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閒聊

    面對蒙古的進攻,金國支撐了二十多年,而南宋則支撐了五十多年。那麼曾經滅掉北宋,強大到不可一世的大金國為何會敗亡的如此迅速?而南宋又為何能抵擋住強大的蒙古鐵騎半個多世紀的進攻呢?

    首先我們來看金國,因為對比金國,就會不難看出南宋支撐如此之久的原因。

    一,金國受到了宋蒙的夾擊。當蒙古在北方崛起之後,金國就處在蒙古和南宋的包夾之下,腹背受敵是在所難免的,即便後來有中興之志的金哀宗主動罷兵,與宋交好,希望宋金聯盟一起抵抗強大的蒙古,即便不聯盟也希望南宋能置身事外。但因為“靖康之恥”的存在,宋金兩國之間註定只有仇恨,不可能有合作,而面對滅金的大好良機,南宋更不可能不抓住它。為了洗刷百年前的恥辱,宋朝君臣一定會趁此機會出兵滅金的,且在滅金之戰中,宋軍出力不少!攻破金國最後一個都城蔡州並得到金哀宗遺體的是宋軍,當時南宋理宗皇帝將金哀宗的遺體帶到太廟,以宣慰徽,欽二宗的在天之靈。若說南宋君臣不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那是肯定不可能的,只是宋金兩國之間的矛盾實在無法調和,這注定了兩國必然是世仇,而不會有合作。

    二,金國朝廷腐敗導致國力衰弱。自從金國入住中原,仿效宋朝,開始漢化後,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金國快速完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變,但是種轉變會留下很多隱患,當金人穿上漢衣,行漢禮的時候,那種勇猛,好戰的尚武之風也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極度腐化的生活,是朝堂上權力的鬥爭,像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朝代一樣,腐敗的朝廷伴隨著的必然是天災,黃河氾濫,朝廷賑災不力,國內民變四起,金國國力持續衰退,如此一來,金國滅亡在所難免。

    三,蒙古軍隊的作戰計劃。和南宋一樣,蒙古也異常痛恨金國,因為當年蒙古也同樣遭受金國的殘暴統治,金國為了不讓蒙古強大起來,定期對蒙古進行“減丁”政策,所以蒙古與金國之間的仇恨也是無法調和的,這就決定了蒙古強大起來後,勢必滅掉金國的決心,事實上當年蒙古滅金那真是全力以赴,把所有主力部隊都派到滅金戰場上了,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腐化不堪,軍心渙散的金軍又如何能抵擋的住。

    四,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擅長野戰。而金國地處北方,當金國政權南移後,其統治中心也自然遷到了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多是平原,非常適合蒙古騎兵作戰。

    那麼對比金國,我們可以來看看南宋。

    一,南宋多丘陵,所以蒙古騎兵的發揮受到很大限制。

    二,蒙古滅掉金國後,劍指歐洲,去那裡攪弄風雲了,所以此時南宋面對的蒙古軍隊並不是主力部隊。而在此期間宋蒙之間爆發的一場主要戰爭還是因為金國滅亡後,宋理宗急於收復被蒙古佔領的三京,主動出擊的,這也成功惹怒了蒙古,蒙古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了宋軍,這就是“端平入洛”,經此一戰,南宋向蒙古求和,而蒙古大軍在歐洲大戰,也無暇顧及南宋,也就答應了。直到窩闊臺去世,蒙古內部出現第一次權力爭奪,蒙古軍隊這才從歐洲撤退。

    三,正如第二點最後所說,蒙古內部出現權力爭奪,他們無暇顧及與宋戰爭。這種權力爭奪在滅宋之前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窩闊臺去世,第二次是蒙哥去世。尤其是蒙哥去世,大大延長了南宋的壽命。當蒙古軍從歐洲撤回時,蒙哥穩定了內部,便把矛頭直指南宋,公元1259年,下令分兵出擊,蒙哥攻蜀,其弟忽必烈攻湖北。可是蒙哥在重慶釣魚城受到了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在長時間的攻防戰中,蒙哥被流失所傷,最後不治身亡,由於蒙哥死的太過突然,使得蒙古內部出現了第二次權力爭奪,得知蒙哥死訊後,忽必烈也匆匆撤軍,回去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去了,於是南宋朝廷再一次得到了喘息之機,這一次忽必烈用了8年的時間來穩定政權,直到1267年,忽必烈才再次攻打南宋,進攻目標為襄陽,期間呂文德病逝,堂弟呂文煥堅守六年,最終城破投降,襄陽城破意味著南宋朝廷已無險可守,城破後不到七年,南宋便滅亡了。

