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狐筆
-
2 # 清水空流
北宋靖康之恥和明朝土木堡之變,都是兩個朝代的最重大的事件,都是面對亡國之危。但其中又本質的不同,靖康之變導致北宋亡國,二帝被俘,宗室后妃慘遭凌辱。而明朝土木堡之變,差一點變成南明。而由於于謙主戰派的力挽狂瀾才使得大明轉危為安。
靖康之 恥發生在公元1127年。大金入侵北宋,一路南下所向披靡。而北宋則是一潰千里。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來有效的抵抗,第一次圍攻開封撤兵,後二次圍困北宋都城開封。而宋徽宗第一次南逃。禪讓帝位給欽宗。二次開封失陷、二帝被俘。可以說,北宋的靖康之恥完全是北宋的戰略失誤造成 。先是主動背信棄義於大遼,這個近乎蠢豬似的的做法徹底地驚醒了大金。讓大金看清 了北宋的外強中乾。二是對大金防範不足,可以說。北宋的靖康之恥完全是不能認清自己實力而造成的,所謂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己黑。也就是說,是自己造成的。
土木堡之變發生咋公元1449年,但不同的是,大明是主動出擊。這樣就在戰略上有了主動性。但由於太監王振干預軍務,胡亂指揮。不入居庸關。導致瓦剌出擊成功,活捉明英宗。跟隨明英宗的所有軍隊朝臣喪失殆盡。瓦剌主力部隊長驅直入,直撲北京,在北京的朝臣經過緊急協商讓朱祁鈺登基,然後各地軍馬火速進京勤王,發動北京保衛戰。徹底扭轉戰局。化解危機。而使得大明轉危為安。
二者的最大不同是。北宋亡國之戰。當時已經是北宋末期,內無良相。外無良將,任何一個危機都有可能讓北宋亡國,北宋沒有危機意識。缺乏戰略眼光。而大明的土木堡之變的時候,大明剛剛度過仁宣盛世,是大明最鼎盛的時候。土木堡的失敗實際上就是一場戰役的失敗,對於大明沒有造成創傷性傷害,戰事主要發生在邊境。而非大明腹地。瓦剌圍困北京的也是強弩之末。駐守北京的大明君臣雖然有所動搖。但一旦做出決定。立即組成以于謙為首的領導層,全力抵抗,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就是大金是在消滅了北宋軍隊主力以後進逼開封的,北宋已經喪失的再戰的機能,而大明的國土基本沒有喪失。軍隊主力還在。北宋和大明的自身性質和條件不同。而大明幸而得遇一代賢臣于謙,而北宋卻是蔡京童貫的奸佞。對比之下顯而易見。
-
3 # 漩渦鳴人yy
不是,這事兒,誰跟你說了過程差不多的,這二者之間可以說整個過程是天差地別,硬要說中間到底什麼東西一樣,也就是皇帝被人給抓了。
北宋靖康之恥,這件事情我就簡單的描述一下,宋徽宗時期,當時北方女真人開始崛起,擊敗了契丹人建立了金,這個時候為了奪回北方的幽雲16州,宋徽宗款待了金國的使者,但是卻讓金國的使者誤認為。北宋極其富裕,應該率兵過來搶劫,並且在收復幽雲16州的時候。宋國的軍隊戰鬥力低下,讓當時的金國感到很看不起。
因此,次年金國率領大軍前來進攻北宋,並且順利的抵達了大宋的首都汴京,宋徽宗將自己的位子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然後自己率領大軍回南方過冬去了,宋欽宗哭著上位,結果宗澤,幫助他率領著。當時汴京的人民一起將金國計程車兵給趕了出去。
宋徽宗由於護送他計程車兵都跑光了,然後沒得辦法回到了汴京跟宋欽宗住在了一起,但是後來金國的軍隊又來了,這個時候宋欽宗聽信了一個方士的說法,他說我有辦法,一夜之間將外面的軍隊全部變走,宋欽宗聽信了他的話,讓他去主持這個事情,結果他命令把城門開啟,然後,他讓周圍計程車兵全部把眼睛閉上,自己主持法術,最後,金國計程車兵魚貫而入,將汴京給佔領了。
金國計程車兵在當時宋朝的首都燒殺掠搶,最後裹挾著所有的金銀財寶,包括兩位皇帝和數萬的王室貴族宮女,一起去了北方這就是靖康之難。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會說了,這兩皇帝還真的有點傻,確實。傻,昏庸,好逸惡勞,這是這兩個皇帝共同的擁有的三個特性。可以說真的是一對父子,此時的宋朝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然進攻不足,但是自保有餘,可是偏偏想弄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只有九皇子趙構當時在邊關衛軍,因此沒有被抓住,其餘的皇子還有王室貴族全部被一起抓到北方去了,在這之後,由於皇帝在其他人手裡,趙構也不敢在北方登基,因為如果說這個時候,金國將當時的宋徽宗或者是宋欽宗給放出來,讓他們在北方稱皇的話。九皇子趙構,這相當於謀朝篡位了,出於無奈,他只能夠去南方當皇帝,而且也不能夠讓自己的軍隊逼迫金國太急,金國的統帥完顏兀朮曾經對自己的皇帝說過如果說當時的趙構逼你逼得太急了,你就直接把宋欽宗給放出去。因此,南宋只能夠偏居南方一隅。
