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夏有涼風61
這個可以肯定的說是不能成功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劉宋和柔然就不可能配合,柔然是一支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他不種莊家,對北魏也是搶掠而不會深入攻城掠地,柔然有倆大因素決定了不能和北魏正面交鋒,一是交鋒會使部落削弱。二是部落“汗位”極易易主。當然後者是最重要,這也是所有胡人汗主的短板。柔然汗主也不會把自己杵在戰爭的威脅之中,我們在史料中知道的“五胡亂華”和唐末“五代”為啥建了國卻都很短暫,就是因為他們是胡人,易主之事頻頻,如後趙,如燕慕容氏,如漢匈奴冒頓,如滅唐的後梁、後唐。
所以說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的強大,也只能搶掠一下財物,如果攻城略地對“柔然”來說是沒有好處的,除非是漢制度了的柔然。
但這種情況,在唐末就出現類似,唐末沙陀晉陽李克用基本佔著黃河以北。後梁佔著河南、河北、山東。楊行密佔著江淮地區。
而晉陽的“李克用”就和“楊行密”的江淮軍互動攻打過後梁,但中國地域遼闊,夾擊是不可能的,畢竟不是區域性協同戰術。同樣,劉宋和柔然也不會配合,就是配合也不會成功。
-
3 # 老貓談史
我來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吧,我認為如果劉宋能夠與柔然人進行一系列的合作,不敢保證一定能滅掉北魏,最起碼可以保證北魏王超會在兩國軍隊的相互夾擊之下元氣大傷。但是北魏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說硬要滅掉北魏,劉宋和柔然人不付出點代價是不行的。
但是上述只是個人的猜想,實際情況呢可謂是截然相反,劉宋和柔然人本來有著極好的機會一雪前恥,但都完美的錯過了,這直接導致了柔然人由盛轉衰,劉宋軍隊也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再也沒有能力大規模的北伐中原了。
先說一下當時雙方當時的情況以及實力對比吧。劉宋和北魏可謂是世仇了,自從鮮卑民族統一北方中原地區建立北魏王朝之後,劉宋不但沒有放鬆的意思,反而加緊了北伐的腳步,這也因為北魏做的事情不人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自從鮮卑民族入主中原後,漢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北魏軍隊經常從漢民族中到處抓壯丁,不從的一律格殺勿論,就連打仗的時候都要求漢人衝在最前面,這只是冰山一角,也可以看出漢人地位的低下。
劉宋王朝多次想要解救北方漢民族於水貨,但是無奈北魏鐵騎實力太過於強大,以至於三次北伐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劉宋武帝死後,北魏趁機迅速攻佔了洛陽和虎牢關等地區。但是後來因為北方柔然人的進攻導致北魏軍隊只好撤軍回防北方,這也給了劉宋一絲喘息機會。
劉宋和柔然人都在最好的機會時期按兵不動北魏為了打敗柔然人可謂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令人不解的事,劉宋竟然在北魏全力抵抗柔然人進攻時期按兵不動,錯失了絕好的時機,這也使北魏沒有了後顧之憂,一舉擊垮了柔然人。實在是令人費解,估計是看北魏軍隊異常神勇擊垮了柔然,再加上之前北伐的失敗,劉松軍隊錯過了好時期。
我們反觀柔然人,在劉宋第二次傾盡舉國之力北伐之際,柔然人本可以率領軍隊南下直搗黃龍一血之前被北魏軍隊打敗的恥辱,但是此時的柔然人也選擇了按兵不動,這也是令人費解的。
看來想法很好,但真要落到實際上來看這個完美的計劃要實施還是有點困難的。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南朝宋是南朝時期疆域最廣,國力最強的時期。在這期間,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另一對一時瑜亮的南北雙雄會。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燾,他們年紀相近,登基時間也幾乎同時,他們也都有大志向,也曾多次兵戎相見。
