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中居士
-
2 # 半個南山人
中國五千年民族文華是中華民族的“根”,只要“根”不枯萎,中華民族就文化就會生生不息,民族才有希望。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要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現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雜音不斷,一些西方反華媒體也在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用西方好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攻擊,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連根拔起。所以說,越是在這種時候,我們越是要堅定文化的自信,不要因別有用心之人的惡言惡語而自毀自己的“根”!因此,唐詩宋詞、四書五經、寓言故事是中國青少年的三大思想營養,這種說法亳不為過。
-
3 # 付伯平V滿江紅
把握時代脈搏,弘揚主旋律,在大力提倡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寓言童話”可以算作優秀文化的三大營養,也不為過,但非全部,因為在八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美絕倫、厚積薄發、營養豐富、門類很多,各門各派更是百花齊放,精品輩出。“漢賦魏碑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句話就是很好的例證,由此可以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為了給大家一個明確的交待,下面我就將“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寓言童話”簡單的梳理一下,也好讓大夥有個頭緒!
一、四書五經
A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華人熟悉的一個片語,甚至已經成為簡單描述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符號。
(1) “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四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論語》在漢代即是婦孺必讀的書,《四書》自宋代以來是華人必讀的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透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並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愛”“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僅是華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家核心價值,《四書》的主要內容,又透過私塾鄉校、教書先生,透過唱戲的、說書的,從各種渠道流向社會,影響世道人心。
(2) “五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五本經典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的合稱,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孔子的編輯或修改,這五部書是中國儲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儒家的主要經典。
“五經”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書》裡很多內容告訴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宋代張載(橫渠)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對儒學精義的概括。按梁啟超先生的說法,《論語》《孟子》等是兩千年華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華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
南宋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彙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具有劃時代意義,與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經”雙峰並峙,共同成為華人精神生活的基礎柱石。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3)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
《四書》不僅儲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教科書,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幾與基督教《聖經》、伊斯蘭教《古蘭經》相似。人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B
當今社會,讀四書五經等古書有什麼意義?
1、這種書所言無非為人處世的道理,很多也已經過時了,不適合於現代社會。
2. 這種豎版繁體古文不一定都能全部讀得懂,還不如看百家講壇或者一些現代人的白話版更易讓人明白箇中滋味。
3、浪費這麼多時間去啃晦澀難懂的古書還不如干點別的有意義的事情,讀點別的對學業或者事業有幫助的書。
這種思想有失莊重,很片面,也有些走極端,實在不敢恭維!傳統文化本身已經過幾千年的思想提煉和積澱,好多已成為當今社會炎黃子孫的行動指南和行為規範;說傳承傳統文化是浪費時間,且已過時,的確是一種誤判和浮淺!
說傳承傳統文化過程中,會有一些苦澀、難啃的骨頭,這可以理解,也不是問題,畢竟我們還活著,活著一切都好辦,無非就幾篇文言文、古詩詞曲賦聯,靜下心來,認真研讀一下,多嚼一會,相信一切會迎刃而解,一切會皆知就裡。
二、唐詩宋詞
唐詩宋詞
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在中華文明燦爛的長卷中,唐詩宋詞是其中最為絢麗的華章。
(一)
宋詞成就
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宋代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是詞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麼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併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二者相提並論
“唐詩宋詞”一語,宋詞與唐詩並稱,不唯標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之義,而且也說明,宋詞是庶幾可與唐詩媲美的一大詩體。宋季承唐,然而如魯迅先生所言,好詩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詩歌創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確乎很難。但是,唐人所留下的豐富的文學遺產,宋人也並沒有白白浪費,而是將它們更多更靈活運用在“詞”這一詩歌體式上,使詞在宋代獲得了空前絕後的發展。