反觀明朝的土木堡事件,當時的明英宗,由於看不慣北方人,一直在北方囂張跋扈,也為了自己的夠建功立業,力排眾議,主持軍隊進攻北方,但是此時此刻,明朝手裡仍然還是有資本的,朱棣死了沒多久,這個皇帝以前在對付北方的作戰行動,裡面仍然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了。明朝此時的戰鬥力仍然還沒有到後期那種低下的水平。
結果軍隊在土木堡遭到了敵方的打擊,軍隊潰散,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統帥部對於實際戰場的不瞭解和瞎指揮,但是無論過程如何,明英宗被敵人給俘虜了,並且代表著明朝起家的一大批的武勳貴族遭到了屠殺。
但是由於不是自己的首都被其他人給包了餃子,因此朝廷仍然還是存在的。朝廷的,大部分的行政機構仍然還是存在的,並且皇室貴族,尤其是挑一兩個人當皇帝,這東西沒啥問題,此時此刻,明朝的文官以于謙為代表開始崛起,並且在北京城下擊敗了來犯的敵軍。並且擁立的新君。整個明朝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幫助明朝度過了這最大的一次危機。
總的來說,二者經歷的差別挺大的。你不能說這皇帝被抓一樣,所以說這兩個事情過程差不多,這不可能,之所以能夠造成這麼大的差異,可能最終還是得講到,事在人為,這四個字吧。
-
4 # 花花240875601425
靖康之難和土木堡之變
靖難之役是大金包圍了北宋的都城開封,並阻止了其他地方的軍隊不能增援京都,最終攻破了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及後宮嬪妃眾多大臣,導致北宋亡國。而土木堡之變是因為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刺的也先俘虜。但是明朝的眾大臣又擁立了明代宗朱祁鈺,並且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所以題者的意思應該是同樣是皇帝被俘虜結果一個直接被亡國,一個依然守得江山。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北宋被攻破京都,所有皇族直接被俘虜,所有的大臣都在大金手裡,整個北宋完全被打爛。而且由於北宋對金處於弱勢,都城的告破讓北宋的人認為北宋忘了,除了個別將領想著復國,大多數人想著都是逃跑,毫無鬥志。而反觀大明只是皇帝被俘虜,損失了一些軍隊,大多數的大臣而領導人都是在北京好好地。而且他們又扶持了一位皇帝,使得大明有了精神領袖,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隨著各地的軍隊到來,瓦刺不得不退兵議和。
其次北宋是直接被攻破了首都,一個國家的得中樞直接被破壞,所以北宋就如之前的西晉一樣,直接消失在歷史舞臺。而明朝是在外打仗失敗,自身的國力還是很強大的,各地的軍隊可以根據北京的調令到邊關作戰。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雖然有些輕微的恐慌,但是國家的執行還是可以進行的。
簡單地說,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就是被人敲了一棍,雖然流血,但是簡單包紮後,依然可以生活。但是北宋的靖難之役是直接被打成了植物人。。
-
5 # 坐古談今
土木堡之變和靖康之變,無論從當時的國情還是戰鬥經過,以及發生原因、戰後處置過程都是完全不同的。“靖康之恥”乃是宋朝滅亡的標誌事件,“土木堡之變”則僅是一次大型戰役失敗。
(1)“土木堡之變”和“靖康之變”的性質完全不同
兩者的過程完全不同,前者屬於野戰、後者屬於守城戰。
“靖康之變”屬於兩個糊塗的皇帝,在一大群奸臣、騙子、神棍的忽悠下,進行的一場在“敵強我弱”下還要破罐子破摔的戰鬥。
“土木堡之變”則是,一個糊塗皇帝,在一群太監的忽悠下,進行的一場表演,結果,演砸了。
(2)“土木堡之變”的失敗程度比“靖康之變”輕多了
大明經此一劫,朝廷根基未產生天崩地陷的觸動;北宋政權經此一劫則可以說滅亡了。南宋只是地方政權而已,與北宋不是一個層次。經過“靖康之恥”宋朝已經沒了。大明則因為代宗迅速即位,新的領導集體立刻搭建,對於明朝政權層面來說並沒有觸動。
