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米電視
-
2 # 強哥說天說地
謝謝邀請! 從1962年,李翰祥的“楊貴妃”獲嘎納最高技術獎以來,中國有不少電影在嘎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上獲得過各類獎項:有老謀子的“菊豆”,“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葛優還因為活著獲得當年嘎納最佳男演員獎)有王家衛的“春光乍洩”(獲嘎納電影節最佳導演);有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嘎納電影節評委特別獎;還有賈樟柯的“天註定”獲嘎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等等等等……(恕不一一羅列)
在所有嘎納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裡,能得到最高榮譽的只有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霸王別姬”獲得第46屆嘎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獎!(霸王別姬在66屆奧斯卡電影節上還獲得過最佳外國語電影提名,2005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電影歷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之一! 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還獲得過嘎納電影節的最佳技術獎)
假如要問嘎納獲獎電影裡哪一部最值得回味,強哥當然會選擇“霸王別姬”! 撇開人們對以後的陳凱歌的種種非議,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的中國導演能像他那樣在嘎納為中國電影贏得過如此高度的讚揚和榮譽了……一部電影濃縮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動盪不安的歷史和人世百態,酸甜苦辣鹹,悲歡離合情;友誼愛情和傷害並存,藝術苦難和民族愛恨交織;悲情人生,生離死別,一個是假霸王,一個是真虞姬;一個戲裡戲外來去自由,一個入戲太深而迷失了自己……
都說戲子無義,誰敢說段小樓,程蝶衣,菊仙無愛無恨?都說戲如人生,難道真的像程蝶衣說得那樣“一輩子,少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都說人前顯貴人後吃苦,難道真的是五彩繽紛的背後註定要坎坷磨難?
“霸王別姬”值得我們回味的太多太多,每一次看都會滿含熱淚……
-
3 # 咖咖爆米花
戛納國際電影節,今年的答案即將在19號揭曉了,雖說,“金棕櫚”比“小金人”名氣小些,但在歐洲範圍內,“金棕櫚”與威尼斯的“金獅”、柏林的“金熊”,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氣的。本屆中賈樟柯的《江湖兒女》也去參加了,祝願得個好成績回來啊!
要說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有很多,我就說說我認為值得回味的吧,咱也別分是否是金棕櫚獎還是導演、演員什麼的,總之,能獲獎的,影片也不會差的!
記憶最深的就是哥哥的《霸王別姬》了,哥哥最好的電影之一,在我看來這部《霸王別姬》已不是電影了,而是人生。劇中程蝶衣分不清戲和人生,“我本是男兒郎”到“我本是女嬌娥”,程蝶衣的執著,一旦認定就一輩子不會改變,他想跟段小樓唱一輩子的戲,差一天,差一個小時,差一分,差一秒,都不是一輩子。小樓可出可入,蝶衣卻入戲不出,而你,又是誰?是小樓?還是蝶衣?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因為太愛一個事物導致到最後忘記了自我,這也許就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有幾多生動,人生就有幾多沉重吧。
還有一部傳記片《鋼琴家》,這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二戰影片,戰爭中人性都被無限放大的影片,《鋼琴家》以一名鋼琴師躲避納粹迫害的故事為展開,布洛迪稀少的演奏,卻每一次都是那般有力的以音樂傾述著戰爭之殤,而最終的落足重心卻全然並非在於控訴德國法西斯的殘暴,那最後關於納粹軍官與鋼琴師兩人的故事裡,令人更得見戰爭中無關種族,無關黨派人性的光芒,納粹雖惡,但也會有像軍官那樣的好人。“人性與一個人是哪華人、哪個黨派的人沒有太多關係”。我們要從這個角度看,本片是很優秀的,冷靜而客觀的講了一個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是可以媲美《辛德勒名單》的。
-
4 # 電影流水賬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能夠在戛納獲獎是很多導演的夢想,當然,可以獲獎的電影水準絕非一般。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而評委會獎實際為為亞軍電影,是為遺憾不能獲得冠軍的電影而起到平衡作用的一個獎項。
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姜文代表作《鬼子來了》。它於2000年獲得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
《鬼子來了》講述了中國山海關附近一個農民與一個日本俘虜的種種荒誕卻無限諷刺的經歷,是中國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裡最為出彩的異類!立場中立,不偏不倚,沒有美化,沒有醜化,只有無盡的黑色幽默。而最後畫面變成彩色,而姜文人頭滾落,其中意味讓人扼腕嘆息,讓人不禁陳思!一部電影陡然從八分升到九分以上,不愧被很多網友稱為神作!
