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吳用用兵的戰績唄。
大敗何濤時吳用在看行李,是晁蓋指揮的。之後大敗黃安,吳用設計,完勝。
江州劫法場,用錯印章,吳用留在梁山,晁蓋事先連地形都沒勘察,救了人出來都不知道往哪逃,差點團滅,嚴重敗筆。智取無為軍是宋江定的計策。
三打祝家莊,前兩次吳用都在看家,最後的計策是孫立獻的,吳用策劃了騙李應上山。
高唐州鬥法,總共打了六場。第一仗林沖敗陣,吳用在後面還沒到。第二仗之前吳用沒主意,宋江主動提出要和高廉鬥法,結果又輸了。第三仗吳用設計留楊林、白勝設伏兵,傷了高廉。第四仗靠公孫勝碾壓。第五仗吳用設計殲滅高廉精銳部隊。第六仗吳用設計冒充援軍攻破高唐州。
大破連環馬。第一仗宋江沒問吳用,自己就佈陣了,吳用在山上看家,宋江戰敗。第二仗吳用依然看家,宋江依然戰敗。第三仗活捉凌振,吳用提出了要把凌振騙到水邊,而具體怎麼騙是晁蓋安排的。騙徐寧上山是吳用策劃的。最後大獲全勝,是宋江自己安排的,問了一下吳用和徐寧的意見,吳用和徐寧表示滋磁。
聚義打青州,第一仗試探性接觸,平手。第二仗活捉呼延灼,不知道是誰的計策,第三仗破青州是吳用的主意。
大鬧華山,完全靠吳用的計策。
芒碭山降魔,第一仗史進輸了,吳用不在。第二仗靠公孫勝的策略和法術取勝。
曾頭市中箭,打了四仗,前兩仗平手,第三仗晁蓋自己憑本事輸的。最後一仗是林沖和呼延灼指揮,戰敗。
一打大名府,第一、第二仗獲勝。第三仗是吳用獻計,獲勝,第四仗吳用安排伏兵獲勝。
擒關勝,第一仗張橫戰敗,第二仗三阮戰敗,第三仗平手,第四仗大獲全勝,不知道是誰的計策。
二打大名府,第一仗獲勝,第二仗吳用定計擒索超。然後宋江病了,撤兵。
三打大名府。吳用第一次擔任主帥,犯了讓孔家兄弟冒充乞丐的錯誤,最終大獲全勝。但是,吳用在這裡犯了最大的錯誤。自從晁蓋上山以來,梁山軍在作戰中除李逵以外,沒有任何濫殺百姓的記錄,但是吳用在大名府卻沒有及時約束隊伍,屠殺百姓五千餘人,被蔡福透過柴進勸諫才想到約束部隊,造成了梁山的最大汙點。李逵在江州砍百姓時還不是梁山成員,而殺扈家滿門之後,宋江至少給予了象徵性的懲罰,之後宋江多次強調軍隊紀律的重要性,雖然裴宣定的軍紀在李逵這裡總不能執行,但是至少還能震懾一般嘍囉。祝家莊之戰後,凡是宋江或晁蓋指揮的戰鬥,再沒有出現嘍囉隨意屠殺百姓的情況。然而吳用對於部下在大名府的殺掠行為事前無約束,事後無懲罰,嚴重暴露了其治軍水平的低下,不僅與一流名將相差太遠,而且不如宋江。我們對比三國演義裡曹操治軍,曹操也屠殺百姓,但是他的軍隊要接到命令才能屠殺,曹操命令他們不許屠殺的時候,就會有割發代首這樣的情況,主帥以身作則,士兵凜然遵命。梁山軍則是不等吳用下令自己就殺起來了,事後也沒有任何懲戒。作為一個幕僚,吳用的表現是合格的,作為全軍主帥,吳用的表現堪稱稀爛。
降水火二將,吳用提議派林沖和楊志監視關勝。打曾頭市,吳用提出派時遷偵查,勸宋江等時遷回來再行動。最後定計也是吳用安排。
打東平府,吳用獻計派顧大嫂進城救史進,出了意外,坑了。捉董平是宋江自己的計策。東昌府捉張清,是吳用的計策。
我們綜合看一下大聚義前吳用的功勞與錯誤。
功勞如下:
第一,擒黃安。
第二,破高唐州。
第三,破青州。
第四,破華州。
第五,破大名府。
第六,破曾頭市。
第七,破東昌府。
此外,還有擒呼延灼和擒關勝這兩仗,書中未寫明靠誰的計策,有可能是吳用的獻計。
吳用的錯誤如下:
第一,江州救宋江出了餿主意。
第二,大名府之戰對二孔委任失當。
第三,大名府破城後治軍不嚴。
第四,營救史進出紕漏。
綜合來看,直到大聚義,吳用在騙人上山方面堪稱無敵,統率水平很低,但是用兵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從來沒有計策失敗的時候,雖說江州劫法場太草率,但也要考慮時間太緊,根本來不及周密準備的問題。而且當時吳用在梁山看家,前方都是晁蓋指揮。
要黑吳用的,說吳用不如某某人的,好歹拿出證據來,被你們抬出來黑吳用的蔣幹之流,有哪個在三國演義裡有比吳用更好的戰績?黑梁山是黃巾軍水平的人,說說黃巾軍穿越到宋朝怎麼把大遼打服了。
————————————————————
接著補充大聚義之後的部分。
梁山軍對陣童貫,梁山軍約三萬,官軍十萬。
第一次打敗童貫的部署,是宋江和吳用一起商量著安排的。結果是擊斃陳翥,殲滅官軍上萬。