他們的故事開始之前,還得從公元398年開始說起。這一年,拓跋燾還沒有出生,他的爺爺帶著五萬鮮卑騎兵掃滅了稱雄一時的後燕,佔領了河北和山西。後燕的宗室慕容德跑到了山東,建了一個國家叫做南燕。由於損失巨大,南燕打不過北魏,竟然開始尋思打東晉的草谷,結果惹來了“屠龍勇士”劉裕的報復性北伐。
(劉裕像:清人繪)
在公元410年,劉裕帶領大軍北伐南燕,這是東晉大軍自枋頭之戰失敗後又一次北伐,打的很順利,南燕被滅掉,宮廷貴族大臣3000多人都被劉裕殺了。劉裕藉此建立了不世軍功,在東晉朝廷裡威望大增。為了集中更多的事權,劉裕選擇再次北伐,從416年8月出兵建康,到417年的8月攻克長安,劉裕只用了1年時間就平定了後秦。收復洛陽和長安更是意義重大,是東晉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在平定後秦的過程中,有兩位名將功勞最大,一是拿下洛陽的檀道濟,二是攻克長安的王鎮惡,相當於劉裕的左膀右臂。志得意滿的劉裕計劃以長安為基地,繼續西進,收復秦州。然而,417年的十一月,從建康傳來了劉穆之病逝的訊息。劉裕悲痛不已,沒有劉穆之坐鎮後方,他只有放棄西進的計劃。
這一次放棄唾手可得的統一天下的機會,是劉裕一生的遺憾。原來,劉裕東返前,以年僅12歲的劉義真為都督雍、梁、秦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雍、東秦二州刺史。當然,作為劉裕的兒子,劉義真只是名義上的統帥,劉裕還為他配備了豪華班底:
太尉諮議參軍王修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領馮翊太守,沈田子、毛祖德為中兵參軍,沈田子兼領始平太守,毛祖德兼領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宏之為雍州治中從事史。
表面上看,這個安排是很合理的,王修主政,王鎮惡主軍,沈田子、毛祖德、傅宏之等人為骨幹。這些都是劉裕軍中的精英骨幹,可以算是精兵強將了。
(名將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孫子)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收復長安王鎮惡是立了大功的,沈田子卻不服氣,原來他之前在嶢柳消滅了後秦的主力,才成就了王鎮惡打下長安的功勞。除此之外,王鎮惡是王猛的孫子,而後秦人對王猛素來敬重,關中又是王鎮惡的老家,這讓沈田子等南方人很是忌憚,現在他手握重兵會不會生出異心?
於是,沈田子和傅宏之在劉裕臨走前反覆說道:“王鎮惡是關中人,不可信任他。”劉裕道:“我現在給你留下了文武將士精兵萬人,他若想作亂,正好可以滅了他,無需擔憂。” 接著,劉裕又私下裡對沈田子道:“鍾會平定蜀國後不能作亂,是因為有個衛瓘。俗話說猛虎不如群狐,有你們等十幾個人,何懼王鎮惡!”
不知道劉裕中了什麼邪,竟然自己製造不和諧的事件。可能他是想讓各個將領互相制衡,以免一家獨大,割據稱王。可是劉裕這樣說就等於給了沈田子尚方寶劍,允許他可以先斬後奏。
劉裕前腳剛走到彭城,長安就發生了內亂。公元418年正月,沈田子自以為握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將王鎮惡殺了。劉義真和王修聽說王鎮惡被沈田子所殺,大驚失措,趕緊收拾兵器戒備。隨後,沈田子報告劉義真:王鎮惡謀反,已被我誅殺。身為長史的王修大怒,開什麼玩笑,王鎮惡是司馬,沒有經過劉義真和我的同意,你沈田子憑什麼殺他?我看你才想謀反吧?當即將沈田子誅殺。
這場內亂將劉裕留在關中的部署徹底打亂,劉裕損失了幾個大將,赫連勃勃聽到後大喜過望,立刻從陝北南下圍攻關中。最終東晉剛剛攻下的關中土地,又被赫連勃勃的胡夏佔據了。
(胡夏佔領了關中)
劉裕雖然後悔不已,卻已經無可奈何。
劉裕隨後建立了宋王朝,取代了東晉王朝。就在這一年,年滿12歲的北魏皇子拓跋燾就已經帶領士兵北伐柔然了。劉裕在位三年,一直在穩固統治,打壓異己。他雖然有心北伐,卻因手下無人,只能憑江遠眺關中,痛心不已。到了劉裕去世的那一年,北魏又乘機進攻宋國,佔領了洛陽、虎牢、滑臺一帶,劉宋王朝河南一帶也丟失了。也在這次戰役中,北魏帝國的皇帝拓跋嗣病死在軍營,他的兒子,15歲的拓跋燾繼承了帝位,就是後來的世祖太武帝。
南方的劉宋王朝經過一年多政治磨合,劉義符因為倒行逆施被廢掉皇位,一眾權臣改立時年17歲的劉義隆為帝,即是宋文帝。宋文帝即位後立刻開始清除異己勢力,這是慣常的操作,先放下這裡不表,看看北方的拓跋燾做了皇帝后在做什麼。
