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斑竹園朱明志
-
2 # 千山萬水357
首先,蘇的戰爭初期德軍打不穿的坦克不多,主要是T34和kv系列重型坦克,而這兩種坦克蘇軍當時裝備的並不多(當時蘇軍裝備的多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輕型坦克,很容易被打穿);再者,德軍可不僅僅靠反坦克炮和坦克打蘇軍坦克啊,德軍的斯圖卡轟炸機也照樣給蘇軍坦克重創;第三,蘇軍坦克的損失很大一部分不是被擊毀,而是被俘虜,蘇軍坦克因缺乏油料和維護不當,無法開動而損失的也不在少數
-
3 # 戰情解碼
武器裝備只是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之一,並不是說裝備好就一定不會輸,不然古今中外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了!接下來我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期會損失慘重!
蘇軍的慘敗自然與德軍進攻突然,蘇聯準備不足有關,這是主要的因素。蘇聯在西線的戰略儲備嚴重不足,不僅油料缺乏,而且有些火力點甚至都沒有裝備武器。而且蘇聯人最初預計1942年以前不會爆發戰爭,也就沒有進行任何的戰前準備,而這給了德軍可趁之機。
另外一點,在蘇德開戰之前,斯大林出於政治的考慮,對蘇軍和國家政治上層進行了大清洗。在這次大清洗中,有大量的海陸軍中高階將領受到了波及,他們或被監禁或被殺害,這極大的動搖了蘇聯的軍事基礎。在這些中高階將領被清洗後,許多師團級幹部迅速被提拔至軍隊的高層位置,而這些人(極少數除外)在經驗上嚴重不足,讓這些人與身經百戰的德軍將領對陣又如何不敗?
儘管斯大林並沒有預料到德華人的進攻,但蘇聯在西部部署的兵力並不少,蘇軍兵力也高達290萬人。需要說明的是這290萬人只是蘇聯的戰略第一梯隊,除此之外,蘇聯在西線還有100萬人的戰略第二梯隊。由於蘇聯是守方又是本土作戰,在理論上講蘇聯憑藉這些兵力對抗希特勒的550萬人應該是足夠的。
總和以上幾點,我個人認為,蘇聯的慘敗主要與準備不足以及嚴重缺乏有經驗的軍事將領有關,至於兵力的差距並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
4 # 陶德中士
與一戰的主要作戰方式戰壕作戰不同,到二戰時期,陣地地與攻堅作戰的比率已經大大降低,其主要的作戰形式就是運動戰。而打運動戰,就必須具備靈活的機動性,尤其是裝甲部隊。而二戰初期納粹德軍對蘇聯作戰中,就充分體現了這種優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到的閃電戰~~ 使用這種快速機動的戰術,讓德軍在波蘭、西歐洲、北非及對蘇作戰初期獲得了巨大的戰果。那當時德軍裝甲部佇列裝的裝甲裝備與歐洲強國陸軍相比在,並沒有什麼技術性能優勢,甚至有一些坦克還要落後。也就是因為採用了正確的戰術,讓作戰思維僵化的歐洲強國陸軍損失慘重。
早在坦克出世的一戰時,英軍的溫斯頓上校就提出過坦克要集中使用,但實際上英軍並沒有採納這種戰術,反倒是德軍對坦克裝備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併成功的動用到實戰中。在實際上作戰中,德軍將坦克與裝甲車集中起來使用快速突擊,尋找到敵方戰線的薄弱處集中優勢突破,並不進行攻堅作戰,突破後並快速向縱深擴大戰果。而那時多數國家的軍隊只是把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隊中起到支援的作用;為了讓快速突擊的坦克部隊能得到最及時的聯絡,德軍為每輛坦克都配備了無線電,有效的實施了裝甲車隊之間的協同作戰,而當時蘇軍坦克部隊還在使用旗語,作戰效率誰高一眼就能看出;為了讓坦克部隊能無後顧之憂的突擊,德軍將裝甲部隊、炮兵、戰機、步兵一同編組進行多兵種的聯合作戰,遇到堅固目標時則呼叫俯衝轟炸機來對付,比如斯圖卡,還腦洞出將88毫米高炮平射攻擊坦克的戰術,結果出奇的好。