二敗童貫,“原來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計,都是吳用機謀佈置”。結果是擊斃馬萬里、王義、韓天麟、吳秉彝、李明、段鵬舉、周信,擒獲酆美,殲滅官軍約五萬。
高俅圍剿梁山,出兵十三萬。
吳用提議派董平和張清襲擾,平手。
第一次大戰,書裡沒寫計策是誰出的,梁山軍擊斃荊忠,活捉黨世雄,殲滅官軍上萬,官軍船隻全部損失。梁山方面董平負傷。
呼延灼、張清、秦明、關勝挑戰官軍,打傷梅展,活捉韓存保。
第二次大戰,吳用定計,火燒官軍戰船一千五百餘艘,擊斃劉夢龍、牛邦喜,殲滅官軍約六萬。
假招安,又是吳用設計,再次擊敗高俅。
朝廷派來丘嶽、周昂指揮的援兵約七千人。吳用策劃襲擊船廠,張清打傷丘嶽。
海鰍船造完之後,高俅又招募了約一萬水手,此時官軍的總兵力應該是近八萬。
和高俅的最終決戰是宋江和吳用一起安排的。戰果是生擒高俅、徐京、梅展、聞參謀、王文德、李從吉,擊斃丘嶽、葉春、王瑾,殲滅官軍約三萬,俘虜不計其數。
在宣和三年的孟夏到初冬的這短短几個月內,梁山總共和官軍進行了五次大決戰四次小戰,官軍先後出動了約二十五萬人,最終只剩下了約九萬,這還是在梁山釋放了很多俘虜的情況下。而梁山軍從大聚義時的約三萬人擴充套件到了約七萬(丹徒分兵時明確說梁山軍有六萬五千,招安散去了幾千,打遼國也有損失,所以招安時的梁山軍至少七萬)。
梁山開局兵力是三萬,而官軍在五次大戰中出動的兵力依次是十萬、九萬、十三萬、十二萬、八萬,最少的時候也有梁山軍的兩三倍,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倍。請問各位黑梁山的人,連續五戰,每次都擊潰兵力是自己三四倍的敵人,殺敵和俘虜數是自己本身兵力的五六倍,這在《三國演義》裡是什麼水平?
我們再看徵遼國。
第一戰,宋軍七萬,對陣檀州來的阿里奇、楚明玉指揮的遼軍三萬,擊斃阿里奇,遼軍逃跑,宋軍奪取密雲縣,包圍檀州,宋江派李俊等人假扮糧船。
第二戰,遼軍耶律國珍、耶律國寶部一萬人來救援檀州。耶律國珍、耶律國寶被擊斃,一萬遼軍全軍潰散。
第三戰,宋江與吳用共同設計,奪取檀州,大獲全勝,樞密院同知趙安撫指揮兩萬宋軍前來增援。
第四戰,盧俊義、朱武指揮三萬宋軍與耶律得重在玉田縣交戰,張清負傷,擊斃耶律宗雲、耶律宗霖,宋軍戰敗,被包圍在玉田縣。
第五戰,宋江解圍玉田縣,遼軍大敗。宋軍進兵薊州。
第六戰,正面對決,擊斃天山勇、寶密聖。
第七戰,正面對決,擊斃咬兒惟康、楚明玉、曹明濟。
第八戰,吳用設計,攻破薊州。
第九戰,宋江和吳用謀劃梁山軍詐降,奪取文安縣、霸州,活捉定安國舅、歐陽侍郎、金福侍郎、葉清侍郎。
第十戰,宋江和盧俊義輕敵,拒絕了吳用和朱武的進言,宋軍戰敗,盧俊義兵困青石峪。
第十一戰,宋江指揮營救盧俊義等人,擊斃賀拆、賀雲,擊潰遼軍。吳用提議乘勝進攻幽州。
第十二戰,吳用設計,擊斃賀統軍,奪取幽州。
第十三戰,兀顏延壽率兵三萬五千進攻幽州,朱武和宋江演雙簧和遼軍鬥陣,活捉兀顏延壽,擊斃李金吾。
第十四戰,兀顏光調集遼軍二十餘萬,傾全國之力,遼國皇帝御駕親征。梁山軍連同朝廷援軍共計九萬,瓊妖納延、寇鎮遠被擊斃,擊潰遼軍前鋒萬餘人,但是宋江和吳用對付不了兀顏光的太乙混天象陣,不戰而退。
第十五戰,吳用和朱武都反對出戰,宋江不同意,猶豫不決,遼軍主動出擊,擊敗宋軍,孔亮、李雲、朱富、石勇負傷。
第十六戰,宋江沒理吳用和朱武,直接和盧俊義商議,盧俊義制訂計劃後出戰。想也知道盧俊義的計劃怎麼可能贏,宋軍又敗,杜遷、宋萬負傷,李逵被擒,用兀顏延壽交換。
第十七戰,吳用還是反對出戰,宋江不聽,還是按呼延灼制定的策略進攻了,於是又敗了一陣。王文斌帶了一萬宋軍來增援。
第十八戰,王文斌出戰送人頭。
第十九戰,宋江得了九天玄女指點,又和吳用商量,擒斬敵將太多就不一一寫了,結果就是十萬宋軍“殺的遼兵二十餘萬不留一個”。
至此,宋軍徵遼獲得全面勝利,遼國納貢乞降。前期,遼國的兵力過於分散,宋江和盧俊義各指揮三萬人,時分時合,每次都能集中優勢兵力,將各路遼軍逐一擊破。和兀顏光的最終決戰,十萬宋軍對二十萬遼軍,遼國傾盡全部精銳。最終宋江和吳用在自身未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全殲了一倍於己的遼軍,如果現實中有人打出這樣的戰績,就算是土匪出身也該算民族英雄了吧?