    四,宋朝國力。雖然南宋也是主昏臣庸,但南宋佔據了江南富庶之地,其經濟實力要比金國強大的多。

    不管怎樣,從釣魚城之戰和襄陽保衛戰中我們不難看出,南宋並非如很多人所說的是“弱宋”,只不過奸臣當道,主昏臣庸,即便國力再強大,滅亡那也是遲早的事情。

  • 2 # 夢香寒冰

    按這個邏輯印度支撐的時間更長,蒙古軍隊進入蒙古都沒征服印度。

    蒙古征服世界有個客觀原因是天氣變冷,北方已經不適合種地而適合放牧。這時放牧的蒙古統一了種地的金國,可憐金國國力孱弱——金國的漢人既不會幫金國也不會幫南宋,所以金國貴族面對強盛蒙古貴族孱弱是必然的。幾百年後,孱弱的蒙古貴族也敗給了強盛的女真貴族。但是兩國的戰爭不是國戰,而是換個統治者。

    南宋和蒙古是國戰,若不是忽必烈對南宋有野心,蒙古未必會贏。蒙古畜牧,南宋除了種地還有海洋貿易。南宋雖然輸給蒙古,但是全球來看最後輸的,且第一個將蒙古趕走,比起全世界很多國家被蒙古統治百年人種換了,性質有很大不同。忽必烈對印度沒有野心。

  • 3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古代,蒙古族建立了疆域最大的帝國,元帝國。實際上最早蒙古族也是很弱小的,長期受到金國的壓迫,直到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後,才改變了這個局面。

    金國是中國東北完顏部建立的政權,崛起了白山黑水之間,最終消滅了北宋,也是盛極一時的政權;而南宋則是北宋南渡之後建立的政權,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為何蒙古滅南宋的時間要長於滅金國的時間呢?

    首先,地利位置的優勢,使得南宋能存在時間長些;

    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有長江天塹,北有金國,西北有西夏,南面還有大理,就位置而言,蒙古倘若要消滅南宋,至少要先消滅金國和西夏,這樣才能到達南宋的疆域,而蒙古自崛起之後,用了很多年才消滅金國,西夏,這間接的給了南宋生存時間。

    其次,南宋的城市防禦能力強大,蒙古攻堅戰實力不足;

    1235年蒙古人很快拿下襄陽,但孟珙收復襄陽後,對襄陽進行了精心的改造。後來,蒙古人再打襄陽時,單是在襄陽城下,就打了6年。直到後來蒙古人發明了一種新式武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才把襄陽拿下來。

    再次,南方水道縱橫,山嶺從生,不利於蒙古騎兵進攻;

    南宋人有獨特的對付馬戰的戰術打法。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在兩淮地區,主帥趙葵及副帥餘玠利用河流眾多湖泊密佈的特點,大量挖掘水道,讓蒙古人的戰馬無法衝起來。因此蒙古在兩淮其實一直沒佔到什麼便宜;在四川,餘玠由兩淮調到四川任主帥後,發明了一種山城防禦體系,把所有的城市搬到山上,利用山城對付蒙古人的馬戰,也正是這樣,後來釣魚城王堅才能打死蒙古大汗蒙哥。

    最後,南宋堅持抵抗時間長;

    南宋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氣節。這一點,是整個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錘鍊而成的,也是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不倒的原因。正是有這種民族凝聚力和氣節,南宋人才能一次次打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人,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

    由此可見:南宋能抵抗蒙古40餘年的進攻,也是有其原因的。

  • 4 # 使用者5461500723

    蒙古滅了金後就是滅俄羅斯,滅完俄羅斯接著就是花剌子模殺了蒙古商人和使臣,蒙古矛頭就指向西方,征服西方花了很長時間,最後回來消滅南宋,那時鐵木真死了蒙古內部開始掙大汗位,一直沒空出手

  • 5 # 一枚明粉

    因為蒙古人戰略重心的變動問題。這個問題許多做學問的朋友也在困惑,其實從蒙古人整個戰爭路徑來看並不複雜。金人在被第一波打廢之後,蒙古人就西征去了;南宋在蒙哥南征後,蒙古人就回去打內戰了。1、金蒙戰爭