而近年來為華人稱道的《讓子彈飛》,與《鬼子來了》對比之下,只是繼承了黑色幽默,荒誕的劇情,和恰到好處的節奏感,而完全沒有《鬼子來了》這麼深刻!兩部作品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作品。
所以,《鬼子來了》絕對是姜文電影的巔峰,也是中國抗日戰爭電影的巔峰!沒看過的,趕緊去看,看過了的,趕緊再去看一遍!
-
5 # 俊俊電影
2018年戛納最佳編劇獎
文 | 王俊俊
陳奕迅有一首封神的歌《浮誇》,印象最深的一句詞是:
這世上還讚揚沉默嗎?
21世紀,一切節奏都在變快,變浮誇,變成赤裸裸的利益,明晃晃的交易。毫無婉轉之地。
沉默的老好人,不僅現實裡不多見了。就連電影裡,都很少出現了。
電影若是一出現好人,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稱為:假。沒新意。老套。俗。
然而,今年的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卻頒給了一個“好人”。
幸福的拉扎羅
《幸福的拉扎羅》豆瓣評分8.7,好於95%的奇幻片。
顯然觀眾接受度很高,是一部具有觀賞性的奇幻文藝片。
雖然是奇幻,但是全程沒有特效。主要靠的,還是表現手法。
文藝片的受眾一直比較小,因為文藝電影的重點不在於觀影體驗,而是表現形式。
因為不需要迎合觀眾,電影就彷彿是按著導演自己的意願拍了一堆東西放在那裡,你們愛看不看,反正他/她是開心了。
觀看藝術電影,是體味導演獨有的述說途徑的最佳方式,可能精緻,可能奔放,也可能悠長,但總是暗藏驚喜。
《幸福的拉扎羅》為觀眾展現了義大利獨有的現實和魔幻結合的傳承。
電影獲得了今年戛納的最佳編劇獎,是義大利新銳女導演阿莉切·羅爾瓦赫爾的第三部作品。
她的第二部作品《奇蹟》獲得了戛納評審團大獎,初出茅廬就獲得重量級獎項,才華橫溢的導演備受關注。
我在觀影過程中卻遇到了片刻的震顫,這就是這部電影最美的地方。
電影採用了16mm的膠片拍攝手法,又模糊又清透,看完之後留下是一種氤氳的綠意,我止不住地回想電影的每一個細節。
電影中有極其豐富的細節和意象,每個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因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與自己相符的部分。
電影一開始的場景是一個農村的家裡,看著看著,讓我想起了中國的鄉土電影。
兩者的相同點是沒有華麗的佈景,不太講究畫面的精巧對比,只是表達底層人民真實的情緒和狀態。
主角拉扎羅老是被各種人叫去幹農活,但是他都毫無怨言地去完成。
他和侯爵夫人的兒子坦克雷迪成為了好朋友。
坦克雷迪不滿於她母親的冷酷,於是自己策劃了一起綁架。
坦克雷迪十分活潑且嬌縱,拉扎羅澄澈且認真。兩人就這樣成為兄弟。
雷迪把彈弓送給拉扎羅,故意認真得像騎士授位儀式一樣。
而這把彈弓作為伏筆串起了後面的劇情。
一次,拉扎羅因為淋雨發了高燒。
去找坦克雷迪的路上,他竟然失足掉下了懸崖。
這時,一個姑娘因為坦克雷迪失蹤而報了警,這個農場的秘密就此被打破了。
簡而言之,就是這個時代沒有佃農制度和侯爵,坦克雷迪的母親騙了所有的農民。
至此,坦克雷迪家庭破產,農民們有了身份證進入城市生活。
但拉扎羅還躺在懸崖下。
他突然被一隻狼聞醒了,狼在這個電影裡面也是一個象徵性的動物。
拉扎羅什麼都不知道,他曾經生活的地方已經空無一人。
當他誤打誤撞的進入城市後,觀眾才發現,這時起碼已經是十年之後了。
拉扎羅穿越了。
還好他遇到了以前的同村姐姐,她收留了他。
拉扎羅去還心心念唸的想著去找坦克雷迪,他們竟然偶遇了。
坦克雷迪已經變成一個被生活所摧殘的胖子。
雷迪好像仍然生活在上層,但其實早已經窮困潦倒。
他去銀行借錢的時候被銀行粗魯地趕了出來。
他笑著朝拉扎羅喊到 「武器上膛」
拉扎羅連忙拿出武器去扶他。
這時的雷迪仍然孩子氣,以及喜怒無常。他身上仍然殘留有少年的影子。
雷迪臨走前說 「再見 騎士」,這一瞬間,我突然很心碎。
在年少時,他們是兩個騎士。而現在呢?