總共十九場戰鬥中,宋軍勝了十三場,輸了六場。輸了的六場中,盧俊義在玉田縣被圍那一戰吳用沒參加,而青石峪之圍還有在和兀顏光對陣時的四場失敗,都是宋江、盧俊義急功近利,不聽從吳用和朱武的正確意見。凡是吳用的意見得到執行,都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場戰爭中,宋江指揮的總兵力約十萬,消滅的遼軍超過三十萬,雖然兵力沒有梁山反圍剿那麼懸殊,但是取得的戰果卻要大一倍。在《三國演義》裡,用十萬人殲滅三十萬人是什麼水平?注意不是擊敗了三十萬人,而是殺敵三十萬。
最後再看徵方臘。
計取潤州,是吳用的計謀。戰鬥中宋萬、焦挺、陶宗旺陣亡,但是這場戰鬥挑不出一點失誤來,這三位都是負責指揮步兵的偏將,在攻城戰中陣亡完全屬於正常死亡。消滅南軍五萬,之後消滅邢政部,兵力不詳。
丹徒分兵之後,盧俊義和水軍那兩路的勝負損折都不能算在吳用頭上,只看吳用參與的宋江這一路。
進兵常州時,關勝指揮先頭部隊,吳用在後面宋江的中軍裡,韓滔和彭玘是在關勝的指揮下陣亡的,不是吳用能控制的。隨後李逵、鮑旭、項充、李袞四個人就殺了張近仁、高可立和三四百南兵,給韓滔、彭玘報了仇。破常州主要靠金節反水,南軍兵力不詳。擊敗南軍衛忠部一萬人。
蘇州之戰非常順利,靠李俊破城,宣贊和郭世廣同歸於盡,是正常陣亡。消滅南軍五萬。秀州投降。這一路,宋江部三萬人遇到的南軍提到數量的就有六萬,還有常州、秀州守軍數量未知,估計宋江一路遇敵至少八萬,盧俊義分兵時既然帶走了和宋江相同的兵力,那麼他面對的敵人數量就算少也不會少很多。加上潤州的五萬人、邢政的部隊,還有常熟、崑山等地守軍,僅杭州以北的南軍就起碼在二十萬以上。
接下來是杭州之戰,南軍守軍根據宋軍在秀州得到的情報是七萬,但是方天定兵分三路點將就出動了九萬人,所以應該是總共在十萬左右,司行方領三萬去德清,厲天閏領三萬去獨松關,石寶領三萬迎戰宋江,鄧元覺守城。
徐寧和郝思文的出哨命令是宋江下的,吳用也沒有阻止,雖然從結果來看,導致了徐寧和郝思文的死亡。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宋江命令關勝每天派人出哨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命令,並不能說有什麼錯,派探馬就有被襲擊的危險,總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偵查敵情了。
張順戰死湧金門,是他自己的決定,只告訴了李俊,李俊要先請示宋江,張順死活不聽。
宋江祭奠張順,吳用這時採取了持重態度,乾脆勸宋江別去。宋江果然遇到南兵襲擊,宋江早有準備,成功反殺。這之後,獨松關和德清的南軍都被殲滅,宋江和盧俊義合兵攻杭州。
張順之死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從此開始,宋江、盧俊義、吳用這三個梁山最重要的指揮官心態都崩了。接連損失了董平、張清、徐寧、雷橫、張順等大將之後,整個梁山軍上下瀰漫著一股復仇氣氛。索超、劉唐這些莽撞的變得更莽撞,李逵、鮑旭這些嗜血的變得更嗜血。反圍剿和北伐中,宋江與吳用發揮出了他們的最高水平,以弱勝強,宋江有時會慌,而吳用則始終保持著鎮定冷靜,謹慎用兵,在宋江和盧俊義冒進時及時阻止,宋江也總是能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之前及時聽吳用的意見。因此,梁山才能以數萬兵馬,經大小二十餘戰,打垮宋遼兩國數十萬大軍。
沒想到過了長江之後,梁山的白事一場接著一場,打一仗出殯一次。不僅宋江的心態崩了,吳用的心態也崩了,從主帥到士兵都急於報仇。雙方鬥爭變得你死我活,打官軍和遼軍的時候,宋江都是以把對方打服為目的,客客氣氣地“以德服人”,雙方文明地交換俘虜。而和南軍的戰鬥則是你死我活,互相抓到對方將領都是直接處死。過去宋江和吳用用兵,總是避免強攻堅城,吳用喜歡安排內應,不安排內應也要下個套陰人,可是對於杭州,宋江和吳用都喪失了這樣的謹慎和耐心。宋江和吳用的安排是盧俊義打候潮門,花榮打艮山門,李俊打靠湖門,朱仝打菜市門、薦橋門,宋江自己打北關門,沒有助攻,全他孃的是主攻。
第一次強攻,就導致索超和鄧飛陣亡。吳用又出了引石寶出戰,趁機搶城的昏招。按照宋江和吳用過去對付呼延灼的套路,應該是引石寶出戰,然後設法殲滅石寶軍,再慢慢打杭州。但是杭州不同於青州,青州沒了呼延灼就和白給的一樣,杭州沒了石寶還有方天定、鄧元覺等人。所以宋江和吳用又犯了兵家大忌,急躁投機,寄希望於石寶出戰後南軍沒有防備,趁機進攻,一次性把石寶、方天定、鄧元覺都幹掉。結果就是證明方天定和鄧元覺智力正常,劉唐陣亡。
