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社茶樓
-
2 # 軍事偵探
二戰時日本需要磕一下的手雷,我們稱為“香瓜手雷”,即當時日軍服役的91式和97式手雷。日軍的這種手雷為啥非得磕一下?一個是和日本的武器理念有關係,另一個就是手雷本身的結構關係。第一,手雷的多功能化
因為日本軍隊裡擲彈筒非常多,步兵小隊作戰時以輕機槍和擲彈筒為主要火力,而手榴彈在日軍步兵裝備中的地位並不高,在連隊一級,手榴彈的儲備數量甚至低於擲彈筒彈,甚至手榴彈都不需要配發到每個士兵手中。為了圖省事,日本人將擲彈筒用的彈藥和手榴彈通用,但用手投擲時的初速很低,不足以引爆瞬發碰炸引信。日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用了擊針下移擊發底火的設計,這樣既可以用手敲擊解脫保險以後投擲,也可以利用擲彈筒發射時的瞬間慣性解脫保險。所以,設計成敲擊一下再引爆,完全是為了迎合擲彈筒才這麼設計的。日本武器射擊多功能化91和97式既可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發射,也可用89式擲彈筒,此外還可以手投和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故稱“三用”手榴彈。第二,手雷本身結構影響
磕一下這是由日軍手榴彈的內部構造來決定的。它的結構大概由保險帽、引信、擊針、延期火藥、雷管炸藥等組成。而其中的擊針可以說是整個手榴彈的核心關鍵所在,只有當保險帽被摘掉後,但是這時擊針還是被固定住的,只能採取辦法觸碰擊針,使其產生動能從而引燃導火索,最終促使手榴彈爆炸。所以,如此一來,要想讓內建的擊針產生碰撞,就必須等保險環拉開後,把手榴彈往頭盔、槍托等堅硬的物體上猛磕一下,這樣擊針下移擊發底火,點燃延期火藥。待延期火藥燒至完畢後,從而成功引爆主體炸藥和雷管,對敵人造成殺傷。正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撞一下便可爆炸。
-
3 # 薩沙
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知道了手榴彈的重要作用。
在激烈的山地要塞戰中,防禦一方的俄華人,經常會將炸藥點燃扔出要塞。這些炸藥順著山坡滾下後爆炸,造成日軍極為慘重的傷亡。
日軍士兵不甘心光捱打,也盡全力反制。
他們將炮彈、彈藥箱甚至罐頭盒改裝成可以投擲的手榴彈,多少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就開始研究新式手榴彈。
隨後的一戰中,歐洲列強都大量使用手榴彈,比如德國的木柄手榴彈和英軍的菠蘿手雷。
自然,日軍也不甘落後。
1921年,日軍推出的第一款現代化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
大正10年式手榴彈並非傳統的投擲型手榴彈,還兼作為大正10年式擲彈筒的彈藥。
所以擲彈筒,其實就是一門超輕型迫擊炮,作用類似於今天的榴彈發射器。大正10年擲彈筒是日軍第一款批次裝備的擲彈筒,射程最遠為175米,遠遠超過投擲手榴彈的距離,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成為日本步兵班的面殺傷火力支柱。
日軍認為:步兵班有了擲彈筒,士兵沒有必要自己大量投擲手榴彈。
所以,大正10年式手榴彈主要側重在擲彈筒使用。
大正10年式手榴彈和普通手榴彈有很大不同,它在彈體下部設有一個較窄的定心環,保證擲彈筒發射時的穩定性。
大正10年式手榴彈生產以後,實踐中發現問題多多。
即便它最側重的領域,也就是作為擲彈筒榴彈,也並不算合格。
它只有一個定心環,使用擲彈筒發射時,榴彈的穩定性不佳,經常東倒西歪,嚴重影響精度。