(3)“土木堡之變”和“靖康之變”結果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於:大明在思想上沒有混亂,北宋“靖康之恥”前就已經人心大變。更具體地說,“靖康之變”時的北宋的國家氣氛和晚明“天啟崇禎”時期相同:人們不再以朝廷、皇帝為尊,而以“黨派利益”為尊、以“個人利益”為尊
“土木堡之變”(1449年)距離朱棣第五次親征漠北(1424年)不過25年。從大明的整個環境上說,因為明英宗獨寵王振,確實造成朝廷在各方面的問題較多。但從王振的個人作為看,比宋徽宗時的“六奸”和眾多投降派的作為對政權和百姓的危害性小得多。
例如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金軍剛撤退就解散各地勤王之軍,造成第二次圍困開封時,天下勤王軍沒有時間前來救援。守衛開封時,宋徽宗、宋欽宗不信將軍信鬼神,讓神棍郭京、楊適、劉無忌等人開城拒敵。
相反時,“土木堡之變”發生時,各地勤王之軍包括北京附近地區的兵馬都沒有受到損失,為了免遭蒙古騎兵蹂躪,在保衛京師問題上的戰鬥意志非常高。代宗將自己和國家的命交給了于謙,于謙和當時的朝廷內的文武也非常同心同德,因此,“北京保衛戰”打得有骨氣而且最終勝利。
-
6 # 春先生的世界
我覺得這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繼位者的心態不一。北宋的繼位者趙構一方面對岳飛等抗金名將十分忌諱,怕功高蓋主。一方面又怕迎回二聖自己的位置不保。所以對金國是萬般妥協,寧可出點錢割點地,眼睜睜看著數千親人在北邊受苦也不會去解救。
二是明朝這邊,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瓦剌人看明朝新君也已經立了,明朝上下一心在北京保衛戰中取得了勝利,想想還是撈點金銀財寶算了,也沒什麼好要挾的,最後只能放了明英宗。明英宗最後居然復辟成功,又登上了皇帝寶座。
-
7 # 集賢院居士
北宋的靖康之恥和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其實從性質來說區別很大。靖康之恥是滅國之戰,首都被攻破,包括皇帝和太上皇在內的所有皇室宗親以及王公大臣,數千人都被擄走,社稷斷絕,北宋徹底滅亡了。而土木堡之變雖然英宗兵敗被俘,幾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是這是野戰,首都北京依然安然無恙,政府中樞依然可以正常運轉,於是很快于謙可以擁立景泰皇帝,併成功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擊退了不可一世剛剛俘虜英宗的也先。大明雖然遭受重創,但是還沒有亡國的危險。
-
8 # 鏡鑑青年
首先必須糾正一下,北宋“靖康之恥”和明朝“土木之變”,過程何止是“差不多”?以危急程度說,“土木堡之變”堪稱更嚴重——不止是賠上個皇帝的事兒。
北宋“靖康之恥”,雖說都城汴京淪陷,宋徽宗宋欽宗兩位蠢皇帝,外帶滿朝文武全被人打包抓走,整個汴京城慘遭浩劫,但以實力損失說,北宋最精銳的西軍部隊依然主力猶存,富庶的東南半壁也在手中。中原大地更是反抗四起,以至於剛拿下汴京的金人,連乘勝追擊都顧不上,急火火扶持了傀儡政權就跑了路。
可以說,如果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能夠正確認清當時的形勢,果斷整合一切力量,南宋何止能守住半壁江山,光復山河甚至洗雪國恥,都是指日可待的事。可惜的是,這位長腿皇帝的主流表現,就是敵人來了跑跑跑,簡直是搭上親兒子也要跑。就這樣連跑帶求饒,還能有岳飛韓世忠等精兵強將脫穎而出,殺得金人乖乖議和。除了說明南宋命夠好,也說明家底夠厚實。那麼“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呢?乍一看去,形勢似乎比“靖康之恥”後要好,畢竟京城沒有丟,敵人似乎還離得遠。但看看家底呢?“土木堡之變”前,明軍的精銳部隊,幾乎都南調到西南與福建地區,一場“土木堡之變”,又把京城周邊的留守部隊賠了個精光。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調來的援兵也多是“備操軍”“運軍”“備倭軍”這樣的三線部隊,實戰能力少得可憐。
更不要說一個活的皇帝就在瓦剌手上,別管是“太上皇”還是“皇上”,總歸是人家手裡扣的人質。而且比起短期裡滾雪球崛起的金人來,瓦剌可汗也先卻是苦心經營了兩代,當時瓦剌的勢力範圍,已經涵蓋了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在內的大漠地區,戰爭潛力十分巨大。一旦明朝方面繼續稀里嘩啦,中原的浩劫不可避免!