第三招比前兩招更蠢,讓李逵、鮑旭、項充、李袞去對石寶執行斬首行動,而且是喝醉了去。這四位喝了酒確實加buff,如果石寶腦子慢些,真硬碰硬地一挑四,也確實有被殺的可能,問題是石寶打不過知道跑啊。而且四人組喝酒之後武力值是漲了,配合度下降了。鮑旭的任務本來是配合李逵的副輸出,結果他自己跑去追擊石寶,因而陣亡。
這個時候,梁山陷入了死迴圈,越死人心態越崩,心態越崩越冒進,越冒進越死人。好在關鍵時刻,吳用的智商終於回來了,利用解珍、解寶提供的情報,派人冒充運糧船潛入杭州,成功破城。方天定身死,石寶和鄧元覺逃走。
杭州之戰後,宋江再次分兵,盧俊義進兵昱嶺關取歙州,宋江進兵烏龍嶺。
宋江這個時候的進攻沒什麼策略可言,就是一鼓作氣猛攻,在富陽、桐廬兩戰兩捷,就到了烏龍嶺。
宋江原本的計劃是水陸並進,但是在李逵指揮的陸地部隊被阻攔的情況下,宋江依然命令阮小二指揮的水軍冒進,以一千水軍對陣五千南軍水軍,導致阮小二、孟康陣亡,這一點上吳用沒有勸阻宋江,責任是不可推卸的。陸地部隊讓李逵指揮這也是沒過腦子的決定,李逵是被南軍用滾木擂石趕回來的,說明此處南軍有地利或者堅固的工事,李逵所部的定位是在雙方正面衝突的時候擔任突擊隊,怎麼能在攻堅戰的時候還派他當前鋒。
解珍和解寶陣亡之前吳用是勸阻了的,但是宋江和二解都沒有聽吳用的意見。
宋江盛怒之下強行進攻,吳用苦勸他不要冒進,宋江只是不聽,結果差點被包餃子,還是吳用安排援兵把他救出來了。夏侯成帶五千南軍增援烏龍嶺。
之後童貫帶援軍來到軍中,在童貫要冒進時,又是吳用攔下了他,先偵查了地形,由宋江謀劃方略,宋江留下吳用,自己帶一支部隊走小路過烏龍嶺,擊斃鄧元覺,攻打睦州。鄭彪率一萬五千南軍來增援。在宋江和鄭彪的戰鬥中,武松斷臂,王英、扈三娘、項充、李袞戰死,魯智深失蹤。但是這些都是宋江指揮下發生的,吳用在和石寶對峙,鍋不能扣在吳用頭上。
劉光世又帶了宋軍援兵趕來,吳用率軍增援宋江,由吳用定計,攻打睦州。雖然成功奪下睦州,但派燕順和馬麟防守烏龍嶺方向是極大的敗筆,這兩人根本不是石寶的對手,承擔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石寶殺死。
之後宋江從背後攻擊烏龍嶺,童貫從正面進攻,奪下烏龍嶺,石寶自殺,這一戰中呂方、郭盛陣亡,但是是戰死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的進攻之中,是正常陣亡。
昱嶺關守軍五千,歙州守軍兩萬,都被盧俊義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消滅。
最終清溪決戰,宋軍對方臘軍已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梁山軍數萬人,童貫和劉光世指揮的援軍數量不詳。方臘方面只有一萬五千御林軍。吳用設計讓李俊等人臥底成功。但是這一戰,陣亡了秦明、阮小五、鬱保四、孫二孃、鄒淵、杜遷、李立、蔡福八人。雖然損失慘重,我卻挑不出吳用的謀劃有什麼問題,因為這八個人都是在正常進攻中戰死的。
最後幫源洞之戰,又殺了兩萬南軍,魯智深活捉方臘,徹底獲勝。宋軍共消滅方臘軍約四十萬,陣亡將領五十九人。
可以看到,按照小說設定,方臘的實力比遼國更強,不僅兵力更多,而且有法師和強大的水軍,能有效運用火炮,武將素質也更高。兵力配置上沒有像遼國那二十萬大軍躲在後面看戲,前線兵力很足。比如說潤州之戰、歙州之戰,梁山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都並不明顯,在蘇州、杭州,梁山軍的兵力都是劣勢的。
南征期間吳用的表現,確實是不怎麼樣。他的功勞有五點:
第一,破潤州。
第二,破杭州。
第三,烏龍嶺救宋江。
第四,破睦州。
第五,破清溪。
他的錯誤主要有五點:
第一,盲目強攻杭州,導致索超、鄧飛陣亡。
第二,草率搶杭州城門,導致劉唐陣亡。
第三,讓李逵四人組狙殺石寶,導致鮑旭陣亡。
第四,沒有阻止宋江派水軍冒進,導致阮小二、孟康陣亡。
第五,派馬麟、燕順防禦石寶,導致這二人陣亡。
總體來看,南征期間吳用的表現很差。
所以我的最終結論是,吳用在用兵之術上是有很高的水準的,取得的戰績放在三國演義的謀士之中也是十分亮眼的。