其他還有很多問題。
效能平平,大正10年式手榴彈的生產量有限,只有10萬顆。
在二戰中,大正10年式手榴彈非常罕見,很少用於一線作戰。
因為大正10年式手榴彈爛泥扶不上牆,日軍在1931年(皇紀2591年)推出了新一代的手榴彈,也就是91式手榴彈。
91式手榴彈和大正10年比較接近,可以看成是一種改進的手榴彈,兩者主要結構沒什麼大的區別。
91式手榴彈的特點是,上部也增加了一個定心環。
這樣一來,使用擲彈筒發射91式手榴彈時,榴彈穩定性比較好。
無論是使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還是用後來的89式擲彈筒,91式手榴彈的精度都不錯。
日軍擲彈筒老兵,可以讓榴彈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相當驚人。
除此以外,91式手榴彈也可以採用槍榴彈方式發射。
不過,槍榴彈發射的距離較近,最遠只能80米。
當然,91式手榴彈也可以由步兵投擲。
91式手榴彈相比大正十年,裝藥量從50克增加到65克,威力強大很多,重量仍然保持530克。手榴彈爆炸以後,殺傷範圍是7到10米,對於手榴彈來說還是相當不錯的。
91式手榴彈,是二戰日軍裝備的主要手榴彈之一,生產量高達100多萬顆。
然而,從918事變侵華以來,91式手榴彈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其一,91式手榴彈的加工難度很大。
手榴彈的複雜之處,在於那兩個定心環。
定心環的作用是穩定擲彈筒發射,儘量密封火藥燃氣。所以,加工時對於定心環的尺寸、厚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差一點也不行。部分定心環上的突起,還要和擲彈筒膛線相配合。
定心環幾乎都是手工打造,這就大大增加了加工難度,嚴重影響了手榴彈生產速度。
搞笑的是,91式手榴彈並不只是用於擲彈筒,還是作為普通步兵手榴彈使用。
步兵投擲91式手榴彈,根本不需要這2個高精度的定心環,等於是浪費。
這就是一個悖論,為什麼費力生產不需要的東西?
其二,91式手榴彈的引爆時間太長
作為擲彈筒榴彈使用,因為榴彈發射距離高達幾百米,手榴彈引爆必須有較長的時間,高達7到8秒。
但是,如果手榴彈由步兵投擲,這個時間就太長。
91式手榴彈投到敵人腳下,一般還需要3到4秒才會爆炸。
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敵人躲避臥倒甚至反擲。
一個日本兵回憶:當時我還是新兵,在上海作戰。一次衝鋒中,我拉響手榴彈扔進中國兵固守的房屋。幾秒鐘以後,手榴彈突然被扔了回來。我躲避不及,被自己的手榴彈炸倒,眼睛和手臂嚴重受傷,卻也因禍得福的被送回國內休養,從此退出現役。在野戰醫院,老兵告訴我,91式手榴彈起爆時間太長,必須在手中等上3到4秒才投擲出去,不然根本沒有效果。然而,我當時只是新兵,哪裡敢將手榴彈留在手中這麼久?
於是,在1936年,97式手榴彈就誕生了。
97式手榴彈,是日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多、效能最好、裝備最多的手榴彈。
從1937年開始裝備部隊,到日本投降97式共生產了790萬顆,非常驚人。
當時97式手榴彈普遍裝備日軍各種部隊,每個士兵配發2個97式手榴彈。甚至,一些不需要戰鬥的後勤人員,甚至護士、醫生甚至普通平民,通常也會配發1個97式手榴彈。
自然,他們不是用於戰鬥的,而是用於自殺。
原則上,97式手榴彈和大正10年式、91式沒有本質區別,可以看做是它們的改進型。
97式手榴彈的外形,和前輩大同小異,也就是華人口中的甜瓜手雷。
97式手榴彈的彈體上,鑄造有縱橫交錯的凹槽,把彈體分為50個小塊。
從外形看起來,它確實像是甜瓜或者菠蘿。