電影前半段描寫單純的田園生活,後半段描寫了仍然是少年的拉扎羅,遇到了長大了的所有人。
電影最妙的地方,就是把這個奇幻的點設定在極其現實的基礎上。
擁抱生活的每個人,都已經不能再天真爛漫了。
他的姐姐找不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為了賺錢甚至坑蒙拐騙。
他的好朋友坦克雷迪被銀行的人破口大罵。
當這兩方進行碰撞的時候,才能體會生活到底給人帶來了什麼。
如果拉扎羅跟著他們一樣進入城市、成長,他終會成為這個城市裡面的一粒沙子。
但是拉扎羅沒有。
拉加羅的歸來,像是在嘲諷這個城市,嘲諷所有人,嘲諷“生活”這個詞語。
這一家人高高興興,著裝整齊地準備赴宴。還特意用僅有的積蓄買了昂貴的點心作為禮物。
到了門口,女主人卻說:
他們沒有特別憤怒,只是罵罵咧咧的離去,又被女主人叫住了,她竟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拉扎羅的姐姐沒有聽家人的反對,把這盒禮物留給了對方。
女主人說因為銀行,他們破產了,失去了一切。我們還能聽見侯爵的兒子在屋內發脾氣。
他所說的做客,根本就是反覆的虛榮。
一群人在回去的路上,拉扎羅聽到教堂的音樂聲,姐姐說:
卻被趕出來了
走出來之後,仍然聽見了音樂。音樂自己跟著拉扎羅走。
再苦的生活都有美的存在,推著車走在路上的他們,仍然被音樂的美所吸引。
當你慢慢長大,往前走,你遇到了生活。它可能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摧毀你。
但是在這一片狼藉中,你又可以發現一點美好的東西。於是你接著走下去。
拉扎羅停在路邊,走到一顆樹下坐著。
流著眼淚得他像一個天使,導演也說過,拉扎羅只是純潔存在的證明。
他為什麼傷心呢?
是因為他親愛的兄弟被現實傷的這麼狠嗎?