在這些有效戰術的配合下,讓當時德軍並不先進的坦克部隊屢戰屢勝,短時間內獲得了大量戰果。而對於裝備優勢並不弱的歐洲強國,一是他們處於防守一方,二是對於坦克裝備使有戰術落後;對於防守方來說必須要準確判斷出進攻一方的進攻方向,否則一旦出錯很大機率就會失敗。畢竟兵力分散的話,對於進攻方來說,隨處都可以是主攻方向,這對防守方在兵力和武器配備上的要求太高了。結果就導致即使坦克裝備並不差,也無法有效發起反擊。
-
5 # 千里巖
戰爭是一個體系較量的過程,不是單個武器效能簡單的疊加。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大面積潰敗的道理在於,蘇軍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而德軍準備充分戰術合理。其實不光是蘇軍的坦克效能比德軍好,就是西線的法軍坦克效能也不比德軍的差,數量還有優勢呢,照樣一個月被打趴下,這就是體系作戰的威力。
德軍發動突襲的時候,蘇軍的部隊整體上正處於一個新的調整期,前面因為不正確的領會了西班牙的戰鬥經驗(多山地使用大規模坦克部隊確實不方便),所以打散了30年基輔大演習總結出來的正確經驗——建立大規模的機械化軍(提出大縱深理論的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了,所以沒人敢爭論)。 可是芬蘭戰爭的現實好好給蘇軍上了一課,斯大林也在現實面前不打不低頭,加上西線40年德軍的表現刺激下,蘇軍在40年底又開始重新編組機械化軍。可是德華人打過來的時候,蘇軍這個工作只做了一半!原有的坦克旅被拆開,機械化軍成立了,但是坦克部隊還沒有送過來……這就悲劇嘍!
當然事情還不止如此呢,蘇軍當時因為沒有進入戰備狀態,武器彈藥、油料和維修保障機制都是一團亂,打起來了誰都找不到誰。第一批迎敵的坦克部隊很快用光了油,打光了彈藥,同時配合的步兵部隊沒了影子,那麼就只能燒掉坦克灰溜溜的逃回來就不錯了。
另外蘇軍的戰術和戰略都是錯誤的,認為德軍不過是一種試探性進攻,大本營發出的命令竟然是出擊,把戰火燒到對方的領土上。西方面軍幾個主力軍都是密集的排列在白羅斯西部一個狹小的突出地帶,德軍從兩翼一個包抄,後方的各種線路都被切斷,更沒有任何指望了,往前突擊的越遠最後越沒法收場。四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從開戰起到被抓起來為止都找不到自己部隊在哪裡。失去了指揮體系的部隊就是烏合之眾,上面說的哪些問題沒法解決不要緊,更主要的是往哪裡去幹啥都不知道,怎麼配合也不知道,最後只能被德軍挨個收拾了。至於基輔方向,本來不會那麼慘,可是斯大林不聽朱可夫的,看不出來德軍的合圍意圖,堅持不許打得還不算太糟糕的西南方面軍跳出包圍圈,結果90萬部隊就這麼沒了……
如果還不能理解體系作戰的威力,就談談KV2單車擋住德軍一個師的例子。這東西很厲害,德軍當時拿他沒咒念。可是孤零零一個能幹什麼大事?好狗架不住賴狗多,很快被打斷了履帶沒法動,就這德軍還是啃不動他。不要緊啊,調88炮來,結果被這小子遠遠幾炮就掀翻了。可是德軍是打配合的,這個功夫裡步兵上去爆破成功了……
最後能總結的就是,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遇見了糊塗蛋,啥武器都白扯,別說紙面效能有點優勢了。幸虧斯大林很快明白過來了。
-
6 # 戰略論
因為在戰爭初期蘇軍的整體態勢是處於全線的戰略撤退中,而且經常是在德軍即將合圍之際,主力及時的跳出了包圍圈。雖然蘇軍逃脫了德軍的包圍,但是在德軍裝甲部隊在進行側翼包抄時不可避免的會切斷大部分蘇軍的補給線,而蘇軍的裝甲部隊又極其依賴後勤補給,一旦補給被切斷,這些坦克哪怕戰鬥力再恐怖沒有燃料和彈藥也只能放棄。
即使是出於有利態勢的德軍裝甲部隊在儘可能的攜帶補給的情況下,也只能滿足其三到四天的作戰需求,之後也不得不陷入停頓等待補給縱隊的到來,當然由於德軍佔有制空權,經常由空軍為裝甲部隊空投緊急的燃料和彈藥保證其持續的進攻。而蘇軍可沒有這一待遇,只能透過地面的後勤補給。