這種外形不是搞笑的,而是希望爆炸時能夠形成較為均勻的破片,增加殺傷力。
需要說明的,97式和91式手榴彈的彈體是50塊,而大正10年式則是48塊(中國稱為48瓣手雷),是3者外形的主要區別。
97式手榴彈的引爆裝置和91式基本一致,和大正10年區別也很小。
97式手榴彈上方有一個棍狀引信裝置,這也是日本特有的設計。
這個引信包括擊針、保險銷、火帽、延期信管。
使用時,首先要檢查一下擊針。
如果擊針的位置不對,需要旋一下,使它突出敲擊器的基部,不然就無法引爆。
隨後,步兵拔出帶著麻繩的保險銷(敲擊器的安全蓋被移除),然後必須將棍狀引信裝置在硬物(一般是鋼盔、槍托、石頭甚至鞋底)上用力磕碰一下。
這樣,擊針才會點燃延期信管。
此時士兵立即投擲出手榴彈,約4到5秒後爆炸。
原則上,這種引爆方式比較安全,有雙重保險。
單單拔出保險銷不會爆炸,必須敲擊彈體以後才會爆炸。
除了奇葩的引爆方式以外,97式的外形也很獨特,也酷似甜瓜。
97式和91式、大正10年式最大的區別,在於91式、大正10年上下都有棍狀體,而97式下部什麼都沒有。
97式取消的,就是用於擲彈筒發射的發藥管,裝有4.2g發射藥。
取消了這個玩意,也取消了上下的定心環,讓97式加工難度大為降低,可以短時間大量生產。
代價是,97式手榴彈不能用擲彈筒發射,只能用手投擲或者當做槍榴彈發射。
其實,當時日軍主要使用的89式擲彈筒,已經大量配發專門的89式擲彈筒榴彈,不需要發射91式手榴彈了。
1937年,97式手榴彈正式裝備部隊,在任何一個日軍戰場都可以看到他。
然而,97式手榴彈在中國卻鎩羽而歸,完全不是國軍木柄手榴彈的對手。
在無數次重要戰鬥中,國軍都將木柄手榴彈作為重要的防禦武器。
如徐州會戰的滕縣戰役,川軍幾乎沒有重武器,完全依靠大量木柄手榴彈死撐了3天之久。
國軍的戰術也很簡單。
日軍距離較遠時,川軍並不開槍。火力根本不是日寇對手,開槍只會遭到敵人重武器的壓制。
等到日寇進入我軍陣地前50米內,川軍才全力射擊並且投擲大量木柄手榴彈。
一時間,除了正面的直射子彈以外,手榴彈還會形成無數的面殺傷爆炸,讓進攻日軍無處可藏,大量傷亡。
這樣一來,進攻也就失敗了。
木柄手榴彈爆炸以後,殺傷範圍在10米左右。如果是一片手榴彈扔過去,敵人是很難躲避的。
整個抗戰期間,大量日軍被木柄手榴彈炸死。
衡陽會戰中,日軍第120聯隊長和爾基隆大佐,就是被木柄手榴彈活活炸死的。
在這種作戰中,97式手榴彈卻暴露出一些問題。
第一是殺傷力不夠。
甜瓜的外形,實際作用有限。
對於鑄鐵的彈體來說,爆炸後很難出現均勻破片。
而且97式手榴彈的裝藥量是65克,同國軍仿造的木柄手榴彈差不多,但相比德國手榴彈的100克還是相差較大。
總體來說,97式手榴彈殺傷力一般。
第二是投擲距離不夠。
相比木柄手榴彈,97式手榴彈不利於投擲。
誠然,日軍士兵在新兵期間,都會嚴格訓練手榴彈技術,每個月至少組織3到4次實彈投擲訓練。
日本優秀計程車兵,往往可以將手榴彈投到五六十米。
然而,因97式手榴彈體積較小,重量又較大,不便於單手握住,嚴重影響投擲距離。
如果不能進行嚴格訓練,新兵使用97式手榴彈是投不了多遠的。
在國軍火力的壓制下,新兵投擲97式手榴彈更是難以發揮什麼作用。
東史郎有過回憶:我從士兵那裡拿了兩顆手榴彈,又往上爬。但是,面對著敵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彈根本沒有投到敵人那裡。 山頂的敵人再次發現我們,又扔起了手榴彈。 身邊好幾個戰友被當場炸死,我們只得向下爬,就這樣在岩石上趴了兩個多小時,等待情況變化。
第三是引信不安全
97式手榴彈設計上有缺陷,經常出現引信提前爆炸的情況,導致士兵被炸死炸傷。
日本新兵回憶:一次我剛剛投出手榴彈,就凌空爆炸了,嚇了我一大跳。老兵告訴,97式手榴彈引信不可靠,經常出現提前爆炸,有時候還會炸傷自己。我現在知道,為什麼老兵們很少使用手榴彈!