拉扎羅一直想找到雷迪,是因為想找回那段快樂的時光,他最開心的時候是在田野裡農作做的日子。
但是拉扎羅的開心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
就像最後,拉扎羅闖入銀行,口袋裡面彈弓的形狀被人誤以為是手槍。
當他陷入記憶回閃的時候,被眾人打倒在地。
他一動不動彷彿死去了。
這時出現一匹狼。
逆著車流前行的狼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此時的他不知是迷失了,還是想要逃離。
如果這部電影僅僅是敘事了人們生活百態,他僅僅是一部普通的現實電影。
但是電影裡面加上了拉扎羅這個奇幻的存在,就像是一杯白水裡面被點入色彩。
拉扎羅本身就是一個玄幻的存在。他不能理解為什麼世間有惡的存在,但是他卻樂於接受一切勞苦。
最後拉扎羅在銀行被周圍的人打得頭破血流,他們嘴裡都念叨著自己的生活。
拉扎羅的幸福在於,他從來都不曾理解生活為何物。
他從頭到尾他都不曾融於生活。
不是說他沒有因為生活而變壞,因為生活本身不是令人噁心的。令人感到痛苦的,是那種不可抵抗的摧毀感。
我覺得最殘酷的是,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後,大多數人的夢都滅掉了。
這意味著,在成人世界裡面不可能存在如此澄澈的拉扎羅。
當他深陷其中時,要不同流合汙,要不悄然隕落。
拉扎羅是一個天生無慾無求的聖人,純潔的像天使一樣。
他唯一一個念頭,就是想和兄弟般的朋友,在一起多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可是這唯一的念頭,唯一的索求,卻使他墮入凡塵,流下淚水。
被人圍毆致死,也不明白人類的生活為什麼是這樣。
電影中,關於狼和聖人的寓言,抽象卻又極度準確的描繪了世人的樣子。
在平靜,祥和,溫暖,純潔的拉扎羅眼中,人們互相剝削,互相恐懼,互相傷害。
純潔的村民,在十多年後看到拉扎羅,第一反應就是趕走他。
因為他們覺得愧疚,愧疚以前總是讓他幹活。
因為那些姑娘們,也耍弄他,讓他倒咖啡,卻放他鴿子。
他們愧疚,卻絲毫不懺悔,只是趕走他。
可拉扎羅,卻絲毫沒怪過任何人。
飾演拉扎羅的阿德里亞諾·塔爾迪奧洛,這是他的銀幕處女作
在故事寓言中,老狼迫不及待的撲上來,想要撲咬聖人。但它卻被一陣味道所阻礙,那是它從來沒聞過的味道。那是【好人】的氣味。
而在現實中,美好終於被撕碎,拉扎羅終於死去,卻沒有一個人感到心痛。
這時代,人人都強調自己的追求的權力,可掌握了權力,佔領了制高點,卻又回過頭來貶低那些奮不顧身的溫柔和純潔。
涉足人世,如飲川洪,幾分純雜,只有各人心裡有數。
《幸福的拉扎羅》這部電影如詩如風,他不精心編排,卻展現了生活中的複雜與交融。
它輕輕的叫住你,讓你回頭看了一眼,一直在驅趕你前進的生活是什麼模樣。
完
-
6 # 瞳安城
從五月八號開始,南韓電影《寄生蟲》從南韓本土到法國、中國香港等多地一路上映,一路上演南韓電影史上神話,最終一舉拿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豆瓣評分9.2高分的電影也為南韓拿下了其電影史上第一個金棕櫚獎。這是導演奉俊昊的高光時刻,也是亞洲電影的高光時刻。
影片講述的是窮人一家透過計謀騙過富人一家,成功寄生富人生活的故事。由於一次機會,窮人家的哥哥得到了可以給富人家女兒輔導功課的機會,窮人家的妹妹透過自己的技術為哥哥仿造了一份offer使得哥哥順利進入富人家,然後妹妹又利用自己的計謀擠掉富人家原有的司機和女管家,讓她的爸爸和媽媽也進入富人家任職,這樣,窮人一家開始了依靠富人僱傭的寄生生活。但謊言總有崩塌的一天,當騙局被拆穿,窮人也最終忍受不了富人有意無意地對自己身上味道的嫌棄,最後在生日會上殺了富人。
整部影片的劇情從幽默、輕鬆到懸疑、刺激,再到最後高潮的驚悚,尤其是當窮人一家計劃騙局,一步一步將家人送進富人家時的緊張刺激,可以說導演奉俊昊用劇情成功抓住了觀眾的吸引力,再加上其以細節著稱的拍攝手法,電影中的每一處都值得觀眾反覆去推敲思考。如:前女管家和有錢人家的女主人在庭院時,巧妙利用玻璃窗的對角線來暗示兩個人身份的不同,一條看似有形的線劃清了兩個階級之間無形的界限。奉俊昊試圖用這些細節來向觀眾解釋影片發展,透過一系列隱喻來向觀眾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實,《寄生蟲》之所以獲得戛納金棕櫚獎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同樣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以批判的態度去揭示小偷家族存在和解散的原因,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影片的方式展現出來。而這部《寄生蟲》雖然最後採取了“殺人”式的結尾方式,但它以更加直白的形式告訴大家社會存在的、可以說是現在最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階級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對立——味道