我們在論宋詞與唐詩的關係時,往往更多的注意於宋詞與唐詩的區別。差別的確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就像我們在論述唐詩的藝術特性前必須先說明唐詩對前代的繼承關係一樣,我們也必須先說明宋詞對唐詩的繼承關係。
可以肯定地說,宋詞能取得如此顯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詩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純熟的技巧之上,是絕對不可想象的。從後來挖掘出來的敦煌曲子詞來看,詞在進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長短參差不齊外,與此前的民間歌謠並沒有什麼兩樣,一樣的主要是採用那種簡單、質樸、直率的表現方法。
到中晚唐文人開始實驗填詞以後,就像一切民間文學向文人的文學的轉變一樣,詞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著變化,漸漸地帶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藝術化的色彩。
最早實驗詞的創作的白居易、劉禹錫,尤其是後來大量進行詞的創作的溫庭筠、韋莊等,他們本就是唐的重要詩人,他們的加入,必然地會把他們在詩歌創作中的種種技巧,帶到詞的創作中來。另外,五代、宋的詞作者,也幾乎都是詩人,他們一面作詩、一面填詞,唐詩的各種技巧自然就會融匯、滲入到詞的創作中去,使詞的創作更加精美。實際上,我們只要對宋詞的藝術稍稍加以分析,就會發現,宋詞在意象、寫景抒情手法的運用方面,在詞的境界營造方面,甚至在語言的錘鍊、借代、典故等手法的運用方面,與唐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
論到這種繼承性,這裡自然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宋詩與宋詞都繼承了唐詩這一遺產,那麼,為什麼宋詩的成就遠在唐詩之下,亦不及宋詞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詩與詞不同的體式是造成這一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更好地說是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先打一個也許不十分恰當的比喻:唐詩的創作藝術好比是一種專利,宋詩人把這種專利拿來製作同一種東西,儘管他們並非完全沒有創造、沒有革新、沒有增補,但是他們製作的畢竟是詩,是同一種東西,因此,這些東西一上市,就會被人窺見雷同處、摹仿處、剽竊處,被人控告侵犯了唐人的專利。正因為此,宋詩就希望有一點自己的東西,例如詩的議論化和散文化等,但不幸的是,這些東西新則新矣,但卻或多或少地違背了詩的藝術規律。但宋代的詞人則不同,雖然他們也繼承了唐詩的創作藝術,但是,他們製作的卻是另一種東西,是長短句的詞,儘管明眼人也能窺見它們之間的某種繼承關係,但這卻不會被人視為侵犯了專利。有一種也許較為極端的現象可以證明這一點:宋詞中也有很多摹仿、點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詩句的,這種情總如果出現在宋詩中,是萬萬逃不掉蠹魚之譏的。但它出現在宋詞裡,情況卻大不一樣,由於詞的長短句式的不同框架、不同的韻味,卻彷彿給唐人原句注入了新的生命。
當然,我們說宋詞繼承了唐詩的遺產,也並不是說宋詞就沒有自己的創造。前面我們說宋詞繼承唐詩的創作藝術生產了一種新的東西,這新的東西之“新”,當然就是唐詩中所沒有的。它最大的新,就是它長短交錯、變化多端的句式,這種句式,打破了唐詩齊言的傳統,為更自由、委婉、為有韻味的抒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它的“言長”的藝術特性,就主要是由其句式、韻律及其所帶來的其他藝術技巧所造成的。
其次,它之“新”還表現在它的“詩餘”功能上、它的“詩餘”題材的選擇上。這種新的功能與新的題材選擇,與它特定的體式、句式相結合,又帶來了宋詞一系列新的東西,例如它委婉、傾訴式的抒情韻味、細膩而多層折的描寫、對內心生活更細膩而深入的把握、裝飾設色的藝術、輕麗婉約的風格等。這種種之新,就造成了宋詞與唐詩很不相同的面目。
對於宋詞與唐詩的區別,王國維有一段雖然簡約而不失精當的論述,他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這段評述,可以說包含了筆者以上所言宋詞之“新”,包括了它的體制、它的功能、它的題材特點等。
宋詞不同於一般宋詩的散文化、議論化,善於將抒情與寫景完美結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宋代演為許多中調和長調,在曲折動宕、開闔變化中,使情景緊密交融,其細緻、具體、微妙處,有的甚至勝過唐詩。
其次,宋詞又長於比興,多以微妙而又細緻的比興手法,藉景物表達內心複雜而隱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傳統來寄託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再次,宋詞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宋詞雖沿襲著唐五代的傳統以抒發感情、性靈為主,形成“詩莊詞媚”的分野,以婉約為宗,但後來由於時代生活的變化,題材的擴大,藝術個性得到重視,藝術手法漸趨多樣,所以使宋詞風格在婉約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曠清雄、典雅精工、騷雅清勁、密麗險澀等多種風格。
(二)
唐詩成就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幷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準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見存世唐詩五萬四千餘首。這不過是唐詩的一部分,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大略窺見當時詩歌繁榮的面貌。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範圍,從臺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他們無論寫邊塞,還是寫行旅、送別,都有著這樣的情思風貌。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律詩屬於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古體分四、五、七言和雜言,平仄沒有限制,也不求對偶。近體詩平仄和押韻有一定的體式,也要求對偶。律體的定型,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成了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後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託。