拓跋燾除了是皇帝之外,他本身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他即位之後就頻繁地對周邊的五胡政權發動戰爭,並且兩次率領軍隊深入大漠,搜尋柔然帝國的軍隊主力來決戰。柔然人對這個小皇帝不要命的做法給鎮住了,還沒吃多大虧時,就主動撤退到了漠北,避免跟這個不要命的二愣子硬碰硬。
(拓跋燾劍指柔然)
拓跋燾眼見打柔然不成,就把目光移到北魏的東西兩翼,分別是胡夏和北燕。北燕的國主很識相,送來了公主和親。胡夏卻憑著統萬城堅固,不願意服軟。拓跋燾一直在等機會,不久機會就來了。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發生了爭位的事件。拓跋燾見到時機成熟,就帶兵攻打胡夏,成功地把赫連氏的勢力逐出了關中。
趁著北魏帝國用兵胡夏,北方柔然認為北魏帝國不可能再有多少兵力來應付另一個戰場。於是再次派遣軍隊襲擊北魏的邊境城市。拓跋燾見狀,顧不得休整,立刻就派遣了兩路大軍,深入到漠北草原腹地,攻破了柔然人的抵抗,降服了高車部落30多萬落,並把他們都遷徙到漠南住。
北魏帝國的征討大軍還沒從漠北迴來,南邊的即位已經7年的劉義隆再次派遣軍隊北伐了。北魏感覺是被四方圍毆,可是他們竟然抗住了。話說南朝北伐軍進展很順利,不僅收復了此前被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攻下的河南地外,還新設了四鎮,沿著黃河駐守。
北魏的漠北決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擄獲了100多萬牛馬牲畜。當拓跋燾接到南方守軍的敗報後,拓跋燾力排眾議,顧不得休息,御駕親征,最終竟然也擊退了宋王朝的北伐軍。
(宋文帝劉義隆)
這怎麼可能呢?
當時北魏帝國已經佔據了河北、山西、關中,整體對河南地區猶如泰山壓頂。中原一帶本就是四戰之地,不容易守禦,如今在北魏的圍攻下,怎麼能不敗呢?
況且,黃河雖然是天險,可並不是不能渡過。尤其是冬天,黃河結冰,騎兵都可以自由馳騁。所以,宋文帝的守禦之策根本不可行。
過了20年後,宋文帝認為自己的勢力已經強大到可以再次發動進攻了。結果如同上次一樣,前期宋軍進展順利,後來秋高馬肥,北魏騎兵再次渡過黃河,劉宋又是兵敗如山倒。這次,拓跋燾甚至又帶了60萬軍隊,分五路對宋國進行討伐。拓跋燾命令他的部隊,遇到堅固的城池,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五路大軍迅速集結到了長江北岸,與宋文帝隔江對峙。後來在宋國發海軍繞道襲擊北魏軍隊的後翼的威脅後,選擇了退軍。儘管如此,北魏軍隊在江北一帶的燒殺搶掠,讓江北城鎮受到極大的破壞,所謂的元嘉之治也就此結束。
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評論元嘉北伐說:"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內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跋氏伐赫連,伐蠕蠕,擊高車,兵疲於西北,備弛於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縮,兵殲甲棄,並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將非其人也。到彥之、蕭思話大潰於青、徐,邵弘淵、李顯忠大潰於符離,皆將非其人。”
王夫之把戰爭失敗的責任,都歸到沒有合適的大將領兵作戰。這樣的結果,在劉裕東歸的時候,那些宋國的名將們已經自相殘殺。後來宋文帝又以擔心駕馭不了誅殺了檀道濟,劉宋的柱國大將都被殺了,可謂是自毀長城。
劉宋每次北伐的時機都是很好的,都是在北魏四方有事的時候北伐,所以開始時作戰進展順利,很快就達到了作戰意圖。而且宋文帝也積極聯絡四方政權,如柔然、胡夏、北燕、高車等,意圖構建一個反北魏聯盟。但是柔然在北魏帝國的持續打擊下,已經失去了對抗北魏的信心,而且周邊部落都已經被北魏給收攏,柔然勢力大減,已經構不成對北魏的威脅了。北魏太武帝期間對柔然的戰功,可與漢武帝時期、洪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對漠北遊牧民族的傳奇戰功相提並論。