在影片中,有許多觀眾都注意到關於“味道”這一話題的討論。導演在影片中多次強調味道:富人一家對異味的嫌棄、小男孩最初發現騙子一家味道相似、窮人一家努力改變自身發出的味道、大雨過後女主人那句“雨後讓空氣和城市更乾淨”都在暗示“味道”在兩家人之間的存在。那窮人一家拼命想除去的味道到底是什麼呢?是常年在陰暗的半地下室見不到Sunny的發黴味,是暴雨後浸泡在地下汙水中藏汙納垢的酸臭味,其實那就是窮的味道。
導演僅僅用“味道”這個看不見的東西,就向我們介紹影片的初衷:兩個階級的對立。故事的發生也是由於窮人一家想擺脫貧窮的現狀,打算進入“富人”階級,當他們受僱於富人時,面對之前一直不敢招惹的醉漢,現在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向醉漢潑水,他們以為自己不再是窮人了,於是也想在富人前努力擺脫代表“貧窮”的氣味。但是當富人在大雨時享樂時,窮人卻只能看著氾濫的洪水手足無措,階級最終還是沒法打破。
誰都不快樂,誰都有罪
《寄生蟲》中沒有明確誰到底是主角,也沒有刻意說明哪個人是絕對善的,也沒有說誰是惡的。就像窮人家的媽媽說,富人不是有錢又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才善良。影片沒有像以往批判階級的電影那樣將富人刻畫成只會貪圖享樂,相反,電影中富人一家工作勤懇,家庭也和睦,這就使得窮人一家的行騙顯得有點底氣不足,因為社會本就是優勝劣汰,富人在競爭中正當獲得了應有的,那麼窮人還有什麼理由去打擊富人?富人一家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對下層人的排斥,這是上層人的優越感,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窮人們總是被不安和拘謹所拘束,而富人即使面對未曾遇到的場面也能從容應對。
而窮人一家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家庭的生存,包括最後窮人忍無可忍殺了富人,也是因為自己的自尊受到屈辱。但是我們反過來思考,窮人的失敗似乎又都有其原因:父親阿Q式的生活態度,哥哥幾次高考落榜。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悲哀。再看前女管家,雖然工作盡責,但是卻在地下室藏了她的丈夫。一切的“不應該”的背後都在向觀眾訴說著“應該”。這部電影裡誰都沒有錯,但誰都又犯了錯。
可以說,整部電影最精妙的比喻就是“寄生蟲”,這個概念融入了導演數十年的社會思考。
《寄生蟲》獲獎後,有一句極其諷刺的短評:
“最聰明的螻蟻,最愚蠢的上流”。
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背後冷酷地折射出被金錢與慾望割裂成不同階層的南韓社會中苦悶壓抑的現實。每個人都在自己階層的孤島上望洋興嘆,徒呼奈何!
回覆列表
自2018年第71屆戛納電影節開幕以來,微博上熱搜就沒有斷過,各路明星的紅毯秀持續霸佔微博熱搜。戛納電影節作為國際頂尖電影節,除了紅毯上女明星們爭奇鬥豔的造型外,還為全球的文藝青年送來了一些高逼格的佳作。
首先,讓我們來複習下歷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獲獎影片。電影《百絲帶》獲得第6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以一位鄉村教師的回憶為主線,講述了一戰前夕德國北部某村莊裡發生的一系列離奇故事。《流浪的迪潘》當年打敗了呼聲最高的《索爾之子》驚喜逆轉,成為了68屆戛納電影節的最大贏家。
《生命之樹》則不單單有強大的演員陣容,他的誘人之處在於,榮獲64屆金棕櫚獎時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和反響。一部電影有什麼樣的亮點才可以站在戛納影展最高的領獎臺上,又是有什麼樣的缺點導致觀眾激烈的批評和質疑,可以說很吊人胃口。