    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政權。1211年開始對金戰爭,短時間就攻破金北部邊境多處。

    在秋天的野狐嶺會戰中,對金軍主力野戰部隊形成殲滅性打擊。

    (蒙金戰爭)

    之後多次進入華北,偏師也攻擊遼東、雲中。幾年作戰,金朝南遷,中都陷落。

    成吉思汗在此時率主力西征花剌子模,留下木華黎經略華北。

    這自然和後金形成了對峙,雙方長時間爭奪山西,在太原丟失後,金人開始封建九公。

    在成吉思汗大軍回師後,滅了西夏。隨著蒙古政權內部穩固下來,發動對金總攻,三峰山一戰奠定興亡格局。

    2、宋蒙戰爭

    宋蒙戰爭開始於金亡後,宋軍的端平入洛。計劃防禦黃河的宋軍在潰敗之後,一度丟了襄陽。窩闊臺時代與宋的戰爭主要集中在四川一帶,蒙軍基本佔領了四川。

    之後長時間邊境衝突,在20年後,蒙哥親政,對宋朝發動總攻。蒙哥死在釣魚城下,蒙古軍北撤,為了最高權力開始爭奪。

    在忽必烈獲得最高權力後,開始對宋朝的滅國戰。不過忽必烈並不是全部投入,他一方面已經開始討伐日本,一方面西北牽制了他很大的實力。對宋戰場得寸進寸,得尺進尺而已。

    (宋元戰爭)

    總結:

    相對而言,蒙古人對哪裡總攻,基本都拿得下。金的延續在於成吉思汗西征,宋的延續在於長子西征與蒙哥病死。

    不過南宋的抵抗也是很激烈的。

  • 6 # poul羚羊飛渡

    為什麼蒙古消滅南宋用時比消滅金國時間長,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金國是覆滅政權,政治基礎不穩。

    金國是在遼宋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政權,是一個覆滅政權。

    金國滅亡遼國靠的是與北宋結盟,然後又趁虛而入侵佔北方領土,所以金國的目的是擴張而非侵略,對北方城市也是佔領而非掠奪的政策。根據記載,金國採用軍民合一的政策,火器強悍。使用的是可以快速佔領並發展的戰略措施。

    這樣靠迅速擴張與佔領的的戰略,而建立起的國家體制,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金國要一邊防備後院起火,一邊與南方的宋朝抗衡。

    但是恰恰他的後院起火了,誕生了跟他一樣型別的擴張國家——蒙古,用成本更低的騎射大軍,再度覆滅了金國成為新一代北方霸主,效當年金滅遼故事,北地人民早已常見,愉快的接受了新霸主蒙古。

    與之相反南宋是正統政權,政治基礎雄厚,趙家天下持續三百多年,深入民心,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奮力抗擊蒙古。

    第二點:蒙古對宋戰略失誤,導致南宋延緩滅亡。 第一次宋元戰爭(1235年-1241年),窩闊臺攻宋之戰。

    主帥窩闊臺,沒有考慮到南方地勢與北方地勢的變化,還是用蒙古騎射的老一套,兵分兩路,一路攻荊襄,一路攻巴蜀。結果兩路分散兵力,兩頭都沒有取得實際進展。

    第二次宋元戰爭(1258年-1259年)蒙哥攻宋之戰。

    主帥蒙哥,吸取窩闊臺的教訓,主攻巴蜀,荊襄策應。但是他忘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結果自己身死釣魚城之戰中。

    第三次宋元戰爭(1267年-1279年)忽必烈南征之戰。

    主帥忽必烈,吸取前兩位教訓,主攻荊襄路,重點攻打襄陽城,巴蜀呂策應。

    由於忽必烈攻宋方略正確,善擇伯顏等良將,注重發展水軍和大力實行招降安撫政策,形成了軍事、政治優勢,致宋軍於被動挨打境地,終於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南宋則因政治腐敗,治國、治軍方針迂腐,奸相當權,排斥異己,任用庸才,賞罰失律,致使朝野上下,離心離德,招致敗亡。

    如果窩闊臺的時候,就執行忽必烈南征時的戰略佈局,蒙古滅南宋未必會拖的這麼久。

  • 7 # 冥蝶讀書

    南宋和金在面對蒙古進攻時,在戰略上都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南宋支撐的時間長,主要是南宋佔據了地理優勢以及蒙古內部鬥爭一時無暇南侵。