第四搞笑的敲腦袋
97式手榴彈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投擲前必須敲擊一下。
在日本設計師看來,隨便在鋼盔或者槍托上敲擊一下即可,這根本沒有難度。
他們沒有想到,多了一個動作,就讓投擲手榴彈的整體速度變慢。
只要用到手榴彈,也就是說敵人在三四十米甚至二三十米外的距離。
這麼近的距離,雙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這種情況下,慢一秒鐘也是可能送命的。
相比起來,木柄手榴彈可以在使用前,提前開啟蓋子,取出拉鎖。等到使用時,直接拉鎖投出去即可,幾乎沒有延遲。
而英美的手榴彈,拉出保險銷以後也不需要再敲擊一下。
多了這個敲擊工作,97式手榴彈的投擲速度自然較慢,很容易被木柄手榴彈壓制了。
其實,日軍在實戰中是很少投擲手榴彈。
日本的實戰中,往往只是在衝鋒前,集體投擲一輪手榴彈。為什麼?
還是因為日軍裝備大量擲彈筒,本來就可以精確發射大量類似於手榴彈的榴彈,沒必要步兵去使用。
在衡陽會戰中,面對國軍強悍的手榴彈襲擊,日軍幾乎無法對抗。
因為衡陽國軍戰士非常有經驗,遠距離根本不開槍,等到近距離三四十米才會投擲大量木柄手榴彈。
這種距離上,日軍擲彈筒是很難發揮威力的,它畢竟是發射類武器,有最小射程的限制。
而日軍步兵又沒有投擲手榴彈的習慣,最多隻是偶爾投擲一枚,所以根本無法應付。
比如著名的傻英雄餘奇烈,從隱蔽的散兵坑中,向日軍攻擊群連續連扔30多顆手榴彈,連續炸死了十多名日軍,炸傷無數。
薩胖的手
總體來說,97式手榴彈是一種非常平庸的武器,但仍然有一定的實戰能力。
只是,它並不是國軍木柄手榴彈的對手。
-
4 # 我是機智的國王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日本91式、97式手榴彈
Ⅰ 研製歷史
91式手榴彈在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一種多用途手榴彈,於1931年(神武紀年2591年)正式裝備日本陸軍,是日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手榴彈,可以滿足多種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製的大正10年式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彈。但同時該彈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結構複雜,生產工藝繁瑣,特別是用擲彈簡發射時需要儘量密封火藥燃氣,因此彈體上下各有一個起到閉氣作用的定心環,其直徑尺寸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單獨精加工,耗費工時較多,另外發射藥筒的加工也比較複雜。
Ⅱ 組成結構
91式手榴彈彈體上鑄造有網狀溝槽,把彈體表面分成小塊,目的是為了使彈體爆炸時形成均勻的破片,但對於鑄鐵彈體來說,爆炸時“連片”或炸成碎末的情況時有發生,開槽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彈體上下各有兩個小圓柱體,上面較細長的是引信裝置,擰在彈體上蓋中間的螺紋孔內,下面較粗短的是發射藥筒,擰在彈體底部的螺紋孔裡。
91式手榴彈引信是針刺發火式的,從上至下由保險蓋、擊針體、擊針、拴有麻繩的保險銷、擊針簧、裝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體、延期藥管組、雷管、氈墊和銅管組成。除了擊針、擊針簧和保險銷外,其餘全由黃銅製成。
擊針帶有螺紋,與擊針體擰成一體。保險帽頂部開有一個小孔,用來調節擊針擰入的距離,藉以控制擊針的保險狀態,如果擊針向下擰到位,擊針尖就會突出擊針體外,此時可以擊發底火,反之則擊針尖縮排擊針體內,底火無法擊發,提高存放和運輸的安全性。保險帽為薄銅板衝壓成,柱面壓有輥溝,引信體柱面上也有一道溝槽,保險帽透過這條輥溝卡在引信體上的溝槽內,防止抽出保險銷以後保險帽意外脫落。
延期藥管就是一端帶螺紋的銅管,擰在引信體下端,內部裝有延期藥,在引信體側壁上還開有一個用來排放延期藥燃燒氣體的排氣孔,平時用一個堵片密封。延期藥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與彈體之間有起緩衝作用的氈墊。延期藥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個銅管內。