但是,他在格局、心態上與三國演義中的一流謀士差得太遠,打順風仗打得很溜,在遭遇了挫折之後就開始心態急躁,迭出昏招。雖然還是把自己的心態穩定了下來,但已經發揮不出正常水平。
最重要的是,吳用在政治上太弱,在梁山散夥之後,與蔡京、高俅等人的官場鬥爭以宋江、盧俊義、吳用的完敗告終。
所以如果放在三國演義裡,吳用只能是一個提供戰術建議的幕僚,對於戰略問題,他在水滸傳中沒有表現出什麼水平,只能認為很一般,政治水平和治軍都很差。雖然和諸葛亮、龐統、周瑜、郭嘉等等著名人物差距甚遠,但是在他擅長的陰謀陷害和中小規模戰役上,以吳用的戰績來看,他至少也是一個需要三國的一流高手計劃周詳、準備充分才能打敗的對手。
先看看吳用用兵的戰績唄。
大敗何濤時吳用在看行李,是晁蓋指揮的。之後大敗黃安,吳用設計,完勝。
江州劫法場,用錯印章,吳用留在梁山,晁蓋事先連地形都沒勘察,救了人出來都不知道往哪逃,差點團滅,嚴重敗筆。智取無為軍是宋江定的計策。
三打祝家莊,前兩次吳用都在看家,最後的計策是孫立獻的,吳用策劃了騙李應上山。
高唐州鬥法,總共打了六場。第一仗林沖敗陣,吳用在後面還沒到。第二仗之前吳用沒主意,宋江主動提出要和高廉鬥法,結果又輸了。第三仗吳用設計留楊林、白勝設伏兵,傷了高廉。第四仗靠公孫勝碾壓。第五仗吳用設計殲滅高廉精銳部隊。第六仗吳用設計冒充援軍攻破高唐州。
大破連環馬。第一仗宋江沒問吳用,自己就佈陣了,吳用在山上看家,宋江戰敗。第二仗吳用依然看家,宋江依然戰敗。第三仗活捉凌振,吳用提出了要把凌振騙到水邊,而具體怎麼騙是晁蓋安排的。騙徐寧上山是吳用策劃的。最後大獲全勝,是宋江自己安排的,問了一下吳用和徐寧的意見,吳用和徐寧表示滋磁。
聚義打青州,第一仗試探性接觸,平手。第二仗活捉呼延灼,不知道是誰的計策,第三仗破青州是吳用的主意。
大鬧華山,完全靠吳用的計策。
芒碭山降魔,第一仗史進輸了,吳用不在。第二仗靠公孫勝的策略和法術取勝。
曾頭市中箭,打了四仗,前兩仗平手,第三仗晁蓋自己憑本事輸的。最後一仗是林沖和呼延灼指揮,戰敗。
一打大名府,第一、第二仗獲勝。第三仗是吳用獻計,獲勝,第四仗吳用安排伏兵獲勝。
擒關勝,第一仗張橫戰敗,第二仗三阮戰敗,第三仗平手,第四仗大獲全勝,不知道是誰的計策。
二打大名府,第一仗獲勝,第二仗吳用定計擒索超。然後宋江病了,撤兵。
三打大名府。吳用第一次擔任主帥,犯了讓孔家兄弟冒充乞丐的錯誤,最終大獲全勝。但是,吳用在這裡犯了最大的錯誤。自從晁蓋上山以來,梁山軍在作戰中除李逵以外,沒有任何濫殺百姓的記錄,但是吳用在大名府卻沒有及時約束隊伍,屠殺百姓五千餘人,被蔡福透過柴進勸諫才想到約束部隊,造成了梁山的最大汙點。李逵在江州砍百姓時還不是梁山成員,而殺扈家滿門之後,宋江至少給予了象徵性的懲罰,之後宋江多次強調軍隊紀律的重要性,雖然裴宣定的軍紀在李逵這裡總不能執行,但是至少還能震懾一般嘍囉。祝家莊之戰後,凡是宋江或晁蓋指揮的戰鬥,再沒有出現嘍囉隨意屠殺百姓的情況。然而吳用對於部下在大名府的殺掠行為事前無約束,事後無懲罰,嚴重暴露了其治軍水平的低下,不僅與一流名將相差太遠,而且不如宋江。我們對比三國演義裡曹操治軍,曹操也屠殺百姓,但是他的軍隊要接到命令才能屠殺,曹操命令他們不許屠殺的時候,就會有割發代首這樣的情況,主帥以身作則,士兵凜然遵命。梁山軍則是不等吳用下令自己就殺起來了,事後也沒有任何懲戒。作為一個幕僚,吳用的表現是合格的,作為全軍主帥,吳用的表現堪稱稀爛。
降水火二將,吳用提議派林沖和楊志監視關勝。打曾頭市,吳用提出派時遷偵查,勸宋江等時遷回來再行動。最後定計也是吳用安排。
打東平府,吳用獻計派顧大嫂進城救史進,出了意外,坑了。捉董平是宋江自己的計策。東昌府捉張清,是吳用的計策。
我們綜合看一下大聚義前吳用的功勞與錯誤。
功勞如下:
第一,擒黃安。
第二,破高唐州。
第三,破青州。
第四,破華州。
第五,破大名府。
第六,破曾頭市。
第七,破東昌府。
此外,還有擒呼延灼和擒關勝這兩仗,書中未寫明靠誰的計策,有可能是吳用的獻計。
吳用的錯誤如下:
第一,江州救宋江出了餿主意。
第二,大名府之戰對二孔委任失當。
第三,大名府破城後治軍不嚴。
第四,營救史進出紕漏。
綜合來看,直到大聚義,吳用在騙人上山方面堪稱無敵,統率水平很低,但是用兵打仗的時候基本上從來沒有計策失敗的時候,雖說江州劫法場太草率,但也要考慮時間太緊,根本來不及周密準備的問題。而且當時吳用在梁山看家,前方都是晁蓋指揮。
要黑吳用的,說吳用不如某某人的,好歹拿出證據來,被你們抬出來黑吳用的蔣幹之流,有哪個在三國演義裡有比吳用更好的戰績?黑梁山是黃巾軍水平的人,說說黃巾軍穿越到宋朝怎麼把大遼打服了。
