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城闕
-
2 # 銀川奇石周
吊莊是通俗的說法,學名應該叫做生態移民。就是生存環境過於惡劣,整村的搬離家鄉。那個年代不願意的肯定是多數,不說故土難離,就是現在讓我們走向陌生的環境又有幾個人沒顧慮呢。
實踐證明,吊莊總體上還是成功的,有一些陣痛,但歷史會證明其成功。寧夏的生態移民從人口上看不是國內之最,但涉及面及歷史影響,絕對首屈一指,甚至在人類生態移民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也許尊重規律與人定勝天之間並不矛盾
-
3 # 煮酒漁樵
吊莊是寧夏地區的專有名詞,主要有3層意思。
第1層劇中第2集說的很清楚,就是原來村裡一切保留,在其他地方劃一塊飛地,讓移民發展。
移民遷徙到了其他縣,行政管理上還是由原縣負責。
如劇中那樣,原縣派幹部負責移民的一切工作,也負責與遷徙地的行政主管部門交涉。
其實這樣還是有許多不便的,如劇中的通電事宜,如果在原來的縣裡,估計早就找閆妮扮演的縣長解決了。
但是在人家縣裡,就要守人家的規矩。
給你面子是給你面子,不給面子你就得去湊齊那最後一戶。
移民村相當於原縣在鄰縣的一塊飛地。
這個“吊”,其實最早一般指村裡的“飛地”。
比如山裡開墾出來一塊地,離村子很遠需要有人駐守。
第2個意思其實是隱喻,就是指移民搬遷,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的不可知性。
那時候國家條件也差,不比現在安排的妥善,像去年涼山“懸崖村”移民,下山就有樓房,有完善的基礎設施。
那時候啥也沒有,出山是掙扎一條活路,卻也提心吊膽,前路茫茫,不知路在何方。
給他們安排的地方,肯定不是好地方,如劇中安排的就是戈壁荒灘,啥也沒有,一切都要靠自己。
第3層意思則是這些遷徙下來的人真的是赤貧,所有家當一輛板車甚至一根扁擔就全有了。
全部的行李都吊在扁擔上或者板車上,離開祖祖輩輩掙扎著活命的故土,走向茫茫不可預知的未來。
自己的命運,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妻兒老小,全都吊在了這根扁擔之上。
期待著能夠去為子孫後代掙扎出一份未來。
大概意思脫不開這三種,也許是三種都有的混合吧!
其中的苦辣心酸,恐怕比劇中還要嚴苛。
這部戲我是看得熱淚盈眶。
這種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篳路藍縷的堅韌與奮發,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任何時候,只要有一小塊土地,華人就能紮下根,活下來!
而且能夠依靠一代代人的頑強不屈,使生活越過越好!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都是水花拉著一輛板車,車上坐著老公孩子,七天七夜趕路四百公里吧?
平均每天趕路60公里,一般的老驢強驢,恐怕都要在這位堅韌的西北女人面前說一聲:兄弟佩服!
類似的事情我曾經遇到過。
有一天夜裡我晚歸,出地鐵還有兩站到家沒車了。
打車不值得就步行溜達,路遇一位民工扛著行李向我問路。
我好心告訴他還有二十多公里,要走很久,最好打個車吧。
他笑著告訴我沒事兒,他見到我的時候,已經走了十幾公里了!
他的笑很平靜,家常便飯一樣絲毫不把這幾十公里放到心上的樣子,讓我記憶猶新,感慨萬千!
還有我單位地下有個檯球廳,老闆人不錯,僱傭了一個殘疾女孩。
我們經常下去抽菸聊天休息,每次她都高高興興的拖著殘疾的身體,忙裡忙外。
很開心的樣子,我想是由於能夠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吧?
我們身邊,不是有千千萬萬這樣的華人嗎?
我們用幾十年,咬著牙汗珠子落地摔八瓣,不就是為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我們受過的苦難嗎?
華人的奮鬥,與西方人不同。
他們是為了自己奮鬥,華人其實更多是為親人!
寧可做栽樹的前人,也要為後代栽下一片綠蔭!
前年在西北地區用了二十天,走了個大環線。
說實話是真荒涼,那叫一個光禿禿唉!
