的思想,也是在他去世後慢慢被人廣泛認識的,生前也很寂寞。

    宇宙是無窮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是永無窮盡的,人類總有解釋不了的宇宙現象,但這些暫時不能解釋的事物與現象,不一定都是虛妄不實的,據此作出的超前認識,也不一定都是錯誤的。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髮展和進一步擴大與加深,許多正確的超前認識,會逐步得到證明。

    兩千多年前,佛就說過: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在古人眼裡,一隻蟲子,最小也有螞蟻、蒼蠅那麼大;一碗清水,純淨透明,怎麼可能容納八萬四千只螞蟻蒼蠅呢?於是,信佛的人將佛神話,以為佛神通廣大,將八萬四千只小蟲壓縮到一碗水中去了;而不信佛的人就誹謗、攻擊佛,認為一汪清水,清澈透明,哪來的蟲呢?這完全是吹牛嘛。其實,現代科學發達,人類認識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顯微鏡下,一碗水中,何止八萬四千各類細菌乃至病菌?各種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何止八萬四千呢?

    正信的佛法,永遠都不違背科學,只是佛對人生宇宙的許多認識是超前的,是科學暫時解釋不了的。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這些超前認識,會逐步為科學慢慢證實。

    佛曾說過,佛的境界,只有佛知道,連大菩薩都理解不了,更不用說一般的凡夫眾生了。從這個角度而言,佛也挺寂寞孤獨的。

  • 8 # 猛哥厲史

    孔子小人得志過。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喜悅之形見於顏色。子路一見,很不高興:“我聽說君子大難臨頭面無懼色,鴻運當頭面無喜色。現在老師你當了這麼個芝麻小官,高興成這樣,樂成一朵花,至於麼。”孔子說:“有這麼一個說法,可不是還有一句話嗎,人生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成為人上之人嘛。”【注:《史記 孔子世家》(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

    孔子任司寇並“攝相事”。司寇是孔子當過的最大的官。“攝相事”並不是代理宰相,而是暫時在某個或某些對外事務中陪同國君,負責禮儀的主持活動,說白了就是兼任一下外交禮儀中的大司儀。孔子真正擔任過的最大官是司寇,司寇就是負責國家治安的官,地位低於三桓。

    孔子上任“七日而誅少正卯”。在兩觀中的東觀將之殺害,並殘忍的曝屍三日!“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孔子家語》。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以周制“四誅”之“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的罪名,“不以聽”,先斬後奏,殺了少正卯。

    這幾個理由真的太經典了:你雖然沒說但我認為你心裡這麼想了;你和我的觀點不同,你就是異端學說;你不順從我的學說還能講出很多理由,你就該死;我覺得你是壞人,你就該死。後世的人們想給誰誰誰按個罪名,很多會按照這個來。而這幾個罪名有一個名號,叫作“君子之誅”!哈哈,誰敢不服我,代表正義消滅你!

    誰也沒有權力用自己推測的一個動機作為證據,去評判別人,去證偽別人。我們只能在事實層面進行交流和交鋒。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從孔子在大司寇位置上只做了3個月就被趕下臺,還不得不出走周遊列國來說,孔子殺少正卯,引發了眾怒,不容於魯國貴族,魯國君主和季桓子都無意也不能留他這件事上看,孔子可能是真的是兵行險著,殺人立威(或出於利益紛爭,少正卯也是講學名家,門下弟子數千,與孔子不相上下,同為文化界名人),結果打破了“貴族民主”,使得自己成為了“政治棄子”。所以他不再得志。

  • 9 # 朱八戒CC

    孔子在生不得志的原因也很多,是由於時代的背景歷史的侷限,是由於他思想的過於超前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相適應,是由於他已到五十五歲還是那樣地“知其不可而為之”。但是他思想的光輝,遠大的政治抱負,卻在他身後的歷史長河之中光芒四射。他是最大的人生得志,只是這塊金子的閃光來得太遲。也正是這塊金子過於金光閃閃,他才得以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指路明燈。這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

    孔子的思想是“仁”,他終生的努力和追求就是要達到以“仁”的德治仁政,治國平天下,以德感化於人,減少刑罰。要實現“仁”的和諧社會,讓民眾自覺遵守禮制。要實現“仁”的修身齊家,讓老有所敬,壯有所為,幼有所養。要實現“仁”的仁愛精神,以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實現大同社會,天下為公。

    孔子的時代諸侯征戰,天下大亂,亂世的治國方針只能是選擇法家的以法治國,武力統治,才能實現國家的大一統,只是以教育方式,肯定是解決不了社會的紛爭和各種矛盾。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人的思想意識還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而孔子的思想過於積極超前,肯定是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也不能被統治者所接受。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他自己的國家不能實現,已過天命之年卻要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各諸侯也很清楚孔子思想的先進性,無奈他們只能顧及成就自己的千秋霸業,卻沒有一家能接受孔子的政治方案。十四年的身心疲憊,勞而無功。

    孔子的大同社會,天下為公,能實現嗎?不能,永遠都難以實現。這只是人類偉大的信仰和共同的追求,但是這種希望卻是非常的秒茫,只是一種空想而巳。

    孔子死後的志在必得,得的是大志,是一種遠大的智慧之志。他窮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所創造的事業,是偉大的,是高尚的,是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 10 # 逆襲的諸行無常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文化傳播能力大幅度改善的時期,是孔子首開“有教無類”的先河,讓知識傳播惠及到平民百姓。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很大程度上是對教育、對知識傳播的尊重。決不是孔子治理理念的認可。

    孔子在他的那個年代並沒有獲得過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以“仁”為內含的禮制社會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為就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禮樂之治,可以說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孔子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基於生產力及社會的發展,禮崩樂壞成為必然,同時對於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思考也在不為湧現,百家爭鳴出現。孔子的這套理論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實際,諸侯們考慮的更多的實用性的問題,而不是不切實際的所謂的禮制。所以孔子的不得志也就成為了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30歲的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