所以,南朝對北魏,周圍已經已經沒有合適的結盟物件了,只能自己整軍備戰。可是,劉義隆北伐,其志只在河南。早在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就已將赫連夏逐出關中,這樣,北魏以山西為根本,左擁河北,右據關中,虎視中原。劉義隆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進勢頭,而不是河南的攻守。在北方都已丟失的情況下,河南已是四戰之地,守無可守。所以劉義隆北伐,每次都只圖河南,實非長遠之計。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生戎馬,到晚年時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且殺了很多功臣,導致人心惶惶,被中常侍宗愛刺殺身亡,時年45歲。值北魏國喪,劉義隆再次北伐,這次北伐進展不大,沒有達到飲馬黃河的目標,只是取得了中間緩衝地帶的控制權。這次北伐沒過多久,宋國也發生了重大變故,因為太子廢立的問題,劉義隆在宮廷政變中被殺,時年47歲。
(拓跋燾、劉義隆都是遇刺身亡)
劉義隆比拓跋燾早出生一年,晚去世一年,兩個人主導了南北朝對峙的基本局面。雖然拓跋燾是皇帝,但是更像一個軍事統帥,在征戰中始終是壓著劉義隆打,但是南朝宋卻在周圍四方都被拓跋燾攻滅的情況下,仍然與拓跋燾打的有來有往,如果不是南朝宋自毀長城,北伐極有可能得競全功。從這些方面來看,劉義隆雖武功不如,但是文治卻遠遠超過了拓跋燾。
-
5 # 歷史笑春風
我的答案是,不會成功。
元嘉是南北朝期間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在劉義隆的執政期間,對當時的北朝政權北魏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我們熟悉的辛棄疾的那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裡面那句有名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是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的北伐的事。而第一次北伐則發生在元嘉七年。不過,不論哪一次元嘉北伐,柔然都未能給北魏造成威脅,更不要說夾攻的事情了。
這一次北伐的時候,北魏面臨著北有柔然,西有大夏,南有南朝宋的局面。但是,雖然北魏面臨三面夾擊的局面,它也擁有著內線作戰的優勢。魏主拓跋燾抓住了這一點,做到了按照輕重緩急,各個擊破的結果。
南朝宋在劉裕死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內亂,內部損耗不少。也錯過了最佳的收復河南的時機。在這段時間裡,拓跋燾趁機將目標對準威脅最大的大夏,集中兵力對大夏進行了一系列致命打擊,佔領了大夏的都城,削弱了大夏的實力,暫時擺脫了大夏的威脅。
在劉義隆即將北伐前,劉義隆給拓跋燾去信恫嚇,拓跋燾和部下商議戰略決策。最終決定採用崔浩的建議,在柔然和南朝宋之間,決定在南朝宋進攻之前,先打擊柔然。在《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記載的:
(崔)浩曰:“不然。今不先破蠕蠕,則無以待南寇。南人聞國家克統萬以來,內懷恐懼,故揚聲動眾以衛淮北。比吾破蠕蠕,往還之間,南寇必不動也。且彼步我騎,彼能北來,我亦南往;在彼甚困,於我未勞。況南北殊俗,水陸異宜,設使國家與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何以言之?以劉裕之雄傑,吞併關中,留其愛子,輔以良將,精兵數萬,猶不能守。全軍覆沒,號哭之聲,至今未已。況義隆今日君臣非裕時之比!主上英武,士馬精強,彼若果來,譬如以駒犢鬥虎狼也,何懼之有!蠕蠕恃其絕遠,謂國家力不能制,自寬日久,故夏則散眾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溫,南來寇鈔。今掩其不備,必望塵駭散。牡馬護牝,牝馬戀駒,驅馳難制,不得水草,不過數日,必聚而困弊,可一舉而滅也。暫勞永逸,時不可失,患在上無此意。今上意已決,奈何止之!”隨後,拓跋燾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柔然,把沒有準備的柔然打得四散奔逃,史稱“柔然種類前後降魏者三十餘萬落,獲戎馬百餘萬匹,畜產、車廬,瀰漫山澤,亡慮數百萬。”從而解決了柔然的威脅。這樣,等到了劉義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柔然已經喪失了對北魏進攻的能力,沒有了夾擊北魏的可能了。