好多村子裡都看不到人煙,估計都出去打工了。
茫茫戈壁真不是很適合人類生存,我們就遇到了龍捲風(不大),還差點遇到能把車追翻的側風(臨時改線了,後來看新聞知道走原來路線的話那天有商務車被吹翻了)。
就是在這種嚴苛的自然環境之中,當地人用自己的頑強不但紮下了根,還把自己的生活越過越好,不能不讓我敬佩。
與他們相比,我們生活之中的不如意,又算什麼呢?
至少我們的生活,沒有吊著。
《山海情》拍的最好的地方,首先是不迴避問題,至少顯得真實。
不像有些扶貧的戲,看著就假大虛空。
脫貧要那麼容易,這些年那麼多人的艱辛付出,算什麼?
那麼多人咬著牙的堅韌頑強,又成了什麼?
真實表現出困難不丟人,因為能夠戰勝困難,才更能凸現勝利的偉大。
第二就是不灌水,24集的體量合適。
這要是拍個百八十集,這片子就算是毀了。
-
4 # 小小芷菲
作為東部省份的人,一看這個電視劇時也是很蒙的,搜尋了一下才知道。
原來,90年代的時候,政府為了扶貧和改善老百姓生活,在地理條件相對好的地方劃出區域,讓環境惡劣地區的人遷出來居住。
新的地方宅基地、責任田等都重新劃了一份,原來老家的那些還保留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也可以兩邊跑,兩邊通用。
但新的移民區一開始,其實也沒多少人去,這個我們在電視劇的第一集裡,也能看出個大概。只有一條褲子能穿的一家三兄弟,寧願在家睡大炕,也不願意去吊莊。
這裡當然有老百姓好吃懶做的原因,但也有其他因素。首先,華人安土重遷,輕易是不會遷徙的。去到一個陌生環境,面對未知的將來,人都是有些慎重的,如果每個人都有發展的眼光,也不至於窮成那樣。
在原來的地方,安全感要更強一點。
其次,吊莊的條件也足夠艱苦。理論上來說,適合人居住的好地方,依山傍水那種,早就被佔了。到90年代,還是荒地的,必然有不適合居住的理由。
劇中的金灘村那個地方,灌溉水也還沒有到達,更是常年的風沙漫天,偶爾還刮一刮沙塵暴,其實也並不適合居住,無非是地處平原,離水源更近,不至於再靠天吃飯而已。
而搬遷村民首先要面對的一條就是居住的問題,房子得自己蓋。關鍵是大家都是窮人,誰有錢蓋房子呢?
說到打工賺取,其實也解決不了什麼大問題,畢竟當地也不可能提供那麼多就業崗位,否則也就不需要別人幫扶了。
結語所以,老百姓不願意去吊莊也正常,開荒確實是需要勇氣的。
如果像現在移民安置一樣,把三通一平甚至房子都建好了,估計打破頭都有人去。
-
5 # 小羲說
感謝邀請。吊莊移民作為政府開發性扶貧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將那些生活在山裡,乾旱,高寒地區的部分絕對貧困人口搬遷到引黃,楊黃灌區,以便從根本上改變其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解決溫飽問題,進而脫貧致富。吊莊移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準備遷出的地方一定是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匱乏,而遷入的地方一定是土地資源豐富,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的灌區。至於為什麼不願意去呢?湧泉村隨便很窮,但還有祖輩留下的幾間土房,不至於風餐露宿。將要遷入的地方是戈壁灘,什麼都沒有,只有漫天黃沙,在沒有開發之前村民看不到希望,所以沒人願意去。
-
6 # 平和淡定的對待人間凡
甘肅省隴南市山大溝深的山區也有這種自然村的存在,也是甘肅扶貧攻堅戰的重點專案,移民搬遷也是唯一能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社會環境乾旱缺水,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
-
7 # 不似經年不問流年
我家也是搬遷戶,大概92年的事了。就是,從偏遠的山溝溝裡搬到村鎮上。山溝溝裡,有山有水有田有地,但是不通車,不通電,交通靠走,安全靠狗。村鎮上,土地少,但是有水有電,還有大永久腳踏車。
因為剛好,大伯是扶貧辦的,我爸就積極響應號召,第一個同意搬遷,被罵忘本,還有人晚上來敲門,砸東西。
很多人不願意搬,有些老人甚至吃藥威脅。全村40多戶,最後搬了20多戶。沒搬的那些可高興了,白得房屋良田。搬走的要辛苦些,國家雖然有補助,但是大部分都是靠自己。
現在已經定居的我們,跟著國家的步伐,上學,結婚,工作,孩子也上了好的學校,樓房,轎車,生活得以改善。但是,老家那邊,雖然已經通車通電了,也有了代步的摩托車,可也只能靠天收,依舊清貧落後,除了地裡,沒有任何收入。同村的很多人都後悔當初沒有積極響應,甚至去求過政府,但都晚了。
-
8 # 秉燭讀春秋
電視劇《山海情》正在各大衛視熱播,劇中出現了“吊莊”一詞,“吊莊”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吊莊”從表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把一個村莊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吊莊”一詞的出現,源於國家西部開發扶貧致富。
當時的國家政策是這樣的:從1983年開始持續到2000年,國家在貧困寧夏南部,以及陝西、甘肅接壤的西海固地區,實行一種特有的“吊莊移民”政策。
說白了就是鼓勵大家離開不適宜生活的地方,到西部戈壁灘開發新地方,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有人可能說了,這是好事,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去呢?