可以說,以淪為半壁江山的可能性說,“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絕不比“靖康之恥”後的南宋低!
但為什麼危急面前的明王朝,能夠熬過這個危局?關鍵就是明朝一大“命好”之處:擁有一個以兵部尚書于謙為代表的,能力卓越的核心決策團隊。
作為一位力挽狂瀾的大英雄,明朝軍事家于謙的豐功偉業,早已被史料大書特書。這位鐵漢在國家危難時慷慨站出來,先手把手將監國朱祁鈺扶上皇位,再拍板給淪為俘虜的明英宗定了“太上皇”名分,然後冷靜調兵遣將,終於在極短時間裡,把亂作一團的北京城整合成銅牆鐵壁,迎頭痛擊了志在必得的瓦剌大軍。他做到的事,北宋汴京城哪怕做到一半,也斷然不會有“靖康之恥”。如果說得遇大英雄于謙,屬於明王朝“命好”,那麼後面一個重要原因,卻不止是命好。挽救危局的于謙,也並非一個人戰鬥。與他默契配合的,是當時明朝北京城裡,一個強大的人才團隊。
在瓦剌大軍壓境,國家生死一線時,出名愛掐架的明朝官員們,卻果斷放下了恩怨。無論是堅守遼東的王翱,還是朝堂上胖揍錦衣衛的王竑,甚至後來同於謙反目的跋扈將軍石亨,這些或文或武的骨幹,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英才。在接下來的殘酷戰爭裡,他們更是各個挺身而出,互相通力合作,這才令遭受重創的明王朝,重新捏緊了拳頭,向瓦剌大軍揮出憤怒的鐵拳。
這萬眾一心的景象,比起靖康之恥前夜,汴京城裡的北宋文官們,諸如何慄唐恪之流依然不忘互相拆臺的醜陋場面,甚至北宋官員們不思團結抗戰,反而找後賬報私仇的醜陋鬧劇,可以說高下立判。“土木堡之變”前的明王朝,雖說也遭遇“王振亂政”,但整個國家的吏治選拔,依然相對清明。慷慨擔當計程車風,依然在明朝官員中深入人心。朝堂上的英才們,能力或有差別,但絕大多數人,都依然是負責任的政治家。北宋之亡,不是亡於“滿萬不可戰”的金人,卻更亡於這看似繁華的王朝,早已淪喪的責任心!
-
9 # lucifer4065
靖康之恥是實打實的滅國之戰,之前佔據了黃河以北大部軍事重鎮,消滅很多宋朝的精銳,最後10多萬大軍合圍開封。宋想招救兵都不能。土木堡之變是一個大規模戰役,明沒有被合圍,南方軍隊可以順利勤王,最主要的是也先實力不夠,他如果有20萬大軍,北京守衛戰也不好打。
-
10 # 煙雨醉逍遙
這怎麼能一樣呢?