————————————————————
接著補充大聚義之後的部分。
梁山軍對陣童貫,梁山軍約三萬,官軍十萬。
第一次打敗童貫的部署,是宋江和吳用一起商量著安排的。結果是擊斃陳翥,殲滅官軍上萬。
二敗童貫,“原來今次用此十面埋伏之計,都是吳用機謀佈置”。結果是擊斃馬萬里、王義、韓天麟、吳秉彝、李明、段鵬舉、周信,擒獲酆美,殲滅官軍約五萬。
高俅圍剿梁山,出兵十三萬。
吳用提議派董平和張清襲擾,平手。
第一次大戰,書裡沒寫計策是誰出的,梁山軍擊斃荊忠,活捉黨世雄,殲滅官軍上萬,官軍船隻全部損失。梁山方面董平負傷。
呼延灼、張清、秦明、關勝挑戰官軍,打傷梅展,活捉韓存保。
第二次大戰,吳用定計,火燒官軍戰船一千五百餘艘,擊斃劉夢龍、牛邦喜,殲滅官軍約六萬。
假招安,又是吳用設計,再次擊敗高俅。
朝廷派來丘嶽、周昂指揮的援兵約七千人。吳用策劃襲擊船廠,張清打傷丘嶽。
海鰍船造完之後,高俅又招募了約一萬水手,此時官軍的總兵力應該是近八萬。
和高俅的最終決戰是宋江和吳用一起安排的。戰果是生擒高俅、徐京、梅展、聞參謀、王文德、李從吉,擊斃丘嶽、葉春、王瑾,殲滅官軍約三萬,俘虜不計其數。
在宣和三年的孟夏到初冬的這短短几個月內,梁山總共和官軍進行了五次大決戰四次小戰,官軍先後出動了約二十五萬人,最終只剩下了約九萬,這還是在梁山釋放了很多俘虜的情況下。而梁山軍從大聚義時的約三萬人擴充套件到了約七萬(丹徒分兵時明確說梁山軍有六萬五千,招安散去了幾千,打遼國也有損失,所以招安時的梁山軍至少七萬)。
梁山開局兵力是三萬,而官軍在五次大戰中出動的兵力依次是十萬、九萬、十三萬、十二萬、八萬,最少的時候也有梁山軍的兩三倍,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倍。請問各位黑梁山的人,連續五戰,每次都擊潰兵力是自己三四倍的敵人,殺敵和俘虜數是自己本身兵力的五六倍,這在《三國演義》裡是什麼水平?
————————————————————
我們再看徵遼國。
第一戰,宋軍七萬,對陣檀州來的阿里奇、楚明玉指揮的遼軍三萬,擊斃阿里奇,遼軍逃跑,宋軍奪取密雲縣,包圍檀州,宋江派李俊等人假扮糧船。
第二戰,遼軍耶律國珍、耶律國寶部一萬人來救援檀州。耶律國珍、耶律國寶被擊斃,一萬遼軍全軍潰散。
第三戰,宋江與吳用共同設計,奪取檀州,大獲全勝,樞密院同知趙安撫指揮兩萬宋軍前來增援。
第四戰,盧俊義、朱武指揮三萬宋軍與耶律得重在玉田縣交戰,張清負傷,擊斃耶律宗雲、耶律宗霖,宋軍戰敗,被包圍在玉田縣。
第五戰,宋江解圍玉田縣,遼軍大敗。宋軍進兵薊州。
第六戰,正面對決,擊斃天山勇、寶密聖。
第七戰,正面對決,擊斃咬兒惟康、楚明玉、曹明濟。
第八戰,吳用設計,攻破薊州。
第九戰,宋江和吳用謀劃梁山軍詐降,奪取文安縣、霸州,活捉定安國舅、歐陽侍郎、金福侍郎、葉清侍郎。
第十戰,宋江和盧俊義輕敵,拒絕了吳用和朱武的進言,宋軍戰敗,盧俊義兵困青石峪。
第十一戰,宋江指揮營救盧俊義等人,擊斃賀拆、賀雲,擊潰遼軍。吳用提議乘勝進攻幽州。
第十二戰,吳用設計,擊斃賀統軍,奪取幽州。
第十三戰,兀顏延壽率兵三萬五千進攻幽州,朱武和宋江演雙簧和遼軍鬥陣,活捉兀顏延壽,擊斃李金吾。
第十四戰,兀顏光調集遼軍二十餘萬,傾全國之力,遼國皇帝御駕親征。梁山軍連同朝廷援軍共計九萬,瓊妖納延、寇鎮遠被擊斃,擊潰遼軍前鋒萬餘人,但是宋江和吳用對付不了兀顏光的太乙混天象陣,不戰而退。
第十五戰,吳用和朱武都反對出戰,宋江不同意,猶豫不決,遼軍主動出擊,擊敗宋軍,孔亮、李雲、朱富、石勇負傷。
第十六戰,宋江沒理吳用和朱武,直接和盧俊義商議,盧俊義制訂計劃後出戰。想也知道盧俊義的計劃怎麼可能贏,宋軍又敗,杜遷、宋萬負傷,李逵被擒,用兀顏延壽交換。
第十七戰,吳用還是反對出戰,宋江不聽,還是按呼延灼制定的策略進攻了,於是又敗了一陣。王文斌帶了一萬宋軍來增援。
第十八戰,王文斌出戰送人頭。
第十九戰,宋江得了九天玄女指點,又和吳用商量,擒斬敵將太多就不一一寫了,結果就是十萬宋軍“殺的遼兵二十餘萬不留一個”。
至此,宋軍徵遼獲得全面勝利,遼國納貢乞降。前期,遼國的兵力過於分散,宋江和盧俊義各指揮三萬人,時分時合,每次都能集中優勢兵力,將各路遼軍逐一擊破。和兀顏光的最終決戰,十萬宋軍對二十萬遼軍,遼國傾盡全部精銳。最終宋江和吳用在自身未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全殲了一倍於己的遼軍,如果現實中有人打出這樣的戰績,就算是土匪出身也該算民族英雄了吧?