從上面地圖可以看出:西海固指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這一帶,範圍包括固原地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涇源縣、隆德縣、彭陽縣、同心縣——七個貧困縣。
老百姓有句話叫做“窮家難捨,故土難離”,西海固這個地方,由於降水少,蒸發快,不適宜人居住,這是世界衛生組織考察得出的結論。
但是從老輩兒的人就住在這裡,對這裡就產生了感情,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鄉情。
人的適應性很強,不下雨,天旱他們就靠天吃飯,種上莊稼等老天下雨,趕上好年景就吃飽一點,趕上天旱就餓肚皮。
為了有水喝,人們平時夏天就把雨水儲存起來,冬天時把雪儲存起來,水比油金貴,一道水要用三遍。解放前人們就是這樣勉強度日。
解放後,人們開山造田,生活有了改善。但是收成很不理想,“糧食掛菜代”勉強填飽肚子。
為了扶貧,國家每年向這個地區無償調撥糧食。老百姓吃著國家特供的糧食,雖然解除了憂慮,但培養了農民的惰性,得過且過,只要餓不死就不離開這個地方。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幫助這個地區儘快脫貧致富,國家號召西海固貧困縣,整村遷移到西部去開發新地方。新的地方肯定比西海固這個地方有開發潛力,當然前提是要用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因此許多安逸慣了的農民不願意離開老家,《山海情》這部劇正是演繹了這種情況。
美好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幾代人艱苦奮鬥的結果,只要付出就有收穫,“吊莊移民”的政策最終為老百姓帶來了好處,在戈壁灘上,人們用辛勤雙手開創出了美好的明天。
-
9 # 寧夏麻麻哥
吊莊,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由老百姓最先使用的,意思也簡單,“吊”跟“調”意思一樣,“吊莊”就是“調莊”,就是把南部山區的莊子(村子),全部“吊(調)”到黃灌區。有下圖為證!
寧夏銀川周邊的“吊莊”不止一次。距離我家最近的吊莊,名叫“南梁臺子”,距離我家所在的“南梁農場”5分鐘車程,而且每逢2、5、8日,都還回來南梁農場趕集。
另外的吊莊,有閩寧鎮(剛開始叫閩寧村,後來去的人多了,就改成鎮了,我家有很多親戚在那裡),有玉泉營,有潮湖,有紅崖子(搬遷點本來沒名字,就把老家村子的名字也搬遷過來了)……最成功最大的,應該是紅寺堡,直接成了個縣級單位。大大小小加起來,銀川周邊有上百個之多。大部分都是以村子(莊子、人莊)為單位的。
我們家在銀川火車站往北20多公里,南梁農村,屬於自發移民的那種,所以沒去吊莊。吊莊是政策性移民,我高二的時候,我們家就搬過來了。從那時候,我們家就開始在黃灌區種枸杞,直到今日。
這兩天,我也在看《山海情》,確實,裡頭的很多場景,很真實,有些事情我這個80後都經歷過。比如吃救濟糧,我就記得清楚,我就跟著大人去領過。
現在好啊,有水,有路,有電,還有一點點錢。日子比在南部山區(西海固老家)過得好很多。可以說,受益於搬遷的我們,每個人都很幸福,都很知足,很感激!