並且蘇軍在前期的大部分還是t-26、t-28等輕型坦克,這些坦克並不比德軍的主力3、4號坦克優秀,其薄弱的裝甲很容易被德軍的坦克部隊和戰防炮單位擊毀。而那些類似t-34、kv-1等重型坦克雖然防禦、火力都超過德軍許多,但是數量太少了,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並且許多都是由於其側翼被德軍迂迴不得不選擇撤退,由於補給的切斷而被迫丟棄了,並不是都被德軍擊毀了。況且這些坦克也容易被德軍地面部隊呼叫的空中支援而摧毀。
戰爭的勝負不止取決於單個武器的先進與否,更多的是看戰略戰術的使用和各兵種的互相配合。例如二戰後期,儘管德軍裝甲部隊在質量和戰術上都超過西線的盟軍很多,可是在盟軍絕對的制空權面前,德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也大打折扣,損失慘重,許多裝甲車輛都是由於補給被盟軍空軍切斷缺乏燃料而被迫放棄。
-
7 # 怪蜀黍老囧曾
誰說德軍打不穿蘇聯坦克的?蘇軍大量脆皮的T-26和BT系列坦克可是日軍95式輕坦都可以擊穿的,德軍火力比日軍猛,這些佔比巨大的蘇聯輕型坦克沒有任何優勢。
中型坦克T-28和多炮塔聖物T-35的裝甲也就那樣,德軍很多反坦克炮和III型坦克的KwK38 L/42型50毫米炮也可以完虐。
正常交戰距離打不穿的只有T-34和KV系列坦克,這些坦克在1941年時比較少,德軍普遍裝備的Pak36反坦克炮拿它們確實沒辦法。不過誰說反坦克任務只有反坦克炮?德軍的協同能力比蘇軍高得不是一星半點。呼叫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近距離支援就可以讓T-34/76‘41們的進攻被迅速瓦解。沒有斯圖卡?那就等著蘇軍自己犯錯誤。
蘇聯電子工業非常薄弱,早期的T-34和KV都沒有堪用的無線電,車組之間協同非常困難。加上蘇軍士兵受教育程度不高,士官和軍官訓練又受到大清洗衝擊,協同能力跟西歐各國軍隊一比就是垃圾。德軍的評價是,T-34衝鋒就像母雞領著一群小雞一樣,如果長車被擊毀,剩下的坦克就跟瞎了一樣四處亂衝。蘇軍步坦協同那時候也很渣,被德軍步兵割裂步兵後蘇軍坦克被分割包圍殲滅實在不要太輕鬆。
此外,戰爭初期蘇軍後勤陷入巨大混亂,因為油料告罄而放棄的坦克也非常多,這個因素加上上述原因,1941年蘇軍的海量坦克損失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不能單看平臺,1941年蘇軍整個系統基本都是混亂、低效,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後期好點,但與德軍實現交換比接近1:1也是在1945年了。用鮮血把德華人淹死一點都不假。
-
8 # 銳度何老師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打法先進。也就是閃擊戰。
二戰初期,德國的坦克裝甲車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不如英法和蘇聯的。但當時軍隊對坦克的定位都是支援步兵。坦克裝甲車伴隨步兵前進,提供火力支援。主流軍事強國都是把坦克分散裝備到步兵單位。而德國是把坦克集中到一起,元件裝甲師。這兩種思路的優劣就很容易區別,坦克伴隨步兵,是跑不起來的,也就喪失了坦克最大的優勢:機動性。而德軍把坦克集中到一起,形成新的作戰集團。整個師都燒油,機動速度步兵無法比擬。正是機動效能的充分發揮,才造成了德軍神出鬼沒,猛如虎狡如狐的感覺。
當然,把坦克裝甲車集中到一起,它的攻堅能力,突擊能力也是成幾何數增長,可以迅速碾碎敵人的防線,並大膽的向縱深穿插,攻擊敵方的基地、補給線、指揮系統。造成敵人的恐慌和混亂。當敵人失去統一指揮,收尾不能相顧,被切割零散之後,裝甲師後面的步兵用機關槍、手榴彈就可以從容解決問題。
德軍的裝甲師並不跟你糾纏,就是向你縱深突擊,真正給敵人造成傷害的並不是裝甲師本身,而是裝甲師造成的恐懼和混亂。只要你一亂套,後面跟來的德國擲彈兵也就可以下手了。
