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精彩
-
2 # 脈絡膜哦裡咯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遊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其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回國後為唐大宗、高宗所欽重,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官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75部,1335卷,依《大藏經總目錄》其譯經按分部及經序及卷數分列於下:阿含部一部(1)124《緣起經》1卷,龍朔元年(661)般若部二部(2)220《大般若波羅密多經》60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3)25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華嚴部一部(4)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寶積部二部(5)310(十二)《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貞觀十九年(645)(6)367《贊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l卷,永徽元年(650)三譯涅梁部一部(7)390《佛臨涅染記法住經》1卷,永徽三年(652)大集部一部(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永徽二年(651)經集部十四部(9)436《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永徽二年(651)(10)45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1卷,永徽元年(650)三譯(11)476《說無垢稱經》6卷,永徽元年(650)七譯(12)515《如來示教勝軍工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13)592《天請問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14)648《寂照神變三摩地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15)676《解深密經》5卷,貞觀二十一年(6村)再譯。(16)680《佛說佛地經》l卷,貞觀十九年(645)(17)689《甚稀有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三譯(18)691《最無比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再譯(19)714《緣起聖道經》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六譯(20)717《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2卷,永傲元年(650)再譯(21)765《本事經》7卷,永徽元年(650)(22)840《稱讚大乘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密教部九部(23)918《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永徽元年(650)(24)1034《咒五首》(25)1071《十一面神見心經》1卷,顯慶元年(656)(26)1094《不空國索神咒心經》1卷(27)1162《持世陀羅尼經》1卷(28)1360《六門陀羅尼經》1卷(29)1363《勝幢臂印陀羅尼經》1卷,水做五年(654)(30)1365《八名普密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31)1396《拔濟苦難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律部二部(32)1499《菩薩戒揭磨文》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33)1501《菩薩戒本》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釋經論部一部(34)1530《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7卷,貞觀二十三年(649)毗曇部十三部(35)1536《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2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36)1537《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大目乾連造,12卷,顯慶四年(659)(37)1539《阿毗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16卷,貞觀二十三年(649)(38)1540《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3卷,龍朔三年(663)(39)154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世龍造,18卷,顯慶五年(660)(40)1544《阿毗達磨發智論》過多衍尼子造,20卷,顯慶二年至五年(657-660)(41)1545《阿毗達摩大毗舉沙論》五百羅漢等造,Zto卷,顯慶元年至四年(656―659)(42)1554《入阿毗達磨論》塞建陀羅造,2卷,顯慶三年(658)(43)1555《五事毗婆沙論》法救造,2卷,龍朔三年(663)(44)1558《阿毗達磨俱舍論》世素造,30卷,永徽二年(651)(45)1560《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領》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46)156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80卷,永做四年至五年(653―654)(47)1563《阿毗達磨藏顯宗論論》眾賢造40卷中觀部三部(48)1570《廣百論》1卷,永徽元年(650)(49)1571《大乘廣百論釋論》聖天本,護法釋,10卷,永徽元年(650)(50)1578《大乘掌珍論》清辨造,2卷,貞觀二十三年(649)瑜伽部十九部(51)1579《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100卷,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52)《瑜伽師地論釋》1卷,最勝子等造,永徽六年(655)(53)1585《成唯識論》護法等造,10卷,顯慶四年(659)(54)1586《唯識三十頌》世親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55)1590《唯識二十論》世親造,1卷,龍朔元年(661)(56)1594《攝大乘論本》無著造,3卷,貞觀二十二年(648)(57)1597《攝大乘論釋》世親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58)1598《攝大乘論釋》無性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59)1600《辯中邊論》世素造,3卷,龍朔元年(661)(60)1601《辯中邊論頌》彌勒菩薩造,l卷,龍朔元年(661)(61)1602《顯揚聖教論》無著造,l卷,貞觀十九年(645)(62)1603《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l卷,貞觀十九年(645)(63)1605《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造,7卷,永徽三年(652)(64)1606《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安慧操,16卷,貞觀二十年(646)(65)1609《大乘成業論》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66)1612《大乘五蘊論》世素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67)1614《大乘百法明門論》世素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68)1615《王法正理論》彌勒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69)1624《觀所緣緣論》陳那造,1卷,顯慶二年(657)論集部二部(70)1628《因明正理門論本》大域尤造,貞觀二十三年(649)(71)1630《因明入正理論》商揭羅主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史傳部三部(72)2030《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l卷,(73)2031《異部宗輪論》世友造,1卷,龍朔二年(662)(74)2087《大唐西域記》12卷,貞觀二十年(646)事匯部一部(75)2138《勝宗十句義》慧日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以上共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六卷,成書之年,系按梁任公之《佛典之翻譯》;然其中《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梁任公為永徽九年,唐高宗李治於永徽六年(655)即改元顯慶,待考。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回覆列表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西遊記》劇中唐僧所說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鄉,就是古印度天竺國。
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南韓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西行路線 :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說法一:
《上下五千年》一書中提到:唐僧取經前,大唐的所有僧人修行的都是“小乘佛法”,後來唐僧到西天那邊取的是“大乘佛法”。
說法二:
《瑜伽師地論》,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取經法之最大原因。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
玄奘翻譯花時間最多的且翻譯的份量最厚大的一部佛經是《大般若經》,他還把其推薦給唐太宗閱讀。那麼現在我們能不能因為玄奘用了自己最多精力翻譯了分量最大的《大般若經》,就認為他思想體系是中觀學派的且去印度主要是為了取《大般若經》呢?顯然不能。
所以不管《大般若經》還是《瑜伽師地論》都不能說明什麼,玄奘只是儘自己力量收集能夠獲得的比較系統的經典而已。
不過可惜的是他帶回來的三藏經書太多,沒有翻譯完就去世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籍又多有遺失,如果能夠翻譯完整,那麼我們對佛學理論體系更有了解,古印度歷史也能夠比較清楚。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遊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其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回國後為唐大宗、高宗所欽重,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官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75部,1335卷,依《大藏經總目錄》其譯經按分部及經序及卷數分列於下:
阿含部一部
(1)124《緣起經》1卷,龍朔元年(661)
般若部二部
(2)220《大般若波羅密多經》60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
(3)25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華嚴部一部
(4)289《顯無邊佛土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
寶積部二部
(5)310(十二)《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20卷,貞觀十九年(645)
(6)367《贊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l卷,永徽元年(650)三譯
涅梁部一部
(7)390《佛臨涅染記法住經》1卷,永徽三年(652)
大集部一部
(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10卷,永徽二年(651)
經集部十四部
(9)436《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1卷,永徽二年(651)
(10)45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1卷,永徽元年(650)三譯
(11)476《說無垢稱經》6卷,永徽元年(650)七譯
(12)515《如來示教勝軍工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3)592《天請問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4)648《寂照神變三摩地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15)676《解深密經》5卷,貞觀二十一年(6村)再譯。
(16)680《佛說佛地經》l卷,貞觀十九年(645)
(17)689《甚稀有經》l卷,貞觀二十三年(649)三譯
(18)691《最無比經》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再譯
(19)714《緣起聖道經》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六譯
(20)717《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2卷,永傲元年(650)再譯
(21)765《本事經》7卷,永徽元年(650)
(22)840《稱讚大乘功德經》l卷,永徽五年(654)
密教部九部
(23)918《諸佛心陀羅尼經》1卷,永徽元年(650)
(24)1034《咒五首》
(25)1071《十一面神見心經》1卷,顯慶元年(656)
(26)1094《不空國索神咒心經》1卷
(27)1162《持世陀羅尼經》1卷
(28)1360《六門陀羅尼經》1卷
(29)1363《勝幢臂印陀羅尼經》1卷,水做五年(654)
(30)1365《八名普密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
(31)1396《拔濟苦難陀羅尼經》1卷,永徽五年(654)
律部二部
(32)1499《菩薩戒揭磨文》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33)1501《菩薩戒本》彌勒說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釋經論部一部
(34)1530《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7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毗曇部十三部
(35)1536《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20卷,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660-663)
(36)1537《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大目乾連造,12卷,顯慶四年(659)
(37)1539《阿毗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16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38)1540《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3卷,龍朔三年(663)
(39)1542《阿毗達磨品類足論》世龍造,18卷,顯慶五年(660)
(40)1544《阿毗達磨發智論》過多衍尼子造,20卷,顯慶二年至五年(657-660)
(41)1545《阿毗達摩大毗舉沙論》五百羅漢等造,Zto卷,顯慶元年至四年(656—659)
(42)1554《入阿毗達磨論》塞建陀羅造,2卷,顯慶三年(658)
(43)1555《五事毗婆沙論》法救造,2卷,龍朔三年(663)
(44)1558《阿毗達磨俱舍論》世素造,30卷,永徽二年(651)
(45)1560《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領》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
(46)156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80卷,永做四年至五年(653—654)
(47)1563《阿毗達磨藏顯宗論論》眾賢造40卷
中觀部三部
(48)1570《廣百論》1卷,永徽元年(650)
(49)1571《大乘廣百論釋論》聖天本,護法釋,10卷,永徽元年(650)
(50)1578《大乘掌珍論》清辨造,2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瑜伽部十九部
(51)1579《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100卷,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52)《瑜伽師地論釋》1卷,最勝子等造,永徽六年(655)
(53)1585《成唯識論》護法等造,10卷,顯慶四年(659)
(54)1586《唯識三十頌》世親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5)1590《唯識二十論》世親造,1卷,龍朔元年(661)
(56)1594《攝大乘論本》無著造,3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7)1597《攝大乘論釋》世親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8)1598《攝大乘論釋》無性造,10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59)1600《辯中邊論》世素造,3卷,龍朔元年(661)
(60)1601《辯中邊論頌》彌勒菩薩造,l卷,龍朔元年(661)
(61)1602《顯揚聖教論》無著造,l卷,貞觀十九年(645)
(62)1603《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l卷,貞觀十九年(645)
(63)1605《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造,7卷,永徽三年(652)
(64)1606《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安慧操,16卷,貞觀二十年(646)
(65)1609《大乘成業論》世親造,1卷,永徽二年(651)
(66)1612《大乘五蘊論》世素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
(67)1614《大乘百法明門論》世素造,1卷,貞觀二十二年(648)
(68)1615《王法正理論》彌勒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69)1624《觀所緣緣論》陳那造,1卷,顯慶二年(657)
論集部二部
(70)1628《因明正理門論本》大域尤造,貞觀二十三年(649)
(71)1630《因明入正理論》商揭羅主造,1卷,貞觀二十一年(647)
史傳部三部
(72)2030《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l卷,
(73)2031《異部宗輪論》世友造,1卷,龍朔二年(662)
(74)2087《大唐西域記》12卷,貞觀二十年(646)
事匯部一部
(75)2138《勝宗十句義》慧日造,1卷,貞觀二十三年(649)
以上共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六卷,成書之年,系按梁任公之《佛典之翻譯》;然其中《大阿羅漢難提多羅所說住法記》梁任公為永徽九年,唐高宗李治於永徽六年(655)即改元顯慶,待考。
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
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
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援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南韓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