-
10 # 自由客x
吊是別字,應該是調,調換的意思,從缺少地區調換到黃河附近,可以種田。不願意的原因是懶。不幹活政府也給救濟,餓不死。不願意勞動過得更好
-
11 # 茫茫人海中的耕耘者
《山海情》講述了吊莊移民艱苦奮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彩故事。"吊"從字面上是懸在半空中,也貼切的形容移民懸而未決的忐忑情感。"吊莊"指的是從湧泉村村民去往新的環境重新創業的心路歷程!
移民前的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環境惡劣!
《山海情》剛移民去的村民,半路遇到沙塵暴,嚇得孩子哭,大人叫一片驚慌失措中,漫天飛舞的黃沙把移民淹埋在沙塵中,灰頭土臉滿嘴沙粒,當場嚇跑了七戶人家。跑回去的七戶在全村中影響極壞,多數人聽了他們的訴苦都不願意移民了!
萬事開頭難,一切從頭再來,多數村民寧願守著自己現成的家。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多數村民尤其是老年人願意在土生土長的村莊裡生活。熟悉的風土人情讓他們心裡踏實。《山海情》中馬喊水動員全村移民,即是大勢所趨也是政治任務。村中的一位老爺爺故土難離竟然喝農藥自殺,多虧馬喊水足智多謀用肥皂水灌腸救了他一命。老爺爺就是許多不願意移民的代表。他們還因為前途未卜,一切從零開始,重新蓋房子重新找工作,加上初期環境艱苦沒有點奮鬥精神還真不行,也是有人不願意去的理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脫貧攻堅戰打的漂亮,村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山海情》中張樹成、陳金山書記為民操勞日夜奔波;馬喊水父子做為基層幹部為群眾做實事;凌一農教授教村民種植蘑菇……經過無數人的艱苦奮鬥。由開始不願移民到全部大遷移,"人心齊、泰山移"昔日的西海固變成了塞上江南好風光,青山綠水一片生機勃勃,萬畝葡萄園、枸杞園……等生態園帶動經濟騰飛,人人生活富足,一片繁榮昌盛!
-
12 # 神精鳥
“吊莊”意思就是先從自然村中,抽吊出一部分年青力壯的村民,先期進行開拓立腳,建立村莊及開發種植土地,然後再從自然村吊出全部的老少村民搬遷。
-
13 # 魚樂深海
“吊莊”就是寧夏扶貧移民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方式。一家人出幾個勞力,或者一個村出幾家,到平原地區開荒種植,就地建村。這樣一個莊子吊在兩個地方,故稱之為“吊莊”。最後,在這個區域發展起來後,實行整體搬遷,全員脫貧。
在《山海情》中,玉泉營的金灘村就是湧泉村的吊莊村。說實話,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利於灌溉,交通方便的好地,早已經被老百姓占上了。所謂的荒地,基礎條件並不好。但只要透過自己的努力開發出來,未來肯定是有發展的。
而西海固當時的情況,就是窮。《山海情》中,兄弟三人合穿一條褲子的情況,並不誇張。交通閉塞的窮山溝,含氟量高的水連牲口都不願意喝,澆地種莊稼更是不行。因此,不管是馬喊水家,還是李大有家,都是靠天吃飯。
播種的時候,天上下點雨,今年就能吃幾頓飽飯。天下不下雨,連種子都白搭進去。一年到頭沒收成,只能吃國家的救濟糧。所以,村裡人極度貧窮。一頭驢加上幾隻雞,就能把李水花娶走。
馬喊水家為了供馬得福上學,也已經窮得家徒四壁。馬得福知道,家裡已經連老鼠都不願意光顧了,就更拿不出毛驢了。因此,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水花嫁人。
長期的靠天吃飯,等國家的救濟糧,使很多西海固人的意志已經被消磨殆盡。他們看不到前途,不管怎樣努力,也沒有過盼頭。所以,國家扶貧給的珍珠雞,也都被他們改善了伙食。
國家扶貧的重點,就是扶志和扶智。因此,才有了張樹成和馬得福下鄉到湧泉村去動員,讓村裡的勞力到平原去開荒。國家的政策沒問題,但具體執行起來,卻是太難了。
可以想象,這種動員工作將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但張樹成和馬得福他們就憑著對國家的信任,對工作的執著,咬著牙也要動員那些已經喪失意志,習慣吃救濟的村民到平原去開荒,去建設自己的新家。
後來,閩寧村的發展,脫貧任務的圓滿完成,離不開像張樹成和馬得福這樣努力工作的基層幹部。《山海情》這部電視劇,把他們塑造得太真實,太實在了。
-
14 # 老任說規劃
吊莊就是整體搬遷移民的一種方式。原來的地方由於受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很難在本地脫貧致富,就整體搬遷到另一個地方,重新建設家園。
吊莊移民必須有強大的政策支援,在政府的領導下,有規劃,有秩序,有幫扶,有產業,否則是很難實現的。
電視劇裡面反應的,就是在對口支援和本地大力支援下,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才把往日的荒沙灘變成了今日的金沙灘。
整體移民難度確實很大,本地人很難接受,主要有幾個原因:
1,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