總共十九場戰鬥中,宋軍勝了十三場,輸了六場。輸了的六場中,盧俊義在玉田縣被圍那一戰吳用沒參加,而青石峪之圍還有在和兀顏光對陣時的四場失敗,都是宋江、盧俊義急功近利,不聽從吳用和朱武的正確意見。凡是吳用的意見得到執行,都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場戰爭中,宋江指揮的總兵力約十萬,消滅的遼軍超過三十萬,雖然兵力沒有梁山反圍剿那麼懸殊,但是取得的戰果卻要大一倍。在《三國演義》裡,用十萬人殲滅三十萬人是什麼水平?注意不是擊敗了三十萬人,而是殺敵三十萬。
————————————————————
最後再看徵方臘。
計取潤州,是吳用的計謀。戰鬥中宋萬、焦挺、陶宗旺陣亡,但是這場戰鬥挑不出一點失誤來,這三位都是負責指揮步兵的偏將,在攻城戰中陣亡完全屬於正常死亡。消滅南軍五萬,之後消滅邢政部,兵力不詳。
丹徒分兵之後,盧俊義和水軍那兩路的勝負損折都不能算在吳用頭上,只看吳用參與的宋江這一路。
進兵常州時,關勝指揮先頭部隊,吳用在後面宋江的中軍裡,韓滔和彭玘是在關勝的指揮下陣亡的,不是吳用能控制的。隨後李逵、鮑旭、項充、李袞四個人就殺了張近仁、高可立和三四百南兵,給韓滔、彭玘報了仇。破常州主要靠金節反水,南軍兵力不詳。擊敗南軍衛忠部一萬人。
蘇州之戰非常順利,靠李俊破城,宣贊和郭世廣同歸於盡,是正常陣亡。消滅南軍五萬。秀州投降。這一路,宋江部三萬人遇到的南軍提到數量的就有六萬,還有常州、秀州守軍數量未知,估計宋江一路遇敵至少八萬,盧俊義分兵時既然帶走了和宋江相同的兵力,那麼他面對的敵人數量就算少也不會少很多。加上潤州的五萬人、邢政的部隊,還有常熟、崑山等地守軍,僅杭州以北的南軍就起碼在二十萬以上。
接下來是杭州之戰,南軍守軍根據宋軍在秀州得到的情報是七萬,但是方天定兵分三路點將就出動了九萬人,所以應該是總共在十萬左右,司行方領三萬去德清,厲天閏領三萬去獨松關,石寶領三萬迎戰宋江,鄧元覺守城。
徐寧和郝思文的出哨命令是宋江下的,吳用也沒有阻止,雖然從結果來看,導致了徐寧和郝思文的死亡。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宋江命令關勝每天派人出哨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命令,並不能說有什麼錯,派探馬就有被襲擊的危險,總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偵查敵情了。
張順戰死湧金門,是他自己的決定,只告訴了李俊,李俊要先請示宋江,張順死活不聽。
宋江祭奠張順,吳用這時採取了持重態度,乾脆勸宋江別去。宋江果然遇到南兵襲擊,宋江早有準備,成功反殺。這之後,獨松關和德清的南軍都被殲滅,宋江和盧俊義合兵攻杭州。
張順之死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從此開始,宋江、盧俊義、吳用這三個梁山最重要的指揮官心態都崩了。接連損失了董平、張清、徐寧、雷橫、張順等大將之後,整個梁山軍上下瀰漫著一股復仇氣氛。索超、劉唐這些莽撞的變得更莽撞,李逵、鮑旭這些嗜血的變得更嗜血。反圍剿和北伐中,宋江與吳用發揮出了他們的最高水平,以弱勝強,宋江有時會慌,而吳用則始終保持著鎮定冷靜,謹慎用兵,在宋江和盧俊義冒進時及時阻止,宋江也總是能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之前及時聽吳用的意見。因此,梁山才能以數萬兵馬,經大小二十餘戰,打垮宋遼兩國數十萬大軍。
沒想到過了長江之後,梁山的白事一場接著一場,打一仗出殯一次。不僅宋江的心態崩了,吳用的心態也崩了,從主帥到士兵都急於報仇。雙方鬥爭變得你死我活,打官軍和遼軍的時候,宋江都是以把對方打服為目的,客客氣氣地“以德服人”,雙方文明地交換俘虜。而和南軍的戰鬥則是你死我活,互相抓到對方將領都是直接處死。過去宋江和吳用用兵,總是避免強攻堅城,吳用喜歡安排內應,不安排內應也要下個套陰人,可是對於杭州,宋江和吳用都喪失了這樣的謹慎和耐心。宋江和吳用的安排是盧俊義打候潮門,花榮打艮山門,李俊打靠湖門,朱仝打菜市門、薦橋門,宋江自己打北關門,沒有助攻,全他孃的是主攻。
第一次強攻,就導致索超和鄧飛陣亡。吳用又出了引石寶出戰,趁機搶城的昏招。按照宋江和吳用過去對付呼延灼的套路,應該是引石寶出戰,然後設法殲滅石寶軍,再慢慢打杭州。但是杭州不同於青州,青州沒了呼延灼就和白給的一樣,杭州沒了石寶還有方天定、鄧元覺等人。所以宋江和吳用又犯了兵家大忌,急躁投機,寄希望於石寶出戰後南軍沒有防備,趁機進攻,一次性把石寶、方天定、鄧元覺都幹掉。結果就是證明方天定和鄧元覺智力正常,劉唐陣亡。