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但他寫得最好的詩是那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抒寫不遇的悲愴,但其中蘊含的是自信和抱負,情懷壯偉,有一種得風氣之先而不被理解的偉大孤獨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陳子昂和張若虛藝術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資訊。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此時詩壇群星輝映。王維和孟浩然善於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王維的山水詩融詩情畫意於一體,把人引向秀麗明淨的境界,那境界裡洋溢著蓬勃生機。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於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他們大都到過邊塞,領略過邊塞的壯麗景色,嚮往邊塞立功。在他們的詩中,祖國山河的壯美與保家衛國的豪邁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的詩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爆發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像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和歌行寫得有如行雲流水,感情噴湧而出時,便如黃河之水,奔騰千里,一瀉而下。他生於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精神,晚年又親眼看到唐代社會的衰敗,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反差。他的詩裡既有建立不世功業在指顧之間的信心,又常常有憤慨不平和對於朝廷黑暗的抨擊。他曾經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他以為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得意揚揚。不久被權臣毀謗,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實已經腐敗不堪。他說自己是“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有才華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卻春風得意,“驊騮拳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直罵那些奸佞之徒“董龍更是何雞狗!”即使處在失意的境況中,他也不忘報國。安史亂起之後,他前後兩次從軍就是證明。他的詩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處。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歲,兩人的深厚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抱負,而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詩作。戰爭中許多重大事件、戰爭帶來的破壞、戰火中百姓的心態,在杜詩中都有極為生動的反映。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由於自身的坎坷遭遇,對百姓的苦難深有感觸,發為歌吟,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也就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都是這樣的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國之悲,已經很難分開了。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為便於寫時事,他多用古體,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詩。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韓愈、孟郊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在盛唐詩歌那樣高的成就面前,另尋新路。他們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觀,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
三、寓言童話
寓言童話的意義
(1)童話故事的教育意義
所以童話的開始常常是“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發展常常是“過了很久很久之後”。當故事展開之後,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即展開,童話故事的發展和變化正好反映了人類意識從出生、長大到成熟的整個過程。
(2)童話故事的重要意義
雖然我們對許多童話都耳熟能詳,但由於文化的差異,我們對它們的理解,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兒童文學的意義上。事實上,在德國除了文學界以外,童話的研究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許多領域都佔有很大的空間。
(3)童話故事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對孩子來說,童話是激發他想象力的最好教材,同時能澆灌最基本卻非常重要的價值觀,保持一顆純潔而充滿希望的心。對於大人來說,童話一樣重要。人心很骯髒,俗世很汙濁。同樣的人心也可以是世界上最純粹最乾淨的聖域。
(4)童話的寓言意義
童話寓言: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應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
綜上所述,“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寓言童話”可以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領軍者,可以作為豐厚的營養品汲取,可以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主要方面和重點予以揚棄、予以研讀、予以傳承!
當然,傳承以上三類佳品的同時別忘了兼顧其他文化佳品哦!俗氣說明好,“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獨樂樂,眾樂樂,孰樂!”、“一事幸,非幸,獨幸也;萬事幸,方幸,眾樂也”。
回覆列表
說成″三大營養"不怎麼確切。中國先賢經三千多年的探索和積累,形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方法,孩子的啟蒙階段(約6~15歲)為″誦讀″,就是背誦四書五經。然後是涉獵階段(約16~25歲)此時題目所點的內容才進入閱讀範圍。最後是學貫階段。但是一個人的思想模式形成是在十五歲前後,而且,一旦形成基本終生不變。這已經被現代生物學及社會學證明。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及建國初期錢學森一大批科學家的少年時期的成長道路也佐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