元嘉七年,劉義隆派兵收復河南的時候,大夏也和劉義隆聯絡,要求夾攻北魏。但是這只是口頭上的協議,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計劃。雙方各懷鬼胎,都想讓對方先出手攻北魏,自己好坐收漁利,這使得雙方的合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劉義隆採取的還是劉裕北伐的老路,依仗水路交通,由淮入泗入黃河。但是,他並沒有滅亡北魏的野心。他的目的只是收復黃河以南的地區。在收復地區後,他就停下腳步,佈置防務了。
而北魏呢?拓跋燾和屬下計議,屬下有的提議先發制人,但是拓跋燾還是接受了崔浩的建議,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決定將主要矛頭轉向大夏。《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中對崔浩的建議是這樣記載的:
魏主以問崔浩,對曰:“義隆與赫連定遙相招引,以虛聲唱和,共大國,義隆望定進,定徒義隆前,皆莫敢先入;譬如連雞,不得俱飛,無能為害也。臣始謂義隆軍來,當屯止河中,兩道北上,東道向冀州,西道衝鄴,如此,則陛下當自討之,不得徐行。今則不然,東西列兵徑二千里,一處不過數千,形分勢弱。以此觀之,儜兒情見,此不過欲固河自守,無北渡意也。赫連定殘根易摧,擬之必僕。克定之後,東出潼關,席捲而前,則威震南極,江、淮以北無立草矣。聖策獨發,非愚近所及,願陛下勿疑。”北魏君臣識破了劉義隆的方略,對劉義隆暫時採取守勢,然後拓跋燾帶領軍隊親自討伐大夏,襲擊了平涼。
到了冬天,北魏按照預定的計劃,對南朝宋的北伐軍進行了反擊,把南朝宋的軍隊趕了回去,奪回了河南地區。
到了元嘉二十三年的劉義隆的第二次北伐,這時的北魏實力已經空前強大。此時的柔然已經成為一個鬆散的遊牧民族的統稱了。柔然已經沒有襲擾北魏的實力。因此,南朝宋和柔然一起夾擊北魏就更成為了一句空談。
從上面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了,兩次北伐,柔然在拓跋燾的果斷處理下,都喪失了和南朝宋配合作戰的能力,不可能做到夾擊北魏,更不要說成功了。
回覆列表
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出現過的,公元430年,元嘉第一次北伐,當時的北魏就正在與柔然作戰,並且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可以說當時的北魏是先克統萬,後攻北燕,南御劉宋,北勝柔然,北魏軍隊戰鬥力的可怕由此也可見一斑。
公元427年,北魏攻克赫連夏的首都統萬城,便開始著手佈置攻打柔然計劃。當時朝中的大臣都擔心劉宋會趁著國內空虛趁機發兵。當時的太常崔浩說:“劉宋聽說了我們攻下統萬城,心中一定會有所恐懼,短期內絕對不敢輕舉妄動。”果然,劉宋直到三年後才開始第一次元嘉北伐,此時的北魏已經基本戰勝柔然,可以騰出手來抵禦劉宋的攻擊。
而柔然方面,自柔然大檀可汗繼位後,一直聯合周圍的小國一起對付北魏,並且向南朝劉宋政權朝覲納貢。可以說柔然一直是劉宋的盟友。憑藉著這層關係,柔然早期甚至一度進攻北魏,公元424年,大檀可汗趁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少繼位,率6萬騎攻入北魏雲中(今和林格爾西北),攻陷北魏故都盛樂,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所部團團包圍。史書記載包圍圈多達幾十重,但是太武帝拓跋燾簡直是有如神助,北魏軍隊不僅衝破了敵人的包圍,還射殺了敵方的大將軍於陟斤,使得柔然軍心大亂。北魏軍隊大勝。此後,北魏對於柔然轉守為攻,就在元嘉北伐的第二年即公元431年,柔然派遣使者上貢馬匹示好求和。
從戰局分析上可以看出,元嘉北伐失去了最寶貴的時機,如果把時間提前兩年,趁著北魏和柔然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出奇兵攻打必然可以收復失地,開疆拓土。不過,也難怪如此,公元427年前後,宋文帝當時正在整合劉裕在位時期的權力格局,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先後誅殺輔政大臣徐羨之和傅亮,又親自督檀道濟等人率軍西進,將重兵鎮守荊州的大將謝晦擒殺,將軍政大權收歸己有。所以,他很難在當時抽出手來攻打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