91式手榴彈所用的發射藥筒採用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發射藥筒頂部車有與彈體相連線的螺紋,內部為空腔,發射藥裝在一個薄銅板衝壓成的銅盂中,底部裝有一箇中心開孔的鋼墊圈,然後用底螺把銅盂封在藥筒內。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擊針孔,底火和底火座裝在擊針孔上方,這樣設定的目的是防止發射時高壓火藥燃氣把底火吹掉。
發射時,底火會透過鋼墊圈中心的開孔引燃發射藥,當藥筒內壓力達到一定值以後,火藥燃氣就會從藥筒側壁開孔處衝破銅盂側壁進入發射筒,推動手榴彈向前運動,直至發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①
用作手榴彈使用時,可以把發射藥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檢查擊針擰入擊針體的距離,如果距離不夠則要先用工具把擊針擰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險銷,接著將保險帽用力在鋼盔或其他堅硬的物體上猛磕一下,使擊針擊發底火,點燃延期火藥,然後迅速投出。不使用時,保險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側壁橫插入保險銷將擊針固定住,這樣就將雷管與導火索分隔開。
②
當用擲彈筒發射時,先檢查擊針位置,然後拔出保險銷,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將彈體放入擲彈筒,接著擊發擲彈筒,擊針撞擊手榴彈發射藥筒的底火,將榴彈發射出去。發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引信的擊針體壓縮擊針簧下降並擊發底火,點燃延期藥,延期藥燃燒完畢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
③
當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時(擲彈筒是在步槍槍口加裝一個簡單的圓筒),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取下保險蓋,將手榴彈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擲彈筒,用空包彈將手榴彈發射出去,手榴彈的發射藥筒可以取下或保留。發射時,火藥燃氣強烈衝擊擊針並點燃延期藥。
Ⅳ
97式手榴彈開發自較早期的91式手榴彈,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於擲彈筒發射的推進藥柱體,主要用於步兵手擲,也可以用槍上擲彈器發射,97式手榴彈的引信由發火元件和延期藥管兩大部件組成,引信的組成部件包括擊針、保險銷和火帽組成外觀上,97式與91式一模一樣。
實用技能及百科知識手繪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難免粗糙和錯誤,望朋友們見諒。
回覆列表
題主所看到的手榴彈,應該是日軍九一式手榴彈的改進型九七式手榴彈。
九七式手榴彈和其他國家一些手榴彈相比,多出了一份保險裝置,首先要拔掉保險銷,然後將引信在較硬的物體上磕一下,才能引燃延時火藥,雙保險的設計,從現在來看 也是全世界獨一份的。
那麼日本的手榴彈,為什麼要設計成磕一下才引爆呢。
那是因為在日本軍隊裡擲彈筒的數量非常多,步兵作戰時以輕機槍和擲彈筒為主要火力,而手榴彈在日本步兵裝備中 地位並不高,在連隊一級,手榴彈的儲備數量 甚至低於擲彈筒筒彈。
為了圖省事,日本人將擲彈筒用的彈藥和手榴彈通用,但用手投擲時初速度很低,不足以引爆瞬發碰炸引信,日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採用了,擊針下移擊發底火的設計,這樣既可以用手敲擊解脫保險以後投擲,也可以利用擲彈筒發射時的瞬間慣性解脫保險。
所以 設計成為敲擊一下 在引爆,完全是因為迎合擲彈筒才這麼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