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太監王振的蠱惑北征瓦剌,結果被人家給團滅了,自己也被抓去做俘虜,除此之外三大營也完蛋了,大明精銳損失殆盡,諸位大臣戰死了66個(其實是被人家攆上給宰了),然而國都尚在,大明尚在,皇帝雖然被抓了,然而大明能臣都不把這太當回事,重新立一個便是了,朱祁鈺隆重登場,接著也先帶著大隊人馬過來妄想恢復大元,不料被于謙於少保打了個落花流水(替少保吹一下),其實也先戰鬥力極為強悍。
再看靖康之恥。
金人兩次攻開啟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虜,連後宮帶前朝3000多人一同被俘,北宋滅亡了,其中這兩位皇帝的下場,悽慘無比,後宮佳麗亦是如此,不想言表。
兩次國難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則是不同之處,過程也不同,結果也不同。
1,朱祁鎮是作為進攻的一方而徽欽二帝是防守的一方。
朱祁鎮是北征瓦剌,按明朝大臣的說法應該是北狩,去北方玩耍去了,而徽欽二帝則是固守開封代援,雖然後來也先也曾攻打北京,但最初的挑事的是大明,是王振,這位老兄想揚名立萬,結果弄砸了。
2,對政治的影響不同
雖然大明和大宋都是封建制國家,然而二者區別很大,對待皇帝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大宋對待皇帝是極為看重的,岳飛就是因為想迎回徽欽二帝而獲罪,這在大明根本不算事,只要是姓朱的王爺誰當都一樣,也先帶著朱祁鎮去叫城門,都沒人搭理這位太上皇,皇帝被俘對大明政治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多大,最多也就引起了一場朝堂鬥毆事件,帝國該怎麼運轉怎麼運轉,這也許是大明能臣吸取了靖康之恥的教訓而做出的改變,都不拿皇帝當回事,送你一個,我們這裡有的是。
3,國都是否陷落
大宋的國都被金攻破,而大明的國都險象環生不過倖存了,其實就算北京陷落,對大明的影響也沒有大宋深,因為大明在南京有全套的班組,恐怕這還是這幫大臣與之前的大明皇帝未雨綢繆之舉,畢竟天子守國門風險還是很高滴,徐有真之流甚至一開始就主張跑到南京去。
4,主角結局不同
徽欽二帝受盡侮辱,最後客死他鄉,然而朱祁鎮可是安然無恙而歸,不但如此臨走的時候,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痛哭流涕千里相送,起初還不同意歸還,理由是怕朱祁鎮回去遭到不公正待遇,事實上也真受了些苦,不過透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再次重回帝位,差距大吧?
5,有無力挽狂瀾的狠角色
北京保衛戰其實比東京(今開封)更為艱難,靖康之時,欽宗只要固守一段時間,各地的勤王軍隊也就到了,而北京保衛戰之時,大明已無可用之兵,于謙把各地備操軍都調集到京城,然而這些老弱病殘作戰能力十分有限。
實際上欽宗的表現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比徽宗強萬倍,自己親上城頭,冒雨督戰,然而他還不夠狠,起碼沒于謙狠。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這就是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大宋固守城牆,大明出城牆與瓦剌死磕,軍隊出城之後,城門關閉,想回來除了被抬回來,那就是勝利歸來,于謙以身作則也是一樣,這樣的狠角色,在大明除了王守仁,于謙可謂第一人。
事實上,這種把國家的命運與每一個人相連的做法,成功挽救了大明江山,瓦剌都沒想到還有這麼狠的人,雖然瓦剌士兵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又士氣高漲,處於進攻的一方,但是敗給了這一群敢拼命的人。
總之,大明與大宋雖然各自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然而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大相徑庭,其結果也是不同的,北宋滅亡了,大明依然堅挺,即便皇帝被捉了,大明還是用自己的行動維護了尊嚴,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朱祁鎮在瓦剌光吃飯不幹活,也先忍無可忍,數次要求把他送回來,多少給點賠償金也行,就這小小的條件都沒答應,直到朱祁鎮北狩結束,也先也沒撈到什麼好處。
回覆列表
土木堡之變之所以不同於靖康之變,無他耳,只大明有一忠臣于謙,力挽狂瀾,救大廈於將傾。適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於外,群龍無首,明朝廷內外肝膽俱碎,若無于謙挺身而出,只餘南下遷都一途可走,宋朝之老路就在眼前。
或曰,北宋亦有老臣李綱宗澤,勤王之兵將皆當時豪傑,何不能立於謙之偉業,內立新君安人心,外御金兵平河北?太宗之嫡被俘,當立太宗之庶;太宗之庶不賢,當立太祖之後,國本不定,致國家飄零板蕩,此李綱之能不及於謙,非戰之罪。
于謙之於明朝,恩同再造。大學士丘濬雲:己巳之變,微於公社稷危矣。誠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