    一、地緣優勢

    歷史上的南方小朝廷都很容易偏安,而且堅持的時間往往都比較長,比如東晉南北朝。很大的因素就是地緣帶來的優勢。南北對峙的時候,一般都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南方政權只需要守住幾個重要的關隘即可。

    北方政權面對這條防線,傳統的騎兵優勢無法發揮作用。這條防線上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襄陽,一旦襄陽失守,北方的軍隊可以佔據江漢,然後順江而下,直取江南。後來忽必烈就是這麼幹的,元軍圍攻襄陽六年,最終攻下了襄陽,隨後南宋很快就亡了。

    二、蒙古內鬥

    蒙滅宋,歷經窩闊臺、蒙哥、忽必烈三個時期。三次攻宋,都取得了很大戰果,卻每次都遇到蒙古內鬥。窩闊臺攻宋時,三路大軍南下,右路入川,中路攻襄陽,左路攻合肥。南宋襄陽守將投降,荊襄之地門戶大開。蒙古軍進入四川,攻破二十餘座城,並攻下成都。後來窩闊臺病死,蒙古大軍隨即撤走,回去爭奪汗位了。

    蒙哥汗時期,忽必烈攻中路,獲得很大進展,只是由於蒙哥死了,忽必烈只好撤軍回去爭奪汗位。

    這樣幾次內鬥,時間就浪費了。然而南宋卻沒有利用這些時間去加強戰備。

    三、南宋一點也不比金強悍

    金軍在野狐嶺決戰之後,精銳喪失,金人遷都到開封,放棄了河北,依託山西和關中堅守了二十年。蒙古方面,在先滅了西夏,木華黎經略河北之後,制定了聯宋滅金的戰略後,才開始了滅金之戰。而且金人在面對蒙古的壓力下,還能向南宋發起了一波攻擊。

    金滅亡後,南宋想借機收回河南,朝中一部分大臣不同意,主要原因就是認為河南易攻難守,需要大量的軍隊和糧食才能維持,南宋朝野普遍認為宋軍不如金軍耐戰。但是剛上臺的宋理宗不聽勸,非要去接受河南,但他又不願意派足夠的軍隊,大臣們認為起碼需要15萬人,但宋理宗只出動了5萬人,而且糧食還供應不上。結果5萬軍隊在蒙古人打擊下,加上糧草不濟,幾乎全軍覆沒。

    總的來說,南宋之所以支撐得比較久,佔了天時地利。但由於不修人和,最終還是敗亡了。

  • 8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現在很多人利用這一點當南宋強於金國的論據,其觀點認為:同樣的面對蒙古人,金國只堅持了24年,而南宋卻堅持了五十年,而南宋滅亡時期蒙古已經幾乎征服了大半的亞歐大陸,實力遠勝於金國滅亡時期的蒙古,由此得出結論,南宋強於中國。

    就純粹的數字而言,南宋堅持的時間的確長於金國,但歷史學分析,並不能僅看表面。在蒙古鐵騎這種現象級的軍隊面前,其他政權能夠堅持多長時間,不取決於這個政權本身,而是取決於蒙古軍隊的意願。在瞭解了這一點之後,再對照宋金兩國面對蒙古人的表現,就會發現,這個結論沒有問題。

    筆者先列舉一下蒙古在滅金時期的具體步驟:

    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公開反金,在此之前蒙古一直是處於金國的壓迫之下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主力進攻金國,在野狐嶺重創金軍,消滅金國45萬大軍,金軍自此元氣大傷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率軍南下,征討金國。在西京大破金軍。公元1214年,也就是金國金宣宗繼位的第二年,金國向蒙古求和公元1215年,蒙古再次南下進攻金國,攻陷了金國的中都城,蒙古軍隊佔領了河北廣大地區。自此之後,成吉思汗將名將木華黎分封在了漢地,持續威脅金國,自此,金國復興無望公元1229年,蒙古繼續準備大規模伐金(在此之間十四年,蒙古一直在小規模攻打金國);1230年,窩闊臺汗三路大軍伐金,斬殺名將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等公元1234年,蒙古與南宋相約,共同討伐金國,金哀宗在蔡州自盡,金國滅亡。透過列舉,可以發現,蒙古幾乎從成吉思汗統一之後,就把金國往死裡打,打擊頻率之密集,可見其對滅金的決心之大。事實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蒙古與金國有世仇。當年沒顧得祖先俺巴孩汗被金宣宗釘死在木驢上,樑子就此結下;同時,金國為了防止蒙古人成為其大患,長期對蒙古進行減丁政策,即定期派兵去草原上斬殺成年蒙古男子,並割掉蒙古青年的手指頭,使得其長大之後不能握刀和拉弓。這種血海深仇,使得蒙古對金國恨之入骨。