2,已有的房子,家當和土地。
3,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
4,長期形成的親戚朋友關係。
5,不願意改變的固有思維。
6,對新搬遷地方的不瞭解。
7,對移民政策的不理解。
8,各種不確定性的擔心。
不到萬不得已,不是新搬遷的地方條件非常好,誰願意離開故土,到一個新地方重新開始。尤其是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
這個也可以理解。所以,吊莊移民和扶貧幫扶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好在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國家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15 # 影視觀賞你我他
劇裡就是鼓勵村民們搬遷,給他們找個地方開墾生活居住,就是相對於他們現在的村莊開闢個副莊。村民不願去就是因為要重新自己建房子,短時間又沒有電,還缺水,土壤還需要改良,總之一切重新開始,很艱苦,很多人在家待得好好的,當然不願去了。
-
16 # 顛峰上的蝸牛
“吊莊”亦稱吊莊移民,是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國家“三西”扶貧資金的支援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居住在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的一部分由於環境惡劣而無法維護正常生活的群眾,集中搬遷到黃河灌區能夠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不願意去的原因:其一、故土難捨。生活在寧夏南部山區的勞動人民,他們和所有的華人一樣,對歷歷代代養育他們的土地有著深深地依戀之情。舊的傳統、舊的觀念,乃至族親的血緣關係都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世代延續,說一句“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恰到好處。整體移民以後,祖塋荒蕪,祖祠崩塌,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回覆列表
啥叫“吊莊”,用我們寧夏話講就是把這個莊子(村的意思)從“那噠噠”搬到“這噠噠”來。
實則就是指九十年代初期,由自治區政府所倡導、主持的,旨在幫助寧夏西海固山區貧困農民搬遷到銀川黃河平原的一種惠民行動,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扶貧。
那麼此等好事,當時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的寧夏西海固農民為啥還不顧意來呢?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寧夏人來說,有時還真不好意思說出口。
因為西海固山區,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素以“苦甲天下”而聞名。山區農民自解放後,就長年靠國家的返銷糧、救濟糧、救濟款來度日。由於當地水質含氟量超高,不但人畜無法飲用,就連莊稼也種不活。於是當地農民一般只種耐旱的農作物,如小米、土豆等等,當年春季種子撒下去,就企盼著雨什麼時候下,如果僥倖碰上當年雨水好,貧瘠的土地還能打下來一點糧食,夠全家人勉強吃飽。
可是十年九旱的西海固,根本無法實現農民兄弟的這一小小心願,反而經常是連種子都收不回來。於是吃政府的救濟糧,就成了西海固農民的習慣。多年下來,農民兄弟的依賴性和惰性就越來越強,反正什麼也不幹,也能溫飽肚子,那就躺在家裡等救濟吧。
更讓人難以啟齒的是,當時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在此地更本無法執行。閒著也是閒著,越窮越生成為了山區農民的普遍現象。對於這一點,劇中雖然沒有明說,但當地每家五、六個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為了減少貧困,改變山區農民的舊有觀念,自治區政府從九十年代開始從西海固山區向銀川平原移民“吊莊”。
可是長年的惰性使然,加之最初的吊莊工作基礎不配套。從山區過來的幾批吊莊移民,面對“風吹石頭跑、沙子眯眼眼”的賀蘭山東麓吊莊移民點,許多過來的農民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於是不顧一切的跑回老家去。
對於這一情況,昨天播出的《山海情》前2集,都有真實的反映。當然,畢竟是一部電視劇,其中也有些藝術誇大的成分,但基本情況屬實。
希望大家關注此劇,一方面欣賞劇中這些老戲骨的本色表演;一方面瞭解一下寧夏山區農民的漸進史,這樣你會更加珍惜當下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