對於閃擊戰的問題,大家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坦克、裝甲車身上。很多人忽略了閃擊戰的另一個主角: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可以這麼說,沒有斯圖卡就沒有閃擊戰。
閃擊戰標準的打法就是先由斯圖卡對敵軍的坦克、車隊、火力點、碉堡、工事... ...進行精確攻擊,然後坦克才衝上來。沒有斯圖卡開路,德國裝甲師的戰鬥力得打50%的折扣。
斯圖卡最著名的外號:尖叫死神。斯圖卡安裝了獨有的發聲裝置,在俯衝的時候會發出的尖嘯聲,給地面計程車兵造成巨大心理上的恫嚇,以加強攻擊的效果。
斯圖卡的俯衝攻擊模式精度極高,深受德軍的青睞。漢斯.烏里希.魯德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飛行員。他駕駛斯圖卡摧毀了519輛坦克,150個炮兵陣地,近1000輛其他車輛,70艘艦艇,2架La-3戰鬥機,1架IL-2強擊機,擊沉了蘇聯戰列艦“馬拉”號,擊傷了“紅色十月”戰列艦,還擊沉了另外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擁有2530架次的戰鬥出動記錄(6年中平均每天出動一次以上,沒有休假、沒有休息!)。是唯一一位被授予鑽石金雙劍金橡葉騎士勳章的德軍軍官!
斯圖卡最容易辨認的地方就是它那如海鷗般雙彎曲的機翼。
入侵蘇聯的第一天,德國空軍共擊毀蘇聯空軍飛機1811架,其中有1489架擊毀於地面,這基本上都是斯圖卡乾的活,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也就是說,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德國的坦克裝甲車很一般,卻為什麼能給蘇聯造成那麼大的損害?因為真正的殺手在空中!
就88炮而言,畢竟是牽引炮,機動效能很差,用來防禦作戰還不錯,但進攻作戰很明顯它是發揮不出太大作用的。尤其是德軍的這種大縱深穿插,你剛停下來,炮還沒架穩呢,部隊開過去了。
-
9 # 果汁kuk
蘇德戰爭初期,T34和KV的裝甲確實德國大部分坦克都都打不穿其正面,但是蘇德戰爭剛開打的時候,這兩種坦克都不多,尤其KV系很少,故障率還很高。加上蘇聯坦克開始的時候奇缺電臺,難以有效聯絡協同,車組素質也比較低下,又沒有制空權。結果就是人少的時候被德軍坦克包抄攻擊側後,人多的時候德軍直接召喚88炮和圖斯卡轟炸機了。德國閃擊法國的時候,德國坦克遇到法國B2一樣打不穿正面,也是用的這一個套路。
-
10 # 優己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蒼蠅騎在獅子頭上,而獅子放倒了水牛,能說那是蒼蠅的功勞麼?道理也是相通的。真正打敗蘇聯的並不是88毫米高炮,而是整個德國國防軍以及德國黨衛軍!
實際上當時對蘇聯打擊最大的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這款老式轟炸機在德國空軍取得制空權以後就是蘇聯軍隊的噩夢。由於採用俯衝轟炸,使得斯圖卡的投彈命中率非常高,什麼坦克裝甲車堡壘,基本上都會在第一輪的轟炸中被摧毀。
對蘇聯軍隊打擊第二大的是德軍裝甲部隊!德軍裝甲部隊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重灌甲部隊也就是主戰坦克部隊,主戰坦克裝甲厚火力足,這部分兵力是用來對抗蘇軍前沿裝甲部隊的,與蘇軍裝甲部隊交戰;一部分是輕裝甲部隊。這類裝甲部隊側重於速度,但是裝甲薄火力差。對蘇軍造成殺傷最大的反而是這種部隊,他們的穿插速度太快了。他們的任務是在己方主戰坦克與敵方交手的時候突襲蘇軍防守薄弱地帶,切斷蘇軍的彈藥補給糧草,以及追擊屠殺蘇軍步兵,使他們來不及構造第二條防線。
而88毫米炮只是在德軍主戰坦克無法打穿蘇軍t34的時候派上用場。實際上是輔助兵種。因此,這種炮的多與少對戰局影響不大。
回覆列表
只是正面很難擊穿而已,沒有說側面和後面不行。再說前期蘇聯的坦克也是陪同步兵的。德軍的坦克和裝甲車是穿插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