第三招比前兩招更蠢,讓李逵、鮑旭、項充、李袞去對石寶執行斬首行動,而且是喝醉了去。這四位喝了酒確實加buff,如果石寶腦子慢些,真硬碰硬地一挑四,也確實有被殺的可能,問題是石寶打不過知道跑啊。而且四人組喝酒之後武力值是漲了,配合度下降了。鮑旭的任務本來是配合李逵的副輸出,結果他自己跑去追擊石寶,因而陣亡。
這個時候,梁山陷入了死迴圈,越死人心態越崩,心態越崩越冒進,越冒進越死人。好在關鍵時刻,吳用的智商終於回來了,利用解珍、解寶提供的情報,派人冒充運糧船潛入杭州,成功破城。方天定身死,石寶和鄧元覺逃走。
杭州之戰後,宋江再次分兵,盧俊義進兵昱嶺關取歙州,宋江進兵烏龍嶺。
宋江這個時候的進攻沒什麼策略可言,就是一鼓作氣猛攻,在富陽、桐廬兩戰兩捷,就到了烏龍嶺。
宋江原本的計劃是水陸並進,但是在李逵指揮的陸地部隊被阻攔的情況下,宋江依然命令阮小二指揮的水軍冒進,以一千水軍對陣五千南軍水軍,導致阮小二、孟康陣亡,這一點上吳用沒有勸阻宋江,責任是不可推卸的。陸地部隊讓李逵指揮這也是沒過腦子的決定,李逵是被南軍用滾木擂石趕回來的,說明此處南軍有地利或者堅固的工事,李逵所部的定位是在雙方正面衝突的時候擔任突擊隊,怎麼能在攻堅戰的時候還派他當前鋒。
解珍和解寶陣亡之前吳用是勸阻了的,但是宋江和二解都沒有聽吳用的意見。
宋江盛怒之下強行進攻,吳用苦勸他不要冒進,宋江只是不聽,結果差點被包餃子,還是吳用安排援兵把他救出來了。夏侯成帶五千南軍增援烏龍嶺。
之後童貫帶援軍來到軍中,在童貫要冒進時,又是吳用攔下了他,先偵查了地形,由宋江謀劃方略,宋江留下吳用,自己帶一支部隊走小路過烏龍嶺,擊斃鄧元覺,攻打睦州。鄭彪率一萬五千南軍來增援。在宋江和鄭彪的戰鬥中,武松斷臂,王英、扈三娘、項充、李袞戰死,魯智深失蹤。但是這些都是宋江指揮下發生的,吳用在和石寶對峙,鍋不能扣在吳用頭上。
劉光世又帶了宋軍援兵趕來,吳用率軍增援宋江,由吳用定計,攻打睦州。雖然成功奪下睦州,但派燕順和馬麟防守烏龍嶺方向是極大的敗筆,這兩人根本不是石寶的對手,承擔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石寶殺死。
之後宋江從背後攻擊烏龍嶺,童貫從正面進攻,奪下烏龍嶺,石寶自殺,這一戰中呂方、郭盛陣亡,但是是戰死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的進攻之中,是正常陣亡。
昱嶺關守軍五千,歙州守軍兩萬,都被盧俊義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消滅。
最終清溪決戰,宋軍對方臘軍已經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梁山軍數萬人,童貫和劉光世指揮的援軍數量不詳。方臘方面只有一萬五千御林軍。吳用設計讓李俊等人臥底成功。但是這一戰,陣亡了秦明、阮小五、鬱保四、孫二孃、鄒淵、杜遷、李立、蔡福八人。雖然損失慘重,我卻挑不出吳用的謀劃有什麼問題,因為這八個人都是在正常進攻中戰死的。
最後幫源洞之戰,又殺了兩萬南軍,魯智深活捉方臘,徹底獲勝。宋軍共消滅方臘軍約四十萬,陣亡將領五十九人。
可以看到,按照小說設定,方臘的實力比遼國更強,不僅兵力更多,而且有法師和強大的水軍,能有效運用火炮,武將素質也更高。兵力配置上沒有像遼國那二十萬大軍躲在後面看戲,前線兵力很足。比如說潤州之戰、歙州之戰,梁山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都並不明顯,在蘇州、杭州,梁山軍的兵力都是劣勢的。
南征期間吳用的表現,確實是不怎麼樣。他的功勞有五點:
第一,破潤州。
第二,破杭州。
第三,烏龍嶺救宋江。
第四,破睦州。
第五,破清溪。
他的錯誤主要有五點:
第一,盲目強攻杭州,導致索超、鄧飛陣亡。
第二,草率搶杭州城門,導致劉唐陣亡。
第三,讓李逵四人組狙殺石寶,導致鮑旭陣亡。
第四,沒有阻止宋江派水軍冒進,導致阮小二、孟康陣亡。
第五,派馬麟、燕順防禦石寶,導致這二人陣亡。
總體來看,南征期間吳用的表現很差。
所以我的最終結論是,吳用在用兵之術上是有很高的水準的,取得的戰績放在三國演義的謀士之中也是十分亮眼的。
但是,他在格局、心態上與三國演義中的一流謀士差得太遠,打順風仗打得很溜,在遭遇了挫折之後就開始心態急躁,迭出昏招。雖然還是把自己的心態穩定了下來,但已經發揮不出正常水平。
最重要的是,吳用在政治上太弱,在梁山散夥之後,與蔡京、高俅等人的官場鬥爭以宋江、盧俊義、吳用的完敗告終。
所以如果放在三國演義裡,吳用只能是一個提供戰術建議的幕僚,對於戰略問題,他在水滸傳中沒有表現出什麼水平,只能認為很一般,政治水平和治軍都很差。雖然和諸葛亮、龐統、周瑜、郭嘉等等著名人物差距甚遠,但是在他擅長的陰謀陷害和中小規模戰役上,以吳用的戰績來看,他至少也是一個需要三國的一流高手計劃周詳、準備充分才能打敗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