    在蒙古滅金的過程中,有兩次對其他政權的大規模用兵,分別是對中亞的花拉子模和西夏,即使如此,在用兵同時,蒙古的木華黎依舊在對金國進行壓制。

    所以,蒙古對金國,那是恨不得千刀萬剮。

    而蒙古對於南宋的軍事行動,看起來更多是一種佛系的行動:

    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南宋背約為理由,發兵攻打南宋。在1235年至1241年的諸多役爭中,宋蒙雙方互有勝負,最終的結果是在南宋名將孟珙的指揮下,南宋在襄陽一帶構築了防禦體系,隨著蒙古大汗窩闊臺的去世,蒙古軍隊撤走。

    表面看起來,南宋的抵抗起到了效果。然而,蒙古帝國在1235年-1241年間,還進行著一場影響世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這場軍事行動才是蒙古帝國在這個時間段內的首要任務,即著名的長子西征。 1235年,窩闊臺召集諸王大會,決定進攻欽察等地,此次的出征由宗室的諸王親自領軍,最終決定,以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的長子拔都為統帥,窩闊臺之子貴由,拖累之子蒙哥皆參加,同時出征的還有老將速不臺。這次出征,蒙古軍一直打到了馬扎爾(僅匈牙利境內),最遠抵達了德國中部地區,最後隨著窩闊臺的去世,蒙古軍撤退。 與長子西征相比,對於南宋的戰爭,只能 算是蒙古對於南宋背約的一次懲罰,而此時並沒有一舉殲滅南宋的想法。 窩闊臺死後,蒙古帝國因為大汗之位的歸屬 ,發生了一系列的爭執。因為窩闊臺死後,貴由尚在歐洲征戰,並未歸來,所以窩闊臺的皇后乃馬真後攝政,長達五年之久。在其執政期間,蒙古帝國可謂是一片混亂,重臣耶律楚材含冤而死,乃馬真後任用無能之人,搞得蒙古帝國一片烏煙瘴氣。

    貴由於1246年繼承大汗之位,其母親乃馬真後依然干涉朝政,直到乃馬真後去世,貴由才執政。 貴由本人體弱多病,再加上其母親執政期間造成的一系列政務荒廢,導致貴由沒有精力去處理其他事情。而他本人又沉溺與酒色,在繼位兩年後即去世。在1241-1248年間,蒙古由於自身的 原因,沒有對南宋採取大型的軍事行動。而貴由死後,他的妻子海迷失後擁立貴由的幼子失烈門為汗,自己臨朝稱制。

    直到1251年,忽裡臺大會召開,蒙哥在拔都的支援下擔任大汗,自此,窩闊臺去世以來的一系列混亂終於結束。 蒙哥繼位後,先是清除了窩闊臺系的反對勢力,然後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遠征西亞 ,同時發兵攻打高麗,使高麗臣服,接著又對大理用兵,於1256年征服大理,對南宋實現了合圍。

    1258年蒙哥攻宋,1259年蒙哥死在釣魚臺。這一年的時間,宋蒙互有勝負。接著就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大汗的位置,一共持續了四年。1267年,襄陽之戰爆發,一共持續六年,最終蒙古軍攻克襄陽,1279年,南宋滅亡。

    蒙古對於南宋的進攻,可謂是斷斷續續,似乎從來沒有把南宋當做自己的第一目標。看起來,比起征服歐洲和西亞,蒙古對於南宋並沒有太大興趣。這個人一種蒙古打遍天下之後,犯起強迫症,不滅南宋總不正常,所以順手滅掉南宋。

    綜上所述,蒙古對於宋金兩個政權的重視程度,導致了兩國“抵抗”時間的巨大差距。除此之外,地理因素也很重要,因為南宋的領土主要是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勢崎嶇,不利於蒙古的大規模作戰;而金國統治區域為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這正方便蒙古騎兵發揮